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中最莫名其妙的登陸戰,守島的僅有3隻軍犬,美軍卻損失320人

2020-12-19 騰訊網

在二戰中,最能稱為人肉絞肉機式的戰爭方式無疑是登陸戰。其戰場位置固定,防守方能依靠地形和防禦工事穩固進行防禦攻擊,進攻方能雖然登陸後後無退路,擠在灘頭毫無掩護,卻可以依靠後方的大口徑艦炮與艦載機對地方灘頭的固定火力點進行攻擊。可以說,登陸戰雙方都有優勢,但又都相互抵消,形成了一種——血腥的拉鋸戰,拼的就是人數與武器數。不妨來看一下二戰中的三大登陸戰的雙方傷亡情況。

諾曼第登陸戰:盟軍損失12.4萬人。德軍損失11.4萬人。

西西里島登陸戰:盟軍損失:2.28萬人,德意軍損失:23萬人。衝繩島登陸戰:盟軍損失:75300人。日軍損失11萬人。

就算是如此慘烈的戰爭方式,卻也有著一個奇葩的例外。這場位於太平洋戰場上的登陸戰,美日雙方都視其為己方勝利,日本認為「這是太平洋戰場上的奇蹟作戰行動」;美國人則認為「這此勝利是美國破滅了日本對北太平洋的威脅,並開始進行太平洋戰場反擊的標誌」。更神奇的是,這場戰役,無論是登陸方的美國,還是防守方的日本,雙方甚至——連面都沒碰著!是的你沒有看錯。倒是美軍在自己人手裡莫名其妙折掉了300餘人。這次戰役,就是被譏諷為「軍事史上最大實戰登陸演習」的基斯卡島戰役(1943)。

正在登陸基斯卡島的美軍

事先聲明:本文是一篇單純的二戰歷史資料剖析文,不參雜任何民族與感情色彩。本文共計5768個文字,42張配圖戰役前的情況

說起基斯卡島這個島嶼,肯定沒有人會知道這是什麼鬼地方。基斯卡島是阿留申群島的一部分,阿留申群島又是什麼地方呢——中途島海戰大家肯定都知道吧,日本在中途島被擊沉了4艘大型航母,美國反攻日本的開始點。阿留申群島,就是日本為了進攻中途島而選擇的佯攻目標。其實說是佯攻,其實也是必須要佔領的戰略目標,因為日本就想從而奪取太平洋的制海權,以達到在太平洋中、北部爾後作戰的戰略目的。

基斯卡島

中途島海戰

雖然進攻中途島的行動以日軍徹底戰敗告終,但日軍仍然佔領了美國沒有防守的阿留申群島中的阿圖島和基斯卡島。其實到了這個時候,再佔領這兩個小破島也沒什麼用了,但阿圖島和基斯卡島,是二戰中美國唯一被侵佔的土地。出於「給美國留下一個永久的傷疤」的名義,日軍在兩個島上都部署了相當的守備部隊,其中在基斯卡島部署了5000餘人員,阿圖島部署了2000餘人,甚至還在兩個島上修建機場。甚至到了1943年日軍在南太平洋戰場上連吃敗仗的情況下,仍然固守阿留申群島一線,而且日本海軍頻繁派出補給艦及潛艇向兩個島嶼運輸物資。直到1943年3月,附近爆發了科曼多爾群島海戰(巧的是,這次海戰雙方也沒有戰艦沉沒),美軍控制了制海權,使得這兩個島嶼變成了沒有增援的孤島。

這倆已經處於自己領海裡的孤島上的敵人,那豈不就是砧板上的魚肉任美軍宰割了?欣喜的美軍自然而然的策劃登陸並收復這倆自己的小島,然而第一個阿圖島就讓美軍吃了鱉。

在阿圖島被打懵與凍懵的美軍

早在1942年8月,美軍就開始在日本計劃登陸的阿達克島上修建空軍基地,開始對附近的基斯卡島與阿圖島進行定期轟炸,同時美海軍軍艦在兩島附近海域的活動越來越頻繁,甚至屢次攔截向島上運送補給的運輸艦,島上的日軍日子越來越難過。考慮到兩島對保護北部邊境的戰略意義,日本還是在戰況不利的條件下擠出海軍力量以支援島上官兵。

