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橫衝直撞20歲》第二季頻頻登上熱搜,再次將「偶像團綜」帶入觀眾的視野。
團綜這一概念最早起源於偶像產業發達的日韓,是圍繞偶像團體打造的內容衍生品。在國內綜藝市場上,2013年時代峰峻為TF家族推出了《TF少年GO》,成為了國產偶像團綜的起點。2014年7月,隨著《青春修煉手冊》響徹大街小巷,時代峰峻又不失時機地聯合愛奇藝在當年9月推出了《TFBOYS偶像手記》。同年,絲芭傳媒也為SNH48打造了專屬團綜《SNHello星萌學院》。這些節目雖然製作略顯粗糙,但可以說是早期國內團綜的試水之作。
2018年《偶像練習生》《創造101》兩檔偶像選秀節目的爆紅開啟了「偶像元年」,團綜也隨之迎來了新的爆發,超過30檔團綜節目登陸各大平臺。
在自家藝人通過節目獲得關注後,哇唧唧哇、覺醒東方、超能唱片等經紀公司趁機推出團綜保持藝人的曝光度;B站、愛奇藝、騰訊等多個平臺也紛紛入局,期望借興起的偶像之風反哺平臺。經過近兩年的發展,國產偶像團綜呈現出哪些新的變化呢?
從經紀公司的「單打獨鬥」,
到平臺、品牌的多方入局
團綜發展早期,偶像經紀公司是主要推手。《TF少年GO》《星期五練習生》《SNHello星萌學院》等節目由時代峰峻、絲芭傳媒等較早崛起的經紀公司自製出品,為自家藝人打造的專屬團綜。由於自身經費、經驗受限,這些試水之作在製作上都顯得有些粗糙。比如《TF少年GO》的錄製都是簡單地在室內進行,節目的編劇、導演、攝像、後期、製片基本是幾個人甚至一個人完成。
當時國產偶像尚未崛起,粉絲規模難以帶來足夠的回報,平臺大多不願涉足偶像團綜這類定位較為垂直、偏粉絲向的產品。因此,有平臺加碼、能夠請到專業製作團隊的團綜可謂屈指可數,2014年的《TFBOYS偶像手記》屬於此類,當時內娛偶像組合市場幾乎處於真空狀態,TFBOYS憑藉一首《青春修煉手冊》紅遍大江南北,博得了許多關注。在這樣的熱度之下,時代峻峰聯合愛奇藝共同推出了這檔團綜,並由平臺的自製團隊和臺灣的綜藝拍攝團隊聯合製作,這樣的製作水準在國產團綜中可謂是首次。江蘇衛視聯合韓國SM公司打造的《最強天團》也是如此,當時韓流正盛,SM公司的神話、東方神起、Super Junior等,在中國都具有龐大的影響力,由此成就了早期唯一一檔上星的偶像家族團綜。
2018年偶像養成類節目興起,Nine Percent、火箭少女101、R1SE等國產偶像組合紛紛出圈,投資方看到了偶像產業的發展潛力,開始積極入局。一方面,節目成團後粉絲對於團綜的需求變得更加迫切,偶像粉絲的黏性極強,對於贊助商而言有較強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平臺也希望打造內容IP,而團綜作為超大型偶像養成節目的衍生品,能夠幫助平臺夯實偶像領域的IP。因此,相比以往經紀公司「單打獨鬥」的時代,團綜能夠獲得更多資金和資源的支持,以更加專業的策划進行打造,逐漸提升節目質量。
比如香蕉娛樂在2018年推出的《薩瓦迪卡!Banana》《咕噔咕噔Banana》分別獲得了TRENDIANO和美年達的贊助,並且請來了《極限挑戰》的後期團隊;騰訊視頻出品的《橫衝直撞20歲》第一季由蘑菇街冠名,製作班底是曾操刀過《爸爸去哪兒》前兩季的謝滌葵團隊;《少年可期》同樣獲得了冠名,並且動用了芒果TV的頭部資源,邀請了多位大牌明星加碼。
從各大平臺發布的片單來看,團綜已經逐步納入綜藝的「正規軍」,從垂直定位下不受待見的小眾產品,變為分眾時代商業運作的後起之秀,團綜的價值隨著偶像產業的成長和商業邏輯的轉向逐漸凸顯出來。
從簡單實用,
到類型的多元融合
2013年誕生之初,團綜的節目形態非常簡單。大部分是以採訪、挑戰為主,且更強調實用性。比如《TF少年GO》即是一檔由資訊、遊戲、才藝等內容組合成的「拼盤綜藝」,資訊部分是TFBOYS演藝行程的幕後花絮,剩下的部分則是練習生之間的室內遊戲和才藝展示,雖然能滿足粉絲追星的需求,但整體的可看性並不強。
