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藝術人物中,在美國,由黑人弗洛伊德之死引發的震蕩繼續蔓延,在藝術界中,藝術團體遊擊隊女孩錄製短片探討有關「黑人的命也是命」議題;在英國,建築師諾曼·福斯特所在事務所發布「小黃瓜」插畫書,讓隔離在家的孩子開啟「建築之旅」。
八十歲的知名畫家、藝術評論家謝春彥與友人籌備數月記錄疫期藝事的「庚子藝事展」今天起終於開始在上海兩大藝術展館進行布展,並將於6月27日對外展出,這一展覽參展者包括韓羽、尚長榮等六十位文化界名家,用手中的筆以藝術的形式記錄著他們在疫期的真實生活與所思所想。
《澎湃新聞·藝術評論》「一周藝術人物」,報導並評析國內外的藝術人物及熱點事件。
中國上海 | 畫家、藝術評論家謝春彥
策劃「庚子藝事」大展,記錄「庚子疫事」
今年迎來人生八十歲的知名畫家、藝術評論家謝春彥與其友人籌備數月之久記錄疫期藝事的「庚子藝事展——四王二顧李季曹謝藝術聯展」今天起終於開始在上海羅浮紫藝術與古美藝術中心兩大藝術展館進行布展,並將於6月27日正式對外展出,這一展覽由知名報人、學者鄭重任學術顧問,參展者既有九十老翁,也有九齡小學生,包括韓羽、尚長榮、夏陽等文藝界名家,用手中的筆以藝術的形式記錄著他們在疫期的真實生活與所思所想。
謝春彥(左)與戲劇名家尚長榮商談「庚子藝事展」策劃
「庚子藝事展」海報(局部)
進入庚子年,生於1941年的謝春彥終於新晉為「八零後」——他自己畫了一幅《八十上樹圖》,自嘲說「
日月何其速,真成老匹夫,悠然到八十,還是要爬樹,樹上何所有,也算一條路。」
銜個菸斗,無奈且自在地「爬上了樹」,然後果然就愈發恣意、愈發青春作伴了。因為意外的疫情,年初宅在大門、二門之內的他揮毫持鏟之餘,每天拿筆作刀槍——畫漫畫,寫討(伐)詩,一筆一筆在繼續著他的《荒唐彥》專欄,或一時膽壯以粗墨繪寫除惡務盡的大公雞,一時卻又春心蕩漾寫出一紙「寄往春天的一封詩箋」,說:「原先,諸如親吻呀,擁抱呀,唱歌呀,縱酒、蹦跳呀都算不得什麼偉大的動作,明裡暗裡都大可以做做,到如今卻成神話奢望哉!」於是,整個庚子的早春,無奈閉居在家的他最嚮往的事就是:擁抱,唱歌、縱酒、蹦跳……
可惜最後都只是空想而已。
謝春彥記錄疫期心境的書法《抬起你頭顱之高貴,破兇前徵》
速寫
疫期中的謝春彥像
顧村言 繪
臨近暮春,新冠疫情仍在持續,疫情風險度終於降低,可以出門的他歡騰之餘,於是立即開始折騰籌備「庚子藝事展」,他說因為對這前所未有的疫情,觸動極大,想的是「以藝事記錄疫事」。為了這一展覽,事無巨細,無論是邀請名單,上門取作品、裱畫,八十歲的他都親歷親為,甚至為了展覽策劃連續多日睡在客廳的躺椅上,用他的話說——他就是這一展覽的「總行走」或「牛馬走」。
他在展覽序跋中說:「
庚子之歲,遽降大疫於斯世、斯民。此亦吾地球萬古唯一遇之者。吾固屬萬物芻狗之屬,然斯民又何罪何孽耶?吾不解甚甚,懼之甚甚。書生老去,更不能對之狂且狷也。然吾亦不甘於斯孽,不甘任新冠怪逆小兒之欺也。然吾只餘手中弱管一支,遂懇邀四海同不甘此之老少男女,無論九十老翁、九齡小學生,無論高官,無論細民,無論貧富、有名無名,一律寫心寫志,抒吾人真情實義;無論技晉大師,無論藉藉無成藝事者,但共一素心猛志,效陶令所謂「刑天舞幹戚」一戰之也。吾地球億億兆兆之兄弟姐妹,亦當不計勝敗,同心同是,或可尋回春天尋回尋常之平安也。此半百作者堅信之耳。吾何能何德,唯盡人子之責也。
」
據悉,此次展覽的參展者有六十位,揮筆助陣的文化藝術界名家既有書畫大家,也有戲劇名家,知名作家、報人、評論家等,包括計鎮華、夏陽、鄭重、金宇澄等。其中年齡最大的是91歲的香港知名藝術收藏家張宗憲,最小的為九齡小學生。
(宗禾)
英國倫敦 | 藝術團體遊擊隊女孩
參與線上「藝術之夜」,為反種族主義發問「我們能夠做些什麼」
遊擊隊女孩
上周末,美國匿名激進藝術團體遊擊隊女孩(Guerrilla Girls)參與了倫敦「藝術之夜」的線上活動「預告片」(Trailers),她們以一支短片探討有關「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的議題,並聲稱她們將通過線上平臺來分享資源與信息。
遊擊隊女孩的社交網站貼圖
「藝術之夜」是倫敦一年一度的免費當代藝術節,在倫敦的多個街區舉行,今年的活動原本將以薩默塞特府(Somerset House)與斯特蘭德大街180號為中心,但因新冠疫情而取消。取而代之,「藝術之夜」移步線上,並推出「預告片」系列直播。該系列共有10位/組藝術家參與。
