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山水鍋 新周刊
文科更有用還是理科更有用?這是個爭論已久的問題。
「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觀點一直很有市場,這也有著堅實的理論依據。從經濟學模型上看,經濟增長主要取決於技術進步。經濟快速發展階段,總離不開重大技術進步的準備,技術提高生產力之後,社會往往才隨之發生調整。
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把幾次產業革命稱為蒸汽革命、電氣革命和信息革命,通通以其主導的技術命名。從這個角度來看,理科生們無疑是驅動社會進步的大寶貝。
然而文科生並不覺得自己只配當理科生的陪襯。美國經濟學家道格拉斯·諾斯(Douglass C.North)在其著作《西方世界的興起》中,對那種絕對技術崇拜提出了質疑。他認為,帶動生產力發展的技術創新和應用,本質上是政治設計和文化影響的結果。文科生在這方面顯然更在行。
到解決一個具體問題,比如環境生態保護的時候,文科生還是理科生更管用?雙方各自又能起到什麼作用?這些作用又能如何互動?是否又有貢獻水平的高下之分?
《新周刊》近日正好圍觀了一場發生在文科生和理科生之間,關於上述問題的對談。
點擊視頻,看看文科生和理科生的交鋒。
文藝作品的影響
並沒有想像中那麼有效?
來者無論文理科生,年齡跨越四個時代,都堪稱各自領域的佼佼者:
60後的楊銳,文科生,原央視英語頻道,學貫中西,訪談過各路政要學者,把英語當母語說的著名主持人;
70後陸川,文科生,著名導演,這就不用多介紹了,《尋槍》《可可西裡》《南京!南京!》等皆是他的代表作,同時他也以一名積極投身生態保護公益的社會活動家身份廣為人知;
80後周運,文科生,央視財經頻道著名主持人;
90後史鵬龍,來自華為雲EI產品部,人工智慧解決方案高級架構師,光是頭銜都讓大多數人看不懂的神秘理科生。
不過這場對談裡唯一的理科生史鵬龍並不孤單。文科生陸川導演一上來就旗幟鮮明地倒戈到他這邊表示力挺。
當年轟動影壇的《可可西裡》極大地帶動了全社會對於藏羚羊和高原生態保護的重視,有效推動了當地野生動物和生態保護工作的發展。在陸川看來,儘管電影一類的文藝作品對人會產生長久的影響力,但這種作用有它的不確定性。
電影《可可西裡》喚起人們對高原生態保護的關注。/圖蟲創意
「你可以選擇接受,也可以選擇不接受,這個其實是一個寬泛的、自由的、鬆弛的一個狀態。但是技術對一個人群的這種行為進行約束的時候,它其實無差別的。我作為一個文藝作品創作者,恰恰會覺得在需要對行為進行約束時,技術會更直接有效,而且更有效率一些。」
史鵬龍此前參與的一項工作便是這個觀點的有力證明。這位華為雲理科生表示:「除了造手機和做5G,我們還能治理河流汙染。」
被華為雲成功治理的便是蘇州的平江河。
擁有2500多年歷史的古城蘇州河網密布。在城市中心區約80平方公裡範圍,河道共計有177條,總長約226公裡,其中位於古城軸心的平江河街區歷史最為悠久。拙政園、獅子林、耦園、太平天國忠王府等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園林古建都位於此地。
這裡商販住戶遊客來往頻繁,經常有人把垃圾往河裡扔,甚至習慣成自然。嚴重時,每天由4條保潔船、8位保潔員打撈出的白色垃圾等汙染物,平均多達500多斤。長此以往,這條貫穿景點古城區的古老河流髒臭不堪,影響住戶健康生活體驗,也有礙遊客觀感。
要想蘇州河保持清澈,光靠人們自覺恐怕是不夠的。/圖蟲創意
史鵬龍表示,他們在平江河兩公裡的流段沿線設置了很多帶AI智能算法的攝像頭。這種攝像頭能精準識別包括倒水、洗拖把、洗衣服、拋物等各種不文明行為。在識別、記錄取證後,後臺系統將視頻和截圖推送至相關工作人員終端,由工作人員上門進行宣傳教育或執法。
這樣的技術不僅成功讓平江河水流清澈,且正在被應用在更廣泛的領域。在環境保護領域,類似的技術還被用於監控熱帶雨林的偷盜伐木。除此之外,對青海等偏遠貧困地區進行的網絡教育以及線上智能評測,為抗擊新冠肺炎的新藥開發所提供的運算支持,這些都有華為雲的身影。
技術能否改寫《可可西裡》的悲劇?
技術進步帶來了更多可能性。面對《可可西裡》的導演,周運提出了一個問題:被成功應用於生態保護等多個領域的這些新技術,如果穿越到《可可西裡》故事發生的時代,是否能改寫這個悲劇?
