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中國航天科工二院25所專家董勝波的檔案,裡面裝滿了各種各樣的榮譽紀錄:從「航天獎」到「全國國防工業系統勞動模範」,再到「科學中國人」、「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從部級科技進步獎到國防科學技術特等獎,再到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如果將它們排列起來,就像一部通往精確制導領域頂峰的雲梯,每一級臺階都是一個裡程碑、一個加油站,記錄著董勝波為航天事業奮鬥的光榮與夢想,也承載著他前行路上的執著和堅韌。
「我還是想幹航天,不想半途而廢」
董勝波是恢復高考後的第二屆大學生,畢業後,他站在了人生方向的十字路口。此時,恰巧國際上發生了一件事,雖然後來證明這是裡根政府拖垮前蘇聯的政治策略,但卻使董勝波做出了人生第一個最重要的選擇。當時,美國政府推出了「星球大戰計劃」,蘇美兩個超級大國都想藉助航天稱霸世界,而精確制導技術是航天核心技術之一,是世界前沿技術。當時我國在這方面與國外相比有很大差距,為了心中的強國夢,董勝波決心要奉獻航天,在精確制導領域幹出一番作為。他考入了中國航天科工二院研究生院,並在畢業後進入25所工作。
自參加工作以來,董勝波一直從事進而負責某工程分系統的研製工作,該分系統是某工程三大關鍵技術之一,技術複雜、難度極大。經過十多年的研製攻關,在幾個關鍵技術上,始終沒有取得重大突破,很多人對項目產生了懷疑和動搖,國內著名專家學者認為該技術很不成熟,堅決反對轉入工程實施階段。這期間航天系統大量人員出國、下海,許多同事、同學另謀高就,曾有朋友勸董勝波,想出成果在哪裡都可以,不一定非要吊在航天這棵「大樹」上,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再一次面臨人生的選擇,董勝波說,「我還是想幹航天,不想半途而廢,我放不下付出多年心血的項目,更不想讓團隊多年的努力付諸東流。」儘管還未取得成功,但每次試驗都能看到系統在逐步完善,技術難點在被逐個攻破,他深信,堅持下去,最終一定能夠取得勝利。他放棄了出國機會,謝絕了同學合作下海的邀請,毅然決然地選擇了留下。
天道酬勤。二十餘年執著追求和辛勤付出,終於得到了回報。董勝波負責研製分系統技術成功運用在我國自主研製的某工程上,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一舉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
「一定要把產品的『身子骨』搞『硬朗』」
戈壁灘上,春寒料峭,25所所有參試隊員的心都揪緊了。十多年辛勤研製的產品首次參加全系統飛行試驗,這是檢驗他們勞動成果的時候!可是在多次測試過程中,由於受到了其它設備的電磁幹擾,25所承擔的關鍵分系統出現了假截獲,試驗隊幾百雙眼睛盯著他們:你們的產品真「嬌氣」,經不起實戰的檢驗!整個試驗不得不因此而暫時撤場。作為技術負責人,董勝波在現場感受到了巨大的壓力。但他沒有辯解,也沒有氣餒,只是對同伴們說:「問題發生了,我們就是要撥開迷霧,找到幹擾源,把產品的『身子骨』搞 『硬朗』!」
作為攻關技術組組長,董勝波不分晝夜,幾乎「連軸轉」地跟大家一起在試驗現場奮鬥。經過3個半月、上千次的加電試驗,終於確定了幹擾產生的機理、產生的部位和傳輸的路徑。隨後不久,戈壁灘上就傳來了勝利的喜訊:全系統閉合試驗圓滿成功!
如果說技術層面的攻堅困難重重,戰勝「心魔」則需要更大的勇氣。某分系統技術在進入系統應用之前,曾經歷過十多次大型試驗,前八次試驗雖然也都有不盡人意的地方,但都能看到已經攻破的技術難點,但第九次試驗完全沒有拿到任何數據。董勝波的心情沮喪到了極點,但看到整個團隊甚至整個25所都在看著自己,他知道身上背負的責任之大。決不能後退!不服輸、不放棄的執著信念,使他頂住壓力,帶領團隊對照上次試驗後改進的內容,認真檢查技術狀態的變化,對每個環節進行深入的分析。經過兩個多月,終於找到了改進算法中對一個使用條件的疏漏,突破了黎明前的黑暗。第十次和第十一次試驗取得了圓滿成功,該項目正式進入了系統應用階段。
從風華正茂到華發漸生,他跨越了十八道技術難關,經歷了十一次成敗考驗。終於等來了成功的那一天,瀚海戈壁利劍沖天化龍嘯的時刻,一向沉穩的董勝波再也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淚流滿面!
