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二院25所專家董勝波:利劍化龍嘯 追夢為航天

2020-12-14 中國貿易新聞網

 

  翻開中國航天科工二院25所專家董勝波的檔案,裡面裝滿了各種各樣的榮譽紀錄:從「航天獎」到「全國國防工業系統勞動模範」,再到「科學中國人」、「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從部級科技進步獎到國防科學技術特等獎,再到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如果將它們排列起來,就像一部通往精確制導領域頂峰的雲梯,每一級臺階都是一個裡程碑、一個加油站,記錄著董勝波為航天事業奮鬥的光榮與夢想,也承載著他前行路上的執著和堅韌。

   「我還是想幹航天,不想半途而廢」

  董勝波是恢復高考後的第二屆大學生,畢業後,他站在了人生方向的十字路口。此時,恰巧國際上發生了一件事,雖然後來證明這是裡根政府拖垮前蘇聯的政治策略,但卻使董勝波做出了人生第一個最重要的選擇。當時,美國政府推出了「星球大戰計劃」,蘇美兩個超級大國都想藉助航天稱霸世界,而精確制導技術是航天核心技術之一,是世界前沿技術。當時我國在這方面與國外相比有很大差距,為了心中的強國夢,董勝波決心要奉獻航天,在精確制導領域幹出一番作為。他考入了中國航天科工二院研究生院,並在畢業後進入25所工作。

  自參加工作以來,董勝波一直從事進而負責某工程分系統的研製工作,該分系統是某工程三大關鍵技術之一,技術複雜、難度極大。經過十多年的研製攻關,在幾個關鍵技術上,始終沒有取得重大突破,很多人對項目產生了懷疑和動搖,國內著名專家學者認為該技術很不成熟,堅決反對轉入工程實施階段。這期間航天系統大量人員出國、下海,許多同事、同學另謀高就,曾有朋友勸董勝波,想出成果在哪裡都可以,不一定非要吊在航天這棵「大樹」上,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再一次面臨人生的選擇,董勝波說,「我還是想幹航天,不想半途而廢,我放不下付出多年心血的項目,更不想讓團隊多年的努力付諸東流。」儘管還未取得成功,但每次試驗都能看到系統在逐步完善,技術難點在被逐個攻破,他深信,堅持下去,最終一定能夠取得勝利。他放棄了出國機會,謝絕了同學合作下海的邀請,毅然決然地選擇了留下。

  天道酬勤。二十餘年執著追求和辛勤付出,終於得到了回報。董勝波負責研製分系統技術成功運用在我國自主研製的某工程上,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一舉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

  「一定要把產品的『身子骨』搞『硬朗』」

  戈壁灘上,春寒料峭,25所所有參試隊員的心都揪緊了。十多年辛勤研製的產品首次參加全系統飛行試驗,這是檢驗他們勞動成果的時候!可是在多次測試過程中,由於受到了其它設備的電磁幹擾,25所承擔的關鍵分系統出現了假截獲,試驗隊幾百雙眼睛盯著他們:你們的產品真「嬌氣」,經不起實戰的檢驗!整個試驗不得不因此而暫時撤場。作為技術負責人,董勝波在現場感受到了巨大的壓力。但他沒有辯解,也沒有氣餒,只是對同伴們說:「問題發生了,我們就是要撥開迷霧,找到幹擾源,把產品的『身子骨』搞 『硬朗』!」

  作為攻關技術組組長,董勝波不分晝夜,幾乎「連軸轉」地跟大家一起在試驗現場奮鬥。經過3個半月、上千次的加電試驗,終於確定了幹擾產生的機理、產生的部位和傳輸的路徑。隨後不久,戈壁灘上就傳來了勝利的喜訊:全系統閉合試驗圓滿成功!

  如果說技術層面的攻堅困難重重,戰勝「心魔」則需要更大的勇氣。某分系統技術在進入系統應用之前,曾經歷過十多次大型試驗,前八次試驗雖然也都有不盡人意的地方,但都能看到已經攻破的技術難點,但第九次試驗完全沒有拿到任何數據。董勝波的心情沮喪到了極點,但看到整個團隊甚至整個25所都在看著自己,他知道身上背負的責任之大。決不能後退!不服輸、不放棄的執著信念,使他頂住壓力,帶領團隊對照上次試驗後改進的內容,認真檢查技術狀態的變化,對每個環節進行深入的分析。經過兩個多月,終於找到了改進算法中對一個使用條件的疏漏,突破了黎明前的黑暗。第十次和第十一次試驗取得了圓滿成功,該項目正式進入了系統應用階段。

  從風華正茂到華發漸生,他跨越了十八道技術難關,經歷了十一次成敗考驗。終於等來了成功的那一天,瀚海戈壁利劍沖天化龍嘯的時刻,一向沉穩的董勝波再也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淚流滿面!

