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個學生換一條日本兵,最慘烈的白刃戰,也讓日軍認識了鬼頭刀

2020-12-22 三叔歷史觀

在盧溝橋事變一周年的座談中,一木清直(盧溝橋挑釁的日軍指揮官)提到,他的部隊衝向南苑守軍陣地的時候,守軍顯然訓練不佳,阻擊的火力既不猛烈,也不準確。

但是,日軍卻遭到了另一樣兵器的打擊。

南苑是北平的南大門,本質上是一個兵營,兵營的外牆在日軍第一批炮彈的打擊下就轟然倒塌,守軍的陣地,就在院牆外面的戰壕裡。

一木清直所部的日軍衝進南苑守軍的陣地,卻在最後一瞬間遭到重大傷亡。

就在南苑守軍陣地前極近的地方,日軍紛紛踩上了地雷,損失慘重。訓練有素的日軍雖然受到重創,依然嗥叫著向前猛衝,躍進戰壕和迎上來的學兵團展開了肉搏,一部分日軍衝進了南苑兵營。

此前日軍多次對南苑的偵察,都未發現這裡有布雷防禦,這意外的打擊使日軍隊形大亂。一木清直在回憶中寫道,他身邊的炮兵協調員被炸昏了頭,對著話簡大叫打近了,打近了…原來他把地雷的爆炸當成了自己的炮火,認為是日軍炮兵打得太近了。

這種昏了頭的事情比比皆是。

關於這批日軍始料不及的地雷,據二十九軍的老人講,有兩個說法。一說這批地雷還是七七事變之前,佟麟閣帶軍官教育團進行演習時候埋下的,因為此後局勢一日三變,也就沒有來得及將其拆除,僅僅在地圖上標出了雷區了事,卻不料有此收穫。

另一個說法是前一天晚上剛給學兵團發槍,學兵們興奮得睡不著覺,聽著槍聲紛紛要求去團河增援。營中有個參謀是南京軍校出來的高材生叫王汝厲,看到這種情況,就讓他們在陣地前埋地雷,免得他們自行出動。

事實上南苑這一戰打的很「亂」,當時軍中隨便抓個參謀就是軍校高材生,是不是很闊氣。

但有時候太闊氣了也不是好事。小小的南苑居然擠了一個副軍長(佟麟閣)、兩個師長(趙登禹、鄭大章),還有好幾個旅長,部隊加上機關人員不到七千,番號卻分屬三師一旅的八個團,互不統屬。

這個仗指揮起來不亂套才怪。南苑之戰中佟、趙、鄭各部,彼此聯絡不暢,是在各自為戰。二十九軍的老人後來都承認南苑打得很「 亂」。

雖然亂,但南苑之戰打得堪稱頑強,二十九軍有長城抗戰的老傳統,絕不缺乏抗日的勇氣。

二十九軍亂,日軍也一樣的亂,一木清直所部攻擊的時候,並沒有得到其他日軍的策應。從日軍的部署看,這次攻擊配合得不好。

當時日軍第二十師團步兵主力還沒有就位,一木清直的上司牟田口廉也可能是想搶在朝鮮來的二十師團之前獨立拿下南苑,以維護「華北駐屯軍」的榮譽,才做出用一個大隊的日軍強攻的決定。

而其他的日軍沒有接到命令,根本不知該如何配合,只能看著一木轟轟烈烈衝進去,再轟轟烈烈被趕了出來。

說到一木清直被趕出來,除了地雷讓日軍措手不及外,學兵團寧死不退的抵抗,更讓敵人心驚。

日軍突入中國軍隊的陣地後,殘存的學兵們寧死不屈,與日軍展開了慘烈白刃戰,在佟麟閣率教導團趕來增援之前,幾百名學兵死於此役,傷亡十倍於日軍。

這些死在肉搏戰中的學兵,都是北平各大學、中學的學生,多是一 二九運動的積極分子來投筆從戎的(學兵團的主官,也是原黃埔軍校北平分校的學生)。

當時中國有多少大學生,有多少中學生呢?宋哲元捨不得讓他們當兵,所謂的學兵團,是想將他們培養成二十九軍未來的地方幹部。

他們的駐地在南苑兵營的南部,也是日軍攻擊可能性最小的地方(佟、趙匆忙的布防主要是向北,防止日軍切斷其與北平聯絡)。沒想到第二天日軍恰好選擇這裡突破。

當日軍撲向南苑的時候,學生們領到槍才剛剛幾個小時!他們年輕,所以他們不懂國士的風度和深謀遠慮,所以他們儘管很多人連槍響要臥倒都不知道,卻以十條命換一條命的代價和日軍拼了刺刀。

