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夕:如果沒有羅大佑,或許他現在還只是教書先生

2020-12-19 楊大俠
羅大佑

羅大佑:「聽說你現在叫『夕爺』了?」林夕:「哎呀,亂講啦!你最近怎麼樣啊,羅公?」

羅大佑

壹·童年

1976年,22歲的羅大佑還在醫學院念書。

由於爸爸、哥哥都是醫生,媽媽是護士,姐姐是藥劑師,羅大佑順理成章地秉承家業。

然而羅大佑志不在此。

他6歲學鋼琴,9歲學吉他,他心醉於音樂的無形曼妙。

上國小時,他在一篇名為《我的志願》的命題作文上,寫下五個字:我想做音樂。

高中畢業後,他上了醫學院,白天讀書,晚上去酒吧駐唱賺外快。

他成了學校樂隊的鼓手,他決定將音樂作為畢生志願。

他獨自聽了大量外文歌,「前前後後買了不下於1000張外文CD。」

他獨自研究旋律和作詞,把余光中的《鄉愁四韻》,以及徐志摩翻譯的《歌》,寫進了自己的歌裡。

與此同時,他寫好了《童年》的調子,並填好了前四段的詞,對於第五段,「有幾個字我覺得跟曲調不匹配,跟別的詞擺在一起也不對。」

他把這種詞曲完全匹配的表現形式,稱作「詞曲膠合」

他反覆修改,但都不盡如人意,《童年》就此擱置下來。

羅大佑與張艾嘉

時間如同流水,悄無聲息地流向了1977年。

那年,他遇上了張艾嘉。

他喜歡上了這個大他一歲的姑娘,張艾嘉也為他的才華傾倒。儘管當時張艾嘉已嫁作人婦,羅大佑並不為此介懷。他為張艾嘉寫了《小妹》,寫了《四季》,為她操刀了專輯《也許》中一半的曲目。

1978年,在朦朧感情的滋生中,靈感有如泉湧,他終於完成了《童年》第五段的修改:

「陽光下蜻蜓飛過來,一片片綠油油的稻田。水彩蠟筆和萬花筒,畫不出天邊那一條彩虹……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盼望長大的童年。」

歌詞有些許憂傷,而更多的是對未來的美好期望。

羅大佑《童年》

1981年,張艾嘉首唱了這首完整的《童年》,這首歌讓她一躍成為臺灣最閃耀的明星。

第二年,兩人分手了,這是一段註定沒有結果的感情。

羅大佑的青春期情愫走到了盡頭,但他的「童年」,卻真正長大了:

他開創了如詩般的填詞語言,這成為他此後所有作品的標籤;

他將「詞曲膠合」上升為創作的最重要課題,只有如此,音樂才能成為主角,作品才會立於不敗之地。

之乎者也

貳·之乎者也

1982年,羅大佑已是一名醫生。

他見慣了醫院裡的生離死別,他心痛不已,卻又無可奈何。

「原來手術刀也有治不了的痛。」

輾轉思考後,他決定拿起另一把「手術刀」——音樂。

醫院的手術刀,只能治癒一小部分人;而音樂這把無形的手術刀,卻可能解救整個社會。

那年,他將《童年》,收錄進自己的第一張專輯《之乎者也》

羅大佑拿著這張專輯母帶,跑遍了臺北的唱片公司,卻沒有一家接納:

「他的作品和市場主流音樂差別太大了,而且歌詞太過露骨,誰都不願意冒這個風險。」

《之乎者也》和主流音樂差別有多大?

在當時,臺灣流行的是以木吉他為主調的民謠,而《之乎者也》則充斥了大量的電吉他噪音。

歌詞有多露骨?

在專輯同名主打歌《之乎者也》中,有這麼一段歌詞:

「歌曲審查之,通不通過乎;歌曲通過者,翻版盜印也。」

短短四句話,不留情面地抨擊了當時臺灣音樂圈的惡劣環境,以及戒嚴體制下,歌手沒有話語自由的生存狀況。

再看《鹿港小鎮》的主歌部分:

「臺北不是我的家,我的家鄉沒有霓虹燈。歸不到的家園,鹿港的小鎮,當年離家的年輕人。」

儘管歌詞當中洋溢著濃濃的鄉愁意味,但很明顯,當中也不乏對臺北移民政策和現代文明的諷刺意味。

這樣猖狂的歌手,這樣反骨的唱片,誰敢接?

