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做窮人是一種什麼體驗,一個美國底層白人女人的親身經歷

2020-12-17 媽媽智囊團

2020年的美國,似乎非常的魔幻。人們很難理解美國怎麼會連幾個月的隔離都堅持不住,底層白人的生活如此會如此窘迫。也許看了《女傭的故事》這本書,就能理解美國每年福利支出高達5000億的情況下,底層窮人的生活為何還是這麼掙扎。為什麼一個努力的人無法憑勤勞的雙手脫貧致富。

《女傭的故事》這本書是美國人底層白人女性史蒂芬妮·蘭德所著。她將自己帶著3歲女兒艱難度日的經歷發到微博上後引起了巨大的關注,3天點擊量超過了50萬。

這本書有著大量的細節描寫,真實反映了美國底層白人如何在福利制度中掙扎著討生活的情形。一出版就成了《紐約時報》2019年的年度暢銷書,受到美國前總統歐巴馬的大力推薦。

我想大部分看了這本書的人都會一邊慶幸,一邊深刻體會到貧窮帶來的那種壓得人喘不過氣的感覺。

慶幸自己擁有相對安定的生活感受時時刻刻絞盡腦汁計算開支,沒有一分錢盈餘,舉目四望,無人能對自己伸出援手,還要帶著個孩子四處找一個棲身之所的巨大壓力。

史蒂芬妮是一個單身母親。27歲那年,她邂逅了甜品師傑米,在對方沒有準備好做父親的時候就冒失地懷了孕,並且打定主意要把孩子生下來。

傑米反覆要求史蒂芬妮打胎無果後,開始對她拳打腳踢,惡語相向。孩子出生後又揚言要搶走孩子的撫養權,讓史蒂芬妮再也見不到孩子。

在史蒂芬妮的據理力爭下,她取得了女兒米婭的撫養權,並成功地讓自己的生活陷入一團糟。

不得不說,即便在懷孕前,史蒂芬妮對自己的生活也十分缺乏規劃。她和傑米都出身於底層的白人家庭。史蒂芬妮高中畢業,曾想著申請副學士學位(類似國內大專)然而直至27歲,她一沒有付諸行動,二沒有存下一分錢學費。

在單身的歲月裡,史蒂芬妮在各個咖啡館當零工,有錢就在下班後去酒吧喝一杯,跟男人約會。

及時行樂,沒有存款,這就是許多美國底層窮人的現狀。

然而這種脆弱的平衡非常容易打破,比方說生一場病,或者生一個孩子。

因為沒有存款,按月付房租的史蒂芬妮成了無家可歸大軍中的一員。她的所有親人都和她有著幾乎同樣的生活方式,這也就意味著他們也沒有多餘的錢可以幫她一把。

她的父母早就分開了。她在父親那裡只住了幾個星期,父親就大呼負擔不起,讓她帶著孩子搬走。

她的母親和一個只比她大7歲的年輕英國男子結婚了,平時住在倫敦。

史蒂芬妮的母親只在女兒搬到救濟所的時候來看過她一次。那天中午他們去快餐店吃飯。史蒂芬妮點了一個平時吃不起的漢堡,母親竟然要跟她AA。女兒的帳戶裡一共只有10美元,母親竟然接受了生活窘迫的女兒用全部存款來支付一個漢堡的錢。

為了生活,史蒂芬妮申請了政府的臨時救濟住房,這種房子的居住時長只有90天,時間一到,她就必須立刻搬離。剛生完孩子的一年,是史蒂芬妮人生中最黑暗的一年,她和一個只會哇哇大哭的寶寶在各個救濟住房、臨時收容所中顛沛流離。

這種房屋雖然是免費的,但房子既小又破,又沒有尊嚴。

住在裡面的人不可以邀請訪客,晚上實行宵禁,不能飲酒。政府會隨時派人來抽查看看家務情況,檢查住戶有沒有按時洗衣服,有沒有把房子弄得一團糟,還會隨機對租客進行尿檢,看看他們有沒有喝酒有沒有嗑藥。

