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 錢雪兒 編譯
2020-10-16 07:51 來源:澎湃新聞
在倫敦,梅菲爾與聖詹姆斯兩大主要高端藝術品交易聚集區近來出奇地安靜。上周取消的倫敦弗裡茲藝博會和弗裡茲大師展轉至網上,「必去活動」變成了可有可無的「線上點擊」。據估計,全球畫廊銷售量平均下降了36%。
克倫威爾之家
新冠疫情迫使全球藝術品交易提出新的商業模式。倫敦的克倫威爾之家(Cromwell Place)就是一個案例,它將自己定位成一個「為藝術專業人士提供史無前例的展覽與工作空間的會員組織」。
克倫威爾之家由一家私人財團所有,於上周六在南肯辛頓區開幕。它坐落於五座19世紀的聯排別墅中,最初由查爾斯·詹姆斯·弗雷克爵士在1858年設計。經過重新規劃後,原本的室內房間變成了14個大小不等的展覽空間。目前,大約有10家機構與40為商業成員以「想付多少付多少」的方式註冊了這裡的設施,包括辦公室、參觀室、展覽空間、藝術品倉庫以及酒吧。
克倫威爾之家內部
「我喜歡這裡的靈活性,」總部位於美國紐約的立木畫廊聯合創始人慕德偉(David Maupin)說道,他的畫廊在這座建築裡佔據了一塊730平方英尺的空間,「我們可以在這裡進行各種事務,」他補充道。他正計劃在這裡舉行各種駐地項目和沙龍式對談。「克倫威爾之家讓我們能夠與藝術家合作,來選擇哪一塊空間可以滿足他們的需要,」立木畫廊倫敦辦事處總監Isabella Icoz說道,「比起固定的畫廊空間,這可以給予我們更大的自由,因為你可以在一夜之間進行擴張或是收縮,而且不同的場地具有獨特的魅力,那意味著每次觀眾過來都能看到一些新的東西。」
《呼吸板》,納裡·沃德
為了面向公眾開放的開幕活動,立木畫廊將使用其主展覽空間展示一系列藝術家的作品,其中包括牙買加出生的藝術家納裡·沃德(Nari Ward)的一件價格在18.5萬美元的銅質雕塑作品《呼吸板》(Breathing Panel),納裡·沃德去年曾在紐約新美術館(New Museum)舉辦個展。在樓上的空間中,觀眾將在遵循社交距離措施的前提下看到藝術家比利·查爾迪斯(Billy Childish)在一間臨時工作室裡創作,他是立木畫廊代理的六位英國藝術家之一,目前正在克倫威爾之家進行半展覽、半駐地的項目。
比利·查爾迪斯在克倫威爾之家
「我們想要支持在我們在倫敦的客戶與藝術家,」慕德偉說道,「長期而言,我相信倫敦。」此外,提到人們擔心英國脫歐後,這座城市作為歐洲藝術市場一大中心的地位將消失,慕德偉補充道,「我相信脫歐後的倫敦。這裡是一個強大的中心。」
紐約藝術品經銷商亞歷山大·格雷協會(Gray Associate)與藝術顧問組織SFA是另外兩家籤約了克倫威爾之家空間的美國機構。
另一方方面,對於藝術品商人而言,倫敦還是一個非常昂貴的地方。「倫敦畫廊的租金和管理費用都叫人望而卻步,」衣索比亞畫廊Addis Fine Art的創始人Rakeb Sile說道,她的畫廊在克倫威爾之家裡有一間辦公室。根據Sile的說法,在梅菲爾運營一家傳統的實體畫廊每年大約需要耗費20萬英鎊,或是26萬美元。來到南肯辛頓後,她期望每年可以節省4萬英鎊。如今,當疫情中斷了國際藝術博覽會上的交流時,克倫威爾之家成為了一個「更具有吸引力的模板」。
Addis Fine Art在克倫威爾之家展出的作品
杜拜畫廊Lawrie Shabibi是倫敦的新客,也是克倫威爾之家諸多國際成員之一。畫廊總監Asmaa Al-Shabibi將此次入駐視為試水倫敦市場的一次機遇,並且認為這樣固定又靈活的場地對於建立畫廊在倫敦的身份至關重要。
來自愛丁堡的藝術品商人理察·英格爾比(Richard Ingleby)坦言,他已經「受到了那些虛擬的藝術博覽會」。和其他籤約了克倫威爾之家的人一樣,英格爾比希望這個場所能夠實現一年舉行一場「現場藝博會」的目標。「當你與它面對面的時候,才能感受到藝術真的存在,」英格爾比補充道,他將向觀眾介紹蘇格蘭藝術家們的新作。卡洛琳·沃克(Caroline Walker)溫暖的室內畫《燃燒的蠟燭,傍晚,2019年3月》將出現在展覽中。不過,雖然英格爾比認為虛擬畫廊空間「像是糟糕的電腦遊戲,」他的畫廊仍然在線上弗裡茲展會上佔了一個虛擬展廳。
英格爾比在克倫威爾展出的藝術品
2017年,克倫威爾之家的構想剛誕生,就遭遇了以梅菲爾為中心的倫敦藝術世界的懷疑,同年,佳士得宣布關閉其位於南肯辛頓的拍賣場。但現在,疫情導致倫敦西區商業區的人流量減少,南肯辛頓住宅區以及這裡繁忙的人行道正在崛起,可能會成為一個頗具吸引力的新選擇。
上周,克倫威爾之家容納了約1000人進行VIP預覽,周末的開放參觀也被訂滿。「今年對所有人來說都是艱難的一年,」克倫威爾之家的運營總監普樂斯頓·本森(Preston Benson)說道,「但是你能在這裡的街巷裡感受到一絲生氣。如果有人群的話,人們會願意過來看看發生了什麼。」在藝博會與與永久畫廊之間,克倫威爾之家提供了一個折中而創新的選擇。
(本文編譯自《紐約時報》與Apollo Magazine相關報導)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倫敦,藝博會,弗裡茲藝博會,疫情後的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