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初,以「迷幻海報」設計著稱的美國藝術家邦妮·麥克林辭世,享年80歲,她一生堅持手繪,認為這是人們「與生俱來的渴望」。以新媒體方式創作、曾獲得2018年特納獎提名的「法證建築」,其創始人近日赴美參展,卻因「安全風險」為由被禁止入境。
在英國,義大利設計組合「鬼形」將在蛇形畫廊以「樹」為名顛覆設計的意義;在阿姆斯特丹,中國臺灣青年藝術家羅晟文以創作方式反思人與自然共存的主題曲。
《澎湃新聞·藝術評論》「一周藝術人物」,報導並評析國內外的藝術人物及熱點事件。
美國紐敦 | 迷幻海報畫家邦妮·麥克林
80歲辭世,「手繪是人們與生俱來的渴望」
邦妮·麥克林自畫像
據《紐約時報》上周報導,2月4日,美國迷幻海報藝術家邦妮·麥克林(Bonnie MacLean)在康乃狄克州紐敦的一家養老院逝世,享年80歲,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她為舊金山的搖滾樂演出設計過一系列風格迷幻、色彩繽紛的海報,這些海報成為一代人的收藏與記憶。
1939年12月,邦妮·麥克林出生於費城,1961年取得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法語文學學士。她在紐約一邊工作,一邊學習藝術課程,1963年移居舊金山。
在舊金山,麥克林認識了後來成為她丈夫的比爾·格雷厄(Bill Graham)。1960年中期,格雷厄是當地有名的音樂會籌辦人,他組織的大部分音樂會都在菲爾莫爾禮堂(Fillmore Auditorium)舉辦,並且邀請一些有影響力的藝術家設計海報。Wes Wilson、Victor Moscoso、Rick Griffin、Stanley Miller和Alton Kelley當時被稱為「五大海報藝術家」。麥克林最初不在其列,直到Wes Wilson退出後,她才取而代之。
麥克林為菲爾莫爾禮堂設計的海報,這是她本人最喜愛的一張,2007年曾在紐約惠特尼美國藝術博物館展出。
1967年,麥克林正式成為海報設計藝術家,這是她為菲爾莫爾禮堂設計的海報,以「動物」為題。
1967年,麥克林設計出第一款海報,1971年,她結束了海報設計生涯,其間共設計32款海報。數量雖不多,卻是當年「迷幻海報藝術」的頂峰之作。2005年和2007年,這批作品在利物浦泰特美術館和紐約惠特尼美國藝術博物館的「愛的夏季:迷幻時代的藝術」展覽展出。
伴隨數碼時代到來,計算機為海報藝術家和其他設計師帶來了更多可能,但麥克林始終偏愛手繪。海報畫生涯後,她開始素描、蠟筆畫以及油畫創作。
「我認為應當堅持手繪,這是人們與生俱來的渴望,從來如此,現在依然如是。」麥克林曾說。(文/畹町)
英國倫敦 | 義大利設計組合「鬼形」
在蛇形畫廊辦展,以「樹」為名顛覆設計的意義
設計組合Formafantasma,或稱「鬼形」
據《衛報》報導,3月,設計組合Formafantasma將在倫敦蛇形畫廊賽克勒館舉辦展覽,蛇形畫廊藝術總監漢斯·烏爾裡希·奧布裡斯特(Hans Ulrich Obrist)表示,邀請他們是希望提供「一種思考方式,而非產品展」。他們選擇以「樹」為主題,展覽上的一切都關於木材,從它的分子結構到日常物品中的使用,再到森林法,極盡人們對於樹的想像。
Formafantasma 作品 脫蠟蟲膠、木材纖維等
Formafantasma可以被粗略地譯為「鬼形」,由西蒙尼·法瑞森(Simone Farresin)和安德裡亞·崔馬奇(Andrea Trimarchi)兩名來自義大利的設計師組成。對於法瑞森和崔馬奇而言,世界上的所有知識都值得探索。他們工作室仿佛陳列著17世紀的珍奇櫃,藝術與科學的各種物品混雜在一起。他們對於材料的理解來自不從角度,包括生物化學、社會學、美學、生態學、經濟學、地理學。
「我們想要顛覆『只有人類是優勢物種』的觀念,」法瑞森說道。在他們看來,人類「痴迷於身體的完整」,而樹可以在失去肢體的情況下依然欣欣向榮,此外,樹還與昆蟲和鳥類聯繫在一起,「在樹的身體中,生與死共存。」