十條中國大學生、中學生的性命換一條日本兵的性命。

他們換了。

如說說學兵團的視死如歸給了一木清直極大的震撼,那麼二十九軍的鬼頭大刀打出的可是實打實的傷害。

二十九軍的老兵都專門練就破日軍刺刀的刀法,每人一口厚背鬼頭刀近身格鬥極有威力,包括學兵隊都人手一口大刀。

從此,一木到死都抱定了白刃戰威力無邊的觀點,甚至率部下用刺刀拼美國坦克。由此來看,二十九軍兇猛地衝殺可能的確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不過雖然打退了日軍第一次進攻,終究還是沒能守住南苑,守住北平,日軍第一次攻擊失敗後,重組兵力接著發動了第二次進攻。

這是一場那個時代標準的正規攻防戰,所謂堂堂正正之師的打法。

日本方面的資料後來記敘,南苑之戰中國軍隊的防禦工事堪稱教範。當然,以當時中國的國力而言,這個「教範」不可能是鋼筋水泥,只是碉堡戰壕而已。

日軍認為換了自己,也不能比二十九軍在工事方面做得更好。但是南苑還是丟了,這除了國軍指揮混亂、兵力不足以外,最重要的原因是南苑不過一個兵營,無險可守。

南苑的失陷,表明了在一馬平川的平原上,面對優勢火力和掌握制空權的日軍,靠死守的辦法,工事做得再好也難以支撐。在上海,中央軍也吃到了同樣的苦頭。

到了此後的南潯線、武漢戰役時期,國軍就聰明多了,懂得了依靠地形和日軍周旋,以至岡村寧次發出了「敵非敵, 山水是敵,徵戰我不愛山水」的感嘆。

相關焦點

  • 二戰時規模最大的白刃戰,3小時1500名國軍戰死,摧毀一重大陰謀
    二戰末期,日軍為了儘快結束中國戰事,派出10萬精銳西進,打算一舉攻陷重慶,從而集中力量對付英美等盟國。據史料記載,當時日軍來勢洶洶,不久之後便攻佔了宜昌,並且兵臨石牌要塞,日軍為了萬無一失,出動的可是日軍中戰鬥力最強悍的11軍。
  • 二戰規模最大的白刃戰,3小時中國軍隊陣亡1500人,日軍被迫敗退
    不久之後,日軍很快就攻陷了宜昌,前鋒已經到達了石牌要塞,日軍為了實現自己的戰略目的,出動的可是日軍最精銳的第11軍,而中國軍隊為了防守石牌,出動的也是非常精銳的18軍下屬的11師。
  • 抗戰中,我軍和日本兵拼刺刀,戰果如何?
    抗日戰爭的艱辛只有經歷過的人才知道,戰爭的慘烈,也令人心有餘悸。二戰時期的戰場上,日軍最喜歡用「白刃戰」的戰術來發起攻擊。這個戰術首先要擲彈筒放倒對方的射擊手,然後使用九二式重機槍在旁掩護,中間的便是日軍的步兵團,端起有著刺刀的三八式栓動步槍,一步一步向對手進攻。就是這麼一套並不是很有技術含量的戰術,卻在東亞的戰場上屢屢成功,究其原因,還是因為東亞戰場上所出現的武器不夠先進。
  • 二戰日本自認「白刃戰」無敵,為何碰到蘇聯就慫了?答案很簡單
    導語:二戰日本自認「白刃戰」無敵,為何碰到蘇聯就慫了?答案很簡單 在現在的生活當中,我們已經遠離戰火的紛擾,可以說是國泰民安了。但是我們如今的幸福生活,是曾經無數的先烈用性命換來的。在以前那個年代,日軍對我們的土地大肆侵略,在我們的土地上犯下的罪行,歷史永遠也不會遺忘。
  • 日本兵拼刺遠超美蘇,為何不敢和他們近戰?日軍:傻子才衝鋒
    二戰中日本兵擅長白刃戰是公認的,與蘇聯的諾門坎戰役、與美國的太平洋戰爭都不乏日本兵用自殺式衝鋒扳回武器裝備上劣勢的戰例。可奇怪的是美國人和蘇聯人無論體格還是營養都要比日本人強得多,他們為何還會在近距離的白刃戰中吃虧呢?
