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西遊記》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作為中國古典小說「四大名著」之一,「西遊故事」源遠流長,如今早已家喻戶曉。《西遊記》曾被無數次改編成影視作品搬上熒幕,其中最經典的無疑是1982年由楊潔執導,六小齡童、馬德華等主演的央視版《西遊記》。
86版《西遊記》播出後引起轟動,多年來更是被無數次重播,其經典可見一斑。儘管如此,因為時代的原因及條件的限制,該劇始終有些不足,尤其是原著中的大場面很難被還原。
在《西遊記》原著中「三調八蕉扇」這一難是非常非常精彩的一難,不僅86版《西遊記》未能拍出原著的精彩,其它版本的《西遊記》也都不曾拍出。張紀中版《西遊記》算是砸錢玩特效比較多的版本,卻也依然沒能還原原著中「火焰山」這一難!所以如果想真正了解這一難如何精彩,最好還是去看看原著!
牛魔王是花果山「七聖」之一,是孫悟空的結拜大哥,他也有七十二變,只是比孫悟空魯鈍些、沒有孫悟空靈活,耐力也不及孫悟空。在原著中他和孫悟空相鬥並不是因為紅孩兒被菩薩收為善財童子,而是因為孫悟空先欺他妻,又滅他妾,還要借芭蕉扇。
牛王罵道:「這個乖嘴的猢猻!害子之情,被你說過,你才欺我愛妾,打上我門何也?」大聖笑道:「我因拜謁長兄不見,向那女子拜問,不知就是二嫂嫂;因他罵了我幾句,是小弟一時粗魯,驚了嫂嫂。望長兄寬恕寬恕!」牛王道:「既如此說,我看故舊之情,饒你去罷。」
86版牛魔王其實是由多人扮演。造型師王希鍾對牛魔王造型的塑造始終找不到感覺,所以在整部劇中牛魔王出場了三次卻有三種截然不同的造型……在花果山時牛魔王由閆懷禮客串,而從第十四集開始,楊導就把這個角色交給了王夫棠……雖然造型不同,演員不同,但對於觀眾來說其實並無任何違和感。
牛魔王和孫悟空一共有三場大戰,這三場大戰是按照當年「小聖降大聖」的方式來描寫的,但比起二神和孫悟空的大戰卻有過之而無不及。
孫悟空和牛魔王先是比武力,不分上下,最終牛魔王體力不支,力倦神疲,然後八戒加入戰團,老牛敗陣。
隨後牛魔王和孫悟空比變化,和當年孫悟空與二郎神比變化一般,二人其實也是不分勝負,畢竟先變化者被後變化者克制。最終牛魔王現出本象,而孫悟空也使出「法天象地」的神通……
最後便是眾神幫助孫悟空圍剿牛魔王,牛魔王被擒。
這幾場戰鬥極其精彩,篇幅過長,如果真的還原確實需要花費不少資金和特效。
在當年拍攝這一集時,楊潔導演最初的打算是要至少拍出兩場戰鬥,其中牛魔王的本象白牛雖然無處找尋,但是力大的公牛還是可以找到的。於是楊潔導演率劇組在桂林舊機場搭景,引入了數頭帶角的真牛,雄心勃勃,準備拍攝。
然而動物畢竟不如人那般聽話,沙僧閆懷禮和八戒馬德華在鬥牛的過程中受了傷,而劇組在放火燒牛尾巴的時候鏡頭也總是跟不上,所以最終此拍攝計劃被擱淺。再加上楊導要籌備《西遊齊天樂》的晚會,一直到了1987年底,劇組才在軍藝禮堂完成了這一集的拍攝,火燒真牛也換成了假景鬥牛魔……
儘管假牛看起來更加威猛高大,但意境卻比不上真牛,這是一種無奈之舉,也是一大遺憾。
值得一提的是在當年拍攝這一集時上鏡出演村民的演員其實都是吐魯番本地的維族人,其中與悟空對話的那個老人並不會說漢語。在拍攝的時候,六小齡童跟他都是各說各的,最後再由配音演員來完成臺詞的串聯。在2006年時,六小齡童還曾重返「火焰山」,看望了這位老人……
86版《西遊記》中「三調八芭蕉」這一集其實遠遠不如書中描寫的精彩,孫悟空和牛魔王的實力也被大大削弱,這也只是時代造成的遺憾。或許正是因為該版《西遊記》影響深遠,導致在許多人心中牛魔王的實力都很一般,而在後來的「西遊」影視中,牛魔王似乎也再無出頭之日,原本西天路上實力最強的妖王之一最終只能被拍成了二流實力的角色,實在是令人嘆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