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
動
在本文下方留言,獲得置頂的讀者,贈送本文推薦的「大家小書」一本;轉發文章並截圖發送後臺的讀者,隨機贈送「大家小書」一本,趕快參與活動吧!
《儒林外史》是清代吳敬梓創作的長篇小說,成書於乾隆十四年(1749年)或稍前,現以抄本傳世,初刻於嘉慶八年(1803年)。
全書五十六回,以寫實主義描繪各類人士對於「功名富貴」的不同表現,一方面真實的揭示人性被腐蝕的過程和原因,從而對當時吏治的腐敗、科舉的弊端禮教的虛偽等進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諷;一方面熱情地歌頌了少數人物以堅持自我的方式所作的對於人性的守護,從而寄寓了作者的理想。小說白話的運用已趨純熟自如,人物性格的刻畫也頗為深入細膩,尤其是採用高超的諷刺手法,使該書成為中國古典諷刺文學的佳作。《儒林外史》代表著中國古代諷刺小說的高峰,它開創了以小說直接評價現實生活的範例。《儒林外史》脫稿後即有手抄本傳世,後人評價甚高,今天我們看看吳小如先生對《儒林外史》的研究,跟小說一樣好看的文學評論。
我想簡括地談一下《儒林外史》在藝術表現手法方面的幾個特點。
第一,《儒林外史》的體制,我認為是頗有創造性的。魯迅有幾句話說得非常中肯:
……惟全書無主幹,僅驅使各種人物,行列而來,事與其來俱起,亦與其去俱訖,雖雲長篇,頗同短制;但如集諸碎錦,合為帖子,雖非巨幅,而時見珍異,因亦娛心,使人刮目矣。(《中國小說史略》第二十三篇)
「雖雲長篇,頗同短制」二語,真是一針見血之談。蓋明末本為小說流行最盛之時,而當時小說的體例實有二種:一是長篇演史體,如《水滸》《三國》;另一是《三言》《二拍》體,即短篇的擬話本小說。
到了明末清初,從一回一個故事的短篇又發展為幾回一個故事或幾回幾個故事(有相對連續性卻又不完全連續)的「中篇」,如《鼓掌絕塵》之類。而吳敬梓的《儒林外史》,實受這幾種體例的啟發和影響,用長篇的結構網羅了若干個短篇故事,既不同於短篇擬話本的每回自成起訖,又不同於《三國》《水滸》的首尾貫通。然而細按全書,脈絡井然,主題極為集中,自又不同於前乎《外史》的《斬鬼傳》一類流水帳式的「長篇」。這種集長短篇小說體例之大成的《儒林外史》體,實在給後來的小說開無數法門,清末的《官場現形記》《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文明小史》等書,幾乎全是步吳敬梓的後塵。當然,這種體制愈到後來愈濫,不免為通人所譏;但在吳敬梓當時,卻有開山草創之功,其匠心獨運處是不容輕易抹殺的。
第二,在古典白話小說中,以真人為模特兒,以真事為題材的寫作方法,我認為實應自《儒林外史》開始。正如金和的跋文中所說:「若以雍、乾諸家文集細繹而參稽之,往往十得八九。」這也是《儒林外史》的一大特點。因為取材於真人真事,而又加以藝術化典型化,所以書中人物大都不是公式概念化的箭垛型的人而是有血有肉的普通活人。只有這樣,讀者才能從字裡行間體會出作者所諷刺與抨擊的不是某一個人而是整個的社會制度和社會風氣。比如馬二先生,其醉心舉業是可憐、可笑,甚至可鄙的,而他能急人之難卻是可愛的;然則罪在科舉制度之陷溺人心,不在馬二先生本身可知。又如王玉輝在女兒死後真情反而流露,可見其所以虛偽矯情,罪在吃人的禮教而不在王玉輝自己。又如潘自業,行事雖多不法,為人原甚慷慨,至少比得意以後就馬上忘本負心的匡超人可愛,而潘卒不免罹於禍患者,正是作者對封建統治階級的無情諷刺,也是對當時社會制度的鮮明指斥,而非單純否定潘自業本人。這正是吳敬梓從事寫作符合於現實主義精神的地方,也正是《儒林外史》所以偉大的地方。初學寫作的人正應在這種地方向《儒林外史》學習借鑑。
第三,吳敬梓寫《儒林外史》用的是史官筆法,即所謂「微言大義」或「皮裡陽秋」的「《春秋》筆法」。因此,《儒林外史》的風格是「婉曲」的,是「慼而能諧,婉而多諷」的,而不是「私懷怨毒,乃逞惡言」與「詞意淺露,已同謾罵」的低級趣味(引文均見《中國小說史略》第二十三篇)。這就是《儒林外史》所獨有的諷刺藝術。
所謂「婉而多諷」大抵可從兩方面去體會。一種即是魯迅所說的「無一貶詞而情偽畢露」。這一方面的精彩處太多,例證不勝枚舉。我只想舉一處前人不大注意的地方,即作者對杜慎卿的諷刺(見第三十與三十一回。前人每謂杜慎卿是吳敬梓所肯定的人物,恐怕是錯誤的)。杜慎卿一面口裡罵女人,要學朱元璋把「天下婦人都殺盡」「和婦人隔著三間屋就聞見他的臭氣」,可是一面卻找媒婆沈大腳張羅娶妾。他為捧小旦不惜浪費大捧銀子,但一到鮑廷璽求他「出幾百銀子」重作戲班時,他就向杜少卿身上推,並且不許鮑說出是他的主意;而他家中擺著的幾千現銀子卻為了中舉以後留著使用。在這些地方,吳敬梓深刻地摹繪出紈絝地主的醜惡本質。杜慎卿去桂花道院尋男色,卻上了當,遇見了滿腮鬍鬚的來霞士,看似作者故弄玄虛在同杜慎卿開玩笑,實際上卻表明了作者對這個人物是如何地鄙棄與憎惡。這就是魯迅說的「誠微辭之妙選,亦狙擊之辣手」。
另一種「婉而多諷」的手法是用對比的技巧使讀者獲得格外鮮明的印象。就中以莊徵君入都前出都後的描寫最為深刻含蓄。我們如果仔細尋繹一下,就會發現那簡直是對統治階級極無情的抨擊。在莊徵君入都以前,先寫大盜劫餉銀;出都以後,又寫他看到一對農民老夫婦在一晝夜間悽慘地死去。而統治者卻一面搜刮民財(餉銀),一麵粉飾太平(徵聘名儒),在那兒死乞白賴地維護統治,鞏固政權;殊不知民間已經苦不堪言,危機四伏了。這就是所謂「皮裡陽秋」式的「微言大義」,值得我們積極地探討和合理地借鑑。
正文/吳小如
圖片/侵刪
新
書
推
薦
《古典小說漫稿》
作者:吳小如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