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大物也,咫尺之中寫千裡之景,故以取勢為主,即重視大處。但大不忘其細,即先從大處著眼,然後深入細緻。大宜遠看得之,大,可得神取勢,近是難得其神和勢。
注意大要全面,無一葉障目之礙,無失貌之病。不忘其細,即在注意大之後就要近處求之,要明察秋毫,深入其理,細能取質,深其筋骨,不忘其形,追其深度。在大的情況下必要以細為基礎,寫細時勿忘以大包含,這才能得其全體。
——黎雄才
今年是黎雄才先生誕辰100周年紀念。黎雄才先生為新中國美術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為中國二十世紀美術領域開拓出嶄新的審美空間。他確信中國畫的發展必須建立在繼承傳統和對生活的一往情深的基礎上,並以飽滿的熱情和不斷求索的精神,將自己的藝術追求保持並貫穿於他一生的藝術生涯的始終。黎雄才先生值得我們懷念, 黎家山水帶給我們很多思考,也給我們帶來許多啟示。
——方楚喬
顯然,在1949年之前三十餘年的中國畫壇上,嶺南派尤其是「嶺南三傑」之一的高劍父以及其門下諸弟子一系,有別於同時代其他地域畫家的這種主動關切社會現實生活的整體性創作傾向,還是非常明顯的。
在這一群體中,有一位從入高氏春睡畫院之後,即終其一生實踐著高氏「新國畫」的創作主張,並取得驕人成就,然而自始至終,卻似乎都缺乏熱切的介入社會的政治激情,而在個人的繪畫風格上又是承先啟後、卓然特立和自我圓足的獨特人物,這位畫家就是在繪畫創作上形成了「黎家山水」樣式的黎雄才先生。
在筆者看來,黎氏身上所具備的,似乎更多的是典型傳統老畫師的個性品質;終其一生,他始終沉浸在自己的繪畫價值世界中。或者可以這麼說,黎雄才一直在以「寫生」為其創作契機,實踐和尋找一個既能邁越明清,上承五代、宋、元,又能延西(東)入中,改變明清以來幾成定式的山水畫傳統,開現代山水畫新紀元的歷史坐標。
黎氏這種畫學思想和一如既往的山水畫實踐,與後來新中國以行政方式推出的傳統繪畫改革方案雖然目標不盡相同,但在具體的實踐方式上卻頗為一致,這種「合轍」既成就了黎氏的山水畫——如他完成於1956年的《武漢防汛圖卷》——在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典範性地位,也從政治上保證了黎氏山水畫風格在前後時期的連續性;
另一方面,或許正是因為黎氏對現實政治相對缺乏激情,反而令他在各個時期都能夠延續和豐盈其一貫的藝術風格,進而最終成就了他在山水畫實踐上的輝煌業績。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黎氏在新國畫創作上的豐碩成果,正是其師高劍父先生藝術理想的實踐和折射。
——陳跡
作品欣賞
黎雄才(1910年5月15日-2001年12月19日),廣東肇慶人,著名畫家,曾任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廣東分會副主席,廣州美術學院副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美術家協會廣東分會顧問,廣州美術學院顧問、教授。代表作品有《瀟湘夜雨圖》、《寒夜啼猿》、《一覽眾山小》、《森林》、《武漢防汛圖卷》、《萬古之春》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