  「要把核心關鍵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

  2005年,董勝波率領中方代表團赴國外進行技術交流。訪問期間,外方饒有興趣地介紹了他們正在研究的新型產品,號稱體積和重量都是世界上最小,董勝波心頭一亮,但當他提出參觀並流露出有意合作開發研製的時候,外方卻百般推託。這對董勝波觸動很大,他決心要研製一種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小型化、數位化、智能化新產品。那段日子,董勝波一有時間就查閱國內外相關技術資料和信息,即便是一條簡單的研製快訊也不放過。

  機遇總是垂青於有準備的人。正巧當時所裡有個博士生做了數字接收機方面的課題研究,董勝波作為專家參加了論文評審。他立即把這件事與國外考察時看到的產品聯繫起來,很快,一個關於新型創新項目的完整策劃在董勝波的腦海裡形成了。一支由精兵強將組成的創新團隊迅速組建起來,並開始了緊張的研製工作。

  這一次的研製任務只用了短短三年,產品體積比原來縮小了七倍,重量是原來的四分之一,而技術則更為先進,性能更加優越,極大地拓展了產品的應用領域。

  近年來,國際形勢瞬息萬變,不論是挑戰還是機遇,任職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特級專家的董勝波,始終堅持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志氣不丟,「沒有創新就沒有未來,要把核心關鍵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他告訴身邊的年輕人 。

  隨著年齡的增長,董勝波越來越意識到後繼人才的重要性。他大膽啟用新人,注重人才培養,毫無保留的身傳心授。他帶出的團隊中,有多位成為了本行業的技術專家。2007年,由他提出並組建的微系統研發團隊開始鑽研晶片技術,8年後,首款晶片誕生,在實現高端晶片自主研發的道路上向前邁進了一步,成為行業內的創新標杆,獲評「中央企業先進集體」。團隊青年骨幹小劉,也成為2019年度「北京青年榜樣」。

  「作為政協委員,我要促使航天技術更加服務於人民」

  2008年,董勝波又有了一個新身份,全國政協無黨派人士界委員,這一任,就是三屆。兩個身份,同一使命,那就是發展航天技術,服務國計民生,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應用在實現現代化的偉大事業中。

  十餘年來,他先後赴四川、內蒙古、甘肅、新疆、陝西、安徽等地實地考察,獲取第一手資料,聚焦一線需求,向政協提交了多份調研報告。他反覆思考,形成了關於提高氣象預報水平以預防特大氣象災害、遙感探測應用於霧霾治理等共20多項緊貼民生又具有可行性的高質量提案。部分提案被評為政協第十二屆全國委員會優秀提案,關於培育高端晶片產業的提案受到國家高度重視,其中多項建議被採納。

  2018年7月,航天系統首個黨外人士建言獻策工作室「董勝波」工作室成立了。董勝波很激動,「曾經的『單打獨鬥』變成了『聯合作戰』,我對提出高質量提案更有信心了。」

  2019年9月20日,這一天董勝波終身難忘。他參加了慶祝人民政協成立70周年大會,現場聆聽了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大會歸來的他充滿感慨:「作為當代航天人,在政協團結民主的旗幟下,就科技進步、航天事業發展建言獻策,這既是一份榮譽,更是一份責任。自己做的,還遠遠不夠。」

  今年,新冠疫情的突然襲來,董勝波比往常更繁忙。他通過政協履職平臺提交了兩份戰「疫」建議,帶領團隊在人工智慧、5G新基建等方向上加速攻關。強烈的愛國情懷和為事業奮鬥的擔當精神,寫在董勝波的臉上,也詮釋在實際行動中。

 

責任編輯:實習編輯4

【免責聲明】本網所刊登文章,除原創頻道外,若無特別版權聲明,均來自網絡轉載;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其真實性由作者或稿源方負責;如果您對稿件和圖片等有版權及其它爭議,請及時與我們聯繫,我們將核實情況後進行相關刪除。

