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藝術人物|手繪是「與生俱來的渴望」,藝術家麥克林辭世

2020-12-18 澎湃新聞

本月初,以「迷幻海報」設計著稱的美國藝術家邦妮·麥克林辭世,享年80歲,她一生堅持手繪,認為這是人們「與生俱來的渴望」。以新媒體方式創作、曾獲得2018年特納獎提名的「法證建築」,其創始人近日赴美參展,卻因「安全風險」為由被禁止入境。

在英國,義大利設計組合「鬼形」將在蛇形畫廊以「樹」為名顛覆設計的意義;在阿姆斯特丹,中國臺灣青年藝術家羅晟文以創作方式反思人與自然共存的主題曲。

《澎湃新聞·藝術評論》「一周藝術人物」,報導並評析國內外的藝術人物及熱點事件。

美國紐敦 | 迷幻海報畫家邦妮·麥克林

80歲辭世,「手繪是人們與生俱來的渴望」

邦妮·麥克林自畫像

據《紐約時報》上周報導,2月4日,美國迷幻海報藝術家邦妮·麥克林(Bonnie MacLean)在康乃狄克州紐敦的一家養老院逝世,享年80歲,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她為舊金山的搖滾樂演出設計過一系列風格迷幻、色彩繽紛的海報,這些海報成為一代人的收藏與記憶。

1939年12月,邦妮·麥克林出生於費城,1961年取得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法語文學學士。她在紐約一邊工作,一邊學習藝術課程,1963年移居舊金山。

在舊金山,麥克林認識了後來成為她丈夫的比爾·格雷厄(Bill Graham)。1960年中期,格雷厄是當地有名的音樂會籌辦人,他組織的大部分音樂會都在菲爾莫爾禮堂(Fillmore Auditorium)舉辦,並且邀請一些有影響力的藝術家設計海報。Wes Wilson、Victor Moscoso、Rick Griffin、Stanley Miller和Alton Kelley當時被稱為「五大海報藝術家」。麥克林最初不在其列,直到Wes Wilson退出後,她才取而代之。

麥克林為菲爾莫爾禮堂設計的海報,這是她本人最喜愛的一張,2007年曾在紐約惠特尼美國藝術博物館展出。

1967年,麥克林正式成為海報設計藝術家,這是她為菲爾莫爾禮堂設計的海報,以「動物」為題。

1967年,麥克林設計出第一款海報,1971年,她結束了海報設計生涯,其間共設計32款海報。數量雖不多,卻是當年「迷幻海報藝術」的頂峰之作。2005年和2007年,這批作品在利物浦泰特美術館和紐約惠特尼美國藝術博物館的「愛的夏季:迷幻時代的藝術」展覽展出。

伴隨數碼時代到來,計算機為海報藝術家和其他設計師帶來了更多可能,但麥克林始終偏愛手繪。海報畫生涯後,她開始素描、蠟筆畫以及油畫創作。

「我認為應當堅持手繪,這是人們與生俱來的渴望,從來如此,現在依然如是。」麥克林曾說。(文/畹町)

英國倫敦 | 義大利設計組合「鬼形」

在蛇形畫廊辦展,以「樹」為名顛覆設計的意義

設計組合Formafantasma,或稱「鬼形」

據《衛報》報導,3月,設計組合Formafantasma將在倫敦蛇形畫廊賽克勒館舉辦展覽,蛇形畫廊藝術總監漢斯·烏爾裡希·奧布裡斯特(Hans Ulrich Obrist)表示,邀請他們是希望提供「一種思考方式,而非產品展」。他們選擇以「樹」為主題,展覽上的一切都關於木材,從它的分子結構到日常物品中的使用,再到森林法,極盡人們對於樹的想像。

Formafantasma 作品 脫蠟蟲膠、木材纖維等

Formafantasma可以被粗略地譯為「鬼形」,由西蒙尼·法瑞森(Simone Farresin)和安德裡亞·崔馬奇(Andrea Trimarchi)兩名來自義大利的設計師組成。對於法瑞森和崔馬奇而言,世界上的所有知識都值得探索。他們工作室仿佛陳列著17世紀的珍奇櫃,藝術與科學的各種物品混雜在一起。他們對於材料的理解來自不從角度,包括生物化學、社會學、美學、生態學、經濟學、地理學。