「要把核心關鍵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
2005年,董勝波率領中方代表團赴國外進行技術交流。訪問期間,外方饒有興趣地介紹了他們正在研究的新型產品,號稱體積和重量都是世界上最小,董勝波心頭一亮,但當他提出參觀並流露出有意合作開發研製的時候,外方卻百般推託。這對董勝波觸動很大,他決心要研製一種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小型化、數位化、智能化新產品。那段日子,董勝波一有時間就查閱國內外相關技術資料和信息,即便是一條簡單的研製快訊也不放過。
機遇總是垂青於有準備的人。正巧當時所裡有個博士生做了數字接收機方面的課題研究,董勝波作為專家參加了論文評審。他立即把這件事與國外考察時看到的產品聯繫起來,很快,一個關於新型創新項目的完整策劃在董勝波的腦海裡形成了。一支由精兵強將組成的創新團隊迅速組建起來,並開始了緊張的研製工作。
這一次的研製任務只用了短短三年,產品體積比原來縮小了七倍,重量是原來的四分之一,而技術則更為先進,性能更加優越,極大地拓展了產品的應用領域。
近年來,國際形勢瞬息萬變,不論是挑戰還是機遇,任職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特級專家的董勝波,始終堅持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志氣不丟,「沒有創新就沒有未來,要把核心關鍵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他告訴身邊的年輕人 。
隨著年齡的增長,董勝波越來越意識到後繼人才的重要性。他大膽啟用新人,注重人才培養,毫無保留的身傳心授。他帶出的團隊中,有多位成為了本行業的技術專家。2007年,由他提出並組建的微系統研發團隊開始鑽研晶片技術,8年後,首款晶片誕生,在實現高端晶片自主研發的道路上向前邁進了一步,成為行業內的創新標杆,獲評「中央企業先進集體」。團隊青年骨幹小劉,也成為2019年度「北京青年榜樣」。
「作為政協委員,我要促使航天技術更加服務於人民」
2008年,董勝波又有了一個新身份,全國政協無黨派人士界委員,這一任,就是三屆。兩個身份,同一使命,那就是發展航天技術,服務國計民生,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應用在實現現代化的偉大事業中。
十餘年來,他先後赴四川、內蒙古、甘肅、新疆、陝西、安徽等地實地考察,獲取第一手資料,聚焦一線需求,向政協提交了多份調研報告。他反覆思考,形成了關於提高氣象預報水平以預防特大氣象災害、遙感探測應用於霧霾治理等共20多項緊貼民生又具有可行性的高質量提案。部分提案被評為政協第十二屆全國委員會優秀提案,關於培育高端晶片產業的提案受到國家高度重視,其中多項建議被採納。
2018年7月,航天系統首個黨外人士建言獻策工作室「董勝波」工作室成立了。董勝波很激動,「曾經的『單打獨鬥』變成了『聯合作戰』,我對提出高質量提案更有信心了。」
2019年9月20日,這一天董勝波終身難忘。他參加了慶祝人民政協成立70周年大會,現場聆聽了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大會歸來的他充滿感慨:「作為當代航天人,在政協團結民主的旗幟下,就科技進步、航天事業發展建言獻策,這既是一份榮譽,更是一份責任。自己做的,還遠遠不夠。」
今年,新冠疫情的突然襲來,董勝波比往常更繁忙。他通過政協履職平臺提交了兩份戰「疫」建議,帶領團隊在人工智慧、5G新基建等方向上加速攻關。強烈的愛國情懷和為事業奮鬥的擔當精神,寫在董勝波的臉上,也詮釋在實際行動中。
責任編輯:實習編輯4
【免責聲明】本網所刊登文章,除原創頻道外,若無特別版權聲明,均來自網絡轉載;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其真實性由作者或稿源方負責;如果您對稿件和圖片等有版權及其它爭議,請及時與我們聯繫,我們將核實情況後進行相關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