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月23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在交配方面,動物面臨的障礙比人類少得多。動物不會感到嫉妒,也不會一連數月、甚至數年只和一位配偶交配。有些物種的行為更為極端,就連母子交配都是常事。大多數動物都不會遵循一夫一妻制。只有少數物種一生只有一位伴侶,甚至有極少數幾乎達到了人類的程度。但其中究竟哪種動物將一夫一妻制貫徹得最好呢?來看看幾位專家的觀點吧。
凱倫·貝爾斯(Karen Bales)
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心理學教授,研究一夫一妻制物種的生理學、神經學和社會聯繫的發展
說起一夫一妻制,我想到的不是基因或交配層面,而是所謂的社會性一夫一妻制。社會性一夫一妻制有時可以與遺傳性一夫一妻制和諧共存,有時則不然。會相互配對的動物之間會形成強大的、選擇性的情感依戀,若對方不在身邊,就會感到十分難過。這些動物的配偶可以幫助對方應對壓力,還會努力趕走自己的情敵。當然,人類的戀愛關係中也存在這樣的行為,但動物間的配對極其強大有力。
我研究過的猴子都表現出了上述所有行為,有些還特別可愛。例如,兩隻成年猴子會挨著坐在一起、把自己的尾巴繞在對方身上。並且大部分時候都是父親帶孩子,這在一夫一妻制的哺乳動物中很常見。有很多假說試圖解釋這種現象,而我相信的說法是,雄性對自己的雌性配偶感情很深,沒有時間和其它雌性動物交配,因此自然就會花更多精力確保自己和配偶所生的子女能存活下去、順利長大,所以一夫一妻制中的雄性動物往往都是好爸爸。
戴維·巴拉什(David Barash)
華盛頓大學心理學榮譽教授,《走出伊甸園:一夫一妻制的驚人後果》一書作者
除了人類之外,天生就能維持一夫一妻制的動物極少。在DNA技術的幫助下,我們如今了解到,就算是天鵝和老鷹這樣此前被視作一夫一妻制典範的動物,偶爾也會「出軌」。我最喜歡的一夫一妻制生物是一種寄生在淡水魚體內的扁蟲。這是一種「奇異雙生蟲」(Diplozoon paradoxum),雄性和雌性扁蟲在青春期相遇後,便會將身體融為一體,從此永遠對彼此「忠貞不二」,就連死亡都無法將它們分開。
似乎遵循一夫一妻制的哺乳動物包括加利福尼亞小鼠,幾種狐狸、一兩種小長尾猴、馬達加斯加大鼠、以及寬尾狐猴。值得強調的是,每當我們認為某種動物會終身踐行一夫一妻制,最後都發現,只是我們研究的時間不夠長而已。事實上,這些動物的「一夫一妻制」並不完全靠譜。這一點應該不足為奇,因為生物系統本就各有千秋,無論是雄性還是雌性,多找幾位性伴侶總是對自己有益的。如果能確保不被自己的「官方」配偶發現,那就更爽了。
丹尼爾·J·克魯格(Daniel J. Kruger)
密西根大學進化心理學教授
許多動物都比人類更遵守一夫一妻制。有不少甚至算得上「真正的一夫一妻制」。某種生物的多配製(與單配製、即一夫一妻制相反)程度越高,雄性與雌性的生理和行為差異就越大。兩性異形是交配競爭的一種功能。多配製程度越高,雄性繁殖成功率的差異就越大,雄性的交配競爭也更激烈。在多配製動物中,誇張的體型、浮誇的裝飾、打架的裝備等等,都需要雄性投入大量能量,只為了增加交配的成功率。而個體的能量和資源是有限的,因此必須在對交配競爭的投資、和對照料子女及配偶的投資中做出選擇。而遵循多配製的物種往往選擇前一種。
因此,某種物種越遵循一夫一妻制,雌性和雄性的生理和行為就越相似。帝企鵝就是個很好的例子。雌性帝企鵝在耗用大量能量、產下一枚蛋之後,便會回到海中,一連覓食兩個月。雄性則要在寒冬中負責照料蛋。由於沒有食物,它們只能互相依偎著取暖,體重也會顯著變輕。雄性和雌性都為後代做出了大量生理投資,並且兩種性別的外表十分相似,很難辨認雌雄。事實上,企鵝自己也無法通過外貌認出對方,而是通過一種獨特的舞步來辨認自己的伴侶。當然,帝企鵝的一夫一妻制只是階段性的。它們在每個繁殖周期裡都會忠於自己的配偶,但在下一次繁殖季到來時,往往就會找一位新的對象。
馬克·厄爾諾·霍伯(Mark Erno Hauber)
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進化、生態與行為學教授
澳洲鰹鳥是最貫徹一夫一妻制的鳥類之一,它們和幾種近親(如蒙面鰹鳥、納斯卡鰹鳥等)似乎都會忠於自己的伴侶。澳洲鰹鳥一次只產一枚卵,需要父母雙方進行長期看護和照顧,因此任何「第三者」都會遭到被綠的一方的報復。
佐伊·唐納德森(Zoe Donaldson)
科羅拉多大學波爾多分校行為神經學助理教授
這取決於如何定義一夫一妻制。這種制度最重要的特徵是什麼呢?忠誠?資源共享?是否會分手、找一位新的伴侶?科學家一般不會說「最XX」這種話,但我們的確會嚴格區分「性一夫一妻制」和「社會性一夫一妻制」。前者指是否在性方面忠於伴侶,後者則指是否有一位與你共度時間最長、共享資源、共同撫養子女的伴侶。只有少數遵循社會性一夫一妻制的動物同時也會遵循性一夫一妻制。根據近期研究,城市土狼就屬於此類,另外還有少數幾種動物。這兩種一夫一妻制在哺乳動物中都極其罕見,只有約9%的物種會遵循社會性一夫一妻制。
一個有趣的事實:親子鑑定和犯罪調查採用的DNA測試技術其實源自科學家的「惡趣味」,他們想知道一夫一妻制的鳥類是否會有「私生子」。為此,科學家分析了鳥巢中小鳥的DNA,藉此判斷它們的父親是不是幫著搭巢、餵養幼鳥的那隻雄鳥。結果發現,大多數遵循社會性一夫一妻制的鳥類都未遵循性一夫一妻制。約11%的幼鳥都並非巢中雄鳥的後代,不過種類不同,這一比例也有所不同。
瑞貝卡·揚(Rebecca Young)
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綜合生物學研究助理和講師
部分種類的鴨子和鵝會在求偶後形成配對關係,此後一生中都只與對方交配。與對方分離後,它們甚至還會表現出「悲傷」和「哀悼」的行為。除此之外,還有其它物種也會形成長期配對關係。鳥類是已知一夫一妻製程度最高的物種,哺乳動物中的一夫一妻制比例只有3%至5%,鳥類則將近75%。話雖這麼說,很多所謂的「一夫一妻制」其實只能維持一個繁殖季。到了下一個繁殖季,它們就會與另一位異性結成配對關係。(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