「我們想要顛覆『只有人類是優勢物種』的觀念,」法瑞森說道。在他們看來,人類「痴迷於身體的完整」,而樹可以在失去肢體的情況下依然欣欣向榮,此外,樹還與昆蟲和鳥類聯繫在一起,「在樹的身體中,生與死共存。」

法瑞森和崔馬奇一直試圖拓展設計師角色的邊界,在他們看來,設計師的身份不該局限於為物體賦形,他們關心產品的「完整生命」,從礦山到垃圾場的全過程。對他們而言,材料不該是屈服於設計師意志的東西,它有生命,有故事,有聲音,他們想要「讓材料說話」。(文/錢雪兒)

美國邁阿密 | 「法證建築」創始人埃亞勒·魏茲曼

因「安全風險」為由被禁止入境美國,原計劃探討佛羅裡達人權侵犯案例

埃亞勒·魏茲曼

據《The Art Newspaper》報導,近日,倫敦藝術與研究團體「法證建築」(Forensic Architecture)創始人埃亞勒·魏茲曼(Eyal Weizman)因為被標記為「安全風險」被禁止入境美國。魏茲曼擁有以色列和英國護照,當時他正前往佛羅裡達,為「法證建築」在邁阿密達德學院藝術與設計博物館的展覽做準備。

「法證建築」成立於2010年,以探討全球人權侵犯情況著稱,其中一些案例發生於美國。團隊成員包括科學家、建築師、律師、軟體工程師、記者等不同學科領域人士,利用建築軟體進行研究。在此次邁阿密展覽上,團隊原本計劃對佛羅裡達的霍姆斯特德拘留中心發起調查,該中心被指控讓移民兒童處於非人性化環境中。「法證建築」曾獲得2018年特納獎提名,並參加2019年惠特尼雙年展。

「我們的工作基於同社會弱勢群體建立聯繫,並在受害者、積極分子、科學家和文藝創作者之間建立網絡。」魏茲曼在採訪中說道。據他透露,在他原定航班的兩天前,美國大使館以郵件形式通知他的免籤證明作廢,郵件沒有指出作廢原因,也沒有提出任何重新申請籤證的方式。第二天,魏茲曼前往美國駐倫敦大使館申請籤證,「工作人員告訴我,免籤證明作廢的原因是『算法』識別出一項安全風險,可能是由於我參與過的事、我聯繫過的人或是我去過的地方。」

據悉,魏茲曼上一次去美國是去年12月。在此次邁阿密的展覽上,他的妻子伊內斯(Ines)替他讀了聲明。(文/錢雪兒)

荷蘭阿姆斯特丹 | 中國臺灣青年藝術家羅晟文

可延伸的耳朵:像寵物一樣聽見超聲波

羅晟文在荷蘭阿姆斯特丹ARTIS動物園, 2019

你想聽到你家的貓能聽到的聲音嗎?

超聲波超過了人類可聽見的能力,但貓和狗等動物卻可以聽到。來自中國臺灣的青年藝術家羅晟文創造了一種可穿戴的設備,使他能夠像某些寵物一樣聽到超聲波。近期,這個名為「可延伸的耳朵」(2019年)的項目,於荷蘭阿姆斯特丹的攝影博物館(FOAM Museum)中展出。

在羅晟文的許多項目中,他都在討論當代社會中人類與其他物種之間的關係。而這些項目通常源自藝術家的日常生活。譬如當被問及如何產生此次項目時,羅晟文介紹說,當他和其他人一起生活時,他發現噪音是很主觀的。對別人而言是音樂的聲音對他而言可能是噪音。這使他意識到「噪聲」取決於個人,更可能取決於物種,因為聽覺範圍因物種而異。

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以人為中心來處理「噪音」,例如,在產品信息上,製造商如何標記可聽到的(對人的)噪音分貝,以及當有人提出噪音投訴時,警方會測量人可以聽見的噪音。但我們人類在不知不覺中產生的超聲波,會不會干擾到其他物種?

