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家奧古斯特·羅丹:為藝術而生

2020-12-22 金臺資訊

今年是19世紀傑出的法國雕塑家奧古斯特·羅丹誕辰180周年。羅丹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沒有生命,即沒有藝術。」他一生保持著旺盛的激情和才華,創作出一系列飽含生命活力且情感豐富的藝術形象,完美地詮釋了「藝術即感情」的藝術理念。他創作頗豐,青銅作品將近200件,大理石、石膏、赤陶等作品約百件。

1840年11月12日,羅丹出生於法國巴黎一個普通的職員家庭。在完成小學教育後,羅丹進入皇家繪畫與數學專門學校。在那裡,他隨勒科克·德·布瓦博德朗學畫。布瓦博德朗是一位嚴謹的學院派畫家,他注重培養學生的觀察力,要求學生憑感覺抓住對象的主要線條和特徵,強調「以自然為師」的藝術創作理念。

通過3年的專業美術教育,羅丹系統學習了傳統美術技法,培養出敏銳的觀察能力與記憶素描畫技能。同一時期,羅丹第一次接觸到雕塑,並深深地愛上這門藝術。他以繪畫比賽第一名的成績離開學校後,連續3年報考巴黎美術學院失敗,遂放棄學院求學的夢想。然而,這次失敗卻成為羅丹走上自由職業雕塑家之路的契機。

1860年,羅丹完成了為父親創作的半身像,這是他的第一件雕塑作品。雕像生動地刻畫出父親堅強、剛毅的性格,透過硬朗的臉部表情體現出父親對家庭、子女深沉的愛。對於當時年僅20歲的羅丹來說,這件作品的表現力相當深刻。

1864年,羅丹獲得參加動物雕塑家安東尼·路易斯·巴裡在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開設的動物解剖課的學習機會。這段短暫的學習經歷不僅使他在表現精確的解剖細節和動態張力等方面的雕刻技藝有所長進,更開闊了他的視野,將羅丹帶入巴黎雕塑藝術圈。

在隨後的幾年間,羅丹與雕塑家加裡埃·貝勒斯合作,前往比利時布魯塞爾創作了一些具有裝飾風格的雕塑,這段經歷讓他了解了工作坊的運營模式。這期間,《戴花帽的年輕女人》《傷鼻的男子》等羅丹個人作品細節處理精準,神情刻畫生動,堪稱經典之作。1875年,《傷鼻的男子》完整版在巴黎沙龍展上展出。對羅丹來說,這是其雕塑藝術第一次得到肯定。

1875年,羅丹前往義大利考察學習,他遍訪米開朗基羅和多納泰羅的作品,對義大利古典藝術有了更深刻的認識。米開朗基羅對羅丹的雕塑風格從學院派轉向現實主義產生了很大影響。標誌著這一轉變的作品是1876年的《青銅時代》,羅丹以一名比利時士兵為模特,塑造了一個正欲邁步前行,又或遲疑不前的男性立像。人物身體的重心落在左腿上,右腿稍彎曲,左手好似持杖,右臂舉起,手扶在頭頂,頭微向後仰,雙目合閉。人物身體結構和神情刻畫得自然逼真,展示了青年雕塑家嚴謹、精湛的造型技藝。

這件作品並不是對個人的具體刻畫,而是象徵了普遍人性,具有人類「擺脫蒙昧」和「最初覺醒」的深刻寓意。因此,羅丹在最初展覽時並沒有給這件作品取名,它被先後命名為《被徵服者》《人類的覺醒》,最終才定名《青銅時代》,象徵著古希臘訓喻詩人赫西奧德所描繪的人類文化的啟蒙時代。作品一經面世,立刻在布魯塞爾和巴黎藝術界引起軒然大波,因為過於逼真,被人懷疑是用真人翻制而成。羅丹用了3年時間向公眾證明,最終質疑和誹謗變成認可與稱讚。

