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藝術人物|顧錚評述城市表情,「江南扇王」徐義林辭世

2020-12-10 澎湃新聞
步入五月,國內的藝術活動終於活躍起來。上周,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發布了攝影評論家顧錚的《城市表情》第三版,並在展覽中呈現出疫情期間的都市街頭攝影作品。在蘇州,被稱為「江南扇王」的徐義林先生辭世,他生前最在意的是蘇扇技藝的真正傳承。在印度,知名女性藝術家扎裡娜·哈什米因病去世,享年83歲。

《澎湃新聞·藝術評論》「一周藝術人物」,報導並評析國內外的藝術人物及熱點事件。

上海 | 攝影評論家顧錚

《城市表情》第三版發布,再讀攝影與城市

顧錚

上周,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剛改造完畢的一百零八上苑迎來城市草坪攝影展「街頭。永遠開放的畫廊」暨《城市表情》發布會。

《城市表情》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2020

《城市表情》部分作品 資料圖

探討19世紀至21世紀都市攝影的《城市表情》在2020年迎來了第三版,作者是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顧錚。他曾任第56屆世界新聞攝影比賽終評評委,獲得過中國攝影金像獎(理論評論)及第一屆沙飛攝影獎學術獎,策划過多項國內外攝影展並有專著多部。20多年前,他以刊物連載的方式展開此書寫作,討論攝影與城市的關係。多年以後,他用「何其幸福與幸運」描述當初的寫作心情。

攝影與城市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關係?作者認為,「可以肯定是,世界各國攝影家們對於都市生活的關注與熱情,從來沒有衰退過,而且可以說這種熱情是有增無減,與時俱進。」通過對城市的不斷探索,攝影也將持續獲得「動能與刺激」,「這是攝影的幸運。」

《城市表情》介紹了19世紀末到21世紀初的30多位各國攝影家的都市攝影實踐,其中有人們熟悉的羅伯特·卡帕、亨利·卡蒂-布列松、森山大道、荒木經惟,以及2019年去世的以拍攝「美國人」系列聞名的羅伯特·弗蘭克等等。書中還有5位活躍在中國當代藝術領域的攝影師,包括沈浩鵬、陸元敏、朱浩、「鳥頭」小組、曾力,這些攝影家觀念、手法、風格各異,內容生動而有韻味。

展覽包含了五位中國攝影家6幅疫情時期的街頭攝影,從中能見到當下,體會冷暖。(文/畹町)

蘇州 | 「江南扇王」徐義林

因病辭世,傳承摺扇文化與情懷

徐義林先生

蘇州自古是文人薈萃的地方,在流傳下來的眾多文化傳統中,把玩摺扇成為文人名士的雅好。而製作摺扇在工藝上最難的就是扇骨,徐義林製作的扇骨,一直深受書畫家和收藏家青睞,被稱為「江南扇王」。近日,徐義林先生因病辭世,不少書畫收藏界人士表達了悼意。

徐義林1933年出生於江蘇蘇州,從15歲拜師胡漢東學藝開始,徐義林已經做了六七十年的扇子。在蘇州扇廠工作期間,徐義林就設計製作了十把兩米的巨型扇子,創下了全國之最。徐義林用傳統工藝製作的扇子,經過精心選材,通過煮、曬、磨、烘、鑽等一道道工序,再在扇骨上打蠟上光,制好的扇子細膩光潔。。歷史記載中,一共有300多種扇骨的造型。他從中間反覆琢磨、精選,改良自創了150多種扇骨。扇骨之外,他又想起了以前曾聽師傅提起過民國時,有手工藝人做出了「悶釘」的摺扇。一般來說,摺扇的牛角釘都露在外面,悶釘就是藏在裡面。可是誰也沒見過悶釘,他就自己研究,反覆試驗了許多次,做壞了好些扇子,終於做成了「悶釘」。