帶著這個問題,在長達一個月的時間裡,藝術家把自己作為實驗的小白鼠,他無論白天黑夜都一直佩戴著該收音設備,並通過視頻、360度照片以及他在實驗期間和實驗之前保存的夢的日記,來記錄他這一個月的經歷。

羅晟文《睡眠時間記錄》 2019

在展覽現場,觀眾可以觀摩這些視頻、照片及文字形式的記錄。展覽現場還有超聲波收聲裝置,把我們在現場發出的超聲波轉譯成圖像。在開幕式上,臺灣的打擊樂器演奏家辜永端表演了作品《你能聽到他們唱歌嗎?》。該作品的靈感來自於本次展覽,通過使用例如軍鼓或蝙蝠探測器之類的能產生超聲波的不同物體,讓演奏在可聽見和不可聽見的聲音之間徘徊。

「可延伸的耳朵」項目現場

在羅晟文看來,人與動物的關係直接反映了人們對環境的價值觀和態度。就像這個項目中的超聲波,儘管已被證明這些波可對動物造成傷害,但人類卻並不自覺我們會產生這些超聲波,或者並不以為意。

這次疫情之下,我們真的需要進一步反思:人類究竟應該以什麼樣的姿態,共處於地球這個複雜多樣的生態系統裡?(文/李豫晨)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一周藝術人物|為奧運設計海報和「出圈」合作的藝術家們
    大藝術家的「出圈」往往引起關注,例如英國藝術家安東尼·葛姆雷就在新年伊始,與韓國人氣最高的男子組合防彈少年團合作,開展跨領域藝術交流。《澎湃新聞·藝術評論》「一周藝術人物」,報導並評析國內外的藝術人物及熱點事件。
  • 一周藝術人物|疫情中的策展人與藝術家:反思、同情與行動
    在上海,徐匯藝術館舉辦了疫情後的首場展覽,展出藝術家季曉煒寧靜的「『葉』問」。《澎湃新聞·藝術評論》「一周藝術人物」,報導並評析國內外的藝術人物及熱點事件。此外,藝術市場所發生的巨變將有望重新校準博物館與商業藝術世界的關係。「博物館依賴於交易商、藝術家,以及其董事會中藏家之間微妙的平衡關係,藝術經濟的崩壞使它們無一倖免。在反烏託邦的未來,博物館必須關注自身對於社會的益處,社會無比需要它們所能提供的慰藉。」
  • 一周藝術人物|物派藝術家原口典之辭世,葛姆雷雕塑惹爭議
    74歲的日本藝術家原口典之近日辭世,他與關根伸夫、李禹煥等人都是日本戰後知名的「物派」藝術代表。雕塑家安東尼·葛姆雷因公共藝術作品的成本未能公開,在普利茅斯引發爭議,一座城市究竟該在何種程度上為藝術家埋單?
  • 一周藝術人物|宮崎駿傳奇將「開啟」美國電影學院博物館
    從動畫到攝影,從手繪到人工智慧,藝術家始終探索人類情感,講述人類寓言,攝影師特雷弗·帕格林就以新作《開花》表達疫情後「悼念」。在德國,99歲的收藏家埃裡希·馬克思辭世,他曾影響過德國當代藝術的公共展示。在中國,80歲的中國畫家朱理存辭世,無論寫意畫或工筆畫,她總寄情於平常的人和事。當代藝術家範勃在北京舉辦個展「無形的劇場」,讓人們感受盲人世界的不易。
  • 藝術人物·當代著名藝術家——楊紅
    首創中國當代民俗油畫「嶺南麗」系列及國粹「京劇人物」系列油畫藝術作品。「嶺南麗」獲得了中國商標權。中國當代民俗油畫「嶺南麗」系列及國粹「京劇人物」系列油畫藝術作品,獲得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版權局頒發的著作權。11月參加第二屆中國收藏文化博覽會上「楊紅油畫藝術作品」榮獲金獎。12月受中國中央黨校名人美術館邀請,成功舉辦「中國女畫家楊紅油畫藝術作品展。
  • 一周藝術人物|建築師霍爾的藝術表達,光州策展人的本土轉向