駐守阿圖島的日軍

於是乎補給艦隊和截獲情報趕來的美軍幹了一架前文提到的科曼多爾群島海戰,雖然雙方都沒有損失,但這次補給任務徹底失敗,阿圖島和基斯卡島徹底變成了沒有增援的孤島。於是乎,這種看起來「嘴邊的肥肉」長期在自己家裡,真是想不吃都沒辦法呢,結果就是在第一口肥肉阿圖島身上,美軍被打懵逼了。

1943年5月11日,1.1萬美軍分成三路在阿圖島登陸,一支在東北部,另兩支的東南部。作戰計劃是登陸之後,兩個方向的部隊對進,佔領阻隔兩個登陸場那座高山間的隘口,會合之後再由東向西推進,將日本人趕下海。接下來的是一場苦戰,給美軍造成巨大麻煩的是地形和天氣。在光禿禿的荒原上向40°以上的斜面發起衝鋒,難度可想而知。找不到隱蔽物遮攔的美軍為了減少損失,只能步步為營,戰事由此拖延。而當時島上氣溫接近冰點,徹骨寒冷,美軍很多人沒有禦寒物品,很多人因此而凍傷截肢。但日軍狀況也已瀕臨絕境,他們沒有向島西部撤出,從而被困在東部的凍土高山上,頻繁遭受飛機轟炸和大口徑艦炮轟擊,傷亡慘重,同時食物將盡,藥品被用光。

隨後,絕望的日軍發動了多次自殺式攻擊。在最後,剩餘的一些殘兵敗將在谷地內集體自殺,那些日軍士兵臨死前密密麻麻地聚在一起,把手榴彈綁在胸口拉動引信。巨大爆炸過後,死屍殘缺不全地疊在一起,慘不忍睹。

這次佔據了絕對優勢的美軍,在付出了4000人傷亡的代價下,僅將2665名駐島日軍吃掉,這也促使美軍改變了攻擊隔壁的小島——基斯卡島的戰術,這就演變成了代號為「茅舍行動」的登陸作戰計劃,也就是基斯卡島戰役。

雙方對基斯卡島的戰略部署

阿圖島的慘烈教訓讓美軍有些肉疼,所以在進攻隔壁的基斯卡島之前美軍進行了強大的後勤部署,僅準備彈藥就準備了15天。因為考慮到日軍人數比阿圖島人數還要多上很多,美軍計劃首先進行炮擊,之後在進行登陸。為此,美軍開始長達一個月對基斯卡島進行封鎖。他們派出了由一艘航母,三艘老式的戰列艦,數艘重型巡洋艦,一艘驅逐艦和一些護衛艦和獵潛艇組成的第8特混艦隊繞著阿留申群島巡邏。

基斯卡島上的日軍

被封鎖的基斯卡島

第8特混艦隊每天派出大量艦載轟炸機,轟炸島上日軍,同時艦隊裡的大口徑艦炮也不斷吐出火舌,向島嶼傾瀉炮彈。這一次美軍沒有心疼島嶼是自己的,艦隊開始放開手對島上日軍部隊工事進行轟擊。並在8月1日起後的兩個星期,補給過後的陸軍航空隊也在對島上展開數次大轟炸,累計投彈超1200發,並且組織了三萬餘名登陸士兵,打算一口氣拿下基斯卡島。與此同時,日本大本營也針對基斯卡島的情況坐不住了。