鹿港小鎮

最後,滾石接下了這張專輯。

滾石當時成立不久,為了生存,不得不找些歌手和唱片資源,來填充一個創業公司的空洞。

滾石沒對《之乎者也》報多少期望,羅大佑亦是如此。他交出母帶後,就回到了醫院。

誰也沒想到,這張專輯一上市就賣了14萬張。

臺北的大街小巷,隨處可以聽到《戀曲1980》《光陰的故事》等經典曲目。

多年後,臺灣公布了1975年到1993年間的音樂新百大專輯,《之乎者也》位居第一。

為什麼這張專輯大獲成功?

因為它就如臨門一腳,踢開了民謠之外的另一扇大門——搖滾。

它就像一把手術刀,把音樂烏託邦的外表割裂,把包裹其中的殘酷現實,扯出來給你看。

羅大佑《未來的主人翁》

叄·三部曲

1983年,羅大佑發行了他的第二張專輯:《未來的主人翁》

這張專輯,被稱為「幾乎不可能被超越的經典」,被譽為「當代狂人日記」

「這是完全不同於第一張的專輯,也是我碰到挫折、遭遇失敗最多的一張,因為第一張《之乎者也》太成功了。」

第一張太過成功,必將導致大眾的要求和期望更高:「你必須有新的東西、新的看法、新的音樂方向,以及新的人生觀。」

如何再創新?

寫了成長、寫了現實、寫了政治,羅大佑把目光瞄向了歷史。

亞細亞的孤兒

70年代後期,臺灣在國際上的地位迅速滑落,甚至被聯合國與世衛組織除名了。

臺灣成為當時孤立無援的遺棄者,臺灣青年稱它為「亞細亞的孤兒」。

羅大佑的憤怒沒了,取而代之的,是無盡的愁緒,《亞細亞的孤兒》也由此誕生了:

「亞細亞的孤兒在風中哭泣,黃色的臉孔有紅色的汙泥;黑色的眼珠有白色的恐懼,西風在東方唱著悲傷的歌曲……」

《現象七十二變》被錄入《大學語文》

1983年4月2號,歌手高凌風因合約糾紛,遭遇槍擊事件。

羅大佑據此寫了《現象七十二變》

「有人默默耕耘默默從事,有人在過著他的太平日子;有人在大白天裡彼此明爭暗鬥,有人在黑夜之中槍殺歌手……」

這首歌,被收錄進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大學語文》。

接著,羅大佑寫了專輯同名主打歌《未來的主人翁》

「我們不要一個被科學遊戲汙染的天空;我們不要一個被現實生活超越的時空;我們不要一個越來越遠模糊的地平線。我們不要一個越來越近沉默的春天;我們不要被你們發明變成電腦兒童;我們不要被你們忘懷變成鑰匙兒童……」

歌曲最後,是一段反覆嘶吼的「飄來飄去」,這也成為後來鮑家街四十三號、許巍等爭相效仿的曲風。

對於這首歌,知乎網友「軒轅凱」說:

「它領先了時代30年之久,而再過20年,它也許還要領先時代50年。」

《戀曲》三部曲

《未來的主人翁》這張專輯,在臺灣音樂新百大專輯中,排名第九。

它的新東西、新方向,除了反覆吟唱的新曲風,最重要的,是它開創了「三部曲」模式

以上三首歌,被稱為「時代」三部曲。「三部曲」中,《亞細亞的孤兒》代表過去,《現象七十二變》講述當下,《未來的主人翁》則書寫未來。

除了「時代」三部曲,羅大佑的作品中,還有「家」三部曲、「戀曲」三部曲和「中國」三部曲。

它們以獨一無二的形式,跨越時間與空間,成為音樂史上寶貴的結晶。

海上花

肆·海上花

羅大佑並不是天生的音樂天才,他也有才智枯竭的時候。

1985年,他厭煩了往日的創作題材和形式,決定去紐約,在另一個國度,叩尋新的可能。

在那裡,與東方曲調截然相反的音樂,刺激了他的創作新靈感。

1986年,他回到香港短住,寫下了那首震撼整個華語樂壇的《海上花》

「睡夢成真,轉身浪影洶湧沒紅塵,殘留水紋,空留遺恨,願只願他生……」

為什麼一首歌有這樣的效果?

