華語電影如何開拓科幻「新宇宙」?

2020-12-14 南方新聞網

「在共同的未來的視覺化構建和想像之中,中國人身居何方?以怎樣的方式存在?將發揮著怎樣的作用?這是中國科幻電影創作者去描繪的願景。相信年輕人會從這樣的願景裡找到屬於他們自己的夢想和方向,也許在未來,他們中的一些人會把這些願景變成現實。」編劇張小北這樣描述科幻電影。

國內電影人正在開拓科幻「新宇宙」。以《流浪地球》為代表的國產科幻電影成功「出圈」,不僅折射出國產科幻電影的工業化實力,也拓寬了中國觀眾對於科幻題材電影的接受度。據萬達電影新近發布的片單,幾部科幻影片赫然在列,如改編自雨果獎獲獎小說《北京摺疊》的《摺疊城市》,郭帆監製的《宇宙探索編輯部》,還有陳思誠導演的《外太空的莫扎特》。

業界認為,科幻電影對於開拓中國電影工業的「想像力消費」空間,對於國民提高科學素質,加強理性精神,對於青少年一代喜歡科學、熱愛想像的引導也有著重要的推動意義。「好奇心是探索科學奧秘的源動力,也是科學發現之母。科幻事業和產業是創造好奇心和想像力的工程,面向未來大力發展科幻事業和產業、營造科幻產業生態,是在全社會培育好奇心土壤的基礎性工作。」中國科協科學技術普及部部長白希說。

南方日報駐京記者 劉長欣 王詩堃 實習生 朱嘉祺 張琦夢

11月1—2日,第五屆中國科幻大會將在北京舉行,推動「科幻十條」貫徹落實是本屆大會的重要內容。今年7月,國家電影局、中國科協印發《關於促進科幻電影發展的若干意見》(下稱《意見》或「科幻十條」),提出將科幻電影打造成為電影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點和新動能。

南方日報記者邀請科學家、電影學者、電影創作者展開一場圍繞國產科幻電影有哪些想像空間的跨界對話。來自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的研究員陳學雷,是宇宙暗物質與暗能量研究團組首席科學家;北京大學影視戲劇研究中心主任、教授陳旭光,近年一直大力呼籲發展科幻電影和相關的想像力消費電影;編劇、導演張小北,是科幻電影《拓星者》的導演,其執導的另一部科幻片《星門深淵》也即將開機。

專家們認為,「科幻十條」的出臺,對於科幻電影的創作生產乃至電影產業的發展都是重大利好。隨著扶持政策和細則的落地,國產科幻電影的發展將迎來重要機遇期。

1 科幻電影增加想像的維度

南方日報:站在科學家的角度,您認為科幻電影有利於人們走近科學嗎?

陳學雷:科幻和科學當然有很大區別,但前者對激發人們尤其是青少年對科學的興趣與好奇心是有幫助的。從電影的角度,過去古裝、歷史或現實題材相對較多,這與我國悠久的歷史有關,但我們也要「向前看」,科幻電影為我們增加了想像的維度。

陳旭光:應該說,科幻電影熱在中國的掀起是有意義的,也是頗具「文化症候」的。近年科幻電影引起的觀影熱潮,說明中國人特別是年輕人的思維、想像已經走出了傳統中國人的模式,有了更大的想像力空間,這些新人,是科幻電影的主力受眾。當然,目前的事實是,科幻遠未成為一種類型。或者說科幻與現實聯繫仍然太過密切,科幻的強度、學理性、想像力遠遠不足,科學性也非常不足。在創作理念上,我們要鼓勵想像力,不要有太多的束縛,當然要符合科學原理。

張小北:我注意到,「科幻十條」提出將科幻電影打造成為電影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點和新動能,這可以理解為,科幻電影被視為推動中國電影下一步發展的排頭兵。中國電影人從五六年前就已經在做國產科幻電影的類型創新了,做一個市場上從來沒有先例的類型創新,必然有風險。但我們也從中看到,如果真的能把類型創新給落實下來,市場給予的回報也會是非常豐厚的。

2 大場面高科技只是一部分

南方日報:科幻電影通常會花不少篇幅來做視覺上的展示,但國內部分作品似乎在特效製作方面顯得有些用力過猛,對於人物的刻畫會相對薄弱,這個問題該如何解決?