相對而言,如今頭部的團綜更加強調內容的豐富度,以高品質的製作水準吸引眼球,同時與其他類型的綜藝進行融合。比如男團R1SE的團綜《十一少年的秋天》邀請了BMX職業賽冠軍孫躍、圍棋世界冠軍柯潔、「侗家七仙女」、森林消防大隊等不同領域的嘉賓,結合了COSPLAY、京劇等多種亞文化元素,真正實現了跨次元的「破壁」。第一期《角兒無大小》以京劇為切入點,讓成員們體驗京劇演員的日常,並將他們學習京劇的感悟融進第二張EP《炸裂狂想曲》的歌曲中,將流行與古典元素結合的同時也表達出成長的奧秘。如此一來,節目具有了文化類綜藝的擔當和氣質,也實現了音樂與綜藝跨界互動,賦予了團綜更多可能性。
《少年可期》則結合了師徒類綜藝的形式,節目中樂華七子跟隨楊迪去各地拜訪鄭秀文、騰格爾、蕭敬騰這些音樂界的大咖前輩,通過和師父三天兩夜的共同生活,解答內心疑惑。這種以「拜師」為核心的設計,承襲了「尊師重道」這一傳統美德,也強化了當下浮躁的風氣之下偶像的品格教育。《橫衝直撞20歲》則是團綜與旅行類綜藝的融合。第一季通過徒步撒哈拉沙漠、穿越喀爾巴阡山等旅行探險,實現少女們的成長母題;第二季則是通過與成長相關的三件小事,回溯成員的青春軌跡。兩季都以「成長」貫穿始終,但卻通過不同的節目形式、多樣的內容類型得以實現。
由此可見,團綜完全能夠以偶像團體為主線,嘗試多種內容形態,實現多元類型的融合。團綜的關鍵就在於展現團魂、增強團體凝聚力,同時以藝人為中心呈現其個性魅力,只要堅守這一核心,換上各種不同節目形式的外殼都能成立。從這點來說,團綜在內容創新上的探索仍然大有可為。
從網際網路化,
到適應新媒體的短視頻化
相比於日韓,國產團綜的媒介環境有所不同,在誕生之初即處於網際網路的大潮之中。因此,早期的團綜即具有很強的網絡視頻風格。最典型的就是《TFBOYS觀察日記》,以拍攝者觀海的主觀鏡頭拍攝TFBOYS的生活日常,雖然畫面質感粗糙,但能凸顯出記錄的真實性,並且營造出偷窺一般的觀看體驗。
如今移動網際網路時代來臨,媒介生態也隨之改變。一方面,正在興起的短視頻成為用戶消費視頻的重要形態;另一方面,社交媒體已經成為重要的傳播陣地。這樣的媒體環境勢必影響到團綜的內容創作和宣發渠道。
最顯著的變化就是團綜由長變「短」。早期的《TF少年GO》《fresh GO!》《SNHello星萌學院》《最強天團》《TFBOYS》等時長多為20-50分鐘,而18年之後,1-20分鐘的「小團綜」反而佔據了上風。比如坤音四子ONER的《坤音 BC221 小綜藝》、樂華七子NEXT的《明天不在家》、華策集團的《HIGHTING小日常》、嘉尚傳媒的《嘉尚少年綜》等大多都為2-8分鐘左右的短視頻。
頭部的團綜也呈現出類似的趨勢,比如《橫衝直撞20歲》第一季時每期有一個多小時,近期播出的第二季每集卻只有30-40分鐘,並在排播上嘗試了一周雙播,力圖以更加簡化且密集的內容適應觀眾的口味。
與此同時,社交平臺也成為團綜傳播的重要渠道。大部分經紀公司自製的「小團綜」都是藉由微博等新媒體平臺進行發布,通過經紀公司、組合的官方微博播出。這種聚焦於偶像日常、強調真實性的視頻內容,更加適合社交平臺的調性以及移動場景下的觀看需求,成為粉絲貼近偶像生活的渠道。
而頭部團綜也力圖通過社交平臺傳播碎片化內容,為節目引流。比如《橫衝直撞20歲》《十一少年的秋天》《少年威計劃》均開設了官方微博進行宣傳,通過花絮、抽獎、話題互動等內容提升討論度,有的還鼓勵粉絲利用節目素材進行二次創作,促進節目的裂變式傳播。如此一來,既能夠通過新媒體渠道提升節目的互動性,豐富粉絲的觀看體驗,也能藉由粉絲的力量擴大圈外的影響力。
從目前發展狀況來看,團綜的發展已經步入了新的階段。「偶像元年」之後,資源開始向團綜集聚,頭部的內容走向精品化,以滿足粉絲對於優質內容的需求;與此同時,網際網路的發展之下,也出現了許多適合輕量化傳播、適應新媒體環境的尾部內容。頭尾內容的並進發展之下,將誕生出更加多元化、高品質的綜藝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