徐氏扇譜

為了將這些技藝保留下來,他還精心把每一種扇骨造型繪製下來,製作成了扇譜,他說這樣,後人只要看到扇譜就會做了,蘇扇的技藝就不會失傳。

2006年,他成為唯一一個蘇式摺扇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對於「為什麼不搞標準化生產」的問題,徐義林生前曾認真地說:「手藝的東西一大批量生產,質量肯定就下來了。讓我把自己都不滿意的扇子賣給別人,我做不到,昧著良心的錢我還是不賺了!」

印度 | 藝術家扎裡娜·哈什米

因病去世,在抽象版畫中描繪「流動的家園」

扎裡娜·哈什米

近日,印度藝術家扎裡娜·哈什米(Zarina Hashmi)因病去世,享年83歲。哈什米1937年出生於印度阿里格爾,1958年在阿里格爾穆斯林大學獲得數學學位。此後,她在曼谷、東京、巴黎學習版畫,1976年,她在紐約定居。哈什米最著名的是從建築與數學中獲得靈感而創作的極簡主義作品。

在版畫作品中,哈什米回溯了個人記憶,「她的藝術深刻地記錄了她的生活,關於家園、強制遷移、邊境、旅行和回憶的主題一次次出現,」藝術家個人網站的聲明中寫道。1947年的印巴分治(英屬印度解體,誕生印度聯邦和巴基斯坦)對她留下了長遠的影響。「我只從印度這邊見證了這一事件,而過了60年,事件的『餘震』仍未停止,」哈什米曾說道。

生於穆斯林家庭的印度女性、一生穿梭於不同的地方,這些身份構成了哈什米的藝術。她從伊斯蘭宗教裝飾藝術、尤其是伊斯蘭建築常見的幾何中汲取視覺元素。她將「家」視為一個流動而抽象的空間,超越了物理性或地點。其作品讓人想到諸如移動、流散、驅逐等概念。例如,在版畫《紙如肌膚》(Paper Like Skin)中,一條黑色細線在白色背景上蔓延,將紙從右下角到左上角分成了兩塊。線條具有某種地圖感,顯示出兩個空間的界限,或是標記著一場未完成的旅行。

扎裡娜·哈什米《紙如肌膚》版畫

2011年,印度首次參加威尼斯雙年展,哈什米成為4位/組代表印度參展的藝術家之一。2013年,紐約古根海姆博物館舉辦了哈什米回顧展「紙如肌膚」。古根海姆亞洲藝術部高級策展人亞歷桑德拉·門羅(Alexandra Munroe)在悼念中寫道,哈什米是「一位偉大的藝術家,一顆熾烈而智慧的靈魂」,在2013年的回顧展中,那些70年代的作品「重新描繪了她的女性主義藝術與具有連續性的極簡主義創作」。門羅寫道,「家園,這一承載著渴望、失去、界限與不可能的愛的場所,構成了她的創作主題。」(文/錢雪兒) 

上海 | 藝術家俞楊

繪畫與音樂交融,奏響疫情後的新樂章

俞楊

近日,藝術家俞楊(Nisky)同名個展在杜夢堂舉行,展覽呈現其近兩年的20餘件作品,其中包括他在疫情期間的創作。

俞楊組過樂隊,畫過塗鴉,大學正式開始繪畫創作,他喜歡電影,給自己取的別名Nisky取自他最喜歡的兩位電影大師Federico Fellini(費德裡科·費裡尼)和Krzysztof Kieslowski(克日什託夫·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名字結尾。這些經歷都反映在了他的繪畫中。他提出了「超拼貼」的概念,如果拼貼是各種元素的剪切、打碎和重組,那麼超拼貼是將不同藝術領域、文化背景下的兩種或多種素材重構、整合成新的統一體,「你看不見原來的元素,但又會聯想到這些元素。」俞楊說道。於是,在他的繪畫中,音樂與戲劇、希臘神話與京劇、非洲木雕、抽象與具象以某種形式被統一在色彩與秩序中。