因為在當時的樂壇上,絕大部分華語歌曲都是以小調起頭,《海上花》直接採用大調

「我之前從沒寫過這種曲調的歌,它可能是一直在你的骨頭裡面,但沒有被發掘出來。一直到你離開自己的土壤以後才發現,原來自己身上是有這個東西。」

李宗盛

那年,他在紐約被評為「亞洲最傑出藝人獎」,他是第一個獲得該獎的中國人。

這首歌也引起了港臺兩地音樂的變革思潮,受影響最大的,是李宗盛

李宗盛在日後創作的《鬼迷心竅》《你走你的路》等,無一不是以大調起頭。

在後來的一次頒獎禮上,後臺報幕:「有請樂壇大哥級人物——李宗盛!」

李宗盛出來後趕緊說:「每個大哥上面都有一個大哥,我上面就有一個大大大哥——羅大佑!」

羅大佑

伍·愛人同志

1987年,羅大佑在香港定居,

他給父母寫了一封長信:

「感謝你們把我栽培成一個醫生,但醫生那麼多,不需要多一個羅大佑;而在音樂上,我還有很多發展空間。做醫生時面對的是生命,做音樂面對的也是生命。沒有音樂,生命於我沒有價值。」

這是一場與昨日世界的徹底告別,也是一個嶄新羅大佑的正式出發。

次年,他回到臺灣,帶回了自己的巔峰作品——《愛人同志》

愛人同志

彼時,臺灣音樂工業膨脹到前所未有的規模,唱片業也朝著「娛樂工業」的方向邁進。

這種泥沙俱下的環境裡,新唱片很難出彩。但短短幾天之內,《愛人同志》就賣掉了20多萬張,之後更是創下35萬張的銷售記錄。

這是怎麼做到的?

原來,儘管臺灣唱片業日趨發達,但水準卻越來越低下,再加上青春偶像團體的層出不窮,臺灣音樂正急速走向低齡化。

而《愛人同志》裡的《你的樣子》是這樣的:

「我聽到傳來的誰的聲音,像那夢裡嗚咽中的小河;我看到遠去的誰的步伐,遮住告別時哀傷的眼神。」

《戀曲1990》是這樣的:

「烏溜溜的黑眼珠,和你的笑臉。怎麼也難忘記你,容顏的轉變。輕飄飄的舊時光,就這麼溜走。轉頭回去看看時,已匆匆數年。」

《遊戲規則》是這樣的:

「百裡山前作戰場,牧童拾得舊刀槍。順風吹起烏江水,好似虞姬別霸王。」

……

《愛人同志》被丟入這種萎靡不振的音樂環境,就如同進行了一場龜兔賽跑,它超前了其它音樂幾十條街。

這張專輯在臺灣音樂新百大專輯中,排名第42位,而它更重要的現實意義是:

徵服別人的,唯有自己;徵服時代的,唯有作品。

滾滾紅塵

陸·滾滾紅塵

1990年,三毛寫下劇本《滾滾紅塵》

翻開這本書,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羅大佑的同名歌曲。

那年,《滾滾紅塵》被拍成電影,三毛首次當上中文編劇;林青霞和秦祥林已各自離婚,再度交往;他們共同演繹了《滾滾紅塵》裡,張愛玲和胡蘭成的愛恨糾纏。

當主題曲一響起,觀眾留下的除了唏噓,就是感嘆:

「這首歌已不能用簡單的『好』來評價了,羅大佑憑一己之力,將流行音樂拉到了和電影、文學一樣的高度。即便拋開電影和配樂,這首詞也堪稱文學中的上乘作品。」

是啊!

「來易來,去難去,數十載的人世遊;分易分,聚難聚,愛與恨的千古愁。」

短短26個字,就寫盡了張愛玲和胡蘭成的半生愛恨,寫盡了林青霞和秦祥林的有緣無分,還寫盡了世間痴男怨女的緣淺情深。

羅大佑,就像現代版蘇東坡,蘇東坡把廟堂往事和柔情心事都寫在了筆下,而羅大佑,則將筆觸從江湖帶入了殿堂,讓整個樂界都為之失色。

追夢人

柒·追夢人

1990年,羅大佑還寫了一首歌,叫《青春無悔》,由袁鳳瑛演唱。

1991年,羅大佑在《青春無悔》裡,加了四句歌詞,並將歌名改為《追夢人》。

那年,三毛去世了,《滾滾紅塵》成為她的絕唱。

《追夢人》那四句歌詞是:

「讓流浪的足跡在荒漠裡寫下永久的回憶,飄去飄來的筆跡是深藏的激情你的心語。前塵後世輪迴中誰在聲音裡徘徊,痴情笑我凡俗的人世終難解的關懷。」

第一句,是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

第二句,是表明三毛的身份是作家。

第三句,是三毛的英文名「Echo」,漢語意思是「回聲」。

第四句,是三毛心結難解,殉情求解。

為何改名為追夢人?

