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塘江詩路文化述論-光明日報-光明網

2020-12-14 光明數字報

    錢塘江是浙江第一大江,又名「浙江」「制河」「浙水」「羅剎江」「之江」「曲江」,有南、北兩源。南源為蘭江,北源為新安江,兩源在建德市梅城匯合。上遊流經淳安、建德,稱新安江。中遊流經桐廬、富陽,稱富春江。其後流至杭州聞家堰,是為錢塘江,最後注入杭州灣。「錢塘江詩路」即是以「新安江—富春江—錢塘江」為主線的一條文化旅遊路線。這條路線以古人的詩歌創作為線索,兼備文獻、文學與地理學價值。本文擬對錢塘江沿線歷代詩歌進行梳理,研析其文學審美性,進而挖掘詩路所蘊藏的文化內涵。

    錢塘江沿線的詩歌創作

    現將錢塘江沿線的詩歌創作,以沿途所經流域為主線,作概述性梳理。

    其一,新安江流域,以描寫新安江山水為主體,其中又以新安江之水為創作重點。如沈約《新安江至清淺深見底貽京邑遊好》「洞徹隨清淺,皎鏡無冬春」,孟浩然《宿建德江》「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劉長卿《送杜越江佐覲省往新安江》「清流數千丈,底下看白石」,郎士元《送奚賈歸吳》「水清迎過客,霜葉落行舟」。可以說,歷代旅居於新安江畔的詩人們都對新安江之水頗為偏愛,他們鍾情於江水之「清」,並傾力描繪。新安江之水在他們筆下被賦予了清澈、純粹、澄明的內涵。他們對江水之清的書寫,不僅是客觀的描摹,也是對自身心志的寫照,希冀自身在繁雜的俗世中堅守本心的清澈。

    其二,富春江流域,主要有七裡灘之遊、富春江之遊與桐君山之遊。其中,七裡灘之遊以嚴子陵釣臺為主體,雖有如任昉《嚴陵瀨》一類寫景詩,但多數以懷古為主題,欽慕嚴子陵的高風亮節。如謝靈運《七裡瀨》「目睹嚴子瀨,想屬任公釣」,許渾《晚泊七裡灘》「榮華暫時事,誰識子陵心」,梅堯臣《詠嚴子陵》「終為蘊石玉,敻古輝巖陬」。這些詩歌或贊嚴子陵風骨,或陳歸隱之心。富春江之遊主要描寫富春山水景色。如王維《送李判官赴東江》「樹色分揚子,潮聲滿富春」,孟郊《送無懷道士遊富春山水》「山濃翠滴灑,水折珠摧殘」,吳融《富春》「長川不是春來綠,千峰倒影落其間」,將富春山水寫得生動秀麗、青翠可愛。桐君山因藥祖桐君聞名,所存詩作甚夥。如蘇轍「多病未須尋藥錄,從今學取衲僧閒」,盧琦「碧桐花下覓神仙,白日山中遇樵牧」,黃淳耀「花開遊子路,雲泊野僧關」。桐君山在詩人們筆下儼然方外之地,被賦予仙人之氣,飄逸出塵。

    其三,錢塘江流域,以錢江潮與六和塔為重點。錢塘江相關詩歌以觀潮最為突出。如徐凝《觀浙江濤》「浙江悠悠海西綠,驚濤日夜兩翻覆」,劉禹錫《送元簡上人適越》「浙江濤驚獅子吼,稽嶺峰疑靈鷲飛」,羅隱《錢塘江邊》「怒聲洶洶勢悠悠,羅剎江邊地欲浮」,這些詩歌著意於錢塘江的壯美,極盡筆墨,寫其豪邁氣勢。六和塔則集塔與潮為一體,如朱繼芳《六和塔》「孤尖標白浪,層級上青天」,陳邦瞻《秋日登六和塔》「飛塔崚層聳碧空,七盤長壓海濤雄」,朱崧《登六和塔觀潮》「捲地北風起,天邊湧雪濤」。這些詩歌中,登塔與觀潮往往伴隨而生,觀潮是登塔後的水到渠成。詩人們取諸懷抱,被塔與潮的萬千氣象所感染,並由此提升了詩歌創作的境界。