看過《可可西裡》後同樣意難平的史鵬龍表示「有的是辦法」,可以用衛星加人工智慧識別盜獵者蹤跡和研判藏羚羊群的遷徙活動路徑,還可以給被抓的馬佔林戴個手環也就不怕他跑……如此一來,索南達傑或許真的不至於犧牲。
如果當年有電子手環,也許結局會不一樣。/《可可西裡》劇照
不過作為《可可西裡》的導演,陸川也因為自己的經歷,在這個悲劇中看到了另一層問題:「無論盜獵分子還是巡山隊,他們其實都是當地人。從近二十年前的那個故事裡,我看到的一個事實是貧窮,(盜獵)最大的驅動力是貧窮。」因此,問題最終改善的動力來自青藏鐵路的建設和通車。這增加了大量的工作機會,直接帶動盜獵現象的減少。
青藏鐵路的成功建設當然離不開技術的進步。如史鵬龍所言:「(青藏鐵路)為什么二三十年前它建不成呢?是因為現在的技術有了革新,所以能夠建成。」同時像網際網路、人工智慧這樣的技術滲透進這些偏遠地區,能夠幫助發展當地教育,拓寬民眾的知識面和眼界,實現技能的提升,從而獲得更多機會。
此外,青藏鐵路建設和沿線地區民生的發展背後,還有一個史鵬龍和陸川都沒提及的重要推手:如果缺乏各級政府從政策層面和具體措施上,對於當地扶貧和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進行不計回報的投入,這些成果顯然也無法實現。
青藏鐵路帶動高原的經濟發展。/圖蟲創意
理科生和技術的能量毋庸置疑。但資深文科生楊銳表示樹立正確價值觀這種事,歸根結底還是離不開文藝作品的作用。
楊銳舉出了美國科普作家蕾切爾·卡森的例子。1962年蕾切爾·卡森經多年研究調查後寫就的名作《寂靜的春天》發表,全世界為之震驚。這本書首次提出了一個事關生死但一直被忽略的問題:人類活動排放的化學物質排放入自然界,藉助食物鏈進入人體,極大地增加了人們患癌和嬰兒畸形等問題的發生率。
在此之前,即便已經發生過倫敦煙霧事件、日本水俁病等環境汙染災難,人們普遍仍未能真正重視這些個案背後的環境汙染問題。極少人能想到自己隨手扔個瓶子、工業以及各種生活的排放,會最終反噬人類自己。因此這本書的出現及其帶來的深遠影響,也被視為人類建立環保意識的裡程碑,進而促成了後來的一系列行動。
周運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補充:技術似乎更多應用於具體場景,但技術的槍往哪個方向打,則需要來自政治家和學者等人士、更為宏觀的判斷和指引。
理科生帶來技術,
文科生為技術注入溫度
然而,在史鵬龍看來,宏觀層面判斷和指引,其實也離不開各種信息數據所提供的參考諮詢。以前收集信息數據的方式相對原始,而現在有了像大數據和人工智慧這樣讓信息數據收集更為簡便的技術。「沒有這種帶溫度的技術提供參考,那麼我覺得人類做的這些決定可能都是比較盲目的。」他認為。
「帶溫度的技術」這個說法讓陸川想到了這樣一件事。一家VR技術公司,為一個痛失愛女的母親設計了一個場景。場景對已去世女兒的音容笑貌進行了深度技術採集和形象的三維重建,然後讓母親戴上VR眼鏡,給了她一個驚喜,讓她和栩栩如生的「女兒」一起互動,過了一個生日。最後女兒告別,化作蝴蝶飛走。
在陸川看來,這是人的夢想通過技術去實現,「它不是通過技術的因果性推導出來的,而是人的夢想」。沒有這樣的夢想,技術不會提供這樣的產品,而沒有相應的技術,夢想也只能停留於空想。
四位嘉賓聚首,探討環境保護中不同專業的影響。
一幫文科生和理科生爭論半天發現,單純靠技術驅動,或片面強調價值觀,都無法成就任何進步。夢想和價值觀描繪的方向,以及技術提供的解決方案,二者之間本來就互為補充,同時也互為成就。
理科生帶來技術,而文科生則為技術注入溫度。沒有溫度的技術,以及喪失價值觀的技術使用者,往往會製造更大的災難。
帶有溫度的技術,正如華為雲Cloud for Good®所倡導的那般,有時目的並不完全在於改變世界,而更多在於認識世界。人類相對天地萬物實在渺小,有些事情上強行對抗自然規律,難免遭受反噬。對於我們而言,更深入地探索,掌握更深層次的規律,在與規律和諧相處同時創造自己的價值,或許才是技術有溫度的真正體現。
✎作者 | 山水鍋
✎封面來源 | 圖蟲創意
原標題:《保護環境只能靠文科生?理科生表示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