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手術刀=肺癌治癒?——胸外科可主導肺癌治療全局

2020-12-06 醫脈通

上個月(9月21日)在歐洲腫瘤內科學會年會(ESMO)上公布的KEYNOTE-024 五年OS隨訪數據結果顯示,PD-1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帕博利珠單抗單藥一線治療PD-L1高表達(TPS ≥ 50% )的轉移性非小細胞肺癌(NSCLC)居然能讓近三分之一(31.9%)的、以往五年生存不足5%的晚期 NSCLC 患者活過5年。

 

這個數據對於全球肺癌發生率和致死率第一大的國家來說意味著什麼?免疫治療能否助力實現我國肺癌五年生存率在2030年提升15個百分點?對於「偏好」早期、可手術肺癌患者的胸外科醫生來說,免疫治療能否讓手術刀「插上翅膀」,讓更多患者獲得根治,並降低術後復發率,從而助力提升我國肺癌五年生存率?帶著這些問題,本平臺在今年的中國臨床腫瘤學會(CSCO)年會期間採訪了來自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胸外科主任張蘭軍教授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胸外科副主任楊帆教授


KEYNOTE-024的五年OS數據意味著什麼


楊帆教授:在免疫治療之前,含鉑化療是針對無腫瘤驅動基因的晚期轉移性NSCLC的標準治療。但化療一線治療帶來的中位總生存(OS)時間在8到12個月之間,也就是中位OS不超過一年,所以要拿到五年OS數據幾乎不可能。針對驅動基因突變陽性晚期NSCLC的靶向藥物在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問世,把攜帶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驅動基因的這部分患者的五年生存率提高到了15%。

 

在2019年的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SCO)年會上,帕博利珠單抗(國內俗稱「K藥」)單藥治療無EGFR/ALK驅動基因突變的晚期NSCLC的KEYNOTE-001研究五年OS數據公布,顯示K藥單藥一線治療可帶來23.2%的五年生存率,針對PD-L1高表達人群(TPS ≥ 50% )的五年OS率接近30%(29.6%)。

 

KEYNOTE-001研究是一個I期的單臂臨床研究,而剛剛在ESMO大會公布的KEYNOTE-024研究是一項全球多中心的III期隨機對照臨床研究,證據級別更高。KEYNOTE-024五年隨訪OS結果顯示,在含鉑化療對照組中有66.0%的人群交叉到後線免疫治療的情況下,K藥單藥一線治療PD-L1 TPS ≥ 50% 的五年OS達到31.9%, 是含鉑化療對照組(16.3%)的近2倍

 


晚期NSCLC能有接近三分之一的患者在五年時仍然存活,而且其中有部分(46%)患者仍然處於緩解或穩定狀態,這是前所未有的,具有裡程碑意義。另外,KEYNOTE-024研究結果再次顯示一線使用K藥比後線使用可帶來更長的生存。

 

張蘭軍教授:KEYNOTE-024研究的5年OS結果告訴我們,免疫治療可以為一部分晚期的NSCLC患者帶來長期生存,甚至接近臨床治癒。但同時它也提示我們免疫治療一定要針對優勢人群,這需要我們繼續探索能預測免疫治療療效的生物標誌物。就像2009年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發表IPASS研究結果前, 我們僅知道第一代EGFR-TKI藥物的優勢人群是不吸菸的東方女性腺癌人群, IPASS研究結果明確了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突變人群是優勢人群,無論性別、吸菸情況、種族;近年來我們發現需要在分子層面上再細分EGFR 19Del 和21號外顯子點突變來制訂不同的治療方案。所以,相比肺癌的靶向治療,肺癌的免疫治療剛啟程,我們對於影響腫瘤免疫微環境生物標誌物的探索也才剛剛開始。


在KEYNOTE-024研究中所使用的PD-L1是當前臨床應用較廣泛的一個免疫治療的生物標誌物,但它的特異性還不如EGFR驅動基因那麼強,也就是說即使是PD-L1低表達,甚至不表達的人群也有一小部分可以從免疫治療中獲益。當前除了PD-L1之外,還有MSI-H/dMMR和TMB這兩個標誌物,對其檢測目前也已在美國獲批作為K藥單藥治療的伴隨診斷

 