相關焦點

  • 中國航天科工二院研究生院:砥礪奉獻四十年 築夢空天再起航
    夜幕已深,中國航天科工二院工業區的辦公大樓依舊燈火通明,閃動著為祖國航天事業忙碌的身影。自1957年11月成立以來,中國航天科工二院已走過63年的歲月。2020年,二院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工作也迎來四秩華誕。四十載櫛風沐雨,四十載薪火相傳。
  • 航天二院25所:鑄主業基石 勇探索創新
    10月26日,對於中國航天科工二院25所來說是一個特別的日子。  1965年的這一天,第七機械工業部批覆成立末制導設計所,代號「廿五」——我國精確制導領域的領軍者由此正式誕生,這便是25所的前身。
  • 中國航天科工二院206所:砥礪奮進五十載 不忘初心鑄神弓
    從茫茫戈壁到雪域高原,從深邃太空到湛藍深海,從國之幹城到民之衛士,都鐫刻著206所的強軍使命,都訴說著206所的強國夢想。這就是飛彈發射和發射控制技術的引領者——中國航天科工二院206所!篳路藍縷啟新篇1970年7月15日,為滿足我國武器裝備研製發展需要,當時的第七機械工業部決定組建地面設備研究所——二院206所。篳路藍縷,披荊斬棘。
  • 航天科工二院206所成功推出新型可攜式森林滅火炮
    近日,中國航天科工二院206所(以下簡稱206所)研發的可攜式森林滅火炮成功應用於森林消防領域。可攜式森林滅火炮是206所繼投彈式高層建築乾粉消防車、無源增氧呼吸面罩、集群定位指揮系統等產品陸續裝備國內各地消防專業隊伍後,針對森林消防裝備現狀研製的又一款新型消防產品,產品技術先進、成本較低,滿足森林消防作業需求。
  • 「太空課堂」雲授課為全國中小學生科普航天知識
    新華社北京4月25日電(郭麗娟)全國中小學生「太空課堂」線上公益科普講座4月24日晚開講,來自北京、天津、浙江等9個省區市的近20所中小學校2000多名學生雲端在線共同聽講。4月24日是「中國航天日」。
  • 航天科工二院206所敏捷型無動力外骨骼完成產品交付
    近日,航天科工二院206所參加國內首次外骨骼競爭性採購項目,以領先的技術指標與良好的可靠性獲得首批訂單,標誌著航天科工可穿戴裝備進入全新領域。據悉,本次206所參與競爭的敏捷型無動力外骨骼已經完成產品交付,產品是掛靠206所的集團人體機能增強技術中心多年積累形成的科研成果,對航天科工生物交叉前沿技術領域工程轉化具有裡程碑式意義。
  • 全國人大代表馬傑介紹航天雷達最新成果:聚焦國計民生打造百億航天...
    【環球網軍事/航空報導】從20世紀90年代起,中國航天科工二院開始將民用產業作為發展支柱,放在與軍用產業同等地位上予以支持,組建了4000餘人的民品開發團隊,打造了一批市場上受歡迎的產品。「科技服務民生,是二院始終關注的主題。」全國人大代表、二院黨委書記馬傑表示。
  • 輝煌「十三五」報導之中國航天科工二院706所:勇立新時代潮頭 以...
    五年來,中國航天科工二院706所始終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在集團公司黨組和二院黨委的領導下,全面履行強軍首責,深入實施創新驅動、人才強企等九大戰略,走過一段殊為不凡的歷程,取得了令人欣喜、鼓舞人心的成績。
  • 中國航天日|太空漫遊50年,回望浙江航天精英的追夢路
    中國航天日|太空漫遊50年,回望浙江航天精英的追夢路 今天,是第五個中國航天日,更是東方紅一號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50周年。中國進入太空時代,已經半個世紀。在這場向星空進發的偉大新長徵中,不僅有全中國航天人篳路藍縷的身影,也留下了我們浙江人的奮鬥足跡。天何所沓,十二焉分?日月安屬,列星安陳?
  • 航空航天學院召開2021屆研究生就業動員大會
    為幫助2021屆研究生儘快熟悉畢業事宜,儘早進行求職規劃並從容應對求職面試,順利開啟職業生涯,3月25日,航空航天學院通過Zoom平臺召開2021屆研究生就業動員大會。會議嘉賓、北京空間飛行器總體設計部辦公室副主任劉國青,學院黨委副書記葛陽、學工辦主任杲光偉,全體2021屆研究生在線參加會議。就業指導教師汪璟琳主持本次大會。
  • 航天版「鋼鐵俠」亮相!助力嫦娥五號搜索回收
    搜索回收人員穿戴搬運外骨骼系統,成功完成搜索回收任務,圖片由搜索回收分隊提供 記者從中國航天科工二院獲悉,搬運外骨骼系統由該院206所研製
  • 我鑄劍,你亮劍,航天特材青年有話說