在社交網站上,遊擊隊女孩寫道:「深膚色的人們容易遭受種族滅絕式行動的傷害,這些行動來自根植在殖民主義和種族主義中的機制。我們能夠為此做些什麼?」除此之外,在遊擊隊女孩的「預告片」影像中還介紹了她們原來為薩默塞特府的藝術夜所做項目的介紹。
遊擊隊女孩誕生於上世紀80年代,由一群活躍於紐約藝術圈的女藝術家組成,沒有人知道她們的真實身份。為了保持匿名,成員們戴上大猩猩面具,並使用已故的女性藝術家名字作為代號。她們希望喚起廣大藝術社群對藝術圈內性別不平等與種族不平等的注意,利用海報、書籍、布告欄及公眾演出,揭露藝術圈內的歧視與不實。她們曾以海報、張貼畫等,推動紐約畫廊提高其代理女藝術家的比例。隨著時間的推移,遊擊隊女孩使用過的海報和張貼畫逐漸變成了藝術的證物。它們成為英國泰特現代美術館的永久收藏,也曾經參展威尼斯雙年展。(文/錢雪兒)
英國 | 建築師諾曼·福斯特
讓隔離在家的孩子開啟「建築之旅」,事務所發布「小黃瓜」插畫書
諾曼·福斯特
據dezeen網站報導,英國福斯特建築事務所將其代表作之一、摩天大樓「小黃瓜」(Gherkin skyscraper)作為主角,製作了一本線上插畫書,這是事務所發起的「從家開始的建築」(#architecturefromhome)計劃的一部分,試圖以此為疫情中的孩子們帶來快樂。
《飛行的小黃瓜》插圖
《飛行的小黃瓜》插圖
這本書名為《飛行的小黃瓜》(The Flying Gherkin),將諾曼·福斯特(Norman Foster)創立的事務所的各個項目擬人化,「小黃瓜」擁有手臂和火箭似的身體,它從倫敦啟程,去世界各地拜訪由該事務所設計的其他建築。
「小黃瓜」本名為「聖瑪莉艾克斯30號大樓」(30 St Mary Axe),諾曼·福斯特曾憑此設計獲英國斯特靈建築獎。在故事的第一章裡,小黃瓜和其他位於市中心的建築討論了因為疫情而無比安靜的倫敦街道,其中包括聖保羅座堂和暱稱「起司刨」的利德賀大樓。
「在故事中,小黃瓜純粹靠意志力和決心發現了特別的飛行能力,它用這個能力與世界各地的舊識新交相會,」福斯特事務所的高級合伙人凱蒂·哈裡斯(Katy Harris)說道,「我們認為這樣的故事能夠在疫情期間,幫助將我們的建築介紹給非常年輕的觀眾。與此同時,我們為每座出現在故事中的建築賦予了獨特的聲音和性格,試圖以此來展現它們在各自的城市中扮演的角色。」
哈裡斯介紹道,「從家開始的建築」計劃旨在向被疫情「困住」的孩子們進行寓教於樂的建築普及,「這是我們平時舉行的各種工作坊和活動的延伸。」
「建築是生活的基本組成部分,它滿足了最基本的一大需要:庇護,」哈裡斯繼續說道,「對於許多孩子來說,他們最早畫的東西往往都是一幢典型的房屋,有一個尖頂、一扇門和兩扇窗。」(文/錢雪兒)
美國克裡夫蘭 | 克利夫蘭當代美術館館長吉兒·施耐德
出任館長23年,或因引發種族爭議的展覽突然宣布辭職
吉兒·施耐德
據ARTnews報導,執掌美國克利夫蘭當代美術館(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Cleveland)23年之久的館長吉兒·施耐德(Jill Snyder)近日突然宣布卸任。此前,美術館因展出一名藝術家創作的警察暴力作品而捲入爭議。隨著爭議不斷發酵,美術館撤下了有關展品。事發不到兩周,施耐德就突然遞上辭呈。
克利夫蘭當代美術館
在聲明中,施耐德沒有提及作品爭議,而是堅持認為,她所理解的美術館事業應保持當代性,館長人選需要有多樣性。「是時候選出更有改革精神、創新意識的領導人將美術館帶入新的歷史階段。為了給新的館長騰出桌子,我很樂意讓出位置。」施耐德說。
1996年,吉兒·施耐德加入美術館,當時美術館的名稱還是克利夫蘭當代藝術中心,她參與美術館改建成為今天人們所見的樣式。這座四層樓的建築面積為200平方米。博物館的場地是一個三角形,基座六邊形,向上形成直角屋頂。這是一座技術上創新、視覺上震撼和功能上實用的建築,它的六個立面主要用黑色不鏽鋼和透明或彩色玻璃建造。2019年,美術館免費對外開放,施耐德說,這是藝術機構面向更多參觀者、員工和展覽計劃的一攬子大計劃之一。
克利夫蘭當代美術館表示,現任副館長梅根·賴希(Megan Lykins Reich)將臨時出任執行館長,今年夏天,美術館會開始物色新館長。(文/畹町)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