因為,「她的故事,都是她的夢。」

這次小試牛刀的改編,是羅大佑第一次「偷懶」,然而它卻成為無上的經典。

歌詞絕妙,自是不必多說,更重要的是,羅大佑開創了另一種音樂表達形式:

以歌做輓聯,祭奠斷腸人。

很多年後,梅豔芳、張國榮雙雙離世,張學友用這種形式,為他們寫了《給朋友》。

很多年後,《黃金時代》上映,羅大佑又以此形式,為蕭紅寫下《只得一生》

這首歌,由羅大佑作曲,作詞的人,叫做林夕。

皇后大道東

捌·皇后大道東

1990年,林夕還不是林夕,他原名叫梁偉文,他的職業是語文老師。

當老師之餘,林夕也試著寫歌詞。

羅大佑看了他的歌詞,眼前一亮:「別做老師了,跟我一起做音樂吧。」

那年,羅大佑就攜同林夕,創作了《滾滾紅塵》的粵語版同名歌曲。

而兩人真正的「高手過招」,卻在1991年。

這年,他們聯手發行了粵語專輯《皇后大道東》。

這張專輯有個很不一樣的地方:

作曲仍是羅大佑,而作詞人和演唱者,卻已換做他人;當中,林夕承包了一半左右的歌詞。

羅大佑儼然退居為幕后角色,但這並不代表歌的質量就由此遜色。

梅豔芳《似是故人來》

且看《似是故人來》

「俗塵渺渺,天意茫茫,將你共我分開。斷腸字點點,風雨聲連連,似是故人來。」

再看《青春舞曲2000》

「家國應如何稱呼,黑眼睛黃皮膚;一畝梯田容萬千住戶,關帝遙望天父。」

可見,林夕的早期作詞風格,深受羅大佑的影響。

專輯中,最大亮點還是同名主打歌:

「知己一聲拜拜遠去這都市,要靠偉大同志搞搞新意思。照買照賣樓花處處有單位,但是旺角可能要換換名字。」

不言而喻,當中時代影射是多麼強烈。

正因如此,唱片一發行,就被當局禁了,禁期長達整整十年。

這對羅大佑而言,無疑極具諷刺意味。

他的祖籍是四川,而故鄉卻容不下他的歌曲。

他或許也鬱悶,但他並沒停止創作。

是啊,為什麼要停止呢?

從《鹿港小鎮》,到《愛人同志》,再到《皇后大道東》,一路批判過來,自己遭遇的問題何止千萬,但也咬牙走到了今天。

這當中有過失落,但從未絕望——

因為音樂就是他的情懷與生命。

批判也好,成長也好,愛情也好,家國也好,那都是他說話的語言,是他遠行的雙腳,是他叩問外部社會的拄杖,是他探尋內心世界的密匙。

1994年,他的職位仍是「醫生」,他的歌曲仍被禁止,但在填寫職業時,他毫不猶豫地寫下了兩個字:

作曲。

羅大佑與林夕

玖·教父

多年後的一天,羅大佑給林夕打電話:

「聽說你現在叫『夕爺』了?」

林夕謙虛回道:

「哎呀,亂講啦!你最近怎麼樣啊,羅公?」

這就是羅大佑的厲害之處,整個華語樂壇、乃至整個中國,無不受他影響。

他是周杰倫的畢生奮鬥目標,是李宗盛定義的「時代英雄」,是白巖松的靈魂對話者,是崔健所說的中國版「鮑勃·迪倫」。

他開闢了填詞的新方式,帶來了歌曲的多樣化,創造了表現的新形式,豐富了音樂覆蓋內容的新天地。

他把歌曲幻化成詩,他把流行音樂推向文學高度;

他振奮了一個時代的頹靡之氣,他為了心中的聲音不畏風雨。

他是當之無愧的「華語音樂教父」。

一個真正的「教父」,不是整天教別人怎麼做,而是捫心自問該如何突破。

這一路,哪怕風雨如晦,也都此生不悔。

Allen

拾·戀曲

1993年,非洲剛果。

一名母親從華人商店手裡,買下一盤沒有封面的錄音帶,反覆聽裡面的一首歌。

母親對兒子說:「這是我最愛的一首歌。」

後來母親去世了,Allen也從剛果搬到了南非,磁帶也在路途中丟失了。

每當想起母親,Allen就會不由哼出這首歌。

他不知道這首歌的來歷,就回到華人商店,卻發現商店早就歇業了。

長大後,Allen當了計程車司機,每逢遇見華人乘客,他都會哼起這首歌的曲調,詢問對方是否知道這首歌。

20年後的一天,一對情侶上了他的車。

聽到Allen哼的調子,情侶打開手機網頁,為Allen播放了這首歌的MV。

這首歌,叫《戀曲1990》。

唱歌的人,叫羅大佑。

(END)