隨著羅丹在藝術界得到越來越多的讚譽,他的雕塑創作進入了「黃金時代」。這期間重要的作品有如今被安放在法國先賢祠的《雨果》(1883年)、加萊市政府委託創作的《加萊義民》(1884年)、智利聖地牙哥市政府委託的《維庫納·馬克納》和《林奇將軍》(1886年)、法國政府委託的、參加1889年世界博覽會的《吻》(1888年)、法國作家協會委託的《巴爾扎克》(1891年)等。

在羅丹的「黃金時代」,最著名的作品是《地獄之門》。這件宏大的雕塑工程是藝術家受法國政府委託,為法國裝飾藝術博物館設計的一扇紀念門。從1880年接受這項任務直至1917年去世,這件雕塑沒有來得及鑄成完整的青銅作品。對於雕塑家來說,不無遺憾。如今,這件由後人翻模鑄成的銅門坐落在巴黎羅丹博物館中。

《地獄之門》的創作靈感來自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人文主義詩人但丁的《神曲·地獄篇》。整個作品由186件雕塑組成,工程巨大。事實上,自接受這項任務後的37年時間裡,羅丹將大部分精力投入到這件作品的創作中,留下很多世人皆知的單體雕像,包括位於門框上方的《三個影子》、門楣上的《思想者》、兩扇銅門上的《亞當》《夏娃》《烏古利諾》等,僅憑這些作品就足以向我們展現羅丹雕塑的藝術魅力和成就。

《思想者》(見上圖,資料圖片)創作於1880年,1888年後開始獨立展出。1904年,這件作品由原來70釐米高被放大到180釐米,擴大後的青銅雕像備受世人矚目,成為羅丹雕塑藝術的經典代表。《思想者》塑造了一個身體強壯魁梧的男子,他彎腰屈膝、俯身弓坐,右手託著下頜,陷入沉思。男子的身體蜷縮成一團,肌肉緊繃,那緊緊收屈的小腿肌腱和痙攣般彎曲的腳趾,有力地傳達出一種緊張、痛苦的情感。臉上突出的前額和眉弓使雙目凹陷,隱沒在暗影之中,更增強了苦悶壓抑的氣氛。

奧地利詩人馬利亞·裡爾克曾與羅丹有過密切交往。面對《思想者》,他描述道:「一個因為深思的緣故,徹悟了這整個光景的宏偉和恐怖的人的雕像。他坐著,凝神而且緘默,腦中載著無數的形象和思想,而他的全部力量(那是一個行動者的力量)都在沉思著。」這件雕塑在當時被取名為《詩人》,按照羅丹的本意,這個人物應該是但丁,詩人內心被痛苦矛盾的情緒所煎熬,正用深沉的目光注視著人間發生的悲劇。雕塑將深刻的精神內涵與人物塑造完美融於一體,體現了羅丹善於從形式細節傳達出精神情感的藝術特質。

1900年,在巴黎世界博覽會召開之際,羅丹舉辦了首次個人展覽。展覽轟動一時,世界各地的藝術家、收藏家、藝術愛好者和記者紛紛前來參觀學習。此後,來自歐洲各國和美國、日本的訂單、展覽邀請和榮譽紛至沓來,羅丹成為享譽世界的著名雕塑家。1917年,羅丹在將自己的全部作品捐贈給國家後溘然長逝。

羅丹的雕塑藝術很難用一種流派來定義,古典主義的紮實功力、現實主義的創作題材、浪漫主義的激情表現、甚至印象主義的視覺感悟,在他的作品中都有所體現。很多人認為,羅丹在歐洲雕塑史上的地位,正如詩人但丁在歐洲文學史上的地位。羅丹和他的兩個學生阿里斯蒂德·馬約爾與安託萬·布德爾被譽為歐洲雕刻「三大支柱」。