    在北京,央美將舉辦「雲水襟懷——宋步雲誕辰110周年紀念展」,紀念該學院藝術名家宋步雲。在上海,將於2021年5月新開的非營利機構「Longlati基金會」,將選擇一位青年伊朗藝術家的個展為其揭幕。 《澎湃新聞·藝術評論》「一周藝術人物」,報導並評析國內外的藝術人物及熱點事件。
  • 一周藝術人物|顧錚評述城市表情,「江南扇王」徐義林辭世
    步入五月,國內的藝術活動終於活躍起來。上周,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發布了攝影評論家顧錚的《城市表情》第三版,並在展覽中呈現出疫情期間的都市街頭攝影作品。在蘇州,被稱為「江南扇王」的徐義林先生辭世,他生前最在意的是蘇扇技藝的真正傳承。在印度,知名女性藝術家扎裡娜·哈什米因病去世,享年83歲。
  • 人物手繪線稿素材3,插畫學習素材分享大全合集,人物手繪
    人物手繪線稿素材,插畫學習素材分享大全合集,人物手繪人物手繪線稿素材,插畫學習素材分享大全合集,人物手繪人物手繪線稿素材,插畫學習素材分享大全合集,人物手繪人物手繪線稿素材,插畫學習素材分享大全合集,人物手繪人物手繪線稿素材,插畫學習素材分享大全合集,人物手繪人物手繪線稿素材,插畫學習素材分享大全合集,人物手繪
  • 人物手繪線稿素材2,插畫學習素材分享大全合集,人物手繪
    人物手繪線稿素材,插畫學習素材分享大全合集,人物手繪人物手繪線稿素材,插畫學習素材分享大全合集,人物手繪人物手繪線稿素材,插畫學習素材分享大全合集,人物手繪人物手繪線稿素材,插畫學習素材分享大全合集,人物手繪人物手繪線稿素材,插畫學習素材分享大全合集,人物手繪人物手繪線稿素材,插畫學習素材分享大全合集,人物手繪
  • 一周藝術人物|隈研吾操刀新博物館,燈光藝術大師索尼爾辭世
    在紐約,79歲的燈光藝術大師基斯·索尼爾近日辭世,他以光雕塑以及運用霓虹燈管創作而聞名。在伊拉克巴格達,一位德國策展人遭到劫持,後被伊政府軍解救。在上海,60歲的書法家宣家鑫在劉海粟美術館舉辦展覽,展出120餘幅書法作品。《澎湃新聞·藝術評論》「一周藝術人物」,報導並評析國內外的藝術人物及熱點事件。
  • 一周藝術人物|畫廊主的破與立,翟永明的文與影
    此外,畫家王克舉、藝術家張洹、設計師保羅·考克塞茲的新項目也分別發布。《澎湃新聞·藝術評論》「一周藝術人物」,報導並評析國內外的藝術人物及熱點事件。邁阿密 | 佩斯畫廊總裁兼執行長馬克·格裡姆徹創立「下一代畫廊」,不銷售作品的畫廊怎樣盈利?
  • 一周藝術人物|阿布拉莫維奇演繹卡拉斯,建築大師羅傑斯退休
    行為藝術家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近日首演了新作《瑪利亞·卡拉斯的七次死亡》,她在歌唱家卡拉斯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她更想展示女性所能擁有的力量和毅力。曾聯合設計出蓬皮杜藝術中心的英國著名建築師理察·羅傑斯宣布退休,他憑藉對英國建築的推動獲得普利茲克建築獎等榮譽。
  • 一周藝術人物|油畫家李天祥辭世,收藏家終止向西班牙捐贈
    2月5日,中國油畫藝術家、教育家,上海大學美術學院第一任院長李天祥以92歲高齡在京辭世。在西班牙,頂尖收藏家艾拉·豐塔納爾斯-希斯內洛斯因與現任西班牙文化部部長無法達成協議,決定停止向該國政府捐贈400件私人收藏。非洲裔美國藝術家莎芭拉拉·塞爾弗將在波士頓與倫敦迎來個展,探討對種族與性別的文化態度;詹姆斯·特瑞爾也將在倫敦呈現新作,繼續探索藝術中的「光」。
