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的軍隊,怎麼連白刃戰都不會打了?

2020-12-22 澎湃新聞

原創 團隊特邀作者 朝文社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楊基寧

《朝文社》(原《我們愛歷史》)為頭條號籤約群媒體

字數:4351,閱讀時間:約11分鐘

咱們都知道,晚清敗仗打的多。但大多數影視劇拍大清打敗仗,一般都是固定套路。

先是清軍貌似英勇地衝鋒,在一陣猛烈的洋槍洋炮後,硝煙瀰漫屍橫遍野,最後再給一兩個被打得滿臉是血的清軍士兵特寫:飽含倔強或者不甘心的眼神,可惜最終有心殺敵,無力回天。總而言之吧,一個比較主流的觀點是1840年以後,清軍之所以接二連三地慘敗,完全是武器裝備不行,冷兵器實在和洋槍洋炮沒法打。要是真打白刃戰清軍還是可以的。就像當年梁家輝劉曉慶主演的《火燒圓明園》,裡面大清軍隊勇敢衝向英法聯軍,冒著炮火和英法聯軍肉搏,從鏡頭裡那些細節處理來看,那真是不吃虧。

據說,上個世紀80年代,就真有血氣方剛的中學生,看完電影後激動地寫熱血影評,撂下話說:你們英法聯軍不就仗著船堅炮利嗎?有本事咱們白刃戰刺刀見紅。而影片裡還有一幕是僧王跟巴夏禮玩摔跤,把英國人直接摔進水池子了……更是加深了這個印象。

那麼問題來了,倘若真給晚清的兵勇們,在戰場上拼刺刀的機會,他們真的可以嗎?

哥薩克、廓爾喀兵,都曾給清軍白刃戰刷數據。理論上說,大清軍隊的白刃戰,是應該不差。

畢竟大清就是靠白刃戰起家的嘛,明末時,後金軍隊就有「滿萬不可戰」的美名,以少勝多血拼明軍,那是常見的事兒。

比如像明朝名將熊廷弼,就這樣描述過八旗兵(清軍)的肉搏戰能力:奴兵戰法,死兵在前,銳兵在後。死兵披重甲,騎雙馬衝前,雖死而後乃復前,莫敢退亡,則銳兵從後殺之,待其衝動我陣……

簡直就是既敢打,又會打!

等到大清入了關,成功一統天下後,這「白刃戰」能力,其實依舊不差。比如著名的中俄雅克薩之戰,雖然清軍在攻堅時吃了點虧,陷入圍城戰,但圍點打援時遭遇的白刃戰卻一點也不含糊。

當時,從黑龍江上遊來了一隊哥薩克,企圖衝入城內。由林興珠率領的清軍藤牌兵負責堵截,增援之敵被消滅大半,剩下的俄軍望風而逃,而林興珠的藤牌軍竟然不損一人。

你看,面對兇悍的哥薩克,清軍的白刃戰真的是碾壓,直接是零傷亡把對手打跪,也算是給「戰鬥民族」好好上了一課。

當然,肯定有歷史愛好者要質問,林興珠的藤牌兵,那可是鄭成功一手組建的,後來雖降了清軍,但不好代表清軍的戰力吧!所以要補充說明下,鄭成功為何要組建這支部隊。當年在寧德護國嶺一帶,鄭成功率軍和清朝八旗梅勒章京(副將)阿格商打了一場遭遇戰,雙方刺刀見紅決一死戰。最終阿格商陣亡,但當時的清軍的白刃戰戰鬥力給鄭正功留下了深刻印象,因為在人數明顯佔優勢的情況下,鄭軍卻吃了大虧。因此鄭成功回去後,痛定思痛,一怒之下組建了藤牌軍。可見,當年鄭成功的藤牌兵是以清軍為肉搏戰的假想敵,兩軍戰力基本在同一水平線上。

而且在康乾盛世時,清軍還有擅長肉搏戰的索倫兵。每有緊急情況,都會調用索倫兵出場。特別是乾隆皇帝派軍遠徵尼泊爾,甚至不遠萬裡從黑龍江調了一千索倫兵出徵。幾乎重要戰役都是索倫兵打頭陣,面對同樣擅長肉搏戰的廓爾喀兵,揍得他們嗷嗷南逃。一場戰役打下來,竟然能斬賊六百,俘獲二百,索倫兵總共才一千人,能刷到這樣的數據,足見其戰鬥力之強。

所以理論上說,清軍不該怕白刃戰,也完全能打好白刃戰。但殘酷的事實是,自從鴉片戰爭一聲炮響,清兵的白刃戰,從就不靈了。

寧可要飯跑路也不願上陣,這還是彪悍的蒙古馬隊嗎?