陳旭光:我認為做科幻電影,第一是要按成本的大小分層次做,要根據投資、觀眾定位來調整電影的美學表現。不要一窩蜂地做大片、大場面高科技。第二,科幻電影也要表現好人,講好故事。人才是機器、科學、未來世界的主宰,無論時代穿越到何等之遙遠的未來世界,基本人性是不變的,如愛恨情仇。千萬不要以為有想像力,有高度的工業化技術和充足的資金,就能夠做好科幻電影。

張小北:視效大片過去是華語電影發展的一塊短板,當我們開始接觸嘗試科幻這種新類型的時候,肯定是「缺啥補啥」。但人的精力或者說資源是有限的,把精力花在視效上了,人物和情感上會相對弱一些。就好比咱們餓急了會先挑肉吃,解決了溫飽問題之後,我們才能夠重視營養搭配、膳食平衡。

這是必經的階段,科幻電影還得花點時間,重新去找到一個對的方向。但也不用特別悲觀,我知道今年有很多科幻電影在籌備,明年、後年又會有一批不錯的作品。

3 創意取勝的「軟科幻」要有

南方日報:曾有導演提出,中國導演拍硬科幻題材欠缺經驗,工業化也存在差距,而構建科幻電影工業體系的問題,《意見》中也有提及。

陳旭光:科幻電影製作成本不菲,它可以往重工業電影方向發展,這是科幻電影特別需要視聽震撼的奇觀效應,特別具有想像力消費的特點決定的。比如太空片這一門類,因為向外太空拓進,高度技術化的視覺奇觀效果是必然要追求的。中國的《流浪地球》在高度的工業化方面已有體現,這也是它制勝的重要因素之一。

但我認為,科幻電影的生產完全可以分層,不宜一窩蜂做像《流浪地球》那樣的大片。相反,中國科幻電影中另外一些如《大氣層消失》《長江七號》《美人魚》,包括《被光抓走的人》《瘋狂外星人》等,工業性不強,投資不大,中小成本,但以創意取勝,它們也應有一席之地。

南方日報:您執導的《星門深淵》在開機之前通過虛擬拍攝的方式進行動態預演,此種方式對於科幻電影來說有何幫助?

張小北:科幻電影往往涉及到大量的美術和特效,牽一髮動全身,會帶來很高的試錯成本。而虛擬拍攝,是運用虛擬攝影機在仿真環境裡完成拍攝,調整隻需要在電腦裡完成。拍電影畢竟是藝術創作,不是機械生產,不是說所有的元素都對了,組合在一塊就是對的。我們儘量把所有的元素在實際生產之前都驗證完畢,在現場可以把最主要的精力和成本花在創作層面。

4 編劇「開腦洞」科學家來把關

南方日報:《意見》提出,要建立促進科幻電影發展聯繫機制,作為科學家,您特別希望哪些領域的科學知識能被呈現在電影中?

陳學雷:我個人比較喜歡太空題材,很多經典的科幻電影會涉及到太空領域,這從視覺上看起來會比較爽。也喜歡反思人類社會的題材,比如現在有很多關於人工智慧和人類關係的影片。

科幻電影發展聯繫機制的存在,也許能給從事科幻創作的電影人一些接觸現代科學的機會,他們可能不知道現代科學發展到了什麼程度,有什麼有趣的東西。科學家可以為電影把把關,看有沒有硬傷。

南方日報:劉慈欣說過,創作人才、科幻影視編劇人才的匱乏,是阻礙科幻電影形成龐大產業的很重要一個方面。我們需要具備怎樣素養的科幻影視編劇人才?

