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動畫就要從不同的角度去安利,這樣才有更大的擴散的機會。本篇東靈君再抱抱「鋼鐵俠」埃隆馬斯克的大腿,藉助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的星鏈計劃,關聯一下這部拿過日本星雲獎的動畫《星空清理者》。因為我覺得這就是一部為埃隆馬斯克「擦屁股」的預言動畫。
一箭60星,可重複使用的火箭,民營公司有史以來所打造的最大火箭,64噸的運力,帶著各種光環的「重型獵鷹」火箭重新掀起了太空熱潮。3倍的運力1/10的成本,帶來的可不只是關註上的熱度。就像電腦硬體性能和成本降下來後,網際網路經濟井噴增長一樣。飛上太空的成本降下來之後(還可能一降再降),各種應用在陸續跟進。「星鏈計劃」就是其中之一。
截至2020年6月底,SpaceX已經發射540顆「星鏈」衛星,預計未來,「星鏈」衛星數量可能多達上萬顆,為全球各地的終端機提供最高1吉比特/秒、延遲時間15—20毫秒的寬帶網絡。
衛星通訊有多神奇,有多方便,「星鏈」計劃有多狂。不是本文要討論的,東靈君更關心的是數量。想想看一個米國公司搞得衛星通訊網就一萬多顆衛星。不甘落後,或者說不敢落後不能落後的公司是不是也要跟進。
民生問題,不能被人卡脖子,咬牙也要跟上去。這麼一想,是不是還要有幾個大國團體也要搞一波類似的項目。如此一來,火箭被仿製,幾萬顆衛星要上天的可能性也是極大的。這還只是一個「星鏈」計劃的連鎖反應之一。
眾所周知,路修好了,走在路上的車就會變多,越來越多,然而,空間都是有限的,車多了就堵,就會擁擠,多到需要限行限號。雖然目前來看太空不算擁擠,但是以後軌道牌照的費用超過上天的費用,會有組織來調控,這也是可以預見的,和先汙染後治理的野蠻發展方式一脈相承。先進領先有優勢的東東,誰也擋不住它的狂野生長。
提前買車買房的人們在笑後來人,類似的大戲在太空中上演也是大概率事件。在太空跑馬圈地這事,絕不會缺跟風者。
不管是主動追,還是不想吃虧被動跟進,發射太空飛行器成本降低的這事必然帶來這麼一個結果:在軌太空飛行器數量幾何倍數地增加。然後太空垃圾成災的問題就會登場了。
太空垃圾是圍繞地球軌道的無用人造物體,太空垃圾小到由人造衛星碎片、漆片、粉塵,大到整個飛船殘骸構成。據統計,目前有超過1億片太空碎片在繞地球飛行。
可以想見,未來幾十年後,太空垃圾可不只1億片,數億數十億都有可能。數量上去了,碰撞的概率也會大大提高。
《星空清理者》片頭登場,廢棄的人造衛星,穿梭機拋下的燃料桶,空間站建造的廢棄物,漂浮在宇宙中的無數太空垃圾,他們以接近每秒8公裡的速度(F1賽車最高時速的100倍左右)圍繞著地球旋轉,這種殘骸如果和宇宙飛船碰撞,極易造成重大事故,因此為了避免事故發生,也為了新宇宙的開發,殘骸的處理問題日趨緊迫。2075年,這是宇宙垃圾成為社會問題的時代的故事。
因為馬斯克重啟了發衛星的熱潮,太空垃圾會快速增加,所以就有了一群人去善後收尾,所以《星空清理者》就成了給馬斯克的宇宙計劃「擦屁屁」的預言。終於蹭上熱點啦。
這些太空「清潔工」的故事有多好看?篇幅問題,只能說賊好看,超感人,經濟、政治、夢想、現實全都有,大河內一樓出品,後期虐主角,誰看誰知道。
動漫介紹完了,最後再暢想一下未來。造低成本火箭,我們錯過了,只能成為追隨者。搞些應用層面的東西,那也是有錢賺的,就比如說太空撿垃圾這檔事。這個買賣既有市場需求,也有技術門檻。
針對可控的飛行器,讓飛行器自毀,目前大件飛行器會採用這種方法,讓他們在「尼莫點」上方返回大氣層解體,墜落在「海洋難抵點」。
針對可控的飛行器,當然還可以規定出一塊軌道,讓太空垃圾儘可能集中在這個軌道上。其他地方就相對安全了。
針對不可控的飛行器,靠雷射等手段把飛行器打碎,那只會越打越碎,風險依舊在,減小了概率而已。此外大件的垃圾打碎他們也有難度。動畫中一個螺栓就很巧合地幹掉了一架太空飛船。
還有一些設想是通過機器帶著不可控的飛行器飛回大基層解體。
總之目前處理太空垃圾的方法還很不成熟。未來垃圾更多,誰先搞定處理方法,那誰也是佔了一個先機。
《星空清理者》中那樣靠人工回收太空垃圾,回收的必定是很有回收價值的寶貝。這些寶貝裡藏著什麼秘密,也值得想像。
再往深處想,回收技術也是一個很強悍的攻擊技術。守規矩就是清理者,不守規矩就是太空強盜,別人的飛行器,拿回來研究研究,或者改改代碼再放回去,變成自己的東西,大有可為。
例行福利:《星空清理者》那樣的太空清潔空未必成真,但是空間垃圾的問題必定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