這種地方,不能被稱為家。

史蒂芬妮一直都有在工作,她把米婭送到政府補助的日託之後,就去為別人打掃房子,收拾庭院,賺錢支付各種日常開銷。本書的書名與其叫《女傭的故事》,不如說是《鐘點工的故事》。從一開始到處給人打工到找到家政服務公司,根據公司指派任務上門做清潔,史蒂芬妮從沒停止過勞作。

有時她不得不當一個狠心的母親,無視生著病的女兒,將其送到日託,自己再出門工作。

鐘點工的工作強度很大(比國內強度大,因為房子普遍很大),非常骯髒又沒有尊嚴,有時要清理糞水四濺的馬桶,有時要清理用過的TT,但史蒂芬妮沒得選。

公司向客戶收取20-23美元每小時,卻只給她8-10美元一小時。通常她第一個小時的收入都要花在油錢上。

沒錯,美國再窮的人也大多有車,車是他們唯一可選擇的代步工具。除了大都市,美國大部分住房分散得很開,可能在一個街區走上10分鐘,只有10戶人家。公共運輸也不發達,一到周末和節假日,公車可以達到1小時一班,有時還延遲。同時幾乎沒有人用自行車或者電瓶車代步。

沒有車可以說是寸步難行。窮人為了工作,哪怕是很便宜的二手車也必須搞一輛才行。但有了車,油錢和汽車養護又是一大開銷。

很多時候史蒂芬妮辛苦工作,都只夠支付油錢和有線電視費、電話費這些必須的開支。為了活下去,她申請了7項政府補助。包括育兒補助、最基本的醫療補助、社會保障補貼和食品補貼券等。

聽上去很美好,但實際這些福利對窮人,尤其是還有自尊心的窮人並不友好。

首先,每一樣申請都要窮人花時間去政府機構排隊遞交申請材料和表格,來證明他們到底有多貧窮。很多福利項目,比如政府補貼的租房項目,需要排上幾年的隊,根本無法及時幫到真正需要的人。

作為一名單身母親,史蒂芬妮要花很多時間為此奔走。而這些時間,原本可以用在工作上。

其次,她和女兒的食物主要通過使用政府發放的食品券來支付。結帳的時候常常要因此遭受收銀員和周圍的人的白眼。

美國每年花在社會福利上的支出高達5000億美元,納稅群體早就對此怨聲載道。

每當看到窮人用食品券買了稍微奢侈一點的食物,比如披薩之類的,人們就會怒目而視,仿佛自己的錢被人浪費了。

在中產階級的抗議下,一些食物被取消了用食品券購買的資格。比如史蒂芬妮給女兒米婭喝的全脂牛奶,就不能再用食品券購買了。她要麼選擇自掏腰包,要麼就只能買淡如白水的脫脂奶。

第三,基本的醫療計劃覆蓋面很小,史蒂芬妮幾乎不敢生病。因為長期做清潔工作,史蒂芬妮的身體長期受到病痛的折磨。她常常因為疼痛在凌晨三四點醒來。她很羨慕僱主家隨處擺放的止痛藥,而她的醫療計劃只允許她服用止不了痛的布洛芬。(可能產生了耐藥性)

第四,福利計劃也成了窮人頭頂的天花板。這大概是美國福利制度最悲哀的地方。史蒂芬妮是一個很勤奮的人,她努力打幾份工,爭取改善自己和女兒的生活。可是她發現但凡她的收入增加一些,政府就會收回一些補貼。比方說窮人賺1000美元,政府補貼700,則一個月有1700美元可供開銷,但是當窮人通過工作收入達到1200美元後,政府會相應地收回一些補貼,可能一個月反而就只有1500美元可以花了。

這也就意味著,很多時候努力和不努力並沒有什麼區別,甚至努力了還更糟。

另外,這本書雖然主要描寫了美國底層白人的困境,但也從側面描寫了美國中層白人的生活。作為一名鐘點工,史蒂芬妮有大量的機會窺視屋主的生活。一張合照,一本舊雜誌,一些細微的生活習慣,都能看出一個人生活得幸福不幸福。