未來,預測免疫治療療效的生物標誌物更有可能是多組指標組成的Panel, 包括PD-L1, 腫瘤新抗原指標,以及其它決定腫瘤炎性狀態的指標等。

 

如何提升我國肺癌五年生存率


張蘭軍教授:肺癌的五年生存率與肺癌初診時處於哪個階段,或者肺癌的分期密切相關。


IA期患者五年生存率高達92%到98%,IB期在88%到96%之間,但IIA期降到60%到80%,IIB期僅有40%到50%,IIIA不到40%,IV期不足5%。雖然KEYNOTE-024研究告訴我們K藥單藥一線治療可以讓約三分之一PD-L1高表達的IV期患者獲得五年生存,但是仍然有三分之二的患者不能活過五年,而且PD-L1 TPS ≥ 50%人群也僅佔晚期NSCLC的三分之一左右。

 

所以如果要提升肺癌的整體五年生存率,就必須加強早篩,早診和早治,儘可能在腫瘤處於IA-IIB期階段時發現並診斷,這樣就可以用上胸外科醫生的手術刀來切除腫瘤。

 

近幾年,通過低劑量螺旋CT篩查,以及正在興起的液體活檢和人工智慧影像識別技術,我們提高了早期肺癌的發現率。同濟大學附屬上海肺科醫院最近剛剛統計了在30年間上海肺科醫院癌譜的變化情況。其中一個變化就是可手術的患者從過去的不足30%增加到現在的80%,也就是說他們現在收治的患者中80%都是早期肺癌。這些可手術患者的五年生存率自然要比III期、IV期患者高出很多。

 

楊帆教授:外科手術既往創傷性大,併發症多,很多患者即使早期發現了肺癌,也可能不會選擇接受手術治療。而現在依靠精準的外科微創手術,我們可以讓病人創傷更少,生存時間更長。所以外科微創手術的真正意義是把肺癌早診轉化為肺癌早治,真正把肺癌篩查落實為肺癌治癒,而且患者不會因病返貧,能夠重歸社會和家庭身份。

 

胸外科醫生如何「玩轉」免疫治療


張蘭軍教授:免疫治療在胸外科有多個熱點,第一個熱點是通過新輔助治療讓那些原本不可切除或者無法通過手術根治的患者獲得手術切除或根治性手術切除的機會,從而提升五年生存率。目前,這方面的研究還在開展之中,多為II期臨床研究,結果顯示出非常有希望的主要病理緩解率(MPR)。但這些病人是否能在術後有OS獲益,還需要III期多中心的臨床研究繼續探索。KEYNOTE-671是一項隨機對照,雙盲的Ⅲ期臨床研究,旨在評估早期NSCLC標準新輔助化療聯合圍手術期帕博利珠單抗或安慰劑治療的療效和安全性。我們期待KEYNOTE-671研究會告訴我們,對於這些IIB和IIIA期可手術的患者,給予術前4個療程的新輔助免疫聯合化療後,這一部分病人能不能獲得更長的5年生存。


 


第二個熱點就是對於沒有進行新輔助治療的患者,如果顯示是免疫治療的優勢人群,比如PD-L1高表達,是否可以給予免疫輔助治療,而不是毒性強的化療。 

 

免疫治療還有一個可用武之地就是對於術後復發轉移的患者的治療。針對這部分患者我們要再次進行腫瘤組織病理檢查,以了解腫瘤的復發轉移狀態。我相信免疫治療在這部分人群中可以發揮重要的作用。

 

最後一個值得胸外科醫生去探究的領域是針對I期患者是否免疫治療可以增強患者免疫系統的記憶T細胞,也就是免疫單藥的新輔助治療。

 

所以,未來胸外科在免疫治療領域的探索是大有可為的,而且一手「飛」刀,一手「玩」藥的胸外科醫生一定能掌控肺癌治療的全局,掌握肺癌治療的未來

 

楊帆教授:免疫治療+手術刀=肺癌治癒?嚴格說目前針對這個問題還沒有確切的科學答案。KEYNOTE-024研究結果告訴我們K藥一線治療晚期NSCLC帶來的長期生存率要優於先化療後免疫,這可能和免疫治療需要患者具有良好的免疫系統來發揮作用密不可分。同樣道理,IA-IIIA期肺癌患者的免疫功能相比IV期患者要更加完善,所以,可以預見免疫治療對他們的療效會更顯著。因而,目前大部分的肺癌業內專家都認為,免疫治療和手術相結合是未來的標準治療。但是還有很多的問題尚未回答,需要進行更多的探索,但是這個方向應該是所有人都認同的。