    錢塘江詩路的文學性審美

    錢塘江詩路以沿線詩歌為基礎,呈現出的文學性審美主要體現在三方面。

    其一,樸素與華美並存。錢塘江沿線詩歌,既可以用白描手法,直觀呈現江河山川情貌,引人無限遐想;又可以巧用諸多修辭,以絢爛的筆墨,形象描繪山水風神,通過文字給人以視覺衝擊。前者如白居易《詠潮》「早潮才落晚潮來,一月周流六十回」,焦循《渡錢塘江望六和塔》「曉來江上看西岸,一塔獨紅山樹青」,屠應埈《桐江辭送沈子春尹桐廬》「桐君山在白雲邊,海霧初開江日寒」等,以樸筆客觀描繪山川,曉暢清晰。後者如李白《橫江詞》「浙江八月何如此,濤似連山噴雪來」,吳融《富春》「水送山迎入富春,一川如畫晚晴新」,楊萬裡《新安江水自績溪發源》「泉從山骨無泥氣,玉漱花汀作珮聲」等,以比喻、擬人、誇張等修辭,或清辭麗澡,或濃墨重彩,以詩人自身的感受相點綴,將山川風物寫得生動有趣。

    其二,時空的碰撞與擴張。詩人們遊歷於錢塘江沿線,沿途山川不僅激發了詩情,也為其帶來生命的狂想,這集中體現於時間的碰撞與空間的擴張。在時間維度上,詩人們與古今往來的人物、故事對話。如胡曾《姑蘇臺》「不覺錢塘江上月,一宵西送越兵來」,範欽《六和塔》「山圍吳子國,江落伍胥潮」,陳萇《醉書桐君山寺壁》「常笑羊公同湛輩,敢羞噲等伍韓生」等,不經意間,以有意味的意象人事悵望千秋,論學古今,強化了詩歌的表現力。在空間維度上,常以對比的方式,拉伸擴張,方位之間,視角多變。如張翥《登六和塔》「日生滄海橫流外,人立青冥最上層」,陳邦瞻《秋日登六和塔》「鳳凰臺北休回首,禾黍千秋是故宮」,楊時《過七裡灘》「拂雲高雁倚風摶,下視平湖萬裡寬」,黃淳耀《登釣臺》「雨流巖下釣,星動澤中天」等,或一南一北,或一在江河,一在青天,而人立於四方中,仰觀俯察,與宇宙相感知,肆意汪洋,蓬勃瀟灑。

    其三,情、景、意相圓融。錢塘江詩路上的詩歌創作,無論是以我觀物還是以物觀物,無論是源於現實還是騁乎想像,幾乎都做到了情、景、意的融合。如沈約《早發定山》,以「夙齡愛遠壑,晚蒞見奇山」開篇,表明對山水的痴愛之情。其後數韻,描繪定山之美,以「標峰彩虹」「置嶺白雲」「傾壁斜豎」「絕頂孤圓」寫定山情狀與氣象。後以「歸海流漫漫,出浦水濺濺。野棠開未落,山櫻發欲然」接續,江河之浩大、草木之自然,與定山之瑰麗奇偉交相輝映。由此轉入芳草寄意,以「眷言採三秀,徘徊望九仙」結尾,表明自身雖沉浮於宦海,卻繫心於杜蘭的歸隱之意。全詩色彩濃鬱,畫面舒展,立意超拔,自然圓融。又如白居易《宿桐廬館同崔存度醉後作》:「江海漂漂共旅遊,一尊相勸散窮愁。夜深醒後愁還在,雨滴梧桐山館秋。」寥寥數語,以直白之筆,寫旅居秋景、延綿愁思,詩盡而意無窮。再如劉長卿《餘浦橋月下重遊》,秋風颯颯,黃葉離別,青山朝暮,以帶有蕭條傷秋的實景與意象相疊加,離愁鬱結,而末句「明日行人已遠,空餘淚滴回潮」則將情感滲透於文字間,又將鬱結的情感通過「淚滴回潮」疏導排遣,別致而有韻味。這些詩歌,以情驅動,以景主導,以意點睛,三者聯動,在不斷地調和中臻於圓融。

    錢塘江詩路的文化內涵

    錢塘江詩路,不僅是旅遊之路、詩歌之路,也是文化之路、精神之路。它在厚重的歷史積澱中,蘊藏著深邃的文化內涵。

    其一,剛與柔的交融。錢塘江詩路體現的文化氣質,既有「山花含雨溼」的溫婉柔美,又有「鐵馬擁萬鎧」的剛烈霸氣。一方面,錢塘江詩路上的山水,因江南特有的地理環境而顯得溫柔婉約。他們或清新雋秀,或夢幻旖旎。是蘇軾筆下的「水天清,影湛波平。魚翻藻鑑,鷺點菸汀」(《行香子·過七裡瀨》),也是汪筠筆下的「今夜梅花城下宿,滿船香霧夢回疏」(《泊嚴州》)。另一方面,歷史積澱的人物與古事,又為山水注入剛烈之氣。如新安江千島湖有海公祠,為清廉敢諫的海瑞而建。富春江小三峽有子胥渡,因剛烈肝膽的伍子胥而得名。錢塘江畔有六和塔,在吳越王錢弘俶的主持下,為鎮伏江潮而建,如將軍一般鎮守江畔。這種剛與柔的交融,歷史與自然的交錯,讓錢塘江詩路擁有了無限的張力。

