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熊熊之火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熊熊點兵(ID:XXdianmbing)。
印度空軍不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空軍,也不是世界上戰鬥力最強的空軍,但絕對是世界上最知名的空軍之一,其經常能夠佔到軍事新聞的顯要位置。
關於印度空軍的報導,主要是三類:
第一:印度空軍又買飛機了,或者說「將」要買多少;
第二:印度國產飛機又要生產了,或者說「將」要生產多少;
第三:印度空軍又雙叒叕墜機了。
簡而言之,印度空軍總是在裝備戰機和墜毀戰機的「怪圈」中無限循環,保持了自己在軍事圈中相當高的熱度。
然而2020年到目前為止,對印度空軍來說,卻是創紀錄的:
從1月到4月,印度空軍沒有一架戰鬥機墜毀。甚至,整個印度軍隊也沒有墜毀多少飛機,這對於印軍而言無疑是個好消息。
就公開報導的信息來說,印度軍隊今年跟「墜機」沾點邊的事件有:
2020年2月3日,印度陸軍1架獵豹直升機「硬著陸」,2名飛行員逃生;2月23日,印度海軍1架米格29K墜毀,飛行員逃生;2月24日,印度空軍1架小型教練機墜毀,1名飛行員死亡,1名受傷;
2020年4月17日,印度空軍1架阿帕奇直升機發生故障後迫降,飛行員沒有傷亡。
以上事故,真正意義上的墜機只有第二起和第三起,第二起的主角是海軍,而第三起的小型教練機是印度採購的真「袖珍」機,為印度國家軍官學校(NCC)所有,因為實在不值一提,甚至連廣泛報導的機會都沒有。
所以嚴格來說,在今年的前四個月,印度空軍的建制部隊可以說是零墜機,這是一個相當不容易的「成績」了。
我們對比下去年的前四個月,就會發現現有記錄的不易了。
2019年1月,印度空軍1架美洲豹戰機墜毀;
2019年2月,印度空軍1架幻影2000墜毀、1架米格27墜毀、2架鷹式教練機墜毀、1架米格21被擊落、1架蘇30被擊落(註:巴方宣稱戰果,缺實錘證據)、1架米17被己方誤擊;
2019年3月,1架米格21墜毀,1架米格27墜毀;
2019年4月,1架雲雀直升機墜毀。
如此一對比,相較於2019年前四個月的狼狽和無奈,2020年的前四個月對印度空軍來說,可謂是寂靜而安寧的春天了。
當然也正如大家戲稱,印度空軍墜機不是新聞,不墜機反倒是新聞了。
不過戲說歸戲說,印度空軍的墜毀率為什麼那麼高其實倒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相對於印度空軍的體量來說,其墜機率無疑是非常高的。印度每年的墜機數量雖然沒有美軍多,但是美軍戰機的基數大,所以墜機率反倒是比不上印度。
有人說,印度空軍墜機率高說明人家的訓練強度大。
訓練強度大,墜機的機率的確會高一些,但是請注意不能由印度空軍墜機率高去反證出印度空軍訓練強度大來,因為印度空軍的訓練強度其實並不是很大。
以三代機部隊來說,全世界空軍能達到飛行員人均每年200飛行小時的極少,而且基本都集中在美、中、歐等國的空軍中,但印軍達不到這個水平。
印度空軍有個很大的問題就是戰機的妥善率非常低,蘇30MKI這樣比較新銳的戰機妥善率都在50%以下,這是很難保證飛行員足夠訓練時間的。
一般來說,飛行員和戰機的數量是1.5比1,如果戰機妥善率低,那麼想要讓所有飛行員都保持一定的戰備水平,說難聽點就要幾個人輪流操作一架狀況較好的戰機。
到頭來,出現的情況是這架戰機的使用強度大,而非印度空軍整體的訓練強度大。
也正是因為如此,就出現了一個比較尷尬的情況:
狀況較好的戰機往往因使用強度大而出現故障的概率高,而強行使用本就沒有維護好的戰機訓練則同樣也會使得事故率居高不下。
那麼印度的戰機為什麼妥善率就提不上去呢?
第一:戰機的機體太老了。
人是有壽命極限的,飛機也是一樣的,印度空軍中目前佔到了半數的美洲豹、米格21等戰機,好多已經到了退役壽命,但因為沒有新機補充實際上是在強行使用。
即便是幻影2000這種戰機,目前服役也有20多年時間了。
如果說印度具備很強的戰機維修、維護能力,那麼可以為飛機有效延壽。但上面的不少戰機,原廠都已經停產了,不少零部件印度自己也無法解決,故而只能東拼西湊才能勉強使用。
比如幻影2000戰機,印度去年空襲巴基斯坦境內目標時,2個中隊才湊出了12架來執行任務,因為底氣不足,連炸彈都沒扔準。如果真是高強度空戰,誰敢指望其能發揮作用?
第二:印度組裝和維護的問題。
如果說戰機機體過老,印度無能為力的話,倒也勉強說得過去。
可蘇30MKI這樣的新銳戰機,為什麼妥善率也上不去呢?