 

胸外科醫生要懂藥物,更要守規則


張蘭軍教授:當前國內已有多個PD-1/PD-L1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獲批進入臨床應用, 但每一個藥物都有它自己不同的設計理念,有些是基於IgG1,有些是基於IgG4;有些半衰期長,有些短,比如納武利尤單抗(俗稱的「O藥」)的半衰期是14天到17天,而K藥是21天到26天,所以K藥是三周一次,而O藥則要兩周用一次。另外,O藥在皮膚上分布多,而K藥在肺部組織的濃度則更高,所以多項III期臨床研究結果顯示K藥治療晚期肺癌的療效更顯著。對於希望在臨床中應用免疫治療的胸外科醫生,就需要掌握免疫治療藥物的這些基本知識。

 

另外,在臨床實踐中,我們一定要根據獲批的適應症來使用藥物。如果獲批的是NSCLC一線治療的藥物,那就可以用於一線治療;如果獲批的是二線治療,那就只能用於二線;如果獲批的是治療某個瘤種的適應症,那就只能用於該瘤種的治療。比如,很多國產的PD-1單抗還沒有獲批肺癌適應症,如果在臨床實踐中給肺癌患者使用就屬於不規範臨床實踐,而且,萬一這個病人發生因免疫治療引起的致死性不良反應,也可能給醫生帶來不良的後果。

 

所以,任何醫生,包括胸外科醫生都應該嚴格按適應症來使用免疫治療藥物。



(本網站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為「醫脈通」,版權均歸醫脈通所有,未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醫脈通」。本網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的內容為轉載,轉載僅作觀點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