  • 二戰日軍拼刺刀自稱「世界最強」:吹牛還是真的?
    寶藏院流槍術的創始人是16世紀奈良興福寺的寶藏院院主胤栄,他用十文字槍獨創了技法多變威力強大的槍法,在當時號稱日本槍術第一,是個神秘莫測的老和尚。西洋刺刀術的框架,配上寶藏院流槍術的實戰秘奧,日本軍方終於形成了日式風格的「日本銃劍術」,其宗旨是簡練實用,沒有花架子。圖為今天的寶藏院流槍術演示會。
  • 美國一座小島,令3000日軍橫屍疆場,倖存日本兵:那真是人間煉獄
    1942年5月5日,日軍發動旨在攻佔中途島和阿留申群島的戰役。雖然日軍在中途島遭遇慘敗,但卻十分幸運地佔領了阿留申群島,為中途島戰役的失敗挽回了一點面子。佔領阿留申群島後,日本報紙瘋狂吹噓日本海軍的「卓越武功」,並稱他們將在一年內順著阿留申群島攻入美國本土,讓美國人籤訂城下之盟。然而實際情況卻是,掌握制海權的美軍,已經切斷了駐阿留申日軍與日本本土的聯繫。
  • 山東抗日最後一戰:日軍坐看偽軍全軍覆沒,與八路軍6次白刃戰
    1945年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向日本的海、陸、空三軍發表通告,日本將接受《波茲坦公告》的所有內容,宣布日本無條件投降,至此二戰真正結束。然而在中國戰場上,雖然日本方面已經投降,但是仍有大量日軍沒有向中國的武裝力量繳械投降。
  • 溥儀禁衛軍:戰力強悍日軍望而生畏,武力高強一人能打十個日本兵
    原來,早在1933年的長城抗戰中,29軍的大刀隊就在喜峰口大敗日軍,因而一度讓日軍士兵產生了「大刀恐懼症」。此次大刀再現,無疑勾起了日軍將士心中的恐懼,於是他們只能遠遠地看著禁衛軍自由出入在自己的「管轄區」,然後膽戰心驚地在內心催促禁衛軍趕緊離開。 此事之後,日本關東軍堅定了除掉禁衛軍的決心,而這場令日軍喪膽的「亮相」,也為後續的事變埋下了禍根。
  • 日本自認「白刃戰」無敵,為何打不過蘇聯?看紅軍手裡拿啥就懂了
    導語:日本自認「白刃戰」無敵,為何打不過蘇聯?看紅軍手裡拿啥就懂了明治維新發生在19世紀60~ 90年代,是一場非常徹底的改革運動。在這之後的日本,產生了一個很大的變化,不僅擅長學習西方文化,甚至還開始變得越來越有侵略性。這也是日本近代史上,一次非常重要的轉折。在二戰期間,日本一下就侵略了30幾個國家。在雙方武器裝備都用盡的時候,日軍還會使用刺刀來作戰,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白刃戰。當時日本信奉武士道精神,這種精神出現在武士階層當中,也是他們的精神支柱。
  • 抗戰學生兵:被日軍供奉的遺物,忠膽照長天
    1939年,日軍大規模進攻東南沿海一線,中國香港、深圳、汕頭等東南地區,相繼傾覆。東南沿海地區的淪陷,對中國的打擊是巨大的。從此以後,外部的支援,將再不能從此處登陸中國,日寇的鎖邊,將逼迫中國選擇其他求得增援的道路,而陸地上的桂越公路、桂緬公路、滇緬公路等,其運輸艱難程度可想而知。不過,日寇依然咄咄逼人,1939年11月,再動刀斧。
  • 白刃戰中,我將士總是手腳酸軟,侵略者卻招招見血,緣由不忍再提
    日本自明治維新起便實行精兵制,常備軍數量不大,訓練充分,單兵素質較高,而且強調白刃戰,非常重視拼刺訓練,制訂有所謂的「白兵萬能主義」的步兵戰術體系,要求士兵每天都要進行長時間的刺殺訓練,其日常刺殺訓練,除了增強臂力和靈活性外,最主要的是通過不斷重複操作以形成「肌肉記憶」。