被炮彈砸的傷痕累累的基斯卡島

日軍海軍鎮守府得知阿圖島上守軍2665人集體被美軍殲滅以後,開始認慫了,急忙召開會議商討日軍從基斯卡島撤退的方案。日本司令部想最大可能撤出日軍在基斯卡島有生力量。日軍起初的計劃是想利用老方法,潛艇偷運分批運走島上的日軍,順便還能運輸補給。

1943年6月,日本第一潛水艦隊(擁有大型伊號潛艇15艘)利用大型潛艇撤離了800餘病員,並向島上剩餘部隊補給了125噸彈藥和100噸糧食。但由於美軍很快加強了反潛力量,日本在第一次潛艇運輸中損失伊24號潛艇,第二次損失了伊-7和伊-9號潛艇,佔整個第一潛水艦隊的五分之一。

吃癟的日本海軍鎮守府於是又想到了日軍在瓜島戰役中成功使用的「克號」撤退轉進方案,通過輕型巡洋艦和驅逐艦的快速接應方式讓島上日軍作戰人員登船撤離到日本本土千島群島。為此,同年7月,日本開始籌劃使用水面艦艇部隊撤離人員,在此之前基斯卡島上的守備部隊已經提前開始演練撤離預案。考慮到日本千島群島距離基斯卡島較近,因此日本決定派遣以驅逐艦為主力的第一水雷戰隊,前往幌筵島準備撤離行動,同時改換了經驗豐富的驅逐艦指揮官,擁有一撮性感八字鬍的,剛剛從俾斯麥海海戰傷愈歸隊的木村昌福海軍少將。

木村昌福海軍少將

經驗豐富的木村昌福考察了目標島嶼的情況與預定計劃。由於基斯卡島四面被美國海軍嚴密封鎖,日本海軍無法正面突破,加之空中有定時的美軍巡邏機出沒,故為了防止再出現俾斯麥海行動那樣的慘劇,他決定利用北太平洋常有的濃霧天氣,在霧氣最濃厚時突入美國封鎖線,在海霧的掩護下才有可能成功。

海霧

木村昌福是日本海軍經驗相當豐富的驅逐艦指揮官,可以說他就是相當於美國海軍中的阿利伯克上將。在經歷了著名的俾斯麥海戰役後的他,已經對美軍潛在的空中攔截和水面艦艇截擊有了良好的心理準備,為後來成功策劃撤離行動打下了鋪墊。

集結起來的木村艦隊,大部分是機動性強的驅逐艦

1943年7月22日,日軍通過氣象監控,得到了重要的氣象情報,在阿留申群島周圍海域會有一場持續一整天的海霧天氣,因此第一水雷戰隊再度出發,以阿武畏號輕巡洋艦為旗艦,數艘驅逐艦組成的木村艦隊藉助濃霧掩護前往基斯卡島。

阿武畏號輕巡洋艦

基斯卡島戰役全過程

美國第8特混艦隊自封鎖島嶼後,就以強大的空中力量展開不間斷的對附近海域的監視,其中主力機型是PBY卡特琳娜式水上飛機,這種飛機曾經在中途島戰役中率先發現日軍航母編隊,立下赫赫戰功,並且在大西洋上,正是駕駛著這種飛機的,秘密助戰的美軍飛行員(那時美軍還未參與二戰)發現了跑路的德軍俾斯麥號戰列艦,使得英國皇家海軍有了殲滅德軍俾斯麥號戰列艦的機會。

PBY卡特琳娜式水上飛機

在7月23日,也正是這種飛機,在北太平洋發現了木村昌福的艦隊,並立即匯報了自己的位置,而日本對此卻一無所知。美軍聞聲便立即出動包括戰列艦在內的絕大部分封鎖艦隊前往攔截日軍。在兩艘戰列艦,數艘重巡洋艦組成的TG16.22編隊面前,日軍最大幾艘不過是輕型巡洋艦的第一水雷戰隊是要被按著打的,一次壓倒性的大屠殺似乎就要上演。結果美軍的這支編隊一頭扎進了茫茫海霧中。