羅丹生活的年代正處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西方藝術由古典向現代的轉型時期,他的雕塑藝術具有承前啟後的意義。對現代人來說,他是古典主義雕塑的集大成者,又是現代主義的開拓者,他的一隻腳留在古典派的庭院內,另一隻腳卻已邁過現代派的門檻。羅丹用在古典主義時期練就的高超技藝及勇於突破傳統束縛的創新精神,為20世紀雕塑藝術打開了現代主義的大門。

《 人民日報 》( 2020年12月06日 07 版)

相關焦點

  • 羅丹-為藝術而生的雕塑巨匠
    當時羅丹的父親認為從事藝術不是什么正經行業,而小羅丹怎麼說都不願意改變主意,在母親和姐姐幫助支持下,家人把14歲的他送進了巴黎皇家繪畫學校,跟隨荷拉斯·勒考克·德·布瓦博德朗學習繪畫,(在那裡接觸到了雕塑,並結識了雕刻工萊昂·富爾凱)布瓦博得朗強調培養學生的觀察力,要求學生憑感覺抓住對象的主要線條和特徵,鼓勵學生以大自然為師。
  • 為藝術而生(經典流芳)
    今年是19世紀傑出的法國雕塑家奧古斯特·羅丹誕辰180周年。羅丹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沒有生命,即沒有藝術。」然而,這次失敗卻成為羅丹走上自由職業雕塑家之路的契機。1860年,羅丹完成了為父親創作的半身像,這是他的第一件雕塑作品。雕像生動地刻畫出父親堅強、剛毅的性格,透過硬朗的臉部表情體現出父親對家庭、子女深沉的愛。對於當時年僅20歲的羅丹來說,這件作品的表現力相當深刻。1864年,羅丹獲得參加動物雕塑家安東尼·路易斯·巴裡在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開設的動物解剖課的學習機會。
  • 羅丹《思想者》的中國新家 洽談三年 耗資百萬 長春國際雕塑園
    在後來的了解中,才知曉,這座公園不僅收藏了世界各地藝術家的雕塑精品,居然還珍藏了法國雕塑家奧古斯特·羅丹創作的三尊雕塑,其中一尊更是家喻戶曉,這就是羅丹的代表作「思想者」。說了半天,這到底是一處什麼樣的地方呢?看官莫急,跟隨我的鏡頭,今天我們就一同走進這座「長春世界雕塑公園」。
  • 青年雕塑家,當代藝術成長股
    」的傾向 以及逐漸嶄露頭角的女性雕塑家群體 都是時代變革 在年輕一代雕塑家身上的展現 也將引領今後雕塑藝術潮流的走向
  • 名人主題雕塑,欣賞名人雕塑藝術的風採
    人物鑄銅雕像,軍人銅雕,文化藝術雕塑 隨後的古羅馬時代,王宮貴族出於自己統治目的的需要,請雕塑家直接為其造像,隨即形成了肖像雕塑史上第一次高潮。每一尊肖像都是具體的人,有具體的身份,甚至有擺放的具體地點。
  • 「塑東西文明的使者」,著名雕塑家吳信坤個人藝術宣傳片開拍
    1月11日,著名華裔雕塑家吳信坤的個人藝術宣傳片正式開拍,這位在中美兩國雕塑界大放異彩的人物,終於以更立體的方式展現在讀者面前,讓大眾得以更清晰地了解其平日的創作場景及藝術思考。
  • 歷史名人雕像,欣賞雕塑藝術
    忽略形式探索的弊端,是人物雕塑大同小異、缺乏藝術魅力的根源所在。人物雕塑在本文中主要指雕塑家為表達自己的某些感受、見解製作的單獨人物頭像,胸像、全身像或三人以內的人物組雕,而形式則是指雕塑家塑造人物時為了更完整的表達自己的想像所採用的個人造型方法。