張小北:我認為首先要具備科學通識。第二,要喜歡科幻這個類型,有足夠的知識儲備,這樣的話才不會靈機一動想出來一個點,結果發現這個點在很多年前就出現過了。另外,也要有專業的電影編劇訓練。

陳旭光:我覺得,現在技術不是一個太大的問題,但創意和故事卻不是花錢就能立竿見影解決的。像《流浪地球》的核心故事是非常中國化的,一言以蔽之那就是——帶著地球去流浪,而不是西方式的造一艘諾亞方舟去流浪。所以發展科幻電影很重要的一環是創意、編劇的人才培養問題。

5 科幻電影最吸引人的是創意

南方日報:您之前提到,挑選科幻IP的標準有三點,創意、世界觀、人物,為什麼特別突出了這幾個點?

張小北:這幾點是目前來說最薄弱的環節。科幻電影最吸引人的是創意,真正的好的創意是非常稀缺的。這也是為什麼很多科幻電影改編於科幻小說,因為科幻小說已經把很多好的創意想得差不多了。

科幻電影需要有一個自洽的視覺體系,你難以想像在哈利·波特的世界裡出現一把雷射槍。一個好的世界觀,就好比平行宇宙,當你進入到這個世界的時候,一切都是對的,都是能夠邏輯上自洽的。

南方日報:如果您擔綱科幻電影的科學顧問,更希望影片在哪些方面必須要符合科學原理,又有哪些方面可以適當放鬆要求?

陳學雷:首先邏輯上要自洽,不苛求百分之百符合科學原理,但不能有太多明顯的虛假內容。

所有的電影都有一個設定,要自圓其說,否則拍攝的邏輯就不自洽,看起來就不舒服。為什麼找科學顧問?顧問能看出哪個地方有隱含的不自洽。另外,科幻片還是會希望它有一種現實的逼真感,這種逼真感給人帶來一種和魔幻片不同的體驗。

但對科學原理的寬容度與影片的故事和整體風格有關。《星球大戰》中,無論角色到哪個星球上去,走來走去都沒事,但我們知道,不同的星球的重力是不一樣的。但是整個影片基調不是強調很真實的風格,所以你就不用去仔細挑這種毛病。反過來說,像《流浪地球》風格比較逼真,這時如果有不太真實、不太科學的地方,就會看得比較彆扭。

