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兵拼刺遠超美蘇,為何不敢和他們近戰?日軍:傻子才衝鋒

2021-01-11 小魚TALK

二戰中日本兵擅長白刃戰是公認的,與蘇聯的諾門坎戰役、與美國的太平洋戰爭都不乏日本兵用自殺式衝鋒扳回武器裝備上劣勢的戰例。可奇怪的是美國人和蘇聯人無論體格還是營養都要比日本人強得多,他們為何還會在近距離的白刃戰中吃虧呢?

等待進攻命令的日本兵

其實日本人發動刺刀衝鋒的技能是從俄羅斯那學來的。日俄戰爭中,日本陸軍的作戰體系尚未完全成型,依然留有美國列陣排槍齊射的影子。但迎接他們的卻是毛熊的烏拉衝鋒,平均身高不到1米5的日本兵被人高馬大的俄羅斯人打得不能自理,此後日本人才開始注重近身刺殺訓練。

經過一番被吊打的經歷,又在武士道崇尚遠射程、高精度的思想影響下,舊日本陸軍的作戰思想才形成了既要射擊精度、也要近戰能力的形態,而幫助身材矮小的日本兵做到這點的有三個原因。一是平時十分注重格鬥與刺殺訓練,讓士兵養成了習慣性的動作和反應,動作比較純屬。在這一點上日本人花費的功夫要比其他國家都多,所以效果也最明顯。

瀋陽戰役中的日軍

二是三八式這種超長的步槍同時滿足了射擊精度和刺殺需要,它在遠距離上擁有非常優良的彈道性能和散布,近距離又正好彌補了日本人在體格上的不足。最後一點原因就是扭曲的軍國主義思想讓日本人變成了毫不畏死的殺人狂魔。  

蘇聯波波沙衝鋒鎗

但奇怪的是日本人明明在近身格鬥中佔有優勢,卻不敢輕易對美國人和蘇聯人發動自殺式的「萬歲衝鋒」。他們不是害怕美軍和蘇軍強壯的身體素質和良好的營養供應,而是畏懼他們手上大量裝備的半自動和全自動武器。美蘇兩國的衝鋒鎗、輕機槍滿地爬,每個班都裝備至少4-5支左右的衝鋒鎗,蘇聯人手上還有71發彈鼓射速又快的波波沙,跟他們玩衝鋒就和送死沒區別。

湯普森衝鋒鎗

美國步兵武器的自動化程度比蘇聯人還要高,M1加蘭德半自動步槍本來就是制式裝備,可以壓制3支栓動式步槍,偏偏美國人手上還有射速更快更靈活的M1A1卡賓槍。再加上.45口徑的湯普森威力兇悍,無論遠近日本人都討不到便宜。所以後來日本人在彈盡糧絕後發動的衝鋒往往會被冠以「自殺式」的前綴,因為的確和自殺沒什麼區別。

