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血五邑人」
——(2)——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近期,我們推出「熱血五邑人 可敬僑鄉魂」系列文章,追尋江門抗戰印記,挖掘宣傳江門大地上的抗戰英勇事跡,以及海外江門籍後裔在抗戰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感人事跡,以銘記歷史、緬懷先烈、勿忘初心、繼續前行。
今天推出第二期
江門籍二戰老兵
講述「諾曼第登陸戰」經歷:
187人衝鋒僅他1人存活
近日,臺山市華僑文化博物館
最新展出了一套二戰軍裝,
這是參加過諾曼第登陸戰的
臺山籍華裔老兵黃君裕
在戰爭中所穿著的軍衣。
今年4月,黃君裕百年歸老,
其子女決定將其隨軍物品捐贈家鄉,
受疫情影響,
這些寶貴的文物最近才到達博物館。
在這套保管如新的戰衣旁,
還有黃君裕的肖像,
照片中年輕的他眉宇硬派,雙目有神。
時至今日,
我們通過珍貴的文物、老照片
追尋當年令人震撼的歷史故事
那些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僑鄉兒女
身在他鄉,依然心繫故土
在危難關頭挺身而出
為抗戰勝利立下赫赫戰功
江門籍二戰老兵的傳奇一生
1944年6月6日,諾曼第戰役打響。諾曼第戰役是目前為止世界上最大的一次海上登陸作戰。在這場歷史性戰役中,有江門籍華人的身影。他就是在2009年獲得美國政府頒發紫心勳章、銅星勳章(美國最高軍隊榮譽勳章)等9枚勳章的黃君裕。
黃君裕當兵時的戎裝照(圖片:《華人之光:登陸諾曼第的二戰老兵黃裕》)
黃君裕,1924年出生於臺山(大江水樓潮慶村),1938年移民美國,1943年自願參加美國陸軍,當時隸屬美軍第28步兵師,是登陸諾曼第的先遣部隊。
187人衝鋒僅他1人存活
在諾曼第登陸戰中,盟軍搶攻五個海灘,而黃君裕的軍團要登陸的正是易守難攻的奧馬哈海灘。
1944年6月6日拂曉,黃君裕和他的戰友們上船,一直往法國開。黃君裕曾回憶說,當時海面上風力大概有五級,浪高有12米。盟軍有10艘登陸艇因風浪太大而翻沉,艇上所載數百名士兵在海面上掙扎。其他的登陸艇也不停晃動,船上的士兵,幾乎都暈了船,再加上海水打進艇內,士兵們又冷又溼。當到達海灘時,士兵們已經精疲力竭。黃君裕的腦袋雖然有一些暈乎乎的,但是憑藉良好的身體素質和平時的刻苦訓練,並沒感到太多的不適。
登陸艦到達奧馬哈海灘之後,戰士們紛紛用繩梯從登陸艇上下來,不停地向海灘奔去。大家都急著涉水到海灘和迅速躲在樹籬後面保護自己,等待命令進行攻擊。這一行動就是最有名的在奧馬哈海灘的第一進攻波的一部分。此次進攻有兩萬多人。黃君裕是第一波中最早登上奧馬哈海灘的一群戰士之一。
令人震驚的是,在登陸時,隱藏在碉堡中的德軍並沒有開機槍向他們掃射。因為德軍不想在盟軍的大部隊登陸前,過早地暴露目標。第一波的小範圍攻擊結束後,在其後續部隊登陸時,德軍的機槍聲頻繁響起來了。密集的掃射和不停的轟炸,讓盟軍遭受重創。僅僅奧馬哈海灘這一個登陸點,盟軍就犧牲了數千人,而德軍也有1000多人被打死或失蹤。
針對慘烈的諾曼第登陸,黃君裕回憶:戰艇停靠在岸邊後,他什麼也沒想就衝下去。一旦衝出去就只能自己顧自己,理會不了別人。當時德軍防守非常嚴密,等第一波盟軍登上海灘形成較大的目標之後,就開始用機槍不停地對岸上進行長時間的掃射。他很幸運地躲過了子彈,衝到一個草叢中暫時躲避,回頭看見那麼多的戰友一個一個地倒下了,滿沙灘都是戰友的屍體,頓時就腦袋一片空白。那一戰,黃君裕所在的187人的部隊就只剩他一個人活下來了。
諾曼第登陸的勝利,宣告了盟軍在歐洲大陸第二戰場的開闢,意味著納粹德國陷入兩面作戰,減輕了蘇軍的壓力,協同蘇軍有力地攻克柏林,迫使法西斯德國提前無條件投降。美軍從而把主力投入太平洋對日全力作戰,加快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
永遠站在前方位置的偵察兵
諾曼第登陸之後,黃君裕隨部隊一路北上,攻克德軍的一個又一個防禦工事。作為一個偵察兵,黃君裕永遠是站在前方的位置。儘管危險,但細心的黃君裕總能做得很好。在面臨死亡威脅的黃君裕心中,總懷著「如果要死去就作為一個英雄而死」的信念。