鴉片戰爭的時候,清軍的白刃戰水平到底咋樣?可以看看早期的大角沙角炮臺爭奪戰。

1841年1月7日,英軍進攻大角、沙角炮臺,兩個炮臺地勢險要,連英軍後來也承認:「這是一個很堅強也很可怕的陣地,若是由歐洲軍隊把守,攻擊時要犧牲我們很多性命。」然而英軍在沙角登陸後,卻未遇到一點阻力。英軍衝向清軍軍營,守衛營門的士兵首先逃跑,有一百多清軍見逃跑無望,立刻跪地投降。而戰死的清兵不是在搏鬥中犧牲的,而是在逃跑時被射殺的。在大角炮臺,英軍的炮火將炮臺的外牆打穿了一個洞,結果清兵「幾百幾百地從我們的炮彈打穿的洞中逃走」這是不是就是傳說中的「抱頭鼠竄」!

最讓人無語的是,後來英國軍官賓漢評價此戰時稱:「中國軍隊在這裡比後來再這條江中的任何戰役都要堅持的好些。」這樣的抵抗,還算好的,那以後的戰鬥是不是連人影都看不到了。

之前關於鴉片戰爭,我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老將關天培,在虎門大戰中最終為國捐軀。

但倘若看到老將軍是要如何對付手底下那些兵油子的,真是為殺身成仁的老將軍哀嘆人間不值得?

在1841年的2月,關將軍點兵入守鎮遠炮臺,結果兵丁譁變不肯去,嚷嚷洋人船多,根本守不住,要撂挑子走人。老將軍好言相勸,他們便開始叫嚷要安家費,稱這樣才有必死的決心。老將軍沒辦法,把自己的衣服都典賣了湊齊了錢,每個兵丁發兩塊銀元,這些人才勉強進了炮臺。隨後關天培讓人鎖牢大門,不準放出一個人,結果到了夜裡,就有相當一部分翻牆逃跑了。如此貪財怕死,怎麼可能指望他們在戰場去拼命。

退一萬步說,要說打不過英軍,似乎也情有可原,畢竟當時英軍擁有世界最先進的裝備和理念。

但真正印證清軍戰鬥力的,其實是對陣太平軍。金田起義初期的太平軍,那是實實在在的農民軍。裝備和戰鬥力都是業餘水平,可看金田起義後不久的獨鰲山之戰,簡直要笑掉大牙。清軍四千人進逼獨鰲山,形成合圍之勢。石達開率兩千多人乘夜佯攻後退,引誘清軍主力遠離營盤。然後派七位勇士衝擊,沒想到竟讓「整個威寧營之兵全行棄營,哄然從山頂潰下」,清軍主帥副都統烏蘭泰感嘆:「一千官兵不敵七賊,實出情理之外。」

七個太平軍戰士一衝鋒,上千清軍就稀裡譁啦全都跑光了,這仗真是沒法打。

而待到太平軍渡過長江,開始那場悲壯的北伐時,所遇到的八旗軍和蒙古馬隊,真是把祖宗的臉全都丟光了

按說太平軍武器也不咋地,弓馬騎射更不是特長。畢竟都是些步戰為主「老廣西」,騎射都是後天練的,清軍坐擁中原各方面的資源,再調上精銳騎兵一圍,還不手到擒來。

果然,精銳騎兵都調上了,這一次圍攻太平軍北伐部隊,以八旗馬隊為核心部隊,清廷可以說動了老本了。此時八旗馬隊包括吉林馬隊、黑龍江馬隊和蒙古馬隊。吉林和黑龍江馬隊加起來有6000人,曾是江北大營的主力,而在和太平軍的肉搏中,一觸即潰,甚至有「不及逃跑,下馬跪受賊刃者」。蒙古馬隊素以彪悍著稱,但和太平軍北伐部隊民馬雜湊成的騎兵部隊對戰時,竟然也是逃跑居多。甚至天津知縣謝子澄率軍進攻時,蒙古馬隊在後壓陣,沒想到謝子澄被太平軍士兵用長矛刺死時,數百蒙古馬隊竟然在後觀望不前,太平軍一個反衝鋒,轟然潰散。其中有的蒙古逃兵,竟然躲到天津城裡,當起了沿街乞丐。

