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剛改造完畢的一百零八上苑迎來城市草坪攝影展「街頭。永遠開放的畫廊」暨《城市表情》發布會。
《城市表情》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2020探討19世紀至21世紀都市攝影的《城市表情》在2020年迎來了第三版,作者是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顧錚。他曾任第56屆世界新聞攝影比賽終評評委,獲得過中國攝影金像獎(理論評論)及第一屆沙飛攝影獎學術獎,策划過多項國內外攝影展並有專著多部。20多年前,他以刊物連載的方式展開此書寫作,討論攝影與城市的關係。多年以後,他用「何其幸福與幸運」描述當初的寫作心情。
攝影與城市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關係?作者認為,「可以肯定是,世界各國攝影家們對於都市生活的關注與熱情,從來沒有衰退過,而且可以說這種熱情是有增無減,與時俱進。」通過對城市的不斷探索,攝影也將持續獲得「動能與刺激」,「這是攝影的幸運。」
《城市表情》介紹了19世紀末到21世紀初的30多位各國攝影家的都市攝影實踐,其中有人們熟悉的羅伯特·卡帕、亨利·卡蒂-布列松、森山大道、荒木經惟,以及2019年去世的以拍攝「美國人」系列聞名的羅伯特·弗蘭克等等。書中還有5位活躍在中國當代藝術領域的攝影師,包括沈浩鵬、陸元敏、朱浩、「鳥頭」小組、曾力,這些攝影家觀念、手法、風格各異,內容生動而有韻味。
展覽包含了五位中國攝影家6幅疫情時期的街頭攝影,從中能見到當下,體會冷暖。(文/畹町)
蘇州 | 「江南扇王」徐義林 因病辭世,傳承摺扇文化與情懷蘇州自古是文人薈萃的地方,在流傳下來的眾多文化傳統中,把玩摺扇成為文人名士的雅好。而製作摺扇在工藝上最難的就是扇骨,徐義林製作的扇骨,一直深受書畫家和收藏家青睞,被稱為「江南扇王」。近日,徐義林先生因病辭世,不少書畫收藏界人士表達了悼意。
徐義林1933年出生於江蘇蘇州,從15歲拜師胡漢東學藝開始,徐義林已經做了六七十年的扇子。在蘇州扇廠工作期間,徐義林就設計製作了十把兩米的巨型扇子,創下了全國之最。徐義林用傳統工藝製作的扇子,經過精心選材,通過煮、曬、磨、烘、鑽等一道道工序,再在扇骨上打蠟上光,制好的扇子細膩光潔。。歷史記載中,一共有300多種扇骨的造型。他從中間反覆琢磨、精選,改良自創了150多種扇骨。扇骨之外,他又想起了以前曾聽師傅提起過民國時,有手工藝人做出了「悶釘」的摺扇。一般來說,摺扇的牛角釘都露在外面,悶釘就是藏在裡面。可是誰也沒見過悶釘,他就自己研究,反覆試驗了許多次,做壞了好些扇子,終於做成了「悶釘」。
徐氏扇譜2006年,他成為唯一一個蘇式摺扇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對於「為什麼不搞標準化生產」的問題,徐義林生前曾認真地說:「手藝的東西一大批量生產,質量肯定就下來了。讓我把自己都不滿意的扇子賣給別人,我做不到,昧著良心的錢我還是不賺了!」
印度 | 藝術家扎裡娜·哈什米 因病去世,在抽象版畫中描繪「流動的家園」 扎裡娜·哈什米近日,印度藝術家扎裡娜·哈什米(Zarina Hashmi)因病去世,享年83歲。哈什米1937年出生於印度阿里格爾,1958年在阿里格爾穆斯林大學獲得數學學位。此後,她在曼谷、東京、巴黎學習版畫,1976年,她在紐約定居。哈什米最著名的是從建築與數學中獲得靈感而創作的極簡主義作品。