PBY卡特琳娜式水上飛機

參與這次行動的美軍BB-41密西西比號戰列艦

參與這次行動的美軍BB-42愛達荷號戰列艦

美國當時發現木村艦隊的卡特琳娜飛機,在報告自身位置時念錯地點,導致美軍的攔截艦隊實際上是開往了錯誤的方向。在7月27日到達目標海域後更沒想到的是,戰列艦的雷達波預警裝置在錯誤的攔截點莫名其妙收到了大量不明雷達回波。雖然海上迷霧漫漫,無法通過目視確認目標,但兩艘戰列艦仍隊以雷達回波為目標,開始艦炮齊射。兩艘戰列艦共向目標傾瀉了518發14英寸主炮彈,之後雷達回波消失,美軍自以為敵方艦隊已被殲滅,而且由於彈藥消耗較大,加之驅逐艦在巡邏中燃油也消耗殆盡,美軍撤離。這次行動也被美軍稱為「點子戰役」,因為這次戰役是在雷達屏幕上一個莫名其妙的「點」上爆發的。

這次的炮擊完全沒有任何結果,而且本次行動也因情報失誤變得對美軍毫無意義。但是這次莫名其妙的海戰卻使得美軍撤離了基斯卡島封鎖線,這使得日後木村昌福在接近基斯卡島時沒有遇上任何美軍,客觀促進了日軍的成功。

參與此次行動的木村艦隊多數為陽炎級驅逐艦

日軍艦隊方面呢,他們在航渡中並不知道自己被美國飛機發現的事情,因此仍舊在迷霧中高速航渡。在航渡途中,海防艦國後號撞上了阿武畏號,幸好是輕傷。但若葉號卻被初霜號和長波號撞成重傷,不得不中途返回,這使得驅逐艦總量降到10艘。但是木村昌福仍舊不顧一切地前進,他隱隱約約感覺到,美國正式登陸基斯卡島的時間已經指日可待了,這次行動恐怕是最後一次可能成功的行動了,因此他抓緊時間趕路。

參與此次行動的木村艦隊多數為陽炎級驅逐艦

7月27日,日軍艦隊截獲了美國在附近海域「預警到並擊沉日軍巡洋艦隊」的點子戰役往來電報,這令他們這支唯一在敵人領海的日本巡洋艦隊一頭問號,但這刺激了他們加快撤離行動的念頭。不巧的是,基斯卡島的濃霧在這幾天變淡,使得日本艦隊被迫在海上逗留,撤離行動被拖延到7月29日。

基斯卡島

但就在這麼巧,由於美軍在前一天莫名其妙對著海霧一頓猛打,缺乏油料和彈藥的美軍主動撤離了基斯卡島封鎖線,結果木村昌福陰差陽錯地在美軍回港補給期間的29日成功抵達基斯卡島,島上的日本駐軍僅用55分鐘即完成了登艦行動。在艦隊到來的前一天,島上的駐軍把所有的地雷留下埋好,並用多餘的武器和火藥製造了大量陷阱,日本艦隊也把船上帶著的水雷盡數丟入海裡,一方面減輕負擔,二是企圖炸到不加設防的美軍。後來,這些東西確實是給美軍增加了不少麻煩。另外,日軍遺留在島上的活物僅為3條軍犬。

正在撤離的日軍

日軍遺留在島上的軍犬

在撤離基斯卡島時,木村艦隊中負責斷後的島風號驅逐艦在茫茫海霧中突然發現一個陰暗的輪廓,本以為是發現了他們但無線電靜默的美軍戰列艦,隨即緊急進行了一次魚雷齊射。15發威力巨大的93式氧氣魚雷航駛向目標,發生了幾聲巨響後才發現,是海霧略微淡化後的基斯卡島。

