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6月6日,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登陸戰爆發:破曉時分,盟軍近7000艘艦船橫渡英吉利海峽,轟炸機開始向德軍海防陣地發起猛攻。諾曼第登陸戰役的序幕被拉開,二戰反法西斯第二戰場由此正式開闢。而今,世人仍不時追思那場偉大的戰役,緬懷那長眠於奧馬哈海灘下的6000多名無名英雄。
戰爭勝利了,此後,盟軍以摧枯拉朽之勢給予法西斯重創,加速了納粹王朝的毀滅。回望歷史,人們意識到勝利是必然的,這場被稱為「霸王行動」的登陸戰背後有太多不為人知的故事。
諾曼第登陸戰中雙方最高統帥,美國的艾森豪和德國的隆美爾,他們在登陸戰打響時大為不同的態度和表現是影響這場戰爭結局的直接因素。
艾森豪
在諾曼第登陸戰發生之前,艾森豪原將登陸日期定在6月5日,後來聽說這一天將降暴雨之後,艾森豪便在6月4日黎明部署,登陸日期至少推遲一天。當天他在吃晚飯的時候,他又收到了新的天氣預報:暴雨將在黎明前停止。陰天對於進攻雖略有不便,但他認為,轟炸機和戰鬥機仍可以作戰。這的確是一個令人振奮的消息。在經過與參謀長、地面部隊司令與空軍司令進行短暫而激烈的討論後,艾森豪沉思片刻,終於下定當晚登陸的決心。命令一出,餐廳中的各級指揮員紛紛在30秒內就位。
而此時的隆美爾卻動身前往黑爾林根——他的妻子生日就在6號。隆美爾確信盟軍不會在雨夜冒險登陸。經過一天的顛簸,他終於在傍晚之前趕到黑爾林根。當艾森豪下令準備登陸時,隆美爾正同他的妻子在一起。過分的自信使隆美爾這隻「沙漠之狐」喪失了應有的警惕。
此外,若從1941年12月華盛頓會議算起,策劃這場戰役就已花去盟軍3年多的時間。其間,盟軍集結了海陸空三軍近300萬人,各種型號的飛機1萬餘架,艦艇、船舶等超過6000艘,這是有史以來規模最大、人數最多的一次部署。為了保證登陸成功,盟軍還鋪設了一條臥海輸油管提供能源補給,在距離海岸一段距離的兩個據點建立人造港和防波堤,甚至請專家對登陸當天的潮汐進行評估。就這樣,盟軍的海軍部隊共計30個師的實力大為增強,可以保證至少10個師在登陸日當天上岸。而德軍統帥部對此的防禦措施是,強迫50萬外籍勞工修建所謂的「大西洋壁壘」,1.8米厚的混凝土碉堡林立。
為了迷惑敵人,盟軍還故意做出要在英吉利海峽最狹窄部分進攻的假象,使敵人探不清主攻方向。盟軍還利用雙面間諜和中立國家的電臺的電臺提供和散布大量假情報,並讓皇家空軍四處散發錫箔片。這些隨風飄揚的「金屬幹擾帶」造成一支艦隊向東駛去的假象,伴隨著大量的假情報,德君果然上當受騙。
但是,這仍是一次十足的軍事冒險行動。英吉利海長達100海裡,海上情況變幻莫測。橫渡海峽後,成功登陸還需要一些自然條件,比如潮汐。好在當時的盟軍還擁有許多有利條件:當時的納粹水部隊已經基本肅清,盟國空軍成功取得控制權;法國的反法西斯陣營也對基本設施進行了破壞,法國北部成為「無鐵路區」。
據說,當初下達進攻命令的艾森豪仍無百分之百的獲勝把握,因此他還準備了一份發言稿:「我們的登陸已經失敗,我已將部隊撤回。我在此時此地作出發動進攻的決定,是根據國家能夠得到的最可靠的情報作出的。我們的軍隊非常勇敢和盡職。要說有什麼責任和缺點的話,全是我一個人的。」好在這份發言稿最終沒有派上用場——因為一旦如此,就意味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歷史將會改寫。
6月5日夜,聯合艦隊在艾森豪一聲令下起錨登程。轟轟烈烈的諾曼第登陸戰開始了。
6日破曉,隆美爾引以為豪的納粹軍團在一片密集的槍炮聲中驚恐醒來:一邊是盟軍轟炸機,他們已經在德軍海防一線狂轟濫炸了一會兒了;另一邊,英美的3個空降師部隊竟悄無聲息地降落在了德軍防線後方。此時的納粹軍團一改往日的殺氣騰騰、不可一世,連抵禦都來不及,何謂反擊?納粹們驚呆了,他們沒想到坦克居然能直接從對岸直直開過來,沒想到這密不透風的炮火竟然是登陸的絕殺武器,更沒想到裝甲車能夠一邊掃雷,一邊進行近距離射擊,一舉端了德軍的陸上陣地。德軍只能眼睜睜看著盟軍上岸卻無力阻擊。原來,德軍的大炮是針對滿潮時登陸的軍隊設計的,盟軍在半潮時就上了岸,一時間德軍的炮口竟因為打造時修得太厚而無法旋轉。
諾曼第戰役持續了兩個多月,最終,盟軍成功搶灘,建立了灘頭堡。盟軍以巨大代價德國部署在法國的軍事力量,並在8月25日解放巴黎,宣告結束諾曼第戰役。
事隔半個多世紀,對待這場戰役,世人仍有不同的看法。在歷史與軍事學界,學者們都對諾曼第登陸戰給予了充分肯定,認為此次戰役是徹底扳倒納粹的關鍵一戰,大大加速了納粹帝國的滅亡。
當然,也有人認為,所謂的「登陸日」計劃根本沒有實施的必要。當時法國與德國的反納粹地下組織也反對希特勒,向盟軍提供了大量可靠情報,甚至包括德軍作戰命令以及德軍的反盟軍登陸的作戰計劃。
但是,他們反對諾曼第登陸作戰,希望爭取和平解放。然而很遺憾,歷史沒有假設,盟軍按命令出擊了。
戰爭勝利了,當年那些不畏犧牲的勇士們可謂傳奇。然而,直到如今,仍無人能夠說清,這崢嶸歷史的背後,究竟是一場怎樣的陰謀之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