法瑞森和崔馬奇一直試圖拓展設計師角色的邊界,在他們看來,設計師的身份不該局限於為物體賦形,他們關心產品的「完整生命」,從礦山到垃圾場的全過程。對他們而言,材料不該是屈服於設計師意志的東西,它有生命,有故事,有聲音,他們想要「讓材料說話」。(文/錢雪兒)
美國邁阿密 | 「法證建築」創始人埃亞勒·魏茲曼
因「安全風險」為由被禁止入境美國,原計劃探討佛羅裡達人權侵犯案例
埃亞勒·魏茲曼
據《The Art Newspaper》報導,近日,倫敦藝術與研究團體「法證建築」(Forensic Architecture)創始人埃亞勒·魏茲曼(Eyal Weizman)因為被標記為「安全風險」被禁止入境美國。魏茲曼擁有以色列和英國護照,當時他正前往佛羅裡達,為「法證建築」在邁阿密達德學院藝術與設計博物館的展覽做準備。
「法證建築」成立於2010年,以探討全球人權侵犯情況著稱,其中一些案例發生於美國。團隊成員包括科學家、建築師、律師、軟體工程師、記者等不同學科領域人士,利用建築軟體進行研究。在此次邁阿密展覽上,團隊原本計劃對佛羅裡達的霍姆斯特德拘留中心發起調查,該中心被指控讓移民兒童處於非人性化環境中。「法證建築」曾獲得2018年特納獎提名,並參加2019年惠特尼雙年展。
「我們的工作基於同社會弱勢群體建立聯繫,並在受害者、積極分子、科學家和文藝創作者之間建立網絡。」魏茲曼在採訪中說道。據他透露,在他原定航班的兩天前,美國大使館以郵件形式通知他的免籤證明作廢,郵件沒有指出作廢原因,也沒有提出任何重新申請籤證的方式。第二天,魏茲曼前往美國駐倫敦大使館申請籤證,「工作人員告訴我,免籤證明作廢的原因是『算法』識別出一項安全風險,可能是由於我參與過的事、我聯繫過的人或是我去過的地方。」
據悉,魏茲曼上一次去美國是去年12月。在此次邁阿密的展覽上,他的妻子伊內斯(Ines)替他讀了聲明。(文/錢雪兒)
荷蘭阿姆斯特丹 | 中國臺灣青年藝術家羅晟文
可延伸的耳朵:像寵物一樣聽見超聲波
羅晟文在荷蘭阿姆斯特丹ARTIS動物園, 2019
你想聽到你家的貓能聽到的聲音嗎?
超聲波超過了人類可聽見的能力,但貓和狗等動物卻可以聽到。來自中國臺灣的青年藝術家羅晟文創造了一種可穿戴的設備,使他能夠像某些寵物一樣聽到超聲波。近期,這個名為「可延伸的耳朵」(2019年)的項目,於荷蘭阿姆斯特丹的攝影博物館(FOAM Museum)中展出。
在羅晟文的許多項目中,他都在討論當代社會中人類與其他物種之間的關係。而這些項目通常源自藝術家的日常生活。譬如當被問及如何產生此次項目時,羅晟文介紹說,當他和其他人一起生活時,他發現噪音是很主觀的。對別人而言是音樂的聲音對他而言可能是噪音。這使他意識到「噪聲」取決於個人,更可能取決於物種,因為聽覺範圍因物種而異。
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以人為中心來處理「噪音」,例如,在產品信息上,製造商如何標記可聽到的(對人的)噪音分貝,以及當有人提出噪音投訴時,警方會測量人可以聽見的噪音。但我們人類在不知不覺中產生的超聲波,會不會干擾到其他物種?
帶著這個問題,在長達一個月的時間裡,藝術家把自己作為實驗的小白鼠,他無論白天黑夜都一直佩戴著該收音設備,並通過視頻、360度照片以及他在實驗期間和實驗之前保存的夢的日記,來記錄他這一個月的經歷。
羅晟文《睡眠時間記錄》 2019
在展覽現場,觀眾可以觀摩這些視頻、照片及文字形式的記錄。展覽現場還有超聲波收聲裝置,把我們在現場發出的超聲波轉譯成圖像。在開幕式上,臺灣的打擊樂器演奏家辜永端表演了作品《你能聽到他們唱歌嗎?》。該作品的靈感來自於本次展覽,通過使用例如軍鼓或蝙蝠探測器之類的能產生超聲波的不同物體,讓演奏在可聽見和不可聽見的聲音之間徘徊。
「可延伸的耳朵」項目現場
在羅晟文看來,人與動物的關係直接反映了人們對環境的價值觀和態度。就像這個項目中的超聲波,儘管已被證明這些波可對動物造成傷害,但人類卻並不自覺我們會產生這些超聲波,或者並不以為意。
這次疫情之下,我們真的需要進一步反思:人類究竟應該以什麼樣的姿態,共處於地球這個複雜多樣的生態系統裡?(文/李豫晨)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