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成都民間流傳幾句俗話:
「人生三大樂,結婚搓麻掏耳朵」
「人生最快活,採耳洗澡修個jio」
其中的採耳特別受歡迎,有人描述為銷魂
但我要用我和朋友的親身經歷來告訴你
銷魂過後,可能是一場災難……
(來源:網絡)
今年7月,我和北京的幾個朋友一起去成都耍,慕名去了春熙路打卡。
那條街上,到處都是年輕貌美的女孩子在招攬生意。
可別想歪咯!她們只為讓你體驗成都特色——採耳。
我們幾個沒有抵擋住誘惑,被軟綿綿的川妹子拉了進去。
一進門,嚯!生意甚是火爆。
一屋子男男女女歪著腦袋,齜牙咧嘴,享受得很。
但身為外科醫師兼處女座的我,本能地想到了「無菌」「消毒」兩個詞。
快速掃視了一圈,屋裡沒有任何消毒設備,紫外線燈、消毒櫃等,統統沒有!
難道這些採耳的器具都是一次性的?
我問了一下服務員,得到的答案是:
「這些毛毛刷刷的成本很高,不可能用一次就扔咯……」
話音未落,她們馬上明白了我的心思,義正辭嚴地告訴我:
「你看咯,我們都有用酒精消毒的,工具都是一客一消毒!」
(來源:網絡)
隨便噴一點酒精,也叫消毒?
我扭頭拉著幾個朋友要走,但很無奈,這幾個貨竟然勸我不要「窮講究」,還說:
「那麼多人採,都沒事,你怕啥?」
得,管好自己就行了。
在眾人的白眼中,我坐在一旁看著他們體驗。
一轉眼,兩個月過去了。當初同行的兩個朋友,前後間隔不到1周給我打電話,問的都是同樣的問題:
「耳朵感覺堵著,腦袋發蒙,聽力下降,洗澡後感覺腦子進了水,症狀還越來越重……」
聽到這些,我馬上想到了兩個月前的採耳經歷。沒錯,它十有八九就是罪魁禍首。
果不出所料,第二天,我陪他倆去做了耳鏡檢查,診斷為:真菌性外耳道炎。
(作者供圖)
耳鏡檢查發現,左側耳道充血,深部有幹痂,上有白色真菌生長。
(作者供圖)
再給大家看看,醫生從他們耳朵裡掏出來的東西吧。
(作者供圖)
這些噁心的髒東西成分複雜,是「耳屎+真菌+脫落的痂皮」的混合物,會堵塞整個外耳道,造成聽力下降,嚴重者還會出現耳鳴、頭暈、噁心的感覺。
外耳道是一條自外耳道口向內至鼓膜的彎曲管道,全長約2.5~3.5釐米[1],就像一條終日不見陽光的羊腸小道。
(圖中藍框處就是耳道的大致位置)
採耳時,如果上一位顧客的耳朵裡有細菌、真菌等,就很容易造成交叉感染。
再加上一些採耳師缺少經驗、操作不規範、動作粗暴,容易把外耳道的皮膚弄破,滲出一些血和組織液。這些液體容易成為細菌的培養基,從而增加感染風險。
有人會問,噴酒精不就是消毒嗎?
酒精,確實可以殺死大多數的致病微生物,但對真菌,有時無能為力。
真菌為了繁殖,會變成一種叫「孢子」的狀態,能抵抗各種惡劣環境的毒打。
一般的消毒方法,比如酒精、84消毒液、加熱等,很難對付它們[2]。
研究顯示,黃麴黴是造成真菌性外耳道炎的主要兇手之一[3],而上面提到的那幾種消毒方法,基本都奈何不了它[4]。
據我觀察,喜歡採耳的人大致分3派:
一是「體驗派」,民俗文化愛好者。
二是「享受派」,喜歡被毛刷刷撩的感覺。
三是「痛恨耳屎派」,對耳屎有著放不下的執念,認為「專業」的採耳店能把耳屎「一網打盡」。
其實,耳朵有一定的自我清潔能力,大部分耳屎都可以自動排出來。
日常一些自然而然的外力,比如咀嚼、吞咽等動作,可以帶動耳道蠕動,從而排出耳屎。
(以下動圖都是自己做的)
只有少數情況下,由於灰塵太多或耳道狹窄等原因,耳屎自己出不來,時間長了容易成團阻塞耳道,甚至都影響到聽力了,這時才需要藉助工具來清潔。
注意!最好不要自己盲目或請家人、朋友幫忙掏耳朵。操作不當,有可能會把耳屎推到更深的位置,或損傷傷耳道及鼓膜。
建議去正規醫院耳鼻喉科,醫生會根據具體情況,採取不同的措施:
1.一般情況下,醫生可以用專業工具把耳屎取出來,或者在耳內鏡下仔細清理。
下面就是耳科醫生的常用工具,其中上圖為槍狀鑷。
(作者供圖)
2.如果耳屎呈團塊狀嵌在外耳道內,則需要用滴耳液軟化,然後再取出。
大家平時洗澡、洗頭、遊泳後,耳朵裡潮溼有水,可以用乾淨的棉籤棒輕輕蘸幹,保持外耳道乾燥。
最後奉勸大家一句:耳朵很脆弱,千萬別亂掏!
審稿專家:嶽波| 空軍軍醫大學西京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副主任醫師
參考文獻
[1]系統解剖學.人民衛生出版社.
[2]李小永, 周舫. 醫院環境病原微生物的檢測及預防[J]. 中國衛生檢驗雜誌, 2012(06):1380-1382.
[3]金玲, 車娜, 葛榮明, et al. 耳真菌病360例的診治體會[J]. 中國眼耳鼻喉科雜誌, 2015, 15(3):205-206.
[4]醫院消毒管理和整體技術指南[M]. 軍事醫學科學出版社,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