並不是只有人類才會「一生一世一雙人」,動物之間也有終生一夫一妻制,那麼當這些終生一夫一妻制的動物,由於各種原因導致配偶死亡,那麼倖存的個體該如何繼續生活呢?
如果配偶死亡怎麼辦?
在自然界中,90%以上的鳥類都屬於一夫一妻制,比如:企鵝,值得注意的是,有些企鵝並不是終生一夫一妻制,而是每年更換配偶。但也有許多企鵝保持終生一夫一妻制,比如:帝企鵝。
帝企鵝的生存環境非常惡劣,它們需要前往海洋捕食食物,而在海洋之中,兇猛的海豹以及其他大型海洋生物會捕食它們。
在陸地上時,兇猛的猛禽會攻擊它們,導致有許多企鵝會喪失它們的配偶。在尋常時候,企鵝喪失它們的配偶之後會傷心一段時間,然後會和另外的企鵝重新組建家庭,但在育兒期間,如果配偶意外死亡,很可能會導致對方以及後代也因此而死亡。
我們知道,帝企鵝在每年4月左右,會前往南極洲地區尋找合適的地方,孕育後代。此時雌性企鵝會產下一枚重約500克的蛋,如果生育了兩枚蛋,那麼企鵝只會選擇體型較大的蛋進行孵化。
雌企鵝產下蛋之後,會將蛋交給雄性進行孵化,自己前往海洋捕食。而雄企鵝在接下來兩個月多裡,既要忍受著肚子,又要經受著嚴寒,一動不動地等待著它們的配偶回來。
在2個月之後,企鵝蛋就會孵化,此時飢餓的企鵝寶寶會向父親討要吃的,然而父親自身也已飢腸轆轆,沒有任何可以餵它們的食物,但它們會分泌一些白色的粘液,據說沒什麼營養,只是安慰孩子罷了。
等到雌性捕魚歸來時,此時雄性會將育兒的重任交給雌性,自己返回大海捕魚。而雌性則會將還未完全消化的食糜餵給後代,供它們成長。
然而在特殊情況下,雌性在捕魚時由於遇到天敵,或者其他因素導致無法返回,而這時飢腸轆轆的雄性有可能會拋棄幼崽,前往海洋捕魚。如果這些幼崽沒有遇到可以收養它們的「養父母」,那麼等待它們的命運將會是死亡。
其實,在育兒期間,父母雙方有任何一方死亡,都會導致後代的死亡率提高,甚至還會導致配偶的死亡率提高。
不過,在下一年的繁殖期到來之前,喪失配偶的企鵝會重新尋找配偶,重新組建家庭。但也有一些企鵝,會因為各種原因而患上抑鬱症,主動選擇走向死亡。
動物為什麼會有一夫一妻制?
雖然有些動物和人類一樣,也是保持一夫一妻制度,但是人類是由於道德文化的約束,而動物則是由於外界環境壓力較大。
我們知道,自然界中的環境並不是安全的,而且它們面臨的生存壓力比人類要大得多,尤其是鳥類,它們不僅有許多天敵,還有許多食物競爭者,這就使得它們要花費更大的力氣去尋找食物。
在動物撫育後代期間,為了給後代提供充足的能量,有一些動物演化出了一夫一妻制度,讓父親也參與撫養後代。這樣做的好處是,由於有兩個親代的撫養,使得後代能夠獲得的能量變得較為充足,生存能力更強,存活率也更高。
不過,這也意味著,如果一夫一妻制的生物,在撫育後代期間配偶去世,那麼相比於兩隻親代的撫養,單只親代撫養的後代能夠獲得的能量更少,存活率也就更低。所以,動物演化出一夫一妻制並不是由於愛情,而是為了提高後代的存活率。
一夫多妻制的動物
可能很多人會問,既然一夫一妻制能夠顯著提高後代的存活率,那為什麼還有許多動物保持著一夫多妻制的關係呢。
其實這是因為,動物在演化時並沒有固定的路線,而是採用不同的生存策略。對於一些動物而言,一夫多妻制更有利於生物生存,因為一夫多妻制的動物對雄性的要求很高,只有少數符合雌性要求的生物才能夠留下後代。
比如:母鹿更看重公鹿的角,其中角越大的個體能夠留下的後代越多;反之留下的後代就越少。而鹿角越大,在遇到危險時能夠將鹿角當做武器,與天敵搏鬥。雌性看中了這一特徵,並且想讓它們的後代也擁有這樣的特徵,所以它們會與鹿角更大的公鹿進行交配。
這就是生物學上著名的「性選擇」,也正是在雌性的性選擇之下,一夫多妻制的動物才會表現出明顯的外貌特徵,比如:孔雀的尾巴,獅子的鬢毛,老虎的體型等。
總而言之,無論是一夫一妻制,還是一夫多妻制,目的都是為了幫助後代更好地生存而採取的一種策略。因此,如果一夫一妻制中的一方因為各種原因死亡,那麼勢必會威脅到後代與配偶的生存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