我們知道,蘇30MKI也是外購機。近些年俄羅斯產業工人素質下降,生產的戰機和部件的品質也在下降,這是不爭的事實。
而印度是自己組裝生產蘇30戰機的,除了使用俄羅斯提供的核心部件外,還裝配了不少本國生產的部件。印度的產業工人素質還不如俄羅斯,有的部件問題也很大,這麼累計下來,印度的「國造」蘇30就不那麼可靠了。
戰機造出來後,維護同樣是個大問題,「HAL組裝」+「HAL維護」,雙重「魔鬼」加持,就問你怕不怕?更何況這還是在高溫高溼的南亞地區,戰機的維護環境本就很惡劣的。
不靠譜的組裝和維護會使得飛機本身出現問題,而這個問題直接導致了戰機妥善率不高的現狀,而妥善率不高又導致了印度飛行員訓練不足,飛行員的訓練不充分又會導致其處置空情的能力差,造成人為失誤而引發墜機的情況。
甚至有些人為失誤大家聽了都是很難理解的:
2009年的一起蘇30墜機事故是因為飛行員不慎關掉了戰機上負責控制機載計算機電力供應的四個轉換器,導致計算機停止工作而墜毀。
2014年的一起蘇30墜機事故則是彈射系統突然啟動將飛行員彈出,而無人駕駛的戰機墜毀,有報導認為是印軍飛行員誤觸了彈射按鈕。
當然,印度方面認為是俄方戰機的座艙設計不合理,可是再不合理,您這飛行員一口氣關掉四個轉換器是作甚呢?
其實類似的這些問題,在印度使用蘇30戰機時,甚至是使用所有外購戰機時都很普遍。不過印度一般不會承認是自己的原因,而總是歸咎於外部因素。
這種凡事不從自己身上找原因的行事風格就會造成,這次不反思,下次還敢的情況出現。直到吃了血淋淋的虧之後,才暗自思考:是不是真的自己出現問題了?
這其實是一種印度式的思維方式,總是有些傲慢的成分在其中,凡事如果傲慢的話,必然會吃虧。
相較來說,我們稍微提提美軍的思維方式和解放軍的思維方式。
說起美軍來,很多人都知道其裝備先進,但實際上美軍最大的一個優點就是吃了虧後能立即進行調整,這個速度和效率是極快的。
而解放軍的思維方式是有什麼武器打什麼仗,即在現有武器的基礎上,最大程度發揮人的作用來。
如果一味地強調客觀因素,而自己在主觀上則無所作為,那麼就會被同樣一塊石頭絆倒無數次。有的人被絆倒一次就記住了,但你為什麼就會被絆倒無數次呢?
放到印度軍隊的墜機事故上,也是這個道理,拋開人所不能決定的因素,其實一大半的墜機是可以避免的。
比如說座艙按鈕這個問題,設計合不合理與使用習慣有關係,可既然裝備就是那個裝備,熟悉下按鈕總能做到吧?而且也不是非得上機才能熟悉吧?
自己做的不好,老實反思,反思後改進,不能說以後不犯同樣的錯,至少犯錯概率會低點。
印度軍隊就是很少反思,很少改進,才會出現不少狀況。
而2020年至今,為什麼印軍戰機掉得少了呢?其實也是自己被2019年的那波墜機潮嚇壞了,事實上印軍的調整在2019年下半年就開始了,所以這次的墜機低潮其實在年前就出現了。
這次是怎麼搞的呢?
首先是淘汰老式戰機。
印軍墜毀的戰機中,米格27是大頭,僅僅在2019年就摔了2架,於是將這款戰機全部退役,也算是大手筆了。都全部退役了,米格27還怎麼摔?
此外,印軍也加速了淘汰米格21和美洲豹戰機的進程,同時在國產LCA戰機進度上的加速,而在新老替換之前,這些老式戰機的使用率也大大下降。
當然了,不僅僅是老式戰機的使用率下降,連蘇30這種新銳戰機部隊的出動率也有所下降。既然飛得多,掉的就多,那麼飛少點,理論上也會少掉點,花點時間加強些人員培訓也是要得的。
由於國產的LCA不太靠譜,為了補充機隊,印度在完成了蘇30既定的272架訂單後,目前還在追求新的訂單,然後法國那邊36架陣風的交付也在不斷催促。
因為新老戰機的更新換代是一個比較長的周期,印度同時還選擇了採購大批量俄制S400飛彈和肩扛式飛彈,通過以地制空的方式來穩固未來數年內的空防安全。
另外除了淘汰老式戰機和減少飛機的出動率外,最近的疫情使得印軍至少在三四月份是幾乎沒什麼動作的,這也是造成印軍戰機在近期掉的少的重要因素。
但是反過來說,老式戰機不能儘快淘汰而且維護水平上不去、飛行員訓練還是稀鬆的話,等飛得多了,其實還是會出現掉得多的情況出現,這就看印度空軍後續如何操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