    其二,仕與隱的協奏。錢塘江詩路上的奇山異水,可以是理想的起點,也可以是理想的終點。有志之士於此出仕,懷抱天下;高蹈之人於此歸隱,逍遙人生。朱彝尊《富春道中》曰:「霸業孫郎,高風嚴子,畢竟論誰勝。」孫氏父子與嚴子陵,是這二者的典型代表。陸遊《泛富春江》:「雙櫓揺江疊鼓催,伯符故國喜重來。」孫堅、孫策、孫權父子三人起於富春龍門,開創霸業,於亂世中庇佑一方安寧,留下無數故事。張伯玉《釣臺》:「先生有意羲皇外,不為林泉傲帝居。」嚴子陵與光武帝間的情誼讓人羨慕,其本人外得明君,內修大義,不慕榮利,山高水長,遺澤後世。仕與隱,在這片山水中相協奏,為錢塘江詩路平添幾許傳奇色彩,增強了詩路的魅力。

    其三,英雄主義的情懷。錢塘江詩路最感心動耳處,便在於潛藏著的英雄主義情懷。無論是本土之人還是旅居之人,總不乏心繫家國、為民生謀福祉的英雄。傳說吳越王錢鏐感於江潮決堤之患,行射潮之事,與「十萬軍聲半夜潮」的錢江潮水相搏擊。傳說雖不可考,卻足以說明錢鏐本人的英雄氣概。謝翱於嚴陵釣臺哭祭文天祥,為之作招魂歌:「魂朝往兮何極,暮來歸兮關水黑,化為朱鳥兮,有咮焉食。」其本人晚年仍在江浙一帶組織「汐舍」「月吟詩社」,書寫愛國詩篇。徐夜贊其「生為信國流離客,死結嚴陵寂寞鄰」。生於富春江畔的鬱達夫執著抗日,大義凜然,卻在蘇門答臘島慘遭日軍殺害。其兄鬱華亦被敵偽殺害於上海,其母也因不吃日軍食物餓死洞中,一門忠烈。鬱達夫在《離亂雜詩》中慷慨陳說生平志向:「一死何難仇未復,百身可贖我奚辭。會當立馬扶桑頂,掃穴犁庭再誓師。」「天意似將頒大任,微軀何厭忍饑寒。長歌正氣重來讀,我比前賢路已寬。」這種凜凜人如在的天地英雄氣橫亙古今,壯大了錢塘江詩路的格局。

    綜上所論,錢塘江詩路上,山川風景奇幻瑰麗,所存詩歌品類繁盛,具有豐富的文學審美性與深邃的文化內涵,值得引起充分重視。

    (作者:林家驪,系浙江樹人大學人文與外國語學院特聘教授)