  • 一周藝術人物|比利時藏家因偽作被捕,達明·赫斯特回顧創作
    2019年英國特納獎得主之一的勞倫斯·阿布·哈姆丹近日獲得美國費城藝術博物館和義大利都靈某基金會的委託項目,而他的「大師兄」,1995年摘得特納獎的藝術家達明·赫斯特也投入了下一場回顧展的準備。《澎湃新聞·藝術評論》「一周藝術人物」,報導並評析國內外的藝術人物及熱點事件。
  • 一周藝術人物|共「畫」疫情的孩子們,隨火箭升空的伊頓畫作
    《澎湃新聞·藝術評論》「一周藝術人物」,報導並評析國內外的藝術人物及熱點事件。(文/畹町)美國 | 街頭藝術家特裡斯坦·伊頓委任作品隨SpaceX載人火箭上天特裡斯坦·伊頓街頭藝術家特裡斯坦·伊頓(Tristan Eaton)的作品曾被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useum
  • 一周藝術人物魯斯查解構美國元素,俄原美協主席因新冠辭世
    上周,兩位高齡的藝術家走完了各自的藝術人生。素有「水滴畫家」之稱的韓國知名藝術家金昌烈逝世,享年91歲;俄羅斯人民畫家、原美協主席瓦連金·西多羅夫因新冠肺炎病逝,享年93歲。  上海大學出版社新近出版藝術史學者高名潞的《中國當代藝術史》,梳理出中國早期藝術現代性的「線頭」。奈及利亞藝術家埃梅卡·奧格博通過一組作品,呼籲公眾關注殖民掠奪文物。
  • 一周藝術人物|舞與墨間,另一種視角的「全球藝場上海時間」
    美國藝術家亞歷克斯·達·科爾特帶著「橡膠鉛筆惡魔」虛擬復古電視和20世紀動畫叩開榮宅;法國著名舞蹈家及編舞家傑羅姆·貝爾在西岸美術館「起舞」,慶祝普通人的「盛會」。在上海復星藝術中心,藝術家潘公凱攜展覽「筆·墨」而來;在北京中國美術館,央美老教授高潮用油畫展現逝去的鄉土中國;黃琪瓏在上海寶龍美術館表達了當代語境下的漆器藝術。
  • 一周藝術人物|畫筆記錄的武漢日記,起訴皮克斯的美國畫家
    庚子新春的疫情成為公眾焦點,連日來,在封城的武漢,藝術家們或持續繪寫對於疫情結束與春暖花開的期待,或以畫筆真實記錄著身邊的一切,而武漢以外的藝術界則繼續以他們的方式記錄抗疫、支持抗疫,鼓舞抗疫。在巴基斯坦,該國首位女性建築師雅斯門·拉裡近日被授予2020年簡·德魯建築獎,該獎項旨在提高女性建築師的形象;在法國,女性藝術家絲娜·席迪拉將作為首位阿爾及利亞裔藝術家代表法國參加明年威尼斯雙年展。《澎湃新聞·藝術評論》「一周藝術人物」,報導並評析國內外的藝術人物及熱點事件。
  • 一周藝術人物|庚子藝事的八旬策劃者,為孩子插畫的建築師
    一周藝術人物中,在美國,由黑人弗洛伊德之死引發的震蕩繼續蔓延,在藝術界中,藝術團體遊擊隊女孩錄製短片探討有關「黑人的命也是命」議題;在英國,建築師諾曼·福斯特所在事務所發布「小黃瓜」插畫書,讓隔離在家的孩子開啟「建築之旅」。
  • 藝術開卷|《女性藝術家》:藝術理想照耀現實
    今天是國際婦女節,分享《女性藝術家》正逢其時。《女性藝術家》封面推薦理由:她們,探索自我,探索藝術。四百多年後,昔日的藝術理想早已照耀現實。如今,400多年過去了,今年3月6日公布的一份環球藝術市場報告稱:「2019年,在經銷商行業中,女性藏家的份額達36%,在畫廊中,展出的女性藝術家數量佔總展出藝術家總數的44%。」今天是國際婦女節,分享《女性藝術家》正逢其時。該書作者弗拉維婭·弗裡傑裡(Flavia Frigeri)是一位藝術史學家兼策展人,並執教於倫敦大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