  • 知名臺灣雕塑家美術家林金龍老師藝術之路
    悶熱的天氣,在這座城市,在這間擺滿繪畫小品與陶塑雕塑作品的屋子裡,一個身影正沉迷在陶塑的創作中,消瘦而堅定。 他就是我們要介紹的主人翁,知名雕塑家、美術家林金龍老師。於是我決定報考大學的美術系,很幸運的是我遇到了我的恩師也是我的啟蒙老師,許文融教授,他現在也是北京大學的客座教授,我以美術高分考上了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學的是雕塑系,畢業的時候,成績很優異,所以學校就推薦我可以保送到法國巴黎藝術學院深造,但是因為家境實在貧寒,也就放棄了這一次學習的機會!
  • 中國彩繪文化藝術,陶瓷雕塑,景德鎮陶瓷
    此書是《陶瓷美術》雜誌從1958 ~ 1968年間所出雜誌的合訂本,其中涉及景德鎮眾多陶瓷雕塑藝術家的藝術作品及論文,儘管彩圖很少,仍然是我們研究這一時期陶瓷藝術的重要文獻資料。書中有這一時期重要的陶瓷雕塑家,如曾龍升、曾山東、周國楨、劉遠長等,以及這一時期出現的制瓷機構,如陶研所、雕塑瓷廠等,是我們研究20世紀60年代前後陶瓷彩繪雕塑發展的重要依據。
  • 羅丹的雕塑《思想者》為什麼這麼有名
    法國雕塑家奧古斯特·羅丹 《思想者》畢竟,要想簡單又不失逼格,Cos思想者當然是最佳選擇。1880年,法國裝飾藝術博物館即將動工,政府委託羅丹裝飾一下青銅大門,聽說有人設計了一扇《天國之門》,羅丹突發奇想創作了一扇《地獄之門》,主題源於詩人但丁的《神曲·地獄篇》。
  • 一切皆為圓的雕塑家Jiménez Deredia作品欣賞
    Jiménez Deredia希門尼斯·德雷迪亞1954年出生於哥斯大黎加赫雷迪亞畢業於卡斯特拉保守派雕塑學院1970年開始以雕塑家的身份工作,創作的作品使環境、1985年,德雷迪亞創作了第一部《創世記》,這部作品描述了物質在空間中隨時間變化的不同階段,並為其藝術思想的創造奠定了基礎。他參加了1988年、1993年和1999年的威尼斯雙年展。威尼斯的經歷是以與著名的藝術學者皮埃爾·雷斯塔尼的相遇為標誌的:當時產生的友誼和合作也決定了德雷迪亞的藝術和智力的成長。
  • 20世紀雕塑家,用雕塑展現戰爭殘酷,後世作品水漲船高
    在過去十年中,這位已故藝術家的作品價格一路走高,突破1億美元,讓他成為了史上最貴的雕塑家。賈科梅蒂一生都痴迷於古埃及的藝術與文化,對埃及藝術的觀察和思考,影響到他對生與死的信仰,也影響到他的藝術理念。看過他的作品你就能看得出他內心神秘而又恐怖的幻想,面對賈科梅蒂那些細瘦枯乾、渺小脆弱、沒有肉體感、甚至沒有重量和體積感的人像雕塑,我們感到一種絕望的顫慄。
  • 音樂主題雕塑,讓人賞心悅目的藝術
    在藝術類型中,音樂是比較抽象的藝術,音樂從歷史發展上可分為東方音樂和西方音樂。電子琴銅雕,現代藝術雕像,雕塑擺件 東方以中國漢族音樂為首的中國古代理論基礎是五聲音階,即宮、商、角、徵、羽,西方是以七聲音階為主。
  • 美女教授溫潤細膩的雕塑藝術
    雕塑藝術是一門苦差事,打造一件雕塑藝術品,需要雕、鑿、打、磨等幾道程序。一件雕塑作品不僅僅蘊含著一定的審美基調,也的確是一項體力活,對一位女藝術家來說,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但是,鄭州大學美術學院院長魏小傑教授,她做到了。