YU Nisky - 2020 Mechanical City - Life

此次展覽的展陳,同樣體現了俞楊藝術創作中「跨領域」的特點,在一組組作品的旁邊,標註出那些給他的創作帶來靈感的詩句。現場則邀請觀眾根據感受到的藝術氛圍點播歌曲,16首歌曲均由俞楊自己創作完成。(文/錢雪兒)

上海|青年藝術家汪一

以繪畫呈現旅途中的所見所思

汪一

5月1日,展覽「遠山:汪一個展」在上海寶龍美術館開幕,呈現青年藝術家汪一藝術創作的三個階段:第一部分展示了他想像中的精神風景;第二部分的創作結合了他現實的遊歷;第三部分也是近期的繪畫,更為明確和清晰地勾勒了一條行走的脈絡。

青年藝術家汪一是一位80後,出生於上海,自幼受到藝術氛圍的薰陶。2006年畢業於上海大學美術學院繪畫專業後赴美國,就讀於紐約藝術學院繪畫專業,獲碩士學位。策展人梁勤表示,此次展覽標題「遠山」是一種對於城市俗世生活的遠離。是藝術家自己遊歷山川後將山取來、成全了我們「大隱於市」的文人理想。

汪一《徒步的人》布面油畫 2019

汪一《滑冰場》布面油畫 2015

筆調輕鬆,明快、色彩豐富是汪一作品中很大的特點,也是旅行中一個「過客」的視角與訴說。如作品《好客的熊》,一隻擬人的熊看到有人進入它的洞穴,這種小心翼翼又木訥可愛的樣子讓人忍俊不禁;作品《滑冰場》建立在自然環境中,有種真實又荒誕的感覺。(整理/陸林漢)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一位老者的離去,世間再無「江南扇王」
    但勞煩佔用閣下五分鐘的時間,讓我們告訴你,「江南扇王」徐義林丈。時值五一長假,驚聞「江南扇王」徐義林因病與世長辭,心中頓起五味雜陳之感,不禁扼腕嘆息。我們找到一些朋友,聊了聊他們心目中的義林丈,僅以此文,紀念「江南扇王」之風骨。無論內行,還是外行,拿到義林丈所制摺扇的第一感覺,就是「漂亮」。
  • 一周藝術人物|隈研吾操刀新博物館,燈光藝術大師索尼爾辭世
    在紐約,79歲的燈光藝術大師基斯·索尼爾近日辭世,他以光雕塑以及運用霓虹燈管創作而聞名。在伊拉克巴格達,一位德國策展人遭到劫持,後被伊政府軍解救。在上海,60歲的書法家宣家鑫在劉海粟美術館舉辦展覽,展出120餘幅書法作品。《澎湃新聞·藝術評論》「一周藝術人物」,報導並評析國內外的藝術人物及熱點事件。
  • 一周藝術人物|油畫家李天祥辭世,收藏家終止向西班牙捐贈
    2月5日,中國油畫藝術家、教育家,上海大學美術學院第一任院長李天祥以92歲高齡在京辭世。在西班牙,頂尖收藏家艾拉·豐塔納爾斯-希斯內洛斯因與現任西班牙文化部部長無法達成協議,決定停止向該國政府捐贈400件私人收藏。非洲裔美國藝術家莎芭拉拉·塞爾弗將在波士頓與倫敦迎來個展,探討對種族與性別的文化態度;詹姆斯·特瑞爾也將在倫敦呈現新作,繼續探索藝術中的「光」。
  • 一周藝術人物|宮崎駿傳奇將「開啟」美國電影學院博物館
    在德國,99歲的收藏家埃裡希·馬克思辭世,他曾影響過德國當代藝術的公共展示。在中國,80歲的中國畫家朱理存辭世,無論寫意畫或工筆畫,她總寄情於平常的人和事。當代藝術家範勃在北京舉辦個展「無形的劇場」,讓人們感受盲人世界的不易。《澎湃新聞·藝術評論》「一周藝術人物」,報導並評析國內外的藝術人物及熱點事件。
  • 「中國笛王」陸春齡在滬辭世