比如史蒂芬妮曾給一棟房子做清潔,她把那稱為「悲傷之家」。屋主是一個實現了美國夢的成功者。住著大豪宅,娶了心愛之人,有兩個兒子。可他依然逃不過悲傷的晚年,大兒子因為意外去世了,妻子早逝,小兒子也幾乎不來看他。

像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美國的中產階級雖然住得很好,物質條件也不錯,但依然要面對各自生活中的種種問題。

《女傭的故事》講述了一個白人單身媽媽的親身經歷,從中可以窺視到一個真實的美國。

真實的美國遠沒有很多人想像的那麼美好,蘊藏著很多問題,即便是通過女作者並不尖銳的筆觸,也可以窺視一二。當面臨更大的公共危機時,這些問題就會像被剝落的華美袍子一樣,露出底下爬滿的蝨子。

如果你對真實的美國白人底層百姓的故事感興趣,可以一讀這本《女傭的故事》,不僅真實,而且客觀。

女性朋友也可以讀一讀,它能告訴你,當一個女人在最糟糕的境地時,能迸發出多麼巨大的力量。

相關焦點

  • 《無恥之徒》加拉格一家人十年作為美國底層白人代表
    什麼網紅咖啡敢賣5美元?菲利普用超市1元咖啡加點奶油和糖,追逐中產品味的塔米根本喝不出區別。什麼網紅油漆色號這麼貴?買點退換貨油漆調調色,塔米根本看不出和色卡有色差。不敢花錢卻不改蔫壞的菲利普冷笑:呵呵,女人!十年裡,加拉格一家作為美國底層白人的代表,親身示範什麼叫把油門焊死,什麼叫花樣百出的口吐芬芳,什麼叫下限在哪兒根本找不到。
  • 美國白人是如何毀掉這個富裕的黑人區的?
    你對美國的黑人社區的印象是什麼?相信大多數人的答案會是:暴力、貧窮以及混亂……總之美國的黑人社區更像是一個被美國政府遺忘的角落,那裡黑幫橫行、槍擊案頻發,警察只有在有惡性案件發生的時候來走個流程。某個美國黑人社區連稍微富裕一些的黑人都不願意待在黑人區,因為那裡代表著貧窮以及危險的治安情況,可以說住在黑人區裡的除了窮人和黑幫就不會有別的了。
  • 美國的系統性種族歧視,華人學者談親身經歷
    一個原因是因為資本家為了利益最大化將大部分生產轉移到勞動力相對「低廉」的第三世界國家,美國的製造業很少,基本都是高科技和服務業(非裔的祖先被殖民主義者和帝國主義者從非洲強行販賣到美國後,可是被迫在種植園和工廠裡做牛做馬,美國的「偉大」基石上有他們無數汗水和鮮血)。
  • 底層窮人吃蟑螂,上層人歌舞昇平,劇版《雪國列車》上映在即
    有錢的精英階層佔據前頭,窮奢極欲,醉生夢死;底層窮人則蝸居尾部,過著豬狗不如的生活。該劇講述受到壓迫的底層人反抗上層人驚心動魄的故事。經典電影《美國往事》中跳舞的傲慢少女驚豔了全世界,幾十年來經久不衰。飾演者詹妮弗·康納利雖然青春不再,但還是風韻猶存。
  • 美國白人開始Cos弗洛伊德了
    5月27日,喬治·弗洛伊德挑戰的創始人,一名高中摔跤教練Dave Hollenbeck在網上發出了照片,並配上文字,「這動作死不了,我在為所有警察做這個事情……醒來吧美國人」
  • 百年前美國一「黑人女孩」,因太有錢,被當地州政府認定是白人
    這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個黑人女孩,原本她被定義為黑奴後裔,但就因為一夜暴富,結果居然成為了白人,而且被諸多白人追捧。 要知道,美國關於黑白對立的概念,在建國初期一直很嚴重。那麼這個女孩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使得她能夠指鹿為馬?本文就和大家一起來回顧一下這個歷史。