相關焦點

  • 光明網《詩援武漢 共抗疫情》專欄匯聚正能量聲音
    百餘詩人揮筆作劍、賦詩為援光明網《詩援武漢 共抗疫情》專欄匯聚正能量聲音光明網記者  這首《全民抗疫》來自光明網《詩援武漢 共抗疫情》專欄。1月28日以來,光明網在中華詩詞學會、野草詩社等團體的支持下,陸續發表原創詩詞、詩歌作品200餘首,並在光明網、今日頭條頭條號、喜馬拉雅FM等平臺同步推出音頻專輯,以滿懷的豪情與溫情為「逆行者」們喝彩、點讚,為祖國祈願、祝福。
  • 王學典:學者要有使命感-光明日報-光明網
    【光明訪名家】    拜訪全國政協常委、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執行院長王學典教授的時候,他正忙著準備一個會議。儘管已經64歲,但他依然精神矍鑠,手頭的工作告一段落後,他和記者暢談了近兩個小時。
  • 「我們也是戰士」-光明日報-光明網
    2月1日,在經光明日報提交中央的專報中,華中師範大學大數據傳播與應急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喻發勝疾呼:「疫情傳播期與爆發期,當務之急是提高隔離能力。」    疫情初期,看到醫護人員因交通管制不得不步行上下班,喻發勝這位地道的武漢人,不禁潸然淚下,甚至產生了加入志願者車隊的衝動。
  • 早起逛小鎮,脫口盡成詩,浙江的詩路依然是創作靈感的源泉
    李白的一首《送王屋山人魏萬還王屋》,被專家認為是勾勒出了唐代詩人在浙江的遊歷之路,把四條浙江的詩路都走到了。 這四條詩路包括浙東唐詩之路、錢塘江詩路、甌江山水詩路、大運河詩路,由浙江省文化和旅遊廳、浙江日報報業集團主辦,浙報集團旅遊全媒體中心承辦的「詩心自在」2019「詩畫浙江」全國詩人作家重走詩路活動日前圓滿結束,詩人作家無一不為一路上的山水風光所醉。
  • 不僅僅是敦煌-光明日報-光明網
    光明悅讀:您新近出版的《從學與追念》一書,是對敦煌學研究領域大家們學術成果的梳理。百年來,敦煌學研究最為重要的發現是什麼?    光明悅讀:敦煌文化,代表著中華文明的哪些面向?    榮新江:敦煌從漢武帝時期,就進入中原王朝的版圖。漢朝「列四郡,據兩關」,敦煌郡成為河西走廊中最西的邊郡,而以敦煌西面的玉門關、陽關為界,又與西域地區緊密相連。敦煌一方面是中原王朝的組成部分,另一方面又是臨近西域的邊陲重鎮。
  • 「唐娃娃」如何變身「金娃娃」-光明日報-光明網
    2019年年末,我們與北京唐人坊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合作,作為文創產品生產基地,接收他們的訂單,再由其進行銷售。社區內原本就有的培訓學校再次派上用場,為就業人員學習「唐娃娃」製作手藝提供了渠道。這些具有濃鬱民族特色的娃娃,如今成了我們致富的「金娃娃」。它們融合了56個民族的服飾特點,散發著濃厚的非遺味道,寄託著民族團結、一心向黨的願望。
  • 願馬老的大福字「福」蓋全中國-光明日報-光明網
    哥哥說,對,就是馬認識路,你沒聽說過中國有一個成語,叫「老馬識途」嗎……    歲月如飛箭,真不可等閒,一晃,半個世紀就過去了。完全沒想到的是,那一曲清江的壯歌一直還在我心頭縈繞著,我竟也從中文系畢業了,並且成為光明日報的文學編輯。我從沒忘記「識途老馬」,終於在一次文學活動中,見到了心中的那座大山。
  • 錢塘江的名字是怎麼來的,這回知道了
    接運河、通大海、納百川……這條無數文人詠贊的神奇江流,閃耀著燦爛的文化之光,滋養著一代又一代的浙江兒女。錢塘江為何又名之江?錢塘觀潮的習俗是如何形成的?蘇東坡與錢塘山水又有怎樣的故事?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錢塘便是今日的杭州。錢塘縣是秦統一後,設置的會稽郡下轄的26個縣之一。錢塘江也因流經古錢塘縣而得名。
  • 今天為何要讀經典-光明日報-光明網
    【孔學堂秋季論辯】    時  間:2020年11月5日    主辦單位:光明日報、國際儒學聯合會、孔學堂文化傳播中心、光明網    主 持 人《詩經》不是孔子作的,一般學者講《詩經》,都講《詩大序》《詩小序》,認為這些代表了孔子思想,地下出土的《孔子詩論》更直接,說明孔子於《詩》應該有「傳」。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的貢獻主要是在「傳」上面,他們通過闡發經典,創造了新的經典。對於經典,我們要有自己創造性的工作,不能把「經」看成是靜止的東西,應該有發展、補充。
  • 光明日報:讓孩子的動畫片更乾淨
    (本報記者 韓業庭) http://media.sohu.com/20131220/n392107328.shtml media.sohu.com true 光明網-《光明日報》 韓業庭 http://media.sohu.com/20131220/n392107328.shtml report
  • 錢塘江遊記述論