相關焦點

  • 這種衝鋒德軍、蘇軍都做不到:二戰日本兵最勇敢?
    文/快哉風二戰中,日本士兵有一種別無分號的瘋狂衝鋒:萬歲衝鋒。西方人稱這種聞所未聞的自殺衝鋒為「Banzai charge」,日本人則稱「萬歲突擊」——因為衝鋒時,日本兵口呼「天皇陛下萬歲」的口號。圖:萬歲衝鋒按照日本人的定義,「萬歲衝鋒」並非一種戰術,而是以「玉碎」為前提的自殺突擊。二戰的多次戰役中,日軍在彈盡糧絕之後,由軍官帶領,包括傷員在內所有能動的士兵都會端起刺刀和手榴彈,向敵軍陣地做最後一次衝鋒,以求榮譽的「玉碎」。
  • 抗日戰場上,為何日軍近戰中不用衝鋒鎗,反而喜歡拼刺刀?
    在二戰時期,日本的軍工業就非常發達,當時日本的武器裝備,雖然沒有美德等國的精良,但在整個亞洲戰場也是獨一無二的。所以當時,日本幾乎對大半個亞洲地區國家,都展開了侵略。但令人們不解的是,抗日戰場上為何日軍在近戰中不用衝鋒鎗,反而喜歡拼刺刀呢?冷兵器相比於衝鋒鎗而言殺傷力小,形成的打擊力度也根本不夠。
  • 日蘇對決,日軍「肉彈」衝鋒,所向披靡的白刃戰,為何不起作用?
    不過距現在最近的一次對外戰爭是和日本的抗日戰爭,這一次的戰爭,日本引起公憤,全世界都在圍剿他們,也是因為整個世界的力量,日本才無奈投降,成為二戰的戰敗國之一。在一次對抗中,日本軍隊就很好地詮釋了這個道理,當時,日軍發起自殺衝鋒,本來是想著和蘇聯肉搏,但沒想到蘇軍突然停止射擊,接下來一幕令日軍終生難忘。
  • 關於日軍的「萬歲衝鋒」,美軍:我當時害怕地給了他們一梭子
    二戰時期的日本軍人給我們最大的印象就是愛拼刺刀,由於日軍從學生時期就開始訓練格鬥拼刺技術,在這方面中國軍隊可謂是吃了大苦頭,毫不誇張的說當時一個日本兵可以和中國三個士兵同時進行拼刺。日軍的「萬歲衝鋒」在一戰和沙俄的交戰中就開始運用了,當炮兵覆蓋敵人陣地後,步兵便立即展開進攻,衝上去和敵人進行肉搏戰,想必這也是受到武士道精神的影響。二戰後期由於日軍在與美軍的作戰中頻頻失利,兩國之間國力的差距在武器裝備上更是顯而易見。
  • 日蘇對決中,日軍「肉彈」衝鋒,所向披靡的白刃戰,為何不起作用?
    不過距現在最近的一次對外戰爭是和日本的抗日戰爭,這一次的戰爭,日本引起公憤,全世界都在圍剿他們,也是因為整個世界的力量,日本才無奈投降,成為二戰的戰敗國之一。在一次對抗中,日本軍隊就很好地詮釋了這個道理,當時,日軍發起自殺衝鋒,本來是想著和蘇聯肉搏,但沒想到蘇軍突然停止射擊,接下來一幕令日軍終生難忘。
  • 老照片:當日軍「萬歲衝鋒」遭遇美國重機槍
    日軍的強悍,冷酷和所信奉的「不投降主義」為世界各國熟知。在戰鬥中,日軍以實施進攻,衝鋒為第一原則,「白刃戰」和生還概率極低的「肉彈攻擊」,成了日軍的拿手好戲。
  • 當年日本為何敢打中國?看看日軍繪製的中國地圖,一目了然!
    眾所周知,日本只是一個島國,不管是自然資源還是人口數量等方面,日本都是無法和中國相提並論的。並且日本在歷史上還曾是中國的藩屬國,有很多文化習慣都是從我國傳到日本的,也是靠著我國的保護,日本才得以生存下來。那麼既然如此,為何當年日本還敢打中國呢?
  • 日本敢打上海南京,為什麼不敢先打這個地方?很簡單,日本人也不傻
    日本敢打上海南京,為什麼不敢先打這個地方?很簡單,日本人也不傻 導語:戰爭好像看上去距離如今的中國十分遙遠,但你們是否還曾記得我們的先輩們是多麼的努力,才使得我們有了如今這個和平而又繁榮昌盛的國家嗎?
  • 《血戰鋼鋸嶺》中,日軍為何不割斷懸崖上的繩索,而任由美軍湧入
    為何美軍一定要拿下此地俗話說,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可能普通人對這部電影並不怎麼感冒,大多是由媒體宣傳才去買了一張電影票。但對於軍迷來說,這部電影還是有一些門道值得琢磨。首先故事設定在1945年,日屬島嶼衝繩島,在柏林戰役全勝之後,這是盟軍最後的反擊。
  • 6個日本兵就能佔一座城,為什麼城裡10萬老百姓不敢反抗呢?
    我們國家與日本之間遺留的歷史問題是無法經過時間而遺忘的,當年對千千萬百姓造成的傷害至今還存在著,所以說對於這段令人心痛的歷史,是我們中國人民必須永遠銘記在心的。在抗日戰爭期間,日軍肆意在我們的國土上燒殺搶掠,把無辜的百姓們置於死地,手無寸鐵的中國人民無力反抗,僅僅六個日本兵就可以控制一座城市,把城中十萬百姓壓得不敢反抗,在我們看來,老百姓與日本兵的力量懸殊非常大,只要大家團結一致,十萬人還怕打不贏六個日本兵嗎?其實這背後的原因是我們所不了解的,只有深入探尋才能得知。