    原標題:「中國笛王」陸春齡在滬辭世   中新社上海5月23日電 (許婧 王笈)有「中國笛王」之稱的著名笛子演奏家、作曲家、上海音樂學院教授陸春齡22日在上海病逝,享年97歲。   「陸老師身上有講不完的『中國故事』。
  • 一周藝術人物|物派藝術家原口典之辭世,葛姆雷雕塑惹爭議
    74歲的日本藝術家原口典之近日辭世,他與關根伸夫、李禹煥等人都是日本戰後知名的「物派」藝術代表。雕塑家安東尼·葛姆雷因公共藝術作品的成本未能公開,在普利茅斯引發爭議,一座城市究竟該在何種程度上為藝術家埋單?
  • 「中國笛王」陸春齡97歲高齡辭世 一代民樂宗師尚有「心願未了」
    新華社上海5月22日電題:「中國笛王」陸春齡97歲高齡辭世 一代民樂宗師尚有「心願未了」新華社記者孫麗萍記者從上海音樂學院獲悉,以「中國笛王」蜚聲海內外的著名笛子演奏家、作曲家、上海音樂學院教授陸春齡22日在上海中山醫院病逝,享年97歲。
  • 一周藝術人物|疫情中的策展人與藝術家:反思、同情與行動
    麥克阿瑟天才獎得主妮可·艾森曼則與薩姆·洛克一起,製作了幽默的表情包「香蕉人」提醒人們注意衛生,並捐出收入用於疫情援助。從新冠病情中康復的貧窮藝術先鋒皮斯特萊託希望人類藉此機會認真反思。在上海,徐匯藝術館舉辦了疫情後的首場展覽,展出藝術家季曉煒寧靜的「『葉』問」。《澎湃新聞·藝術評論》「一周藝術人物」,報導並評析國內外的藝術人物及熱點事件。
  • 難忘2020|藝術裡的開卷:為讀畫人,保留文字的居所
    梁思成早年講授中國雕塑史時,也曾參考此書,並感慨「此最古而最重要之藝術,向為國人所忽略」。1927年大村西崖患肺癌辭世後,羅振玉為其賦詩「翠墨千通集,新書萬口傳」。王蘧常《蘧草法帖》 (王運天 郭建中 編著) 上海書畫出版社 2020年6月王蘧常《蘧草法帖》王運天 郭建中 編著 上海書畫出版社 2020年6月今年是王蘧常先生誕辰120周年,經過多年籌備的《蘧草法帖》(全六冊)由上海書畫出版社正式出版。
  • 隈研吾操刀新博物館,燈光藝術大師索尼爾辭世|隈研吾|劉海粟美術館...
    在紐約,79歲的燈光藝術大師基斯·索尼爾近日辭世,他以光雕塑以及運用霓虹燈管創作而聞名。在伊拉克巴格達,一位德國策展人遭到劫持,後被伊政府軍解救。在上海,60歲的書法家宣家鑫在劉海粟美術館舉辦展覽,展出120餘幅書法作品。《澎湃新聞·藝術評論》「一周藝術人物」,報導並評析國內外的藝術人物及熱點事件。
  • 雅扇,一種遊走的藝術
    扇子在古代有「搖風」「涼友」等別稱,在電風扇、空調普及之前,扇子成了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消暑良助,自始畫家和文人在扇子上繪畫書寫之時,扇子開始從單一的實用性而走向功用與審美的雙重功能,從而變為文人雅士手中的一柄玩物:「雅扇」。
  • 一周藝術人物|手繪是「與生俱來的渴望」,藝術家麥克林辭世
    《澎湃新聞·藝術評論》「一周藝術人物」,報導並評析國內外的藝術人物及熱點事件。美國紐敦 | 迷幻海報畫家邦妮·麥克林80歲辭世,「手繪是人們與生俱來的渴望」邦妮·麥克林自畫像據《紐約時報》上周報導,2月4日,美國迷幻海報藝術家邦妮·麥克林(Bonnie MacLean
  • 建築學家李道增、洛杉磯MOCA創始人辭世
    目前,受到疫情影響的國家有增無減,藝術行業的負面消息也在不斷增加。上周,曾師從梁思成的中國建築學家李道增在京逝世,享年90歲。80歲的洛杉磯著名藝術贊助人、洛杉磯當代藝術博物館(MOCA)聯合創建人瑪麗·諾裡斯也不幸辭世,據外媒報導,死因是肺炎。