相關焦點

  • 免疫治療讓一半的肺癌患者治癒成為可能
    12月5日,由中山大學肺癌研究所牽頭、廣東省抗癌協會、吳階平醫學基金會模擬醫學部胸外科專業委員會聯合主辦,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承辦的第十屆廣州肺癌論壇上,大會執行主席、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胸外科龍浩教授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肺癌的免疫治療效果驚人,肺癌患者採用免疫治療後生存率大幅度提高,未來也許肺癌的治療模式會跟肺結核一樣,從手術為主轉變到主要使用藥物治療。
  • 非小細胞肺癌免疫治療:離替代化療還有多遠?
    而且讓大家尤為期待的是,目前已明確療效的免疫藥物PD-1、PD-L1、CTLA4還僅是免疫治療研發藥物中很小一部分,未來還將有大量其他通路的藥物出現,這種可能性極大拓展了腫瘤治療的想像空間,即未來極有可能是免疫治療突破使得腫瘤得以治癒。 目前,免疫治療在肺癌治療領域取得了巨大進展,尤其對預後較差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幾乎改變了肺癌傳統治療格局。
  • 對話楊拴盈教授,聊聊肺癌免疫治療、免疫聯合化療與四藥聯合
    該患者一線治療共做了6個周期後,效果非常好。觀察到一年時,病情復發。這時的復發屬敏感復發,可再用原治療方案,但有效率明顯降低。到二線治療時,大多數患者效果不好。當時是2016年,免疫治療(主要指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剛剛面世,價格昂貴,且無適應症,該患者沒有用上免疫治療。由於小細胞肺癌目前的靶向治療都以失敗告終,因此他也沒有得到靶向治療,13個月時死亡。
  • 國際肺癌日丨肺癌十大問題一次說清楚|靶向治療|基因突變|EGFR|...
    不過也不用過分擔心,早期肺癌是有機會通過手術的方式達到臨床治癒;面對中晚期肺癌,手術、放療、化療、靶向治療、免疫治療等治療手段的不斷進步,治療效果也已經十分可觀。2、肺癌早篩早診,將如何改變肺癌的治療現狀?如果能夠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肺癌,就有機會將病灶殺死在萌芽階段。
  • ...癌症候群,還能用免疫治療嗎?專家討論太精彩了!|金陵肺癌網絡論壇
    小細胞肺癌(SCLC)在所有肺癌中佔比約15%,它的特點是分化程度低,惡性程度高,倍增時間短,治療手段匱乏,患者預後較差。免疫治療的出現顯著改善了小細胞肺癌患者的生存,目前指南推薦的小細胞肺癌免疫治療度伐利尤單抗的劑量為1500mg,化療期間每三周一次。然而由於種種原因,這位患者最終選擇了620mg劑量,會影響治療效果嗎?
  • 肺癌免疫治療!百時美Opdivo(歐狄沃)二線治療非小細胞肺癌(NSCLC...
    此次會議上,美國製藥巨頭百時美施貴寶(BMS)公布了PD-1腫瘤免疫療法Opdivo(歐狄沃)治療晚期非小細胞肺癌(NSCLC)4項臨床研究(CheckMate-017、-057、-063、-003,n=664)的匯總分析數據。結果顯示,接受Opdivo治療的患者中,有14%在4年後仍然存活。值得注意的是,在PD-L1≥1%和<1%的患者中,4年總生存(OS)率分別為19%和11%。
  • 市中心醫院試點一站式服務Ⅲ肺癌患者
    該中心由溫州市中心醫院呼吸與危重症學科、呼吸與危重症學科、胸外科、腫瘤放療科等多學科共同組成MDT(多學科會診)專家團隊,讓Ⅲ期肺癌患者以最快速度得到多學科專家一站式規範診療,獲得最佳治療效果,推動肺癌多學科診療進程,助力提升Ⅲ期肺癌患者的五年生存率及生存質量。 肺癌是我國最高發的惡性腫瘤,嚴重威脅著人民健康。
  • 規範診治肺結節 多學科攜手戰肺癌
    丁超主任和胸外科團隊研究治療方案近年來,我國肺癌佔癌症發病率首位,目前肺癌早期診斷率很低,5年生存率僅約15.6%,約75%的患者在診斷時已屬晚期肺癌,因此,肺癌的早發現、早治療顯得非常重要。西安市胸科醫院加快推動從以治病為中心轉變為以人民健康為中心,倡導積極預防癌症,通過重點篩查高危人群、早診斷、早治療,降低癌症發病率和死亡率,並通過規範化診療以期達到徹底治癒腫瘤患者,用紮實的工作推進實施健康中國行動,提高全民健康水平,造福一方百姓。
  • 從1970至2021,非小細胞肺癌治療如何升級換代?
    50年後的今天,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治療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不少患者靠著靶向治療、免疫治療將肺癌慢性病化,甚至有了長期生存和臨床治癒的可能性,患者的生活質量也大大提高。尤其近期又有PD-1單抗被納入新版醫保目錄,更是打開了免疫治療能夠普惠更多肺癌患者的新局面。今天,小編就帶領大家細數下人類與非小細胞肺癌的抗爭小歷史,看看醫學的智慧是怎樣與病魔做鬥爭的。希望以此能夠鼓勵患者,勇敢抗癌。
  • 晚期肺癌免疫治療新藥Libtayo,臨床試驗死亡率降43%