島風級驅逐艦

7月30日,美軍艦隊重新回到了基斯卡島,海域繼續炮擊著島上的日軍工事。8月15號,基斯卡島海霧依舊十分濃重,美國海軍陸戰隊30000多人開始登陸基斯卡島,每個海軍陸戰隊員,都開始為了等下爆發的激戰進行著祈禱。然而美軍的登陸非常順利,在海軍空軍的掩護下一個小時內就佔領了灘頭登陸場。2個小時後開始全速推進,中間爆發激烈戰鬥,在島嶼中部的交火最終導致了24名美國大兵被自己人射殺。

回來的美軍帶來了上百艘艦艇組成的北太平洋艦隊

如同阿圖島一樣,基斯卡島同樣充斥著大霧和寒冷的天氣。很多盟軍士兵因此病倒。惡劣的天氣,無處不在的陷阱和地雷使島上盟軍一直以為日軍仍在抵抗,導致經常發生友軍混戰的狀況,引起了很多損失。盟軍還在日軍軍營裡發現了一個「鼠疫病人隔離所」的牌子。一時人心大亂,登陸戰緊急暫停,趕忙調撥了鼠疫疫苗並為大兵們注射之後才敢繼續進行攻島戰,事後發現這只是日軍留下的詭計。

日軍遺留在島上的物資

8月1日,美國陸軍航空隊也參與了基斯卡島戰役,平均每天要對基斯卡島扔下一百多枚航彈。與此同時,原基斯卡島的日本駐軍毫髮無損地回到了幌筵島。因此次近乎神奇的撤離行動,日本人將其稱為「太平洋的奇蹟作戰。」

美國陸軍航空隊正在轟炸基斯卡島

8月18日,登陸戰接近尾聲,但美軍此刻遭受了登陸以來最嚴重的損失。驅逐艦阿伯納·裡德號在島邊觸了一顆日軍撤退時補下的水雷。裡德號驅逐艦的長達23米艦尾被炸斷沉入海底,遭到重創,71人陣亡。但奇蹟的是雖然艦尾被炸斷,裡德號驅逐艦並未沉沒,她被拖船拖至美國本土進行接尾手術後便重新投入太平洋戰爭。但在1944年被一架神風特攻機徹底送入海底。

被炸斷艦尾的裡德號驅逐艦

裡德號驅逐艦

此時的美軍才發現,島上的日軍居然莫名其妙的失蹤了!

美軍:???????

戰役後續

耗費了大量人力物力,動用大量海軍艦艇,戰機,為了奪回基斯卡島耗資巨大的美軍發現,島上日軍已經全部消失了無影無蹤,要不是後來日本公布了撤退成功的消息,美國人可能一生都有心理陰影,以為發生了像法軍一樣的神秘失蹤事件。

尼米茲上將在登上基斯卡島視察日軍未完成的機場後評價道:日本要不是不知道什麼叫做現代化戰爭,不然就是還不配進行現代化戰爭。

點子戰役中美國海軍炮擊的艦隊是誰?島上根本沒人,美軍陣亡122人,失蹤198又是怎麼回事?美軍在跟誰打仗?這是在太平洋戰場上最大的一場鬧劇,美國艦隊過於依賴高科技的雷達技術,所以導致了一次烏龍事件的發生。同時,美軍陣亡加上失蹤一共300多人這才是最不思議的事件。

