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小朋
今天,我們表達需要這件事。
在心理諮詢室裡,我見過很多人因為不會「需要」而感到困擾。他們會對我說「我不會表達需要」,緊接著我會和他們澄清他們的需要是什麼,有時候能夠找到答案,然而更多時候得到的結論是:「我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我的心很亂」。
1、捉摸不透的「需要」,對親密關係是種挑戰
當來訪者告訴我他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的時候,我仿佛看到了十年前的自己。那時,在我身上無法看到好惡,看到的只有哀愁。
其實,我無法看見自己的哀愁,但還好,那個時候談戀愛了,親密關係讓我有了一面鏡子-男朋友。後來我們結婚生子,多年以後,我們一起回憶過往時光,他告訴我說他不知道戀愛時的我怎麼了,每次見他都是一副不高興的樣子。
我回想了一下,直接承認確實如此。
可想而知,從戀愛到結婚,我身邊的那個男人該承受了我的多少冷臉。我每次不高興,對他而言都是一次關卡,如果他找不到通關鑰匙,這場親密關係的遊戲就要GAMEOVER了。
那時的我正是在用「冷臉」表達需要,就和現在千千萬萬個女性一樣。而我也不知道自己的需要究竟是什麼,反正我就是不高興了,你猜,猜中了我們就繼續,猜不中就是你的錯。
這對另一半來講,實在太不公平,對親密關係來講也是巨大的挑戰。
2、表達需要的三個層次你在哪一層?
在我看來,表達需要有三個層次:
1、行為層面的語言
2、情緒化的語言
3、語言層面的語言
先來說說第一個層次,行為層面的語言。行為層面的語言指的是人們通過外顯的行為來表達需要的方式。比如前面我說的冷臉就是一種表情行為,不說話也是一種行為。人們通過行為傳達信息,信息之中隱藏著需要。
當你和一個用行為來表達需要的人打交道的時候,就如同你在和啞巴談話,如果你沒有學習啞語,是很難和他同頻的,你需要啟動很大的能量去猜他究竟想要你幹嘛。
這種感覺是非常消耗人的。
再來說說情緒化的語言;情緒化語言的核心是人們通過情緒來傳遞信息的方式。指責、抱怨、發脾氣統統都屬於情緒化的表達方式。
比如當一個妻子指責丈夫的時候,丈夫首先接收到的不是妻子說的話,而是妻子的情緒-生氣、憤怒。
情緒化的表達和行為化的表達不同的是,行為的表達隔絕了語言內容,而情緒化的表達是伴隨著語言表達出現的。後者是前者的升級。
這讓我想到嬰兒剛出生之後的狀態,他無法通過語言來表達需要,但他可以通過行為和情緒表達需要。他會通過哭、鬧,驚跳反應、緊緊抓住媽媽的衣服、一些特殊表情來傳遞需要。
這是生命最脆弱的階段。養育者只有精準的看到孩子的需要,才能去呼應他的孩子。嬰兒也不知道自己怎麼了,他只是知道自己不舒服,但如果媽媽問他你是不是餓了、渴了、熱了、冷了、害怕了,他才會確認自我的感覺和需要。
隨著嬰兒語言能力的發展,2歲左右,他漸漸可以透過語言來表達需要了,這是成長的巨大突破,也是個體自我發展的展現,他有了「我」的概念,有了「我要」的語言。
所謂「我要」的語言,就是用語言直接表達需要,他會告訴養育者「我要這個」、「我要那個」。孩子的生命力,越發旺盛。
3、退化與壓抑
嬰兒是可愛的,卻也是貪婪的,他會出現很多「我要、我要」的語言,兇猛程度會讓大人感到耗竭。當一個孩子哭著說我要這我要那的時候,也可能會傷及成人的自尊,因為不是每個成年人都能給孩子提供良好的物質生存環境。
所以我們會聽到有的家長會對孩子說這樣一句話:「你除了會哭、會要,還會幹什麼?」。這是對孩子存在以及自我價值的否定,當然這也是家長用情緒-行為表達需要的結果。家長也有自己的需要,甚至有些家長要靠孩子來滿足自己的需要。
人人都有需要,當需要和需要打架的時候,勢必會有人受傷。並不是所有家長都會保護孩子的需要,況且孩子的成長也必然會有各種需要受挫的場景出現。
當孩子繼續長大,他開始變得聽話懂事,此時,他懂得照顧大人的需要了,他在表達需要的功能開始退化和壓抑下來。這也是一種生存策略。
不過,壓抑的多了,人就會出現一種狀況:他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不知道自己活著是為了什麼,他的生命力開始凋零。
4、需要會偽裝,但不會消失,你無法拒絕
在生活中,我們很難意識到自己是在表達需要,人們會用「應該」去為表達需要遮上一層面紗。
Momself的創始人崔璀曾分享過一個她的經歷:一次她從外地出差回來,迫不及待的想要把兒子從姥姥家接回自己家去,結果卻被兒子潑了一盆冷水,她告訴兒子的是「你應該回家」、「所有的孩子都是和媽媽一起住的」。兒子聽完哇哇大哭,沒接到兒子的她也感到很挫敗。
在和兩個心理學朋友打完電話後,她仿佛開竅了一樣,之後再接孩子的時候,她就柔軟多了,她的語言變成了「媽媽想你了,媽媽想和你一起回到我們自己的家裡」......
前後兩種狀態的對比,讓我想到了自己在平常時候表達需要的「動作變形」。
人們常常把需要偽裝的很深,以為自己「無欲無求」,其實是在自欺欺人罷了。需要從未消失過,一直都在,它只是會在關係中以各種不同的面貌呈現罷了。
5、表達需要既不可恥也不自私,只是你不太習慣而已
談及需要
人們常有的疑問是:
「表達需要是可恥的嗎?」
「我這樣做會不會太自私了」
「滿足自己我會對他人感到愧疚」
......
在「表達需要」這件事上,人們有著太多太多的關卡了,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通常都是假的,不允許自己去要才是真的。所以才有了各種「表達需要」的變形。想要學會表達需要,你得先承認和允許自己的需要。
並且,表達需要既不可恥,也不自私,你只是不太習慣而已。
稻盛和夫說:「內心極度不渴望的東西,它不可能靠近你!心不喚,物不至!」。無論是經營事業,還是經營關係、育兒,我們都得先看到自己的渴望,承認需要,才能真正抵達目標,和自己想要的生活相遇。
最後留一個思考題:
一個會表達需要的伴侶,和一個捉摸不透的伴侶你會選擇哪一個?
作者:小朋,二級心理諮詢師,用簡單的文字,書寫普通人的心靈世界。願你好好生活,好好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