讀到這些真是唏噓啊!乾隆年間還驍勇善戰的黑龍江馬隊,如今簡直是丟人現眼。曾經強悍的蒙古騎兵,如今寧可要飯跑路,也不願在陣前殊死一搏。

怯戰到如此地步,戰鬥力如此低下,你指望鴉片戰爭能打出好結果嗎?

「清軍個頭很高,但完全不使用白刃戰!」

第一次鴉片戰爭裡的廣州戰役,四天時間英軍陣亡9人,受傷68人。相對於戰役的規模,這樣的傷亡數字完全可以忽略不計。

但可笑的是,這居然是鴉片戰爭鎮江戰役前,英軍傷亡最大的一次。

而鎮江之戰,清軍破紀錄的成績是:以幾乎全軍覆沒的代價,擊斃了39個英軍。千萬不要覺得這個數字微弱,這可是鴉片戰爭裡虎門、定海、鎮海、吳淞等戰役英軍死亡人數的總和。此時清軍「刺刀見紅」水平,也是足可以想像了

那麼鴉片戰爭裡的清軍,為什麼白刃戰不靈了呢?

除了我們熟悉的武器代差,腐敗等原因外,看看清軍當時的訓練,有多「廢弛」就全知道了。

1859年,慶瑞新任閩浙總督,新官上任三把火,他決定要好好整飭一下部隊,特地從省標八營中挑出了一千人,每日兩操,親加督練,為此鹹豐皇帝還大為讚賞,認為他一改兵勇懶散之風,頗有成效。但實際效果到底如何呢?

福建布政使張集馨受邀觀操,看完了之後直搖頭:一千人的部隊,真正實際操練的不過三四百人,因為其他人都去扛旗、吹號、敲鑼打鼓了。操練的人中臺槍不過十餘杆,鳥槍不足百杆,其他人拿點短棍鐵叉,藤牌數面,喧嚷跳躍,不要說有什麼實戰作用,就是單單從軍容操演來看,實在沒怎麼苦練,簡直跟兒戲一樣。

這還是新官上任後,已經燒了三把火逼出來練過幾天的。那些完全「廢弛」的部隊,恐怕連最基本的一日一操都做不到,這樣的軍隊,當然是什麼仗也打不了?

當然兩次鴉片戰爭後,知恥的清王朝開始了轟轟烈烈的洋務運動,清軍也是鳥槍換炮,裝備直線升級。那麼這樣的部隊,該知恥而後勇了吧!那就看看甲午戰爭,我們說甲午戰爭,常說北洋水師的悲壯,其實比起陸戰來,北洋水師打的那叫一個可圈可點,驚天地泣鬼神!

而大清的陸軍呢?看看日軍隨軍記者的記錄,簡直臊的真想找個地縫鑽進去得了!

「清軍從不考慮利用地形,和使用跪射和臥射,一律使用戰射」,這還好,也就是訓練不到位,戰術水平低。

「他們浪費彈藥,對少數偵察兵,也使用120mm重炮」,大清國有錢,可勁造就是了。

「清軍個頭很高,但完全不使用白刃戰,每到白刃戰,他們都把子彈上膛的步槍丟棄一旁一鬨而散,一溜煙的逃跑」,還非得加個「個子高」的評價,這才是「高級黑」,諷刺清軍中看不中用?

如果說甲午戰爭的醜態,還有日本人故意抹黑的嫌疑。那麼到1900年的庚子國難,清軍那是保家衛國主場作戰,大家看的真真的,當時的清軍,也是配備了先進槍炮,彈藥也十分充足。

不得不說,以戰鬥精神說,庚子國難時的清軍,精神還是不錯的,最終洋人的總結中也客觀評價:「華人此次臨戰極為勇敢,但是發槍時不專注一人,故多虛發之彈。」

總而言之開槍打不準,火器時代的白刃戰照樣不會打?因為此時再拼刺刀,和冷兵器時代已然不同,不光要求你有勇氣,還需要你對火器的熟練度。

而前文已經說了,清軍訓練廢弛已成為常態。裝備換了,兵源換了,「訓練不精」的傳統,那是真沒換。

當然,清末官場的腐敗確實直接影響軍隊戰鬥精神的形成,從乾隆之後,所實行的納捐制度,不可避免的產生了諸多腐敗現象。許多將領在捐出的一官半職後,不是勤加操練部隊,而是想方設法剋扣軍餉中飽私囊。

很長一段時間,清末被派到前線的兵勇,每天每人兵餉僅老米斤餘,錢三十文,果腹尚不能夠?怎麼能指望他們真心為這個王朝拼命?