    作者:林家驪(浙江樹人大學人文與外國語學院教授)  錢塘江是浙江第一大江,同時又是「浙東唐詩之路」的起點,有「浙江」「制河」「漸水」「羅剎江」「之江」「曲江」等名,浙江省即因錢塘江古名「浙江」而得名。錢塘江以新安江為上遊,流經桐廬,是富春江,再至杭州聞家堰,為錢塘江,注入杭州灣。
  • 優孟的《廉吏歌》-光明日報-光明網
    所以說,這首詩不能說全無章法,只是流傳中形成了一些竄亂。    說到文字竄亂,其中還有幾處:第五句「不顧恥辱」,是這一層意思的末句,應押韻,但「辱」字不入韻。我以為「恥辱」本作「刑恥」。《周禮·秋官·司寇》:「凡害人者,置之園土而施職事焉,以明刑恥之。」鄭玄註:「害人,謂為過失麗(罹)於法者。以其不故犯法,置之園土系教之,庶其困悔而能改也……明刑,書其罪惡於大方版,著其背。」
  • 傳統文化動畫題材耀眼奪目-光明日報-光明網
    高科技新視角展現傳統文化魅力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與「魂」,傳統文化是動畫創作的珍貴資源寶庫。近年來,國家廣電總局深入開展中國經典民間故事動漫創作工程,挖掘具有代表性的各地經典民間故事,彰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思想精華、民族精神和氣度神韻,以現代視角、動畫科技推動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展現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堅定當代中國人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相較以往都有較大提升。
  • 中日端午民俗中的菖蒲文化-光明日報-光明網
    明代中期,文化藝術得到較好的恢復和發展,插花追求簡潔清新,色調淡雅,疏枝散點,樸實生動,不似元代宮廷插花豪華富麗。菖蒲在明代端午花供中配以瓶器,被更為純熟地加以運用。    清代以降,宮廷依然有端午插花的習俗,如郎世寧的畫作就表現了宮廷端午插花對菖蒲的運用。瓶中繁花似錦之感呼之欲出,與案上水果粽子上下呼應,一派濃濃的節氣氛圍。
  • 《明妃出塞圖》題詩者考-光明日報-光明網
    拖尾有四首題詩,題詩者依次是陸勉(二首)、張錫、孫寧。關於三人生平,長期無考。早在1964年,郭沫若先生在《談金人張瑀的〈文姬歸漢圖〉》一文中就說過:「這三個人都弄不清楚他們的底細。」(《文物》1964年第7期)從那以後,一直沒有大的進展。
  • 說王翰《涼州曲》-光明日報-光明網
    唐代張祜有《王家琵琶》詩:「只愁拍盡『涼州破』,畫出風雷是撥聲。」至於王翰這首詩,直接以曲調為題,寫的是將士在臨戰前的情懷,它應該是一首可以用作歌詞的詩。    王翰公元687年出生於山西,那時正是唐朝國力上升時期,他也和當時山陝一帶許多青年人那樣,經常到邊疆去,或是遊歷,或是參與軍事活動。
  • [光明日報]黃石松:小玩具背後有老年文化建設大文章
    老年玩具進入大眾視野、逐漸走上市場,折射出當今老年消費方式的變遷、精神文化需求的快速增長,以及全社會敬老、孝老、養老政策環境與文化氛圍的形成。長期以來,社會大眾對老年文化需求的認知是不全面的,甚至是消極的。準確把握社會發展轉型期中的新矛盾,及時了解老年文化需求的新變化,深刻認識老年文化建設的家庭功能和社會功能,完善相關政策措施,積極推動老有所樂、老有所為,迫在眉睫。
  • 中國早期的文學史意識-光明日報-光明網
    而且,在依歷史順序闡述的基礎上,作者特別提出了具有文學史意味的著名觀點:「時運交移,質文代變」「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系乎時序」,也即,文學的發展離不開「世情」與「時序」,這當中,包括政治條件、國家興衰、時代風氣、帝皇喜好、統治者文化政策、社會學術風尚等。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文學的發展離不開時代與歷史文化條件。可以說,整篇《時序》的闡發中,都貫穿了這個中心觀點。
  • 光明日報: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要論述...
    本報曲阜11月26日電(記者趙秋麗、李志臣、馮帆)11月26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要論述暨「儒家思想與文化強國建設」座談會在山東省曲阜市舉行,座談會由光明日報社、中共山東省委宣傳部、尼山世界儒學中心、中共濟寧市委聯合主辦。
  • 大涼山:雲端上走出幸福路(報告文學)-光明日報-光明網
    上山的路,是一條掛在懸崖陡壁上的羊腸小道,只容一人通行。往上看,是筆陡的山壁;往下看,金沙江近在咫尺。即便是吉克史俊走過不少山路,還是忍不住心驚膽戰。    吉克史俊早上7點出發,用了整整7個小時,才爬到位於山頂的達覺村。這裡的海拔接近3000米,山頂寒風凜冽,他又飢又渴又累,雙腿發軟,直喘粗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