  • 忍不了「政治正確」 美國白人終於喊出這個詞!
    大家可能都知道,在最近一段時間裡,美國和英國這樣的西方國家,除了正在經受新冠肺炎疫情的衝擊,還在經歷一場反種族主義和性別多元化的「革命」的浪潮。當然,並不是所有西方人都認同這場文化層面的「革命」。很多保守派的白人就認為這場「革命」是偏激和粗暴的,是在通過樹立種種「政治正確」的言論牢籠,逼迫人們去接受「革命者」的觀念。
  • 新冠肺炎從6例到430多萬例,在美國騎行半年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從大峽谷州亞利桑那,到地質景觀豐富多樣的猶他州、多彩的科羅拉多州、荒野的懷俄明州、山區州蒙大拿、珍寶州愛達荷,再到常綠州華盛頓,新冠病例從6例到430萬多例,我正親身經歷了美國疫情爆發前後一些戲劇性的歷史變化。
  • 一個美國藏著兩個靈魂:倒懸的南非,無法脫身的大英帝國
    (1)美利堅:一個倒懸的南非美國是一個倒懸的南非。南非本質上是一個黑人原住的國家。在最早的歐洲白人荷蘭人來臨之前,南非主體居民是桑人,科伊人和班圖人。白人發現印第安人富於反抗精神,而黑人相對聽話,且力氣大,最終將黑人以奴隸的形式固定下來。各地形成了不少蓄奴州。在本質上說,美國是一個倒懸的南非。在南非,是多數祖居非洲的黑人,被外來的白人殖民。南非白人當局長期推行種族隔離和歧視政策,在別人的土地上統治真正的主人。
  • 《逃出絕命鎮》回擊白人至上主義,抨擊與戲謔美國種族問題
    表現邁阿密底層細膩的同性情感《月光男孩》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美國第一部由黑人女性(朱莉·戴許 Julie Dash)執導(並獲得全美放映)的電影《塵土的女兒》(Daughters of the Dust) 推出了25周年修復版;受《塵土的女兒》啟發的《檸檬特調》(Lemonade)成為天后碧䀚斯廣受好評的視覺專輯;根據詹姆斯·鮑德溫(James Baldwin)未完成手稿改編的紀錄片《我不是你的黑鬼
  • 美國底特律破產清算,自由市場本質是富人的捕獵場,窮人的屠宰場
    在美國許多人畢業後仍背負著學生貸款,這一個債務人群體同樣也無法通過破產來重新商討貸款問題。在經濟大衰退之後,就業市場的復甦情況令人失望。許多擁有大學文憑的人找不到工作,但仍背負著沉重的學生貸款。在學生貸款行業的要求下,美國於1998年通過一項法律。依據該法律,畢業生減免學生貸款只有一種辦法,即提起訴訟,證明償還貸款會導致本人和家屬生活「極度困苦」。這一標準甚至比破產法院適用於尋求減免賭債的賭徒的標準還要嚴格。國會及其在銀行業的金主擔心大學畢業生可能根本不願努力償還學生貸款就申請破產。他們的擔憂是可以理解的。
  • 美國商場內:一白人說了一個詞,引黑人壯漢暴揍,當場趴地求饒
    這個視頻裡面事件的發生地是在美國的密西根州的梅西百貨商場。一個黑人正在商場試穿一條褲子。突然聽到不遠處一個白人在電話裡嘀嘀咕咕,還使用了「黑 鬼」這個詞彙,這讓這個黑人十分惱火,於是黑人一拳下去,將白人打趴下了,白人男子見黑人人高馬大,自知不敵,於是不斷跪地求饒,但是黑人還是不依不饒,繼續揍他,最終,白人男子只好在地板上到處爬,試圖以此來進行逃竄。
  • 美國跨種族婚姻,為何白人女主要嫁黑人,白人男更願意娶黃種人?