  • 蘇軍醫護兵被日軍傷兵咬斷喉嚨,蘇軍得知後,就定下一條軍令
    眾所周知在國際上有著這樣一條規定,兩軍對戰時用極一切手段都不為過,但是只要戰鬥結束後,不管哪方獲得勝利,勝利方都不準再把槍口對向已經戰敗的俘虜。因為用這樣的方式對待沒有反抗能力的人,哪怕他是曾經的敵人,這也是不人道的,基於此,很多國家都將戰俘和和氣氣的從戰場帶回俘虜營,並且好吃好喝的招待著知道他們被遣送回國為止。
  • 別信抗日神劇,在早期的白刃戰中,我將士總處於下風,緣由很簡單
    日本自明治維新起便實行精兵制,常備軍數量不大,訓練充分,單兵素質較高,而且強調白刃戰,非常重視拼刺訓練,制訂有所謂的「白兵萬能主義」的步兵戰術體系,要求士兵每天都要進行長時間的刺殺訓練,其日常刺殺訓練,除了增強臂力和靈活性外,最主要的是通過不斷重複操作以形成「肌肉記憶」。
  • 抗戰中,摒棄掉武器因素,單看白刃戰,誰更厲害?來看老兵的描述
    日本自明治維新起便實行精兵制,常備軍數量不大,訓練充分,單兵素質較高,而且強調白刃戰,非常重視拼刺訓練,制訂有所謂的「白兵萬能主義」的步兵戰術體系,要求士兵每天都要進行長時間的刺殺訓練,其日常刺殺訓練,除了增強臂力和靈活性外,最主要的是通過不斷重複操作以形成「肌肉記憶」。
  • 日本侵華戰爭,二戰規模最大的白刃戰,一場沒有槍聲的生死對決
    石牌鎮位於現在的宜昌市,是個不到百戶的古鎮,位於長江三峽西陵峽右岸,距宜昌市區三十多裡,是扼守長江通向重慶的要道,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的地方,石牌鎮因峽江上有一塊巨石而得名。日本人佔領宜昌後,石牌便成了拱衛陪都重慶的第一道門。
  • 晚清的軍隊,怎麼連白刃戰都不會打了?
    然後派七位勇士衝擊,沒想到竟讓「整個威寧營之兵全行棄營,哄然從山頂潰下」,清軍主帥副都統烏蘭泰感嘆:「一千官兵不敵七賊,實出情理之外。」七個太平軍戰士一衝鋒,上千清軍就稀裡譁啦全都跑光了,這仗真是沒法打。
  • 比四行倉庫還要慘烈的戰役,它打破了日本皇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1937年8月13日,日軍發動八一三事變,大舉進攻上海。面對日本帝國主義的野蠻侵略,中國人民沒有退縮。10月26日的晚上,中華民國國民革命軍陸軍第88師第524團以副團長謝晉元為首的400餘人,奉命守衛蘇州河北岸的四行倉庫。為了迷惑敵人,謝晉元依然宣稱自己軍隊有八百人。面對日軍的重重包圍,英雄的「八百壯士」死戰不退,硬是把日軍拖了整整四個晝夜。
  • 日本兵的忍耐力二戰最強?日本人回答:另有原因
    文/快哉風二戰時期的日本兵,有一項能力令人印象深刻:超強的忍耐力。藏身關島洞穴28年的日本兵橫井莊一,穿樹皮吃野果,1972年被獵人發現後,已經喪失說話的能力;躲在菲律賓叢林的日本兵小野田寬郎,頑固打遊擊30年,更是震驚世人。
  • 這種衝鋒德軍、蘇軍都做不到:二戰日本兵最勇敢?
    圖:瘋狂的日軍太平洋戰爭中,美國人一次次目睹了萬歲衝鋒的瘋狂:最早是阿留申群島的阿圖島戰役,接著是瓜島的拉鋸戰,最慘烈的塞班島戰役中,多達4300名日軍發動了垂死的萬歲衝鋒,鋪天蓋地衝向美軍的機槍陣地,結果是屍橫遍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