相關焦點

  • 華語科幻星雲獎組委會發布2020中國科幻十大事件
    一、星雲獎盛典因新冠疫情而延期  12月15日,因舉辦地四川綿陽出現疫情突發情況,組委會決定延期舉辦原定於18-20日舉辦的第十一屆全球華語科幻星雲獎系列活動。  四、「科幻十條」發布  8月7日,國家電影局、中國科協印發《關於促進科幻電影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將科幻電影打造成為電影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點和新動能,提出對科幻電影創作生產
  • 網絡電影《無限鬥界》獲「全球華語科幻電影星雲獎」七項提名
    原標題:網絡電影《無限鬥界》獲「全球華語科幻電影星雲獎」七項提名   新生代藝人王青、馮建宇首當出品人,網絡電影《無限鬥界之暗夜雙龍》便獲得「全球華語科幻電影星雲獎」七項提名!   「全球華語科幻電影星雲獎」旨在世界範圍內發掘、評選和獎勵優秀的華語科幻電影、科幻短片、科幻動畫電影、科幻網絡大電影及科幻劇集,獎項設置包括電影產業的各個環節,重點表彰與科幻編劇有關的專項,以促進科幻文學向科幻電影的轉化,展示華語科幻電影文化成果,推進華語科幻電影產業發展。
  • 科幻片能成華語電影的新方向嗎
    原本以為華語科幻電影將奮勇邁步前進,但2020年的疫情讓全球電影產業都按下了暫停鍵。    如今,隨著電影市場的逐步復甦,各種類型的影片也將出現在觀眾面前,其中承載著華語電影工業發展的科幻片又被重新寄予厚望。《流浪地球2》的拍攝提上日程,陳思誠也將拍攝自己的「外太空三部曲」,就連開心麻花都把喜劇舞臺從地球搬上了月球。
  • 華語片能構建「電影宇宙」的IP很多,為什麼「唐探宇宙」被認可?
    華語片能構建「電影宇宙」的IP很多,為什麼「唐探宇宙」被認可? 也正是這個設定,當時就讓很多電影界業內人士稱讚,如果真如陳思誠所說,他希望將「唐人街探案」系列電影打造成一個華語片的電影宇宙,那麼《唐探2》已經讓它初步建立起來了。 其實,在《唐探2》上映前,「電影宇宙」對於華語電影市場來講,都還算是處於概念性的階段。
  • 第十一屆華語科幻星雲獎 頒獎盛典活動公告
    自創立以來,為保持戰略定力,積極主動做工作,勵志重塑科幻格局,在全球範圍內發掘、評選和獎勵優秀的華語科幻作品、作者、翻譯者、評論者、從業者和出版者等。通過對華語科幻進行年度檢閱,突顯華語科幻文學發展成果,推動華語科幻文化產業振興,激發華語科幻人才創新活力,引領華語科幻世紀全面到來。
  • 三問賀歲檔③|科幻片能成為華語電影的新方向嗎?
    原本以為華語科幻電影將奮勇邁步前進,但2020年的疫情讓全球電影產業都按下了暫停鍵。如今,隨著電影市場的逐步復甦,各種類型的影片也將出現在觀眾面前,其中承載著華語電影工業發展的科幻片又被重新寄於厚望。《流浪地球2》的拍攝提上日程,陳思誠也將拍攝自己的「外太空三部曲」,就連開心麻花都把喜劇舞臺從地球搬上了月球。
  • 《唐人街探案》將拍動畫 "唐探宇宙"開拓全新版圖
    《唐人街探案》將拍動畫 "唐探宇宙"開拓全新版圖 1905電影網訊 電影《唐人街探案3》將於2021大年初一上映
  • 「三問賀歲檔」系列報導之三科幻片能成華語電影的新方向嗎
    原本以為華語科幻電影將奮勇邁步前進,但2020年的疫情讓全球電影產業都按下了暫停鍵。如今,隨著電影市場的逐步復甦,各種類型的影片也將出現在觀眾面前,其中承載著華語電影工業發展的科幻片又被重新寄予厚望。《流浪地球2》的拍攝提上日程,陳思誠也將拍攝自己的「外太空三部曲」,就連開心麻花都把喜劇舞臺從地球搬上了月球。
  • 第十屆全球華語科幻星雲獎和首屆原石獎在渝落幕 完整獲獎名單揭曉
    這一場盛大的中國科幻人聚會在昨晚落下帷幕。以劉慈欣、郝景芳、郭帆為首的百名中國科幻文學與科幻影視精英匯聚於山城,共襄星雲獎十周年慶典,為獲得第十屆華語星雲獎的科幻明星和獲得首屆中國科幻電影"原石獎"的作家頒獎,向獲得世界科幻雨果獎的中國新銳科幻女作家郝景芳和開創中國科幻電影新時代的《流浪地球》導演郭帆頒發科幻星雲(特等功)勳章。
  • 吞噬星空強IP自帶吸粉效應 華語LIVE王張杰獻唱同名主題曲
    由騰訊視頻聯合玄機科技匠心打造的科幻冒險動畫《吞噬星空》動畫於11月29日10:00登陸騰訊視頻,此後每周日更新一集。自動畫《吞噬星空》宣布定檔並發布預告片,便引得一眾粉絲期待,預告片呈現出恢弘的場景、流暢的動作、酷炫的機甲獲得網友的一致好評,相信憑藉電影工業級3D動畫影像與現代東方超級英雄故事,有望成為下一個代表性的國漫作品。
