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快哉風
二戰中,日本士兵有一種別無分號的瘋狂衝鋒:萬歲衝鋒。
西方人稱這種聞所未聞的自殺衝鋒為「Banzai charge」,日本人則稱「萬歲突擊」——因為衝鋒時,日本兵口呼「天皇陛下萬歲」的口號。
圖:萬歲衝鋒
按照日本人的定義,「萬歲衝鋒」並非一種戰術,而是以「玉碎」為前提的自殺突擊。二戰的多次戰役中,日軍在彈盡糧絕之後,由軍官帶領,包括傷員在內所有能動的士兵都會端起刺刀和手榴彈,向敵軍陣地做最後一次衝鋒,以求榮譽的「玉碎」。
圖:瘋狂的日軍
太平洋戰爭中,美國人一次次目睹了萬歲衝鋒的瘋狂:最早是阿留申群島的阿圖島戰役,接著是瓜島的拉鋸戰,最慘烈的塞班島戰役中,多達4300名日軍發動了垂死的萬歲衝鋒,鋪天蓋地衝向美軍的機槍陣地,結果是屍橫遍野。
圖:1942年瓜島戰役中萬歲衝鋒的日軍屍體
目睹過日本兵冒著槍林彈雨刺刀衝鋒,嘶喊「板載」(萬歲的音譯)的恐怖面孔,讓很多美軍士兵染上了戰爭憂鬱症。這一幕,我們在《現代啟示錄》、《兄弟連》、《血戰鋼鋸嶺》等很多美國影視劇裡可以看到。
圖:板載衝鋒的日軍
二戰中,像日本人這樣殺到最後一人的作派,號稱強悍的德軍、蘇軍都做不到——動輒數十萬成建制的投降比比皆是。那麼,這是否意味著日本兵在二戰士兵中最勇敢?
自殺衝鋒與勇敢無關。其原因,是日本軍隊的無降伏主義。
圖:二戰日軍宣傳畫,兩個傷兵互刺自殺
日本近代軍隊的產生是模仿學習西方的,一開始,也是以歐洲的戰爭標準來對待敵軍和自己的投降。比如,日俄戰爭時期,日軍中被俘虜的官兵也有後來升職甚至獲得金鵄勳章(日本的戰時勳章,分七個級別)的。直到二戰前夕,日本舉國暴走,軍國主義甚囂塵上,無降伏主義終於成了軍隊的唯一聲音。
圖:日俄戰爭中的日軍突擊
二戰中,日軍的陸、海軍刑法規定:「沒有盡力而投降」的指揮官是死刑,「盡力後而投降」的指揮官則要處以禁錮六個月的處罰。這意味著:投降就是違法的!1939年的諾門坎事件中,被蘇軍俘虜的日本官兵就是活生生的例子,他們被交換俘虜放回後,全部被逼切腹自殺,而他們在日本的家人則被鄰居視為「國賊的家屬」、「非國民」,受盡冷眼和歧視。
圖:諾門坎戰役被俘的日軍,下場很慘
東條英機擔任陸軍大臣時,在1941年(昭和16年)泡製了一個臭名昭著的「戰陣訓」,這裡面有一段訓詞:「活著就不能接受成為俘虜的侮辱。」這實際上把日軍士兵逼到了絕處:彈盡糧絕時,只能拼死不能求生。
圖:戰陣訓活活逼死日本兵
圖:日本戰時報紙,鼓吹戰陣訓和「玉碎」
一幕幕活生生的例子告訴日本士兵:只要你活著成為俘虜,你就喪失了軍人的榮譽甚至作為「國民」的身份,日本的家人也會因遭受歧視而活不下去。所以,每個被洗腦的日本士兵都害怕自己被俘。侵華日本兵東史郎在日記中寫道:出發前,他的母親贈他一把短刀,告誡他危急時候就自殺,千萬不能被中國兵俘虜——那樣的話,全家都會為你自豪。
圖:一個日本新兵的出徵前壯行會
圖:一個日本兵的祝出徵旗,充滿「七生報國、一死奉公」字樣
正是在這種如山的壓力逼迫下,垂死的萬歲衝鋒才會一次次上演。在沒有糧草彈藥,沒有後援的絕境中,日本兵整齊劃一的默念「戰陣訓」,端著刺刀大喊著「天皇萬歲」迎接死亡。
圖:暴走的日本兵
這不是勇敢,而是國家瘋狂背景下的士兵群像。
參考資料:《日本陸軍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