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無法與之相比,中國史上最慘烈的戰爭,人口損失1億以上
人類歷史上哪一場戰爭最慘烈,傷亡最大?對於這一問題,很多人頭腦中首先出現的可能是上世紀被稱為人類浩劫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了。無可否認,自從有戰爭以來,二戰無論從波及範圍、武器裝備、參戰國家都創造了人類歷史之最。其傷亡更創歷史新高,5500萬-6000萬人死亡,1.3億人受傷,這對當時總人口數量26億來說,已經算是空前損失了。然而縱觀人類戰爭史,二戰的人口損失只能屈居次位,損失最大的戰爭發生在中國,一場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內部戰爭。
起源自鴉片戰爭,中英《南京條約》籤訂以後,中國國內的民族危機進一步加重,國門被迫打開,白銀大量外流,外國競爭對本國生產的破壞,國家行政機構日益腐化,最終造成兩個明顯的結果:舊稅捐更重更難負擔,此外又加上了新稅捐。民間百姓日益貧窮,甚至很多地區出現了鬻妻賣子,吃樹皮等亂世末年的現象。種種社會因素為廣東一個叫洪秀全的落第秀才提供了展示舞臺的機會,中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太平天國運動就此爆發。
行動開始之前,準備工作自然是要做足的。領導人洪秀全、馮雲山等為了統一思想,便於指揮,片面吸取某些基督教教義,自行洗禮,創建拜上帝會,將基督教聖經的《舊約》、《新約》分別修改為《舊遺詔聖書》、《新遺詔聖書》作為教條,實行政教合一,號召人們信仰「上帝」(上帝耶和華),擊滅「閻羅妖」(滿族皇帝),為實現「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理想而奮鬥。這對當時飽受清朝壓榨的貧苦百姓來說極具吸引力,不少人踴躍加入,他們相信有上帝保佑,有共同的理想,必將有一個美好的明天。於是太平軍成型,從廣西宣布起義開始,入兩湖,定金陵,兩年時間,席捲南方大地,佔據清朝半壁江山。
清廷組織人員鎮壓叛亂,動用了壓箱底的八旗兵、綠營兵,結果在強大的太平軍面前潰不成軍。無奈之下,清朝鹹豐皇帝默許地方大員就地辦團練,組織地方武裝協助朝廷鎮壓太平軍。一大批漢族優秀將領就此脫穎而出,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胡林翼、彭玉麟等與太平軍決戰疆場,歷經14年,終將太平天國徹底鎮壓,維護了清朝的統治。戰爭雖已結束,戰後的損失卻觸目驚心。
據不完全統計,整個太平天國運動期間,太平軍所到之處,文化更是受到無法彌補的破壞。運動初期,太平軍每佔領一個地方,強迫當地百姓信教,加入太平軍,上繳個人資產於「聖庫」,稍有反抗者即行屠戮。窮人膽戰心驚,富人傾家蕩產。民間推崇儒家、刀架、法家的書籍很多被太平軍付之一炬,很多中國傳統文化遺產被太平軍焚毀。中國當時最富庶的地區,經濟文化受到極慘重的打擊。
人口損失同樣十分嚴重,僅蘇、浙、皖、贛、閩五省,人口過量死亡就多達7000萬。各地慘象不忍卒讀:蘇南地區,往往二三十裡,不見居民,有的地方人口僅存五分之一;浙江省,一片劫灰,道殣相望,昔日溫飽之家,大半成為餓殍;安徽省,皖南「野無耕種,村無炊煙,市人肉以相食」,皖北「但有黃篙白骨,並無居民市鎮,竟日不見一人」;江西省,數百裡「不聞雞犬聲,惟見餓民僵斃於道」。
此外,湘軍、淮軍與太平軍戰場作戰動輒傷亡數萬同樣屢見不鮮。1856年天京事變,太平天國內部互相殘殺,數萬人喪生也應統計其中。至於整個14年間中國究竟傷亡多少人曾有人做過統計,在確鑿的史料基礎上,形成了兩種意見:第一種意見根據太平天國前後《戶部清冊》所載的戶口數,認為從1851年到1864年中國人口銳減40%,絕對損失數量達1.6億。第二種意見則將戰前的人口數據與1911年宣統人口普查資料進行對比研究,認為太平天國戰爭僅給江蘇、安徽、浙江、江西、湖北五省直接造成的過量死亡人口就至少達到5400萬,如果再考慮到其它戰場湖南、廣西、福建、四川等省的人口損失,那麼太平天國戰爭給中國帶來的人口損失至少在1億以上,直接造成的過量死亡人口達7000萬。
不管怎樣,從數字上來看,人口損失都開創了歷史之最。與二戰對比,科技水平和武器裝備都不在一個檔次,能造成如此巨大的傷亡,足見太平天國運動對清朝的影響之大。說句玩笑話,如果沒有曾左李等漢族地方大員的輔助,滿清王朝提前結束也不是沒有可能。如果太平天國真的改朝換代,對於中國老百姓來說未必是一件好事。一句話,封建社會,邢,百姓苦;亡,百姓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