在版畫作品中,哈什米回溯了個人記憶,「她的藝術深刻地記錄了她的生活,關於家園、強制遷移、邊境、旅行和回憶的主題一次次出現,」藝術家個人網站的聲明中寫道。1947年的印巴分治(英屬印度解體,誕生印度聯邦和巴基斯坦)對她留下了長遠的影響。「我只從印度這邊見證了這一事件,而過了60年,事件的『餘震』仍未停止,」哈什米曾說道。
生於穆斯林家庭的印度女性、一生穿梭於不同的地方,這些身份構成了哈什米的藝術。她從伊斯蘭宗教裝飾藝術、尤其是伊斯蘭建築常見的幾何中汲取視覺元素。她將「家」視為一個流動而抽象的空間,超越了物理性或地點。其作品讓人想到諸如移動、流散、驅逐等概念。例如,在版畫《紙如肌膚》(Paper Like Skin)中,一條黑色細線在白色背景上蔓延,將紙從右下角到左上角分成了兩塊。線條具有某種地圖感,顯示出兩個空間的界限,或是標記著一場未完成的旅行。
扎裡娜·哈什米《紙如肌膚》版畫2011年,印度首次參加威尼斯雙年展,哈什米成為4位/組代表印度參展的藝術家之一。2013年,紐約古根海姆博物館舉辦了哈什米回顧展「紙如肌膚」。古根海姆亞洲藝術部高級策展人亞歷桑德拉·門羅(Alexandra Munroe)在悼念中寫道,哈什米是「一位偉大的藝術家,一顆熾烈而智慧的靈魂」,在2013年的回顧展中,那些70年代的作品「重新描繪了她的女性主義藝術與具有連續性的極簡主義創作」。門羅寫道,「家園,這一承載著渴望、失去、界限與不可能的愛的場所,構成了她的創作主題。」(文/錢雪兒)
上海 | 藝術家俞楊 繪畫與音樂交融,奏響疫情後的新樂章 俞楊近日,藝術家俞楊(Nisky)同名個展在杜夢堂舉行,展覽呈現其近兩年的20餘件作品,其中包括他在疫情期間的創作。
俞楊組過樂隊,畫過塗鴉,大學正式開始繪畫創作,他喜歡電影,給自己取的別名Nisky取自他最喜歡的兩位電影大師Federico Fellini(費德裡科·費裡尼)和Krzysztof Kieslowski(克日什託夫·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名字結尾。這些經歷都反映在了他的繪畫中。他提出了「超拼貼」的概念,如果拼貼是各種元素的剪切、打碎和重組,那麼超拼貼是將不同藝術領域、文化背景下的兩種或多種素材重構、整合成新的統一體,「你看不見原來的元素,但又會聯想到這些元素。」俞楊說道。於是,在他的繪畫中,音樂與戲劇、希臘神話與京劇、非洲木雕、抽象與具象以某種形式被統一在色彩與秩序中。
YU Nisky - 2020 Mechanical City - Life此次展覽的展陳,同樣體現了俞楊藝術創作中「跨領域」的特點,在一組組作品的旁邊,標註出那些給他的創作帶來靈感的詩句。現場則邀請觀眾根據感受到的藝術氛圍點播歌曲,16首歌曲均由俞楊自己創作完成。(文/錢雪兒)
上海|青年藝術家汪一 以繪畫呈現旅途中的所見所思 汪一5月1日,展覽「遠山:汪一個展」在上海寶龍美術館開幕,呈現青年藝術家汪一藝術創作的三個階段:第一部分展示了他想像中的精神風景;第二部分的創作結合了他現實的遊歷;第三部分也是近期的繪畫,更為明確和清晰地勾勒了一條行走的脈絡。
青年藝術家汪一是一位80後,出生於上海,自幼受到藝術氛圍的薰陶。2006年畢業於上海大學美術學院繪畫專業後赴美國,就讀於紐約藝術學院繪畫專業,獲碩士學位。策展人梁勤表示,此次展覽標題「遠山」是一種對於城市俗世生活的遠離。是藝術家自己遊歷山川後將山取來、成全了我們「大隱於市」的文人理想。
汪一《徒步的人》布面油畫 2019筆調輕鬆,明快、色彩豐富是汪一作品中很大的特點,也是旅行中一個「過客」的視角與訴說。如作品《好客的熊》,一隻擬人的熊看到有人進入它的洞穴,這種小心翼翼又木訥可愛的樣子讓人忍俊不禁;作品《滑冰場》建立在自然環境中,有種真實又荒誕的感覺。(整理/陸林漢)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