在這一信念的指引下,黃君裕總是衝鋒在前,在槍林彈雨中偵察路況,率領身後的部隊不斷前進。在綠籬戰鬥中,盟軍有數百架飛機,在盟軍面前的區域,以及將要前往的聖羅區域,進行輪迴轟炸,雙方重炮不斷交火,黃君裕隱藏的彈坑上空槍林彈雨,然而他卻很幸運,沒有被擊中。
1944年9月19日,許特根森林戰役正式打響,這一仗是二戰中在德國本土進行的時間最長的戰役,也是美軍歷史上時間最長的單一戰役,戰鬥異常慘烈,傷亡慘重。就在盟軍開始進攻德國的前夜,黃君裕奉命帶領一支巡邏隊進入德國偵查,最早發現德軍設置的阻擋坦克和車輛的障礙物,礙於不知道如何傳達,身為龍的傳人的他率先想到了中華民族的圖騰——龍,在向上級報告時創造「龍牙」一詞,「龍牙」這個詞自他用後,很快流行起來,並被載入了二戰的史冊。
獲得美國最高軍隊榮譽勳章
在二戰期間,像黃君裕這樣從軍的華人青年多達兩萬人,而當時的華人人口只佔美國人口的千分之一。每五位華人之中,就有一位熱血青年參加戰鬥,良好地展示了炎黃子孫自強不息、勇敢拼搏的精氣神。然而,由於那個年代美國正在排華,這些華裔軍人的故事鮮為人知,他們也一直未能得到應有的榮譽。
榮譽也許會遲到,蘊含其中的價值永不缺席。「我是中國人,在老美眼裡,華人總是不被看好,又被人歧視。我要展現出自己的勇氣。戰場上,就算明知道下一秒要死,我也要展現出英勇的姿態,好讓美國人知道,中國人不是他們想像的那樣懦弱。」黃君裕說。
前後採訪過黃君裕三十多次、美國波士頓資深媒體人李強評價:「黃老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他要為中國人爭光的決心和不怕死的精神。此外,在戰場上,敵人通常都不會在他們看到第一個人的時候開火,而是等到盟軍的大部隊出現才開火,或許這個潛規則讓衝在最前面的黃君裕反而死裡逃生。」
2009年的一天,黃君裕收到第112屆美國國會聯邦參議員約翰·克裡寄來的信,上面寫著:「美國陸軍黃君裕(Arthur Wong),今天,我驕傲地宣布,你獲得了國家的最高軍隊榮譽勳章——紫心勳章、銅星勳章。」隨信一起寄來的有9枚勳章,其中包括信中提及的美國紫心勳章、銅星勳章。這也意味著,時隔65年,黃君裕這位戰鬥英雄,終於收到了屬於他的勳章,綻放出華人之光。
炎黃子孫心繫祖國故鄉
黃君裕的故居在潮慶村,村長黃爾啟一手拿手電筒,一手拿著一本相片本,介紹黃君裕在不同年齡階段留下的寶貴照片:「君裕為人比較低調,之前他一直沒和大家講過他參戰的事情,我也是後來很晚通過別人才知曉的。村裡出了這麼個英雄,大傢伙還是很驕傲的。」
村長黃爾啟講解黃君裕的舊照
當地村民表示:「他打仗的時候可英勇,是個好漢。不僅如此,他還幫我們村做了不少事,比如村前的那條路,就是他牽頭組織大家捐贈修起來的。」
村長黃爾啟帶記者到黃君裕故鄉潮慶村採訪
黃君裕一直心繫家鄉發展。鄉親們所說的這條路名叫海潮大道,長約1.5千米,連接村落與外界5米寬的水泥路,成為了村民們出行的主要道路,茶餘飯後,大家也愛沿著路邊走。同時,兩邊連片的田地也順著路延伸著,晚造種下不久的水稻長勢喜人,如同村子的發展這般蓬勃。
海潮大道碑記
波士頓雙語網2013年11月以《二戰英雄黃君裕慶祝第68個老兵節,參加抗議ABC示威》為題報導了黃老不顧高齡,積極參加抗議美國ABC電視臺在吉米·坎摩爾(Jimmy Kimmel)主持的節目中播出「殺光中國人」的辱華言論的示威活動。
(左起)周文熙、黃君裕、黃鏡明和其他僑社領袖在波士頓公園的示威現場(圖片來自《華人之光:登陸諾曼第的二戰老兵黃君裕》)
二戰期間,
像黃君裕這樣
從軍的在美華人青年多達兩萬人。
每五位華人之中,
就有一位熱血青年
為了支援祖國的抗戰,
毅然參加美軍各個兵種,
為人類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
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他們為世界和平作出的積極貢獻
值得我們永遠銘記!!
點擊下列視頻,
看二戰老兵黃君裕的故事↓↓↓
《遲到的勳章》
來源:網信江門
原標題:《江門籍二戰老兵講述「諾曼第登陸戰」經歷:187人衝鋒僅他1人存活》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