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則令人匪夷所思的新聞——中國象棋已被印度申遺6次,次次都被駁回。同時看到其給出的兩個理由,也讓人啼笑皆非。理由一:中國象棋是由波斯象棋發展而來,而波斯象棋源於印度;理由二,中國象棋象棋中的象屬於「舶來品」。那麼,在這裡和大家分享一些有個象棋的基本常識。
中國象棋的由來
中國象棋大約起源於戰國時代,那時六博象棋很是流行,每方有棋子6枚,這就是中國象棋的前身。《楚辭招魂》「蓖蔽象基(即棋)」幾句是象棋出現的最早文字資料。象棋起源於春秋戰國時兩軍對壘的戰陣(車戰與步戰),根據這種戰陣軍事人員和作戰工具的構成創造了這種形象的戰鬥遊戲。原來象棋有「將、馬、車、卒" 4個兵種,唐代對象棋進行了一些變革,增加「炮」之後,與現代棋子已經相同,但其著法是「車」直進無回。棋盤和西洋棋一樣, 由黑白相間的64個方格組成。
北宋末南宋初,中國象棋基本定型,還增加了士、象。一時之間象棋風行全國。宋代的《事林廣記》中就明確記載著中國目前所能看到的最早象棋譜。
到了明代,為了著棋和記憶的方便,才將一方的「將」改為「帥」,這時的象棋已經與現代中國象棋一樣了。
中國象棋特點
象棋,又稱中國象棋,是中國傳統的兩人對弈棋類遊戲,其他類似的有西洋棋及日本象棋,主要流行於華人及亞太地區。與西洋棋比較,中國象棋的特點如下:象棋的棋盤較大,棋子密度較低,開局和中局每步的分支較多,增加了對弈程式設計的難度。象棋的狀態空間複雜度可達1048,而賽局複雜度可達10150。整體複雜度介於日本象棋與西洋棋之間。西洋棋的殘局比中國象棋相對複雜,因為王的移動不受限制,且沒有「將帥不可照面」的限制,而且兵的走法更為多樣。兩者在和局的規定上有不同。中國象棋中無棋可走的一方作負,但西洋棋中立即成為和棋。
怎樣下中國象棋
要學會下棋和了解下棋很容易,只要了解各種棋子的作用與走法,吃法就行。
1.棋子的走法和吃法。
將(帥)的活動範圍限在九宮之內。每一著只準走一步,可向上向下向左向右。士的活動範圍也在九宮之內。每一著只準沿斜線走一步,可進可退。相不能過「河界" ,每著斜走兩步,即稱"象走田字」。若田字中心有別的棋子,稱作「塞象眼" ,不能跳過。
車可以直走、橫走,不限步數。
馬每-著走一直一斜,俗稱「馬走日」。如在一直的地方有別的棋子,則不能過線,俗稱「蹩馬腿」。
炮不吃子時,走法如車。炮吃子必須隔一個棋子, 俗稱「炮隔山打」。
兵沒過河時,每著只準向前直走一步,過了河,可以向前走一步或橫走一步,不可後退。
2.棋盤和棋子。
棋盤由9根直線和10根橫線交叉組成,中間沒有劃通直線的地方叫「河界」。上方和下方劃有斜交叉線的地方叫九宮。棋盤上共有90個交叉點,棋子擺在交叉點上。
棋子有32個,紅黑各為一組,每組16個,分成7種:將(帥)1個;車、馬、炮、象、士各2個;卒(兵)5個。
3.將軍。應將將死、困斃。一方棋子,要在下一著把對方的將帥吃掉,稱為將軍。
被將軍的一方採取保衛的著法,叫應將。
被將軍而無應將,算做將死。
走旗的一方,將雖沒被對方將軍,但被林在一個位置上無路可走,而已方其它棋子也同樣不能行動,叫困斃。
4.勝、負、和。
將(帥)被對方將死或困斃或自己宣告讓輸或超過規定走子時間均算對方獲勝,另一方則算做敗。
雙方的棋子或棋勢都沒有取勝的可能算和棋。出現循環反覆又不違反棋例也算和棋。
怎樣掌握幾手中國象棋的殺法
1.馬後炮。一方的馬與對方的將(帥)處於同一直線或同一橫線,中間隔一步,再用炮在馬後將軍。這是殘局階級頗有力量的殺著。
2.鴛鴦馬。雙馬連環,互相保護,此著在己方陣地利於增強防禦能力。
3.窩心馬。一方之馬走人己方九宮中心,並受到對方牽制而影響將(帥)和雙士的活動。
4.臥槽馬。進到底象前一格位置的馬。此馬即可將軍,又可抽車,是一常見的狠著。
5.側面虎。馬與將(帥)之間的距離狀如「雙士連環"。
6.釣魚馬。馬在三七線,與將之間的距離狀如雙象連環。
7.立馬車。運用車、馬車攻,構成殺局。
8.擔子炮。雙炮連環,互相保護。
9.兄弟兵。一方兩兵(卒)過河界後,並立於對方的兵線或卒林。
10.二鬼拍門。雙兵侵人九宮禁區,分別列於雙方中心士的兩旁或在將的左右,逼殺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