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是不少學生語文考試中的絆腳石。「看到作文題目就發愁」「考得好不好全看作文分數高不高」……不少家長也紛紛為孩子的作文操碎了心,作文怎樣才能提高成為家長心中的一個通病。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要想在考試過程中寫出讓老師眼前一亮的作文,閉門造車是行不通的。厚積才能薄發,唯有廣泛汲取,才能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但對學生來說,時間卻是最大的絆腳石。唯有把捉襟見肘的課外閱讀時間用在刀刃上才能事半功倍。5月17日在央視播出的《感動中國2019年度人物頒獎盛典》為不少老師和家長提供了作文分數提高的思路。
《感動中國》作為「年度精神史詩」,每年的播出都會引起一陣又一陣的討論。獲獎者身上鮮明的時代精神,愛國、誠信、敬業……無不感染激勵著每一個中國人積極進取,勇往直前。他們的事跡也頻繁出現在歷年的高分作文當中,成為學生寫作的必選案例。倘若在文章中運用上其中一個,鮮活生動的事例、優美精煉的語言,貼近時代的內涵讓文章增色不少。那你知道怎麼運用嗎?御夫子大語文的老師來幫你。
深入了解人物的事跡材料深入了解《感動中國》中人物的事跡,這是能夠熟練運用的基礎。同時也要正確把握人物身上所包含的精神內涵,這也是能夠正確運用的關鍵。以題目《肩膀》為例,2019年感動中國人物中可供運用的案例就有很多。從未名湖到莫高窟,樊錦詩用學者的肩膀扛起了敦煌的未來;從城裡到鄉間,黃文秀用年輕的肩膀挑起了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責任……
不要直接、大量的引用人物的頒獎詞在進行作文寫作時,一般不要直接、大量的引用人物的頒獎詞。在閱卷老師看來,這樣子的引用沒有新意,也不會得到更多的分數。在文中,儘量用自己的語言去評價人物。如果必須要引用,上下文之間一定要銜接自然,不能給別人留下牽強的感覺。
力求創新 做到與眾不同在引用相關材料時,形式上要做到力求創新,與眾不同。創新不僅在於語言上的創新,更應該從立意上創新。這就要求學生從頒獎詞及人物事跡中挖掘更深層次的感悟,體驗和認識,從而發出更新穎的觀點。
以人物事跡做開篇 更引人入勝對於感動中國中的人物事跡及頒獎詞,要靈活運用。當閱卷老師在批改試卷時,只能粗略看過文章的部分,能夠吸引他們的就是開頭、結尾。有人說「好的開頭就是成功的一半」,利用感動中國人物作為文章的開篇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運用人物事跡引出自己的觀點或論題;或者以人物故事作為開篇,引人入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