  • 一周藝術人物|為《辭海》設計字體的他影響了一代代設計人
    《澎湃新聞·藝術評論》「一周藝術人物」,報導並評析國內外的藝術人物及熱點事件。北京 | 中國首位AGI成員、清華大學教授餘秉楠87歲辭世,影響過一代又一代設計人餘秉楠(1933-2020)清華大學美術學院9月25日發布訃告:傑出的藝術設計教育家、設計家,中共黨員、離休幹部,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視覺傳達設計系教授餘秉楠先生,因病醫治無效,於2020年
  • 江南百景圖全人物角色實力超詳細評測 所有人物強度排行榜
    江南百景圖全人物角色實力超詳細評測 所有人物強度排行榜 江南百景圖中有非常多的人物,其中各個人物的屬性都是不一樣的,自然也有優劣之分,很多人還不清楚到底什麼人物的屬性強度比較好一點
  • 一周藝術人物|畫廊主的破與立,翟永明的文與影
    《澎湃新聞·藝術評論》「一周藝術人物」,報導並評析國內外的藝術人物及熱點事件。邁阿密 | 佩斯畫廊總裁兼執行長馬克·格裡姆徹創立「下一代畫廊」,不銷售作品的畫廊怎樣盈利?我對純粹的風光攝影不感興趣,我關注的仍然是人,人的行為、表情、性格,以及留給我的瞬間印象。」翟永明說。(文/畹町)上海 | 書法篆刻家童衍方「慶雲五色——童衍方書畫金石藝術展」於朵雲軒揭幕
  • 畫扇話扇——濮建生百扇作品展
    、色浸月下、心始筆底屏息聆聽,鳥語蟲聲,仿佛有魂凝神貫注,方寸之間,琳琅滿目春去秋來,綠肥紅瘦,花開花落,不期而遇錦繡江南自——劍聲老師的扇下款款而至,清風徐來引領我們入詩、入畫、入生活……濮建生畫扇畫扇話扇濮建生扇子最初形式,是從遠古車乘上立式高傘演變而來。但真正的扇文化起源始於西漢,有班婕妤「裁為合歡扇,團圓如明月」詩句來佐證。
  • 彩虹合唱團與船塢天然劇場,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迎來最後一周_城事...
    SUSAS 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2019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迎來最後一周,由上海彩虹室內合唱團《相遇》套曲錄音+ 高橋啟祐《水之記憶》影像作品將特別放送影像升級版,復刻開幕式震撼效果。百年船塢帶來非凡的沉浸式體驗,時而潮漲潮落,時而漫天字雨,時而齒輪轉動夢回燃燒歲月。
  • 一周藝術人物|庚子藝事的八旬策劃者,為孩子插畫的建築師
    一周藝術人物中,在美國,由黑人弗洛伊德之死引發的震蕩繼續蔓延,在藝術界中,藝術團體遊擊隊女孩錄製短片探討有關「黑人的命也是命」議題;在英國,建築師諾曼·福斯特所在事務所發布「小黃瓜」插畫書,讓隔離在家的孩子開啟「建築之旅」。
  • 時代的表情與表情的時代
    他們試圖給西方和中國讀者呈現怎樣的「時代表情」?大部分時間中高速發展的城市化進程和文化藝術上的「突擊補課」又將給這個國家帶來怎樣的現實改變與未來隱憂?針對這些問題,西方攝影師不同程度地用自己的照片做出了回答。在照片中看不到這些西方攝影師的「表情」,但他們的作品本身已經說明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