    ▌非小細胞肺癌的一線免疫治療肺癌是全球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2020年全球將有220萬新確診病例。肺癌主要分為小細胞肺癌和非小細胞肺癌,其中NSCLC約佔所有肺癌的85%。而在NSCLC患者中,又有25%~30%的病例PD-L1表達≥50%。
  • 肺癌超重磅!Opdivo+化療術前治療可切除NSCLC 3期臨床:顯著提高...
    2020年10月08日訊 /生物谷BIOON/ --百時美施貴寶(BMS)近日宣布,評估抗PD-1療法Opdivo(歐狄沃,通用名:nivolumab,納武利尤單抗)聯合化療用於可切除性非小細胞肺癌(NSCLC)患者新輔助治療(術前治療)的3期CheckMate-816試驗達到了主要終點:在病理學完全緩解(pCR)方面顯示出統計學意義的顯著改善
  • 肺癌(NSCLC)一線治療新方案!BMS明星免疫組合Opdivo+Yervoy+有限...
    值得一提的是,Opdivo+Yervoy+2個周期化療是歐盟批准治療NSCLC的第一個基於雙重免疫的治療方案。現在,基於Opdivo+Yervoy的聯合用藥方案在歐盟可用於治療3種不同類型的晚期癌症:非小細胞肺癌(NSCLC)、黑色素瘤、腎細胞癌(RCC)。
  • 中華醫學會肺癌臨床診療指南更新解讀——肺癌的篩查
    為進一步提高我國肺癌診療水平、規範化指導各級臨床醫師的臨床工作,以期改善患者預後。中華醫學會組織呼吸內科、腫瘤內科、胸外科、放療科、影像科和病理科等多學科專家,結合肺癌診療方面新進展和國際權威指南,綜合考慮我國國情和診療現狀,制定、更新符合中國醫療現狀的肺癌臨床診療指南。
  • 肺癌合併間質性肺炎藥物治療研究進展
    ILD是肺癌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流行病學研究表明多達22%的ILD患者最終發展為肺癌,其風險約是普通人群的5倍。ILD與肺癌之間有著共同的致病機制,雖然ILD與肺癌之間存在廣泛的流行病學和機制聯繫,但是對這類特殊患者的治療卻缺乏更為廣泛的深入探討。
  • 復旦腫瘤醫院定義肺癌特殊臨床亞型 早期「純磨玻璃肺癌」5年生存...
    ,首次系統定義該類型肺癌為一種特殊的臨床亞型,並針對其特性提出了分類而治的策略,制定出「磨玻璃結節型」肺癌診治的「復旦標準」,系列成果在《胸部腫瘤雜誌》、《胸外科年鑑》等國際權威期刊發表。近日,陳海泉教授受邀撰寫的「磨玻璃結節」型肺癌診治策略專家綜述再次在《胸外科年鑑》刊登。重新定義磨玻璃結節型肺癌長期以來,「磨玻璃結節」困惑著不少人群。
  • 菠蘿因子:免疫新藥IMFINZI上市,局部晚期肺癌患者的福音到來!
    被FDA批准上市,用於治療無法進行手術切除的局部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這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這樣的生活狀態下,免疫系統能力最強,能有效控制偶爾冒出來的癌細胞。近年來PD-1/PD-L1抑制劑這類免疫藥物已經在晚期癌症治療中大放異彩。大家也在猜想,免疫藥物是不是還可以作為「輔助治療」,來攻擊其它治療手段沒有幹掉的殘餘癌細胞,防止肺癌進展和復發?
  • 19歲、20歲……年紀輕輕的她們為啥被肺癌找上門?
    8月19日,瀋陽晚報、沈報全媒體記者從醫大一院胸外科了解到,近倆月,胸外科診治了36歲以下肺癌患者12人,這個數據令人心痛。  女孩陪護患癌母親 入院查出肺癌  19歲女孩小張剛上大學一年級,3個月前母親因患癌症,準備在醫大一院胃腸外科住院治療。
  • 發現肺結節,並不代表有肺癌!
    門診成立後,東昌府院區胸外科聯合呼吸科、放療科、腫瘤內科和病理科等多學科將對患者肺內的可疑微小結節作出全面評估,並制定個體化的治療方案,使患者得到「一站式」的診療服務,最大程度地滿足患者看病治病的需求。肺結節門診的成立,可以達到「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的目的,以進一步提高相關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水平。
  • 國內第一批專攻肺癌的醫生 「醫俠」吳一龍的新戰場
    」 肺癌治療領域的想像力,體現在創新療法的更新迭代。在吳一龍看來,近二十年,肺癌治療最根本性的兩個突破,一個是靶向治療,一個是免疫治療。 「靶向治療是非常精準的,根據人體的基因改變來選擇相應的藥物,一般這個藥物用上去,有效率可達60%以上。
  • 國內首套磨玻璃結節型肺癌「百科全書」獲健康科普大賽優秀作品
    其中,由重慶新橋戴紀剛教授主編的《肺癌真相-來自胸外科醫生的肺腑之言》一書獲評為2020年新時代健康科普作品徵集大賽優秀作品,該書也是重慶地區所有參賽作品中唯一的優秀科普圖書類作品。《肺癌真相—來自胸外科醫生的肺腑之言》一書是由重慶肺結節診療中心負責人戴紀剛教授率領其團隊所編著,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肺癌相關科普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