因為美軍在全然不知日軍撤退的情況下依然進行了實戰登陸,並且造成了(相對而言)慘重的損失,基斯卡島戰役也被譏諷為「史上最大實戰登陸演習」。

現在的基斯卡島由於遺留了大量的日軍裝備與密密麻麻的彈坑,成為了美國著名的旅遊景點。這也算是對那段歷史的一種保留與見證吧。

相關焦點

  • 硫磺島戰役:美、日太平洋戰爭中最殘酷、最艱巨的兩棲登陸戰
    此時面積僅為2000多萬平方米的硫磺島由於地處日本本土與美軍馬裡亞納群島的軍用機場之間,所以地理位置變得愈加重要,硫磺島成為日軍阻止美軍轟炸機直接攻擊日本本土的重要基地,日軍利用島上的兩個機場頻頻對美國轟炸機進行攔截,令美軍B-29轟炸機損失慘重,美軍則誓要奪取硫磺島,使島上的兩個機場成為美國空軍攻擊日本本土的前進基地,因此先前不被重視的硫磺島已經變成了太平洋戰場上的戰略關鍵所在。
  • 死傷300人,卻只俘虜了三條狗,令美軍鬱悶不已的「茅舍行動」
    一場大規模的登陸作戰,不僅沒有俘虜對方一個敵人,反而還被己方炮火和戰友誤擊死傷300多人,最後的戰鬥結果是僅僅俘虜了敵軍三隻狗......千萬不要覺得這是一個笑話,這是一場在歷史上真真正正發生的戰鬥。而開戰的雙方,就是二戰中兩大陣營的代表——美軍和日軍。
  • 二戰中投降的5000美軍,被敵方羞辱為最早入羅馬的美國人!
    二戰中美軍在歐洲戰場至少有三次大規模的繳械投降。1943年2月北非凱塞林山口之戰,3000多名美軍官走進了德軍戰俘營。1943年冬,盟軍在安齊奧登陸戰中陷入困境,約5000名官兵向德軍繳械投降。
  • 狗年說狗:二戰美國軍犬勇猛無比,曾在戰場成功抓住義大利敵兵
    二戰時期,無論是同盟國還是軸心國都有數十萬軍犬參戰,而美軍在二戰期間曾經使用數萬軍犬,這些軍犬大多是做一些偵查搜尋地雷,協助警衛等軍事行動。而其中有一隻軍犬曾十分勇猛,在在戰場成功抓住義大利敵兵。這隻軍犬在戰後還被授予美軍勳章。
  • 硫磺島戰役,美軍用11萬對日軍2萬多,為何結果傷亡近3萬
    1945年2月,美軍在硫磺島同日軍進行了三十六天的鏖戰。美軍在這場戰爭投入了11萬兵力,而日本的守島部隊僅有2萬4千多人。在經過一個多月的激戰後,美軍以死傷2萬8千多人的代價,最終慘勝,奪下硫磺島。說起來,一開始美軍並沒有預料到此役會有如此嚴重的死傷。在1944年的塞班島戰役中,美軍出動6.7萬人,與4.3萬日軍展開了正面對決。戰役結束後,美軍以死傷1.6萬人的代價,基本全殲了日本士兵。在美軍看來,塞班島戰役已經是日軍能夠做到的極限。
  • 二戰期間,同盟國的兩次登陸戰,其實就是個笑話!
    在二戰期間,英美有兩次登陸戰,一次是1943年7月10日的西西里島登陸,一次是1944年6月的諾曼第登陸。來看看英美選擇登陸戰的時機:1943年7月英美實施西西里島登陸,在東線戰場,從7月5日開始,蘇德戰場,蘇軍與德軍正在庫爾斯克大廝殺,雙方投入了近300萬軍隊(蘇軍約200萬,德軍約100萬),到了7月10日,德軍已毫無勝算了。
  • 二戰中最牛的三個士兵,都有個可怕的共同點:2個死亡,一個痛苦不堪
    二戰最牛的三個「超級士兵」,身上都有個可怕的共同點:戰績被誇大、失眠、抑鬱、噩夢纏身。 經過48小時激戰,巴斯隆所在班12人戰死,僅剩巴斯隆和2名傷兵。在日軍最後玉碎階段,巴斯隆靠著2挺機槍和手槍,硬是把陣地守下來,直到美軍援軍抵達時,日軍幾乎被殲滅殆盡,巴斯隆一戰成名。