    美國作為當今世界唯一人口仍在快速增長的發達國家,主要原因就在於,美國是一個移民國家,境內存在著不同的種族,為美國的人口增長帶來了旺盛的活力。美國總人口約3.3億,白種人約2.4億,佔總人口73%,包括歐洲裔和拉丁裔白人,其次為黑種人,佔13.2%,黃種人佔5.4%,其他為混血兒,以及土著印第安人。不過拜美國人的種族滅絕政策所賜,現在美國的土著印第安人已經非常少,大約只有美國總人口的1.5%,其餘人口基本都是混血兒。
  • 白人比例蒸發30%,「鐵鏽帶」正在憤怒,美國還是太年輕了
    但是導演並沒有落入這樣的俗套,他非常克制,用一種平淡如水的敘事節奏,緩緩講述了這對夫婦的日常。從影片的選角細節上,就可以看出導演的這種心態。這是電影開頭洛文夫婦的一個鏡頭。而下圖這張是現實中洛文夫婦的一張合照。
  • 美國黑人講述歧視經歷:沒帶女兒和狗不敢出門,否則被白人警察當罪犯
    點擊上方關注我們,更多有趣有料的國際事件,等您閱覽 據土耳其《門戶網》新聞6月10日報導,住在美國洛杉磯的暢銷作家理查斯向媒體道出身為黑人的悲哀,他稱嚴重的種族歧視害他不敢獨自外出散步,非得帶上女兒和寵物當保護傘才能安心,否則就就有可能被白人警察當成邪惡罪犯盯上並甚至會被逮捕
  • 如果弗洛伊德是白人,會活著嗎?美國人吵起來了
    「如果喬治·弗洛伊德是白人,他今天可能會活著嗎?」「不,我不認為他會(活著)。」這是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主播沃爾夫·布利策與美國代理國土安全部常務副部長肯·庫奇內利7日的一段採訪問答。CNN當天報導稱,主播布利策向庫奇內利提出了一個問題:如果弗洛伊德是白人,他是否可以倖免於難?「不,我不認為他會。」
  • 疫情下這所美國頂尖大學開出「年度必讀書」:越是在底層,越要用力...
    這是一個公益法律中心,專門為那些沒有能力聘請律師的窮人、被司法誤判的死刑犯、以及弱勢群體提供辯護。 據美國公民自由聯盟數據:美國是世界上監禁率最高的國家,每九個被判死刑的人,就有一個後來會被證明無罪; 每三個黑人男孩中,就有一個可能會在有生之年入獄;黑人被告比白人被告被判死刑的機率高出11倍… … 扭曲的、不公正的司法,使有色人種和弱勢群體,充滿恐懼和絕望。
  • 美國白人擔心2045年被滅絕?川普發視頻:老頭高呼法西斯口號!
    6月28日美國總統川普分享了一段視頻,他說這段視頻來自佛羅裡達州的一個退休社區。在視頻中,一名男子駕駛高爾夫球車,手持川普的競選海報,高呼「白人力量」。這段視頻在美國引發巨大爭議,以至於後來川普又不得不將轉發的視頻刪除。
  • 美國人眼中的川普
    前兩天看了一個視頻,美國人眼中的川普到底是怎樣的?「不聰明的,但是我們相信川普能夠打敗所謂的政客,取得最終的勝利」 嗯??這是什麼邏輯鬼才?大家支持川普的原因難道是因為他笨??而且我們仔細觀察,發現支持川普的人還不少。這些人正是川普獲得大選的民眾基礎。
  • 美國內戰前南方生活:白人的天堂,黑人的地獄
    在美國內戰前,是美國經濟高速增長的時期。由於北方紡織業的繁榮,提供原材料的南方各州的種植園主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南北戰爭前的南方」(the Antebellum South)成了一個粉飾過去的短語,勾起人們對一個久違的時代的嚮往:清掃種植園宅邸、圍裙和下午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