  • 江波摘全球華語科幻星雲獎大獎 自稱「烏龜選手」
    第七屆全球華語科幻星雲獎的不少獲獎者都是80後和90後的年輕作家。最佳短篇科幻小說金獎由中國科幻更新代作家陳楸帆《巴鱗》摘得。陳楸帆生於1981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是中國更新代代表科幻作家之一,以現實主義和新浪潮風格而著稱,被視為「中國的威廉·吉布森」,他的作品曾多次獲中國科幻小說銀河獎、全球華語科幻星雲獎最佳長篇小說金獎、科幻奇幻翻譯獎短篇獎等國內外獎項。
  • 《吞噬星空》開播 用東方美學講述中國科幻故事
    自動畫《吞噬星空》宣布定檔並發布預告片,便引得一眾粉絲期待,預告片呈現出恢弘的場景、流暢的動作、酷炫的機甲獲得網友的一致好評,相信憑藉電影工業級3D動畫影像與現代東方超級英雄故事,有望成為下一個代表性的國漫作品。
  • 徐崢和陳思誠的明爭暗鬥,對華語電影是好事還是壞事?
    徐崢的轉型成功,某種意義上也是華語電影的成功。《泰囧》的出現,改變了中國電影的格局,打破了好萊塢壟斷華語電影市場的尷尬局面。這一年後,每年的票房冠軍都是華語電影(除了2014年的《變形金剛4》),從未旁落,且上映時間都不屬於國產電影保護月。
  • 揚州作家小說《記憶偏離》入圍華語科幻大獎
    5月13日,揚州作家吳楚以「記憶」為核心創作的長篇科幻小說《記憶偏離》入圍2020全球華語科幻「星雲獎」。該部作品還被科幻評論家三豐、李兆欣稱為「民生科幻」。揚州作家小說入圍華語科幻大獎提及中國著名的科幻作品,人們首先會想到《三體》《流浪地球》。
  • 深沉關注彼岸與現實,開啟華語電影新可能
    呼應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內地、香港、臺灣電影浪潮在國際電影舞臺的湧起,「華語電影」概念被國際電影學術界提出並躋身國際電影研究的主流話語。進入21世紀,伴隨中國少數民族語言電影的批量出現,「華語電影」的內涵又得到拓展,它不僅概括了漢語言形態的電影生產,也覆蓋了其他多民族語言的電影實踐。
  • 遊走在科幻與現實之間,探索科幻電影裡真實的科學影蹤
    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來曰宙,是為宇宙。 宇為空間,無邊無際;宙為時間,無始無終。 宇宙,浩渺與神秘。 在宇宙和星空的尺度上,科幻與現實在不停地丈量。 而人類正是拿著一把自己的尺子,抬頭仰望著星空,低頭思索著宇宙。
  • 《升天號》他們的任務是開拓一個能供人類生存的宇宙殖民地!
    他們派了350名男性,婦女和兒童進入巨大的"升天號"宇宙飛船飛向浩瀚星海。他們的任務是開拓一個能供人類生存的宇宙殖民地,保存人類生命火種。50年之後,升天號已經到達了無法再回頭的距離,船上一個年輕女人突然被殺打破了原本的沉寂,船上的人開始質疑任務的真實目的,升天號陷入了巨大的危機之中。
  • 年度院線 十佳華語電影盤點丨2019年最好看的電影都在這了
    回望剛剛過去的2019年,中國電影票房為642.66億元,較2018年增長5.4%。全年票房前十位中,國產電影佔八席,進口片只有《復仇者聯盟4:終局之戰》和《速度與激情:特別行動》兩部。看來就算是好萊塢進口片如何密集放映,也未能搶走中國觀眾的心。
  • 奧特曼在好萊塢到底算科幻電影,還是超級英雄系列的宇宙電影?
    原定計劃於今年上映的漫威新版奧特曼,也由於特殊原因進入了「無消息時期」,在北京時間4月19日,筆者從好萊塢論壇上發現,大家在討論奧特曼進軍好萊塢之後,這個來自亞洲的英雄到底應該算在哪種類型的電影裡面?有些人認為,奧特曼是超級英雄,既然這位英雄來到西方了,那麼應該「入鄉隨俗」成為新世紀以來比較火爆的宇宙電影。
  • 《唐人街探案》將拍動畫 「唐探宇宙」開拓全新版圖
    電影《唐人街探案3》將於2021大年初一上映,重回春節檔的消息一出,就收穫了無數期待。5年時間中,《唐探》系列用兩部電影和一部網劇,構建了一個屬於偵探的世界,也是華語電影中唯一具有「宇宙感」的系列IP。隨著新偵探的不斷加入,各支線相繼展開,「唐探宇宙」的格局也愈加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