  • 二戰中盟軍艦隊曾誤擊美國運輸機 致大批美軍傘兵葬身海底
    1943年7月11日是美軍二戰史上灰暗的一天。當晚,美軍運輸直升機滿載傘兵部隊準備在西西里島格勒港上空執行空降行動,以支援島上的盟軍。可是,飛機尚未降落就遭到了瘋狂進攻,損失慘重。出乎意料的是,進攻部隊竟然是自己人。這也成為了二戰期間美軍部隊最為慘烈的一次誤擊事件。 1943年,在北非戰火漸漸停息之後,盟軍開始籌劃下一步的進攻目標。這一次,他們選擇了義大利作為自己的進攻地點。盟軍高層普遍認為,若想打下義大利就必須打下西西里。西西里身處「皮鞋的腳尖」,有重要機場等設施。
  • 自稱近600年對外沒有打過敗仗的日本,二戰中損失慘重的六大敗績
    二戰爆發前,日本人曾自稱近600年對外沒有打過敗仗。窮兵黷武的日軍由此妄自尊大,大肆對外擴張,先是發動了侵華戰爭,並向蘇聯挑釁,接著在東南亞挑起事端,繼而在太平洋與美軍拼殺……然而,回顧日本軍隊二戰時期的作戰史,其敗績紀錄卻給了狂妄的軍國主義者一記記沉重的耳光。
  • 太平洋戰爭中的硫磺島戰役,美軍為什麼不採取圍困戰術?
    先來看看硫磺島戰役,1945年2月,美軍在硫磺島與日軍展開了歷時三十六天的鏖戰。美軍在這場戰役中投入了11萬兵力,而日本的守島部隊僅有2.4萬人。在經過一個多月的激戰後,美軍以死傷2.8萬人的代價,全殲日軍,最終慘勝,佔領硫磺島。對於美軍來說,兩萬多人的死傷,實在是一個讓他們難以接受的數字。
  • 江門籍二戰老兵講述「諾曼第登陸戰」經歷:187人衝鋒僅他1人存活
    今天推出第二期江門籍二戰老兵講述「諾曼第登陸戰」經歷:187人衝鋒僅他1人存活近日,臺山市華僑文化博物館最新展出了一套二戰軍裝,這是參加過諾曼第登陸戰的臺山籍華裔老兵黃君裕187人衝鋒僅他1人存活在諾曼第登陸戰中,盟軍搶攻五個海灘,而黃君裕的軍團要登陸的正是易守難攻的奧馬哈海灘。
  • 二戰日裔美軍痛擊德軍,成為二戰中受勳最多的部隊,他們為何而戰呢?
    在二次世界大戰數千萬的部隊中,曾有著這樣一支鮮為人知的部隊——他們擁有日本血統,卻身著美國軍裝,這就是二戰時期的日裔美軍第442步兵團。這支部隊在組建前曾飽受歧視,卻也是二戰中美軍傷亡率最高的步兵團,也是美國陸軍歷史上獲得榮譽最多的團級部隊。
  • 「英雄」科南白宮受賞 美媒:軍犬已成美軍「忠誠戰友」
    美國《華盛頓郵報》網站以此為由頭髮表深度報導回顧了軍犬的「戰史」。該報導稱,一個世紀以來,大批軍犬與美國軍人一同服役,已成為美軍在戰場上的「忠誠戰友」。全文摘編如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炮火停息很久之後,美國遠徵軍總司令約翰·潘興將軍才向一名受傷「老兵」頒發了獎章。這名「老兵」曾在法國一場慘烈的戰役中受傷,也曾在毒氣襲擊中存活下來,並且抓獲了一名德國間諜。
  • 二戰著名插旗照的詛咒:六個插旗美軍中有三個戰死,一個凍死街頭
