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新縣城北郊的太和洞其實不是洞,而是一個溪水潺潺,亂石跌宕,崖壁嶙峋的山谷。谷中有沿溪環繞的石板路慢行緩上,一直延伸到谷中深處夾山的腰部。到了這裡,石板路突然與溪谷分了手,往左一翹,離開溪流陡陡地爬向煙霧繚繞、寺宇擎天、古木蒼蒼的更高處。溪水漫流的溝谷則告別石板路往右岔進一片竹樹雜生的林中。隔著林木,可聞到響水入潭的歡快,可隱約望見潭水的清幽。我和幾位朋友登臨至此,禁不住幽潭的誘惑,於是告別登山觀寺的人群,攀竹下坎,穿谷跨溝,爬過一批怪異嶙峋的巨石,來到遠離遊人的潭邊。
時置初夏,水潭剛經過春雨的衝洗灌注,潭水滿溢,清冽透底。午後的陽光斜斜地照過來,透過水麵的柔波折射潭底,把水中青石的天然圖案透視出碧玉紋理的光輝。潭底以左岸滑入的龜形巨石為主體,伴以三塊形態各異的亂石,一石俯臥如兔,一石橢圓如卵,一石豎立如屏。它們隨意而緊湊地分布於潭底,相得益彰,自成一體。瀑口擊水所泛起的漣漪不斷把潭底奇石扭曲拉伸,平日的堅石在水裡變成了柔波的玩物。潭裡有輕盈的小青魚,潭面有翩然點水的黑蜻蜓,還有從岸上俯下吸水的樹根。好一個靜幽雅至的水潭!想不到在這高出谷口幾百公尺的峭壁嶙峋的半山腰竟然有這樣一個清新可人的水潭。這水潭本無名稱,由於它身處半山,我們便把它叫做半山潭。
半山潭的左岸密集著幾棵瘦高直立的細葉常青樹,這些樹背靠青山藤蔓,與亂石相生。向陽的右岸至溢水的潭口有大大小小生根的平石,宜坐宜躺。我們在山谷中跋涉了好久,雙足的疲勞需要借清涼的潭水來消除,於是我們在右岸水邊擇石而坐,脫鞋沐足。潭水清爽宜人,足沐潭中,疲勞頓消。潭邊水淺,我們那因放鬆而變得頑皮的腳趾在潭底的砂石上無拘無束,動來動去,潭水因之所泛起的漣漪一環又一環地閃向潭面四周。陽光下,滿潭的紋光像女子豔目秋波似的閃耀出誘人的魅力。俊石、綠樹的倒影扭動著身段與潭面紋光纏綿,瀑口舞弄著水花在不知疲倦地輕唱。半山潭的水源是一段瀑布。我一邊沐足,一邊觀賞掛在我對面的瀑流。
瀑流是從一塊傾斜在山口的崖壁上緣著S形的路徑流下來的,它流到近潭水還有兩三尺的位置才垂掛成瀑。就像美人不在於高矮而在於容顏嬌美和身段的協調一樣,這個小小的瀑布不在於壯觀而在於它獨到的韻味和秀氣。這瀑布像知道從高處垂下會破壞水潭的清澈和環境的幽靜似的,它於是採用低掛的形式與四周諧調為一體;為了讓自己在色質如碧玉的潭面上敲出磁性的樂音,它把自己分布成中心如注、邊緣飛珠的瀑體。我順著潭面揚起的水沫看過去,崖邊的幾棵從夾縫中長出的蕨類植物搖晃著嬌翠的身軀在水沫中沐浴。蕨草用潮溼的嫩綠把青灰的石壁點綴出特別的詩情畫意。與這樣一個瀑布為伴,半山潭面目舒展,神採奕奕。遺憾的是,因為有崖壁的遮擋,半山潭的源頭目不能及。瀑水是由崖壁頂端的決口淌下來的,崖壁背面的清流是一番什麼樣的情趣,我們只好用想像來描繪。
氣流在山谷中貫通,微風在耳邊拂動。我把視線從崖壁上移開,坐離潭水,舉目眺望。高天的雲朵在山巔閒逛,綿延的山巒在碧藍的天幕下鬱鬱蒼蒼。潭西北的灣間有茂密的叢林覆蓋著幽谷,潭東南的谷中有絡繹的巨石護衛著潺潺清流漸下漸遠。潭東的山體壁立入雲,潭西山巔的廟宇紅簷在斜日逆光中泛出紫色的光輝。我想,半山潭在這樣一個奇妙的環境之中永遠不會老去。太陽下山了,我和朋友不得不告別半山潭,再次穿谷跨溝,攀竹上坎,回到石板路上,融進從廟上下來的人群,踏上了歸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