總而言之,晚清軍隊帶給我們的印象,絕不是什麼知恥後勇,而是一貫的文恬武嬉。連白刃戰都打不好的清王朝,自然陷入落後挨打的境地,直到在辛亥革命的炮聲中完全覆滅。

參考資料:章雲峰《甲午戰爭期間清軍真實戰力分析》、李曉巧《甲午戰爭中 清軍為何一觸即潰》、唐宏勝《清軍與八國聯軍之役》、尤永斌《論甲午戰爭中清軍的戰鬥精神》、崔思朋 賀向豔 《從第一次鴉片戰爭清軍的戰敗看清朝兵制弊端》、姜偉 張建華 王自雲 《鴉片戰爭中清軍臨陣潰逃原因研究以——虎門戰役為例》、茅海建《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清軍的裝備與訓練》等

原標題:《晚清的軍隊,怎麼連白刃戰都不會打了?》

相關焦點

  • 二戰規模最大的白刃戰,3小時中國軍隊陣亡1500人,日軍被迫敗退
    大家都知道,在抗日戰爭後期,日軍自知戰敗不可避免,但是仍欲圖做困獸之鬥,在後期也做了一些垂死掙扎,據資料揭露,1943年,日軍為了逼迫重慶國民政府投降,出動了大約10萬日軍精銳準備西進,打算攻陷重慶,最終徹底逼迫中國投降。
  • 二戰日本自認「白刃戰」無敵,為何碰到蘇聯就慫了?答案很簡單
    導語:二戰日本自認「白刃戰」無敵,為何碰到蘇聯就慫了?答案很簡單 在現在的生活當中,我們已經遠離戰火的紛擾,可以說是國泰民安了。但是我們如今的幸福生活,是曾經無數的先烈用性命換來的。在以前那個年代,日軍對我們的土地大肆侵略,在我們的土地上犯下的罪行,歷史永遠也不會遺忘。
  • 白刃戰中,我將士總是手腳酸軟,侵略者卻招招見血,緣由不忍再提
    大家都知道,在抗戰中,中國軍隊的武器裝備遠劣於日軍,但具體劣到哪一種程度,並不一定清楚。我們用數字來簡單對比一下:中國在珍珠港事件前總共有飛機三百架,軍艦二千噸。日本呢,擁有飛機二萬架,軍艦二百八十萬噸,航空母艦至戰爭結束前有四十艘。
  • 別信抗日神劇,在早期的白刃戰中,我將士總處於下風,緣由很簡單
    不用說,武器裝備上的差距使得日軍的戰鬥力遠遠強大於中國軍隊。日本方面估算,日軍一個大隊(相當於營)其戰力相當於中國軍隊一個師。中國宋希濂將軍也承認,一個日軍士兵的單兵作戰能力相當於七到八名中國士兵,在戰爭期間,一個日軍士兵憑藉一支步槍,經常能阻擊我一個連的進攻。
  • 日本自認「白刃戰」無敵,為何打不過蘇聯?看紅軍手裡拿啥就懂了
    導語:日本自認「白刃戰」無敵,為何打不過蘇聯?看紅軍手裡拿啥就懂了明治維新發生在19世紀60~ 90年代,是一場非常徹底的改革運動。在雙方武器裝備都用盡的時候,日軍還會使用刺刀來作戰,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白刃戰。當時日本信奉武士道精神,這種精神出現在武士階層當中,也是他們的精神支柱。原本講究信義忠誠,但最終表現的東西慢慢地脫離了原來的真諦。我們在一些關於戰爭的影片中,通常都會看日本士兵拿著一把武士刀,他們認為要是比白刃戰,那自己絕對不會輸,因為白刃戰是武士文化當中的一種最高境界。
  • 抗戰中,摒棄掉武器因素,單看白刃戰,誰更厲害?來看老兵的描述
    日本方面估算,日軍一個大隊(相當於營)其戰力相當於中國軍隊一個師。中國宋希濂將軍也承認,一個日軍士兵的單兵作戰能力相當於七到八名中國士兵,在戰爭期間,一個日軍士兵憑藉一支步槍,經常能阻擊我一個連的進攻。但,如果摒棄掉武器上的差距,單以白刃戰論,雙方的戰鬥力又是誰更勝一籌呢?