    然而他們並沒想到的是,硫磺島之戰卻成為了太平洋戰場上最殘酷和艱巨的一場兩棲登陸戰。然而日軍指揮官粟林忠道,卻一改日軍防守的戰術,放棄了傷亡慘重的灘頭作戰,而是放美軍登陸,利用島上地勢良好的折缽山作為掩體,當地的火山灰和水泥能夠成為十分優秀的混凝土,日軍因此修築了大量工事。
  • 美軍在硫磺島戰役中獲勝,為何美軍卻覺得,此戰不堪回首
    硫磺島戰役發生在1945年2月,是美軍在太平洋戰場上至關重要的一戰。儘管美軍在硫磺島戰役中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但還是最終取得了此戰的勝利,從而加速了日本帝國主義的投降。此戰中,美國海軍陸戰隊官兵,以其英勇無畏的精神,獲得的各級各類勳章,為歷次戰役之最。就連象徵美國最高榮譽的國會勳章,也有4位將軍獲此殊榮,為歷史首次。
  • 諾曼第登陸戰,288萬大軍傷亡是多少?數字讓人觸目驚心
    1944年6月6日清晨,盟軍18萬人發起了第一次登陸戰,在整個登陸戰中,盟軍288萬兵力包括陸軍153萬人,其中有23個步兵師,10個裝甲師,3個空降師。
  • 殘酷的硫磺島戰役,佔據優勢地位的美軍損失卻比日軍還要慘重
    以至於在這個群島的防禦體系中只有一個群島上有日本人的駐軍,這裡其實最主要的便是一個航線的中轉站島上有一個飛機場供給日本人的飛機在南太平洋上補給。一開始即使有駐軍,硫磺島的地位也不是至關緊要的,島上面只有區區千餘士兵防守,直到戰爭後期,1944年年初美軍勢如破竹在太平洋上所向睥睨打得日軍節節敗退,攻下了馬紹爾群島和加羅林群島,這些群島的戰役美軍採取的戰術大致都是堪稱大規模毀滅性的轟炸,將整個島嶼上能見到的建築物和陣地都炸平,然後在海陸空協同作戰拿下島嶼,所以說美軍在這之前的島嶼登陸戰的傷亡幾乎都是很小的
  • 二戰最好最強大的驅逐艦之一:島風
    【話說軍世】二戰驅逐艦在二戰時代,戰列艦、巡洋艦尚未讓位海戰舞臺,因此,在現在已經成為各國海軍主力軍艦的通用驅逐艦,在那個時代還是「小弟」,主要執行護航、編隊外圍防禦等責任,比起主力戰艦的火力強盛和威風凜凜,還是遜色不少的,不過還是有許多驅逐艦在歷史上留下自己的戰績和記錄。
  • 這場戰役是最慘烈的登陸戰,傷亡比諾曼第還高,盟軍幾乎被全殲
    導語:這場戰役是最慘烈的登陸戰,傷亡比諾曼第還高,盟軍幾乎被全殲如果說哪場戰役是二戰時最慘烈的登陸戰?大多數人肯定會想到的是諾曼第登陸戰,這場戰役可以說是從古至今規模最大的登陸戰,但是卻不是最慘烈的。二戰時,有這樣一場戰役被稱為最慘烈的登陸戰,傷亡比諾曼第還要高,那就是安齊奧戰役。相比起諾曼第戰役來說,這場戰役並不是那麼的被人們所熟知。在戰爭的初期,盟軍為了減少損失,並且還能佔領義大利,於是制定了一個代號叫做「鵝卵石」的登陸戰計劃。盟軍想用兩個師的兵力在一個名叫安齊奧鎮的港口進行登陸作戰。
  • 被譽為最殘酷的登陸戰,傷亡遠超諾曼第登陸,盟軍差點被趕下海
    如果要提二戰歷史最為慘烈的登陸戰的話,很多人肯定會聯想到的絕對是諾曼第登陸戰吧!這場登陸戰可以說是迄今為止最大規模的登陸作戰。但是,大家知道嗎?其實在二戰的時候,有這麼一場登陸戰被譽為二戰時最激烈的登陸戰,傷亡不亞於後來的諾曼第登陸,這場登陸戰便是安齊奧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