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年83歲的魯斯查是美國在世最重要的畫家之一,近日,他的新展「愛德華·魯斯查:繪畫」在紐約開幕。
上周,兩位高齡的藝術家走完了各自的藝術人生。素有「水滴畫家」之稱的韓國知名藝術家金昌烈逝世,享年91歲;俄羅斯人民畫家、原美協主席瓦連金·西多羅夫因新冠肺炎病逝,享年93歲。
上海大學出版社新近出版藝術史學者高名潞的《中國當代藝術史》,梳理出中國早期藝術現代性的「線頭」。奈及利亞藝術家埃梅卡·奧格博通過一組作品,呼籲公眾關注殖民掠奪文物。
《澎湃新聞·藝術評論》「一周藝術人物」,報導並評析國內外的藝術人物及熱點事件。
美國紐約|藝術家愛德華·魯斯查
旗幟、輪胎和山脈,在繪畫中解構「美國元素」
愛德華·魯斯查
日前,美國藝術家愛德華·魯斯查(Ed Ruscha)正在位於紐約曼哈頓的高古軒畫廊舉行新展「愛德華·魯斯查:繪畫」。現年83歲的魯斯查是美國在世最重要的畫家之一,其作品曾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布魯克林博物館等地展出。此次展出他的八幅新作,每一幅都擴展了這位藝術家一直探索的藝術元素。
在這些新作中,魯斯查探索了三個標誌性的圖案:旗幟、輪胎和山脈。旗幟從在1985年至1987年間進入他的繪畫語言,它們越過引人注目的日落或壯觀的藍天,在微風中飄動。在山脈繪畫中,魯斯查時常將它們刻畫得與天空融為一體。而在此次展覽中,這些元素有時會被混合在一起,比如在《貧瘠之地》(Hardscrabble,2020年)這幅畫中,畫的是夕陽下的山景,巨大的輪胎漂浮在天空中。這幅畫幾乎就像一張地圖,展示了拉斯查的繪畫基本要素。
愛德華·魯斯查《貧瘠之地》
「有一些事物是我一直在觀察的,我覺得它們應該被提升到更高的地位,幾乎是哲學或是宗教的位置。」魯斯查曾說道,「正是因為如此,將事物從某個語境中抽離出來對於藝術家而言是有用的工具。這意味著將並非主題的東西變成主題。」通過將旗幟、山脈、輪胎這些美國元素從各自的語境中抽離並重組,魯斯查的繪畫向人發出暗示,但並非說教,這些元素的發展和變化也是他藝術生涯的見證。(文/錢雪兒)
上海 | 藝術史學者高名潞
新作《中國當代藝術史》出版
高名潞
近日,藝術史學者高名潞再出新書《中國當代藝術史》,梳理出中國早期藝術現代性的「線頭」。
《中國當代藝術史》 上海大學出版社2021
作為藝術批評家及策展人,高名潞曾是《美術》雜誌編輯。他曾任「『85美術運動』」這一前衛藝術運動的介紹、批評和策劃工作,並策劃「中國現代藝術展」等多個中國現代、當代、前衛藝術展覽。現執教於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布法羅分校藝術史系。
從1990年代初到哈佛求學,高名潞就一直輾轉於中美兩國,一邊吸收西方的藝術史理論,一邊關注和參與中國當代藝術實踐。作為一個長期遊走於東西方的學者,如何將西方理論和中國現實進行銜接,是他長期關注的問題。
在新書中,高名潞將40年來見證的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放到了百年來文化現代化的背景以及全球化語境中進行梳理:把中國藝術的當代性追溯到20世紀初的文化啟蒙和「美術革命」,由此生發出20世紀的兩個支脈——大眾現實主義和意象「中西合璧」。該書宏觀地呈現了中國藝術家如何通過創作對地緣政治、全球化、都市化等世紀變遷做出主動反應。(文/畹町)
德國德雷斯頓|奈及利亞藝術家埃梅卡·奧格博
張貼「尋物啟事」,呼籲公眾關注殖民掠奪文物
埃梅卡·奧格博