  • 《亮劍》中騎兵連被包圍,日軍為何不開槍而是打白刃戰徒增傷亡?
    《亮劍》中騎兵連被包圍,日軍為何不開槍而是打白刃戰徒增傷亡?在抗戰時期日軍的騎兵中,唯一的純騎兵部隊是日本陸軍第四旅團,旅團長為小原一明少將,全乘馬建制,1945年日軍投降時,該旅團在河南偃城,他的主要對手是八路軍的129騎兵團。
  • 日本老兵日記中回憶:這支中國軍隊火力太猛,打得我頭不敢抬起來
    日本老兵日記中回憶:這支中國軍隊火力太猛,打得我頭不敢抬起來 我們知道,在清朝晚清的時候,由於清政府的不作為,導致清朝的軍隊在對外戰爭的時候可以說是屢戰屢敗,在面對外敵侵略的時候,真可謂是輸人又輸陣,尤其是在八國聯軍侵華的時候,清軍八萬和義和團的十幾萬人,被五萬多聯軍打得節節敗退,最後迅速佔領北京
  • 日本侵華戰爭,二戰規模最大的白刃戰,一場沒有槍聲的生死對決
    回答是不會。三個鐘頭裡,就在陪都重慶的「家門口」,中日兩國軍隊展開了一場決定中國命運的最終對決,同時,「決鬥」的規模和形式也創下了一項紀錄:二戰中最大規模的白刃戰。胡璉率領的11師的官兵已經和日軍打得不可開交,如果在此開火,誰都不敢保證不會打到自己,於是,中日兩軍士兵就不約而同地上刺刀,準備拼刺刀,一場殘酷的「冷兵器」對決即將開始。11師官兵在軍官的帶領下,手握長槍,毫不畏懼地與日軍對峙,槍口上的刺刀寒光閃閃,對方日軍也不示弱,手持搖晃的刺刀,殺氣沖天地向我的守軍衝來。
  • 同樣進行相似的軍事改革,為何奧斯曼帝國軍隊戰鬥力明顯高於晚清
    它們有著許多相同點,比如說都是疆域龐大的封建帝國,在工業時代實力和地位都急劇衰弱,都面臨著英法等國列強的侵略,都進行了包括經濟、軍事等各方面的一系列改革等。 在軍事改革方面,兩者都採取了注重培養軍事人才、購買先進軍事設備等措施,但兩者在戰鬥中的表現卻截然不同。
  • 山東抗日最後一戰:日軍坐看偽軍全軍覆沒,與八路軍6次白刃戰
    他們和偽軍盤踞在此,想等待國民黨軍隊來進行受降儀式,因此不斷的和八路軍交火。在1946年的1月11日魯中軍區決定對盤踞在博山地區的日偽軍發起總攻。但是八路軍首先對博山的偽軍發起攻擊,結果日軍沒有參戰而是在工事中坐山觀虎鬥,於是城內的偽軍很快就別全殲了。
  • 《亮劍》中,日軍耗盡騎兵連子彈後,為何不開槍?是你也不會開槍
    在新中國剛成立那會兒,當時我國軍隊一共有19個成建制的騎兵師,19個騎兵師的數量,不容小覷,是當時除步兵之外人數最多的兵種了。就連為人熟知的許世友將軍也曾經是騎兵出身。《亮劍》是一部十分經典的抗日劇,在這部電視劇中,最讓人記憶猶新的應該就是騎兵連了吧,劇中李雲龍打造的一支精銳騎兵遭到了日軍的團團包圍,騎兵連連長孫德勝帶領著所有的將士與敵軍進行了白刃戰,不停的交換攻防,直到全軍盡滅。相信所有人都和我一樣,在看到這一幕時會覺得很奇怪。為何日軍在攻擊已經耗盡子彈的騎兵連時,在處於巨大優勢的戰況下不向我軍開槍呢?
  • 二戰時規模最大的白刃戰,3小時1500名國軍戰死,摧毀一重大陰謀