  • 日本「大佐」是個多大官,帶多少兵?為何日軍爭當大佐也不做少將
    在不少抗日電視劇當中,日軍有一種軍銜,經常出現在人們的視野當中,那就是大佐。這個職位究竟多大的官職,又帶多少兵呢?在這裡就必須要說一下日本的軍隊制度,實際上大佐直譯於日文的漢字,日本走上軍國主義之後,舊日本軍銜按照16級次序如下:二等兵、一等兵、上等兵、伍長(下士)、軍曹(中士)、曹長(上士)、準士官(準尉)、少尉、中尉、大尉、少佐、中佐、大佐、少將、中將、大將。
  • 美國一座小島,令3000日軍橫屍疆場,倖存日本兵:那真是人間煉獄
    1943年5月11日,美國第七步兵師,11000名士兵登上了阿留申群島中的阿圖島,這座小島上駐紮著2600多名日本兵。這些日本兵在島上挖掘、建造了堅固的工事,想和人數佔據優勢的美軍決一雌雄。雖然是主場作戰,然而美軍卻表現得十分不適應。阿留申群島靠近北極圈,又溼又冷,而島上除了光禿禿的巖石,其他什麼都沒有,自然條件惡劣至極。
  • 日本兵拼刺刀前為何要「退掉子彈」?是為了追求公平嗎?
    在很多影視作品中我們能看到中國軍隊在沒有子彈的情況下和日軍拼刺刀,而日軍在拼刺刀之前會將自己槍裡的子彈給全部退掉。例如在電影《太行山上》就有日軍拼刺刀前退子彈的鏡頭。在真正的歷史中,日本兵拼刺刀前為何要退掉子彈?是為了追求公平嗎?其實真實的原因令人十分不齒,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真相吧!
  • 抗戰期間,中國此地無重兵設防,日軍卻不敢去佔領
    在抗日戰爭時期,日軍野心大增,一度佔領太平洋大部分地區,中國沿海城市幾乎全部淪於其鐵蹄之下,連英殖民地香港和法屬殖民地越南也未能倖免。
  • 衡陽保衛戰:「傻」士兵建奇功,讓戰友和日軍全都大吃一驚
    衡陽保衛戰中,衡陽市軍民同仇敵愾與日軍死戰到底,展現了中華民族誓死不做亡國奴的本性,用鮮血和淚水描繪出中國抗日禦侮歷史的雄壯畫卷。 在衡陽保衛戰中,國民黨第10軍在軍長方先覺的指揮下,以微弱的兵力死守衡陽城,他們面對的是裝備精良的10萬日軍。
  • 戰場上這事希特勒都不敢做,日軍卻做了,手段極其殘忍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發動者希特勒,說他是戰爭狂人、惡魔一點也不為過。但與之遙相呼應太平洋戰場上的日軍,其戰場上手段殘忍程度有過往而無不及。其中有一件事情,希特勒在戰場上都沒敢這樣去做,日本卻相當罕見地做了。
  • 《亮劍》裡八路軍騎兵子彈耗光,為何日軍不開槍,而是打白刃戰?
    在世人眼中,騎兵就應該是戰士騎著戰馬進行戰鬥的部隊,但為了更好的應對不同的戰場情況,又分為了輕騎兵和重騎兵,騎兵之間可以進行轉化,彼此配合。如重騎兵作為衝鋒兵,輕騎兵的任務就是追擊變陣等等。實際上,在古代不是只有騎馬的部隊才可以被稱為騎兵,另外,還包括西域駱駝兵,雲南象兵,這些可以衝鋒陷陣並靈活作戰的部隊都能被稱之為騎兵。
  • 日軍苦練拼刺戰術,為何對蘇軍、美軍的戰鬥中,很少使用白刃格鬥
    很多抗日影視劇或小說裡,都有抗日隊伍和日軍拼刺刀的情節,打仗打到一定程度,雙方就上刺刀了,白刀子進紅刀子出,打得很慘烈。但在我國戰場上十分常見的白刃格鬥,似乎在日軍和蘇軍、美軍的戰鬥中,卻很少出現這種場景,為何日軍不敢和他們拼刺刀呢?
  • 哥薩克騎兵11萬人為何連8千日軍都打不過,還被日軍全殲?
    騎兵集團衝鋒也一樣,前邊的倒下了,後邊照常衝鋒,行呈前卜後繼的悲壯局。但面對躲在深壕壁壘中的八千步兵,莫說還有輕重機關槍和炮,僅步槍也不算少。當時步槍一次壓彈五發,八千支步槍就是四萬發,打它五個齊射。連人帶馬陣前就躺下一片,這些屍體在陣前又形成絆腳石,使下次衝鋒不能很快組織。給敵人留下足夠時間。八千人在當時已是不小戰鬥力,騎兵的衝擊力得不到發揮,反而形式弱點,所以日軍取得勝利。
  • 小軍艦敢對日軍戰列艦衝鋒,死傷數萬機組依舊戰鬥
    很多人也認為美國軍隊是一支拿著可樂,抱著機槍,蹲在散兵坑裡等著炮擊和空襲過去後心驚膽戰的過去怕死軍隊。然而這次疫情表現出來的美國人生命的廉價,以及美國人民各種傻大膽事件,顯然顛覆了很多人以往的認知。其實,美軍名將麥克阿瑟曾經有這麼一句話:只有不怕死的人,才配活著。論戰鬥精神和勇氣,美軍還真沒怵過多少對手。甚至在很多地方,美軍同樣是以強大的鬥志和戰鬥精神與敵人血拼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