近日,據artnet報導,奈及利亞藝術家埃梅卡·奧格博(Emeka Ogboh)在德國城市德雷斯頓發起了一個新項目,以200餘張「尋物啟事」海報,來提醒德國公眾關注其家鄉的那些流離失所的文物。
德雷斯頓擁有五件來自原貝寧宮殿的重要文物。1897年,宮殿在一次徵伐中被英國士兵所搶劫並夷為平地,而那些青銅器如今散落在歐洲的各大博物館裡。其中,德國所擁有的文物數量是最大的。
「尋物啟事」海報之一
奧格博的這些海報描繪了目前收藏於德雷斯頓民族學博物館(Dresden’s Museum für Völkerkunde)的五件青銅器,並標註了它們的外形尺寸、出處以及遺失的日期。奧格博希望將文物歸還的議題置於更為廣泛的公眾領域,他表示,自己的項目出於「迫切和需要」,「沒有人可以免除殖民主義的影響,只要歸屬、自由等問題持續存在,社會就必須作為整體,歸還那些顯然不屬於自己的東西。」
事實上,隨著殖民暴力日益成為主流敘述的一部分,近年來歐洲博物館中來自貝寧的藏品一直處於爭議中。德雷斯頓民族學博物館館長Léontine Meijer-van Mensch表示,博物館與柏林的奈及利亞大使館保持聯繫。正是大使館為博物館和奧格博牽線,後者是德國的著名藝術家,曾參展2017年的卡塞爾文獻展等其他大型展覽。「我們感激藝術家來提高人們的這種意識。」Meijer-van Mensch說道。(文/錢雪兒)
韓國藝術家、「水滴畫家」金昌烈
91歲逝世,濟州島上有一座以他名字命名的美術館
金昌烈 圖源:藝術家及畫廊TINA KIM
金昌烈是旅居法國的韓國現代藝術大師,也是在西方最有影響的韓國藝術家之一,因水滴畫是貫穿其創作生涯的主題,被譽為「水滴畫家」。2021年1月5日,金昌烈逝世,享年91歲。
金昌烈1929年出生於朝鮮半島北部,隨後遷往南部。為了追求自己的藝術理想,他先後前往紐約與巴黎,並最終於1969年定居巴黎。
金昌烈 Événement de la nuit 1970圖源:藝術家及畫廊TINA KIM
在巴黎,他開始醞釀其創作中獨一無二的標誌圖形——水滴,並持續了40多年。在其獨特的水滴系列作品中,抒情抽象、波普藝術與中國書法三者相交融。這些簡單又清澈的作品精妙地融合了道家智慧,現代觀念性的諷刺以及戰爭帶來的創傷。
金昌烈與白南準和李禹煥一起被認為是在國際舞臺上建立當代韓國藝術的傑出人物。為了向藝術家致敬,由公眾倡議建立的金昌烈美術館於2016年在韓國濟州島開館。(整理/畹町)
俄羅斯 | 俄羅斯人民畫家、原美協主席瓦連金·西多羅夫
93歲因新冠肺炎病逝,質樸畫面來自俄羅斯的遊牧靈魂
2019年,瓦連金·西多羅夫在中國美術館發言
2021年1月9日晚,俄羅斯人民畫家、原美協主席西多羅夫因新冠肺炎病逝,享年93歲。
西多羅夫出生於1928年,油畫家,獲人民畫家稱號,俄羅斯藝術科學院院士,俄羅斯蘇裡科夫美院教授、西多羅夫工作室導師,曾履職俄羅斯美術家協會主席23年。
西多羅夫畫面濃厚,有著列維坦式的邊緣,有著希施金式的深邃。質樸的畫面來自一個俄羅斯深處的遊牧靈魂。而這份靈魂是廣向面對所有人的。他的畫面有著俄羅斯的樣貌:深沉且反覆渲染,遼闊且疏密有致。
《雪化了》 瓦連金·西多羅夫 油畫 紙板油彩53×59.5cm 1982年 中國美術館藏
2019年是中俄建交70周年。7月28日,「中國美術館國際美術作品捐贈與收藏系列:瓦連金·西多羅夫、安德烈·卡瓦利丘克藝術展」在中國美術館開幕,西多羅夫在開幕式上發言。他說,他年輕時就已開始了解中國傳統文化,中國傳統文化對他的創作也產生了一定影響。他表示非常高興能將作品捐贈給中國美術館,讓作品留在中國講述俄羅斯的故事。以展覽為契機,西多羅夫油畫5件作品入藏中國美術館。(文/畹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