  • 法國雕塑家烏東,研究人體解剖掌握基本功,從事多方面的藝術探索
    羅丹說:「在藝術中,有『性格』的作品,才算是美的。」用這句名言來評價十八世紀下半期法國大雕塑家烏東的肖像雕塑,那是再恰當也沒有了。十八世紀是法國歷史上的革命年代。烏東作為一位正直和有正義感的藝術家,不僅把畢生精力奉獻給藝術,而且靠攏當時的進步力量,創作了數量眾多的,有強烈時代感的肖像雕塑作品,包括為當時的許多進步文化人和社會活動家造!烏東的優秀肖像雕塑以酷肖對象著稱。這種「酷肖」當然不僅指外形的肖似,而且也包括精神氣質的肖似。而烏東所以能使自已的作品「形神兼備」,這主要由於他具有很高的藝術造詣。
  • 探索中國傳統文化人物雕塑的新特點,故而在雕塑藝術上形成特色的...
    戶外大型雕塑,名人雕像製作,廣場石雕人物 其中,石雕藝術以其粗曠有力、雄渾偉岸的藝術形象獨樹一幟,是古人留給我們的寶貴藝術文化遺 產。長期以來,幾代雕塑人在主題雕塑的創作中凸顯出他們真摯的愛國情懷和高度的藝術水平。
  • 著名雕塑家潘鶴去世
    潘鶴《艱苦歲月》廣州日報訊 (全媒體記者李巧蓉 通訊員江粵軍)昨日10時45分,著名雕塑家潘鶴去世,享年96歲。在七八十載的藝術生涯中,潘鶴雕塑了大量經典作品,抗戰題材有《大刀進行曲》《怒吼吧!潘鶴從少年開始,憑著與生俱來的藝術資質,獨立地去學習摸索,自主地去發展藝術才能,因此他的藝術個性,得以充分地舒展,並且在雕塑藝術形式的發展上引領著時尚與潮流。20世紀70年代末,鑑於當時戶外雕塑被遺棄的窘狀,潘鶴旗幟鮮明地提出「雕塑的出路在室外」「社會主義是城市雕塑的最佳土壤」等觀點。同時還將城市雕塑創作課程引入高等藝術教育範疇,是全國雕塑教育改革的先行者。
  • 來自世界各地的5個著名雕塑背後隱藏的故事
    在世界上的不同城市中,我們可以找到大量且不同的雕塑。雕塑已經成為了人類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有一些雕塑僅僅是為了美觀,但有不少雕塑,它們可能定義了整個城市,成為了時代的象徵,甚至還隱藏了某些故事。有時,一個著名的雕塑甚至可能是我們對一個城市真正了解的全部。這一次,小編整理了來自世界各地的5個著名雕塑背後隱藏的故事。
  • 世界最著名的15座雕塑
    縱觀藝術長河,雕塑家們都致力於將大理石,青銅,木材和其他材料呈現出難以置信的形制。而與此同時,無論是雕像還是概念化象徵表達,雕塑也一直是理解文化和社會的重要途徑。接下來讓我們來看看世界最著名的15座雕塑,它們展示了大眾的想像力。這些作品經歷了時間的考驗,突破了美麗限定,同時也引人深思。
  • 80歲成名,成為昂貴的女性雕塑家,她用藝術治癒童年了
    Bourgeois)1997年的青銅雕塑代表作《蜘蛛》以創紀錄的2800萬美元(含傭3200萬美元)於19年5月在紐約佳士得成交這位法裔美國藝術家不僅成為了最昂貴的女性雕塑家,也成為拍賣價格第二的女性藝術家——喬治亞·歐姬芙(Georgia O』Keeffe)的《曼陀羅/白花一號》(Jimson Weed/White Flower No.1)以4440萬美元價格位列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