    美帝霸權,蘇聯背信,仗利劍之能,威逼訛詐。怒而興師,慍而致戰,視吾主權於不顧。當是時,毛主席曰:「今之世,無利劍者,何足算也!既已四面楚歌,吾決計自力更生,窮國之物力,圖鑄劍之業!」聲令之下,壯士湧現,皆發憤圖強,豪情萬丈。未及十餘載,利劍呼嘯,雙彈齊鳴,衛星升空。四夷大恐,不復猖獗,爾後國泰民安,迄今已甲子矣! 餘幼時,久居祖父母之所,鄉野之地,民風淳樸。
  • 中國航天系統名錄
    1999年,中國航天工業總公司分拆為:中國航天科技集團與中國航天機電集團,2001年,中國航天機電集團改名為中國航天科工集團。那麼,兩大航天央企是如何分工的?通常所說的一院一般是指航天科技一院,即火箭院。二院即航天科工二院, 中國航天科工防禦技術研究院,在五棵松永定路那片。
  • 浩瀚宇宙 不懈追夢 習近平殷殷囑託指引航天強國路
    習近平強調,載人航天事業的成就,充分展示了偉大的中國道路、中國精神、中國力量,堅定了全國各族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決心和信心。 無論是神舟十號、十一號等載人航天任務,還是嫦娥三號、四號等月球探測工程,每逢重大航天任務,總書記始終不忘親臨一線,為航天員壯行、為參研參試人員鼓勁。
  • 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發揮航天智雲平臺優勢開發各類大數據產品:信息...
    航天科工二院蘇州航天公司值守人員正在運營維護吳中區太湖新城運行管理中心。  廣東省發現首例疑似病例後,航天科工二院所屬航天長峰航天精一公司作為省疾控中心急性傳染病防控及動態監測GIS平臺的承建單位,僅用一天時間就建成了新型冠狀病毒專題監測系統。系統上線後,公司專項小組為廣東省疾控中心提供24小時技術支持,並針對疫情升級加入人車軌跡分析、趨勢分析及推演、重點管控區域分析等功能應用。
  • 中國航天科工天地協力保障「天舟一號」
    作為載人航天工程的副總指揮單位,中國航天科工所屬8家單位為長徵七號遙二運載火箭和天舟一號貨運飛船共提供45臺套單機產品、近70萬件各類工業基礎件產品,為任務的順利完成提供了天地一體化的安全保障支撐,為我國自信邁入「空間站時代」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 中國航天科工二院成功研發雲雀系統
    中國航天科工二院二部自主研發的雲雀協同研發平臺就是其中一個。據了解,該平臺通過微服務架構構建面向科研生產多場景的協同應用,目標是經過逐步建設提供協同研討、在線會議、工具管理和協同設計等核心功能。雲雀研發團隊負責人周軍華介紹,該平臺類似於一款工業版的實用型「微信」,可融合電氣、氣動、機械、電子、控制等十餘個專業,實現不同專業間數十種格式文件的互傳,瀏覽,為用戶提供暢通無阻的溝通環境以及智能化的消息處理方案,打造一站式的工作體驗。
  • 航天主題快閃店亮相北京 中糧用「食」力助力航天事業
    11月21日,一場以「漫月食光」為主題的航天主題快閃活動亮相北京朝陽大悅城。作為中國航天事業合作夥伴,中糧旗下福臨門、家佳康、長城葡萄酒三大品牌強強聯合,值此嫦娥五號探測器發射之際,為消費者帶去豐富多彩的航天科技體驗和航天品質產品,用「食」力為嫦娥五號登月加油助力。
  • 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第二研究院
    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第二研究院2010年調劑信息]   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第二研究院2010年調劑信息  高校名稱: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第二研究院  所在省市:北京市海澱區  調劑專業:飛行器設計、控制類、電子通信類、計算機
  • 航天專家對話2021:中國商業航天如何「殺出重圍」?
    在未來發展中,我國商業航天的發展格局會有何走向?商業航天領域會有哪些機遇和挑戰?在中國航天走向商業化的道路中,還有哪些主要的難關有待突破? 1月5日,騰訊新聞「空天計劃」推出的《星空對話》第三期邀請到人知名財經學者、創投專家、如是資本董事總經理張奧平、藍箭航天火箭研發部總經理戴政、國科嘉和基金合伙人丁潤強對話,針對這些問題進行了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