    中國軍隊拼死抵抗,一提起日本陸軍,不得不說的便是日軍拼刺刀的戰術,大家要知道的是,抗戰時日軍十分喜歡使用大規模刺刀式衝鋒。二戰時期拼刺刀其實已經落後於世界發展潮流,這只是一戰時期的做法,但當時的日本十分推崇武士道精神,寧願刺刀見紅,來彰顯軍人的威武。除此之外,更為重要的原因的是,當時的日本國內資源十分匱乏,特別是製造武器裝備所必須的石油和橡膠等資源,更是捉襟見肘。
  • 此日軍大將稱:二戰中唯有此國軍隊敢與日軍拼刺刀,不是美國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美也發生過白刃戰,但都只是曇花一現。剛開始,美軍一臉懵逼被其氣勢嚇倒,傷亡較重。後來,美軍發現手槍是近距離作戰的理想武器,短槍對刺刀的戰法一出,日軍也不敢隨便找美軍拼刺刀送死了。
  • 別再被電視劇忽悠了,真實的晚清軍隊和你想的不一樣!
    受電視劇和電影的影響,多年來大多數人對清朝士兵的印象都停留在圖上的形象,清軍穿著印有「兵」的服裝,要麼拿著劍要麼拿著矛,臉上就一副弱不禁風的表情,畢竟清朝末年國力微弱,對外一再吃敗仗,對內也越難越鎮壓各類起義民眾,然而,清代末年的清軍真實情況是怎麼樣的?
  • 歐洲人秉承能用手槍撂倒絕不上前捅刀思想,白刃戰很難出現在歐洲
    如果大家了解的話,應該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以德國為首的軸心國對世界發動的戰爭,戰爭波及了整個世界,近百個國家都受到波及。所以日本人喜歡和我們中國軍隊拼刺刀,因為日本人在在從軍的時候專門接受過相關方面的特訓,我們中國軍隊的整體素質是比不上日本的,在前期拼刺刀的過程中,中國軍隊吃了很大的虧。
  • 十個學生換一條日本兵,最慘烈的白刃戰,也讓日軍認識了鬼頭刀
    此前日軍多次對南苑的偵察,都未發現這裡有布雷防禦,這意外的打擊使日軍隊形大亂。一木清直在回憶中寫道,他身邊的炮兵協調員被炸昏了頭,對著話簡大叫打近了,打近了…原來他把地雷的爆炸當成了自己的炮火,認為是日軍炮兵打得太近了。這種昏了頭的事情比比皆是。
  • 日蘇對決,日軍「肉彈」衝鋒,所向披靡的白刃戰,為何不起作用?
    旌旗蔽日,士兵爭先恐後,都是為了國家的戰爭。這樣的場景往往出現在電視劇裡。不過距現在最近的一次對外戰爭是和日本的抗日戰爭,這一次的戰爭,日本引起公憤,全世界都在圍剿他們,也是因為整個世界的力量,日本才無奈投降,成為二戰的戰敗國之一。
  • 抗日戰爭我軍騎兵連被包圍,日軍不開槍真實嗎?是你也不選擇開槍
    當初的八裡橋之戰,當時英法聯軍派了八千人去,清軍方面用了小三萬的兵力迎戰,你可能會覺得,三萬對兩千,人海戰術都能壓制對面,但是很不幸的是,英法聯軍的八千人裡有炮兵連,至於火槍,肯定也是英法的更厲害,蒙古騎兵還是用的老辦法,騎上馬就開始衝向敵人,哪怕前方這次是炮火連天,只不過因為武器之間差的太多了,用刀去槍打也是自不量力的,騎兵的衝鋒起到的唯一作用就是把毫無防備的自己送去挨炮子彈。
  • 日軍的白刃戰很強,為何在太平洋戰場上就不管用了?原來是這原因
    因此,很多時候,抗日將士為了減少損失,都儘量地試圖和日寇展開肉搏戰、大刀戰,也就是發揮我們的人數優勢。儘管我們使用冷兵器的歷史非常悠久,但是,面對著擁有強大武裝的日寇,他們也是非常嫻熟的使用大刀或者刺刀這種冷兵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