相關焦點

  • 林夕、羅大佑最愛的流浪音樂人,滯留香港10年,卻創作了一世經典
    即便是知名歌手的編曲者也不例外,周杰倫曾經評論過:「很少有歌能流傳超過三年的,但羅大佑的歌可以」,羅大佑在樂壇影響力之大是顯而易見的,而如果你是一個真的羅大佑粉絲,或是曾仔細看過卡帶的封面與封底,你總會發現一個別樣的名字——花比傲。
  • 在羅大佑的歌裡,讀懂一個時代
    在不了解他的人眼裡,他不過是一個有著一副破嗓音的老男人,每首歌還總有那麼一兩處音不準。但在懂他的人眼裡,這個男人的名字仿佛燈塔一般。他讓李志迷戀了40年,是高曉松心中「神一樣的存在」,是李宗盛崇拜了一生的「大大大哥」。他就是華語流行音樂教父——羅大佑。
  • 華語樂壇最優秀的歌詞精選——林夕篇(二)
    林夕曾坦言,為金庸先生的作品改編的影視劇寫歌詞是莫大的榮幸。他認為自己對金庸小說的主題理解是很到位的,而事實也的確如此,從他寫的歌詞就能看出來。羅大佑在《戀曲1980》裡也唱過:「愛情這東西我明白,但永遠是什麼?」林夕在這首歌裡更殘酷地寫了愛情的剎那高峰不代表永不枯萎,越濃烈的愛情會越快地褪去。越早明白愛情的殘酷本質,才能越從容地擁有愛情。
  • 如果黃家駒現在還活著,他在樂壇會是什麼地位?
    在過去的25年裡,很多黃家駒的粉絲恐怕都想過這樣一個問題:如果黃家駒現在還活著,在樂壇會是什麼地位?黃家駒打個比方,在編曲方面,周杰倫已經算是現在樂壇最強填完了,也有很多厲害的編曲老師幫助周杰倫,當時現在好的歌曲還是很難出。
  • 我的羅大佑之夏(四)
    買了"5·27"羅大佑的單,所以在找他的相關新聞。可一向愛"炒抄吵"的網絡似乎對他的這次演唱會擺出了少有的吝嗇態度,各網站上都鮮有報導。  一個老友在QQ上對我暗暗地說:是因為這場演唱會有內幕……(以下因為政治因素被刪除數百字)。我在閃動的頭像前沉默,思緒走到了以前。  羅大佑在青年時期是個不折不扣的憤青。
  • 對話|世界在被各種力量撕扯,63歲的羅大佑在做些什麼
    但時間滑過,最後羅大佑湮滅成記憶裡伸長脖子唱歌腔調古怪的中年人。《東方之珠》的主角是香港還是上海,《愛人同志》唱的是愛情嗎?他們都忘了,但還記得如何哼唱「或許明日夕陽西下倦鳥已歸時/你將已經踏上舊時的歸途」(《戀曲1990》)。羅大佑不是神秘主義的預言家,也不是冷眼洞察的小說家。他沒有那麼抽身冷靜。
  • 周華健聯袂林夕,共譜武俠三部曲之——《難念的經》
    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武俠夢,說到武俠,就一定繞不開金庸,他得多部武俠作品都被改編成了影視劇,且都取得了不錯的反響,影視劇中的音樂作品更是成為經典,代代相傳。今天我們來聊一聊《天龍八部》的主題曲《難念的經》,這首歌曲由林夕作詞,周華健譜曲並演唱,周華健與林夕相信各位並不陌生,周華健是有著天王殺手之稱的歌唱天才,他的嗓音很有穿透力,辨識度極高,他不僅是歌手,還是音樂製作人,多年來一直深受廣大歌迷的喜愛,林夕相信大家也耳熟能詳,他是粵語流行史上創作最多作品的填詞人之一,說到林夕就不得不提到羅大佑與王菲
  • 天諭手遊:閒逛也能發現秘寶,雲垂大陸教書先生竟是「幕後黑手」
    比如說在蘇瀾郡東邊有一個叫做寒梅書齋的地方,那裡有一位面目和善的教書梁先生。平時要是閒逛路過書齋,你會看到這位教書先生一直在非常耐心得解答小朋友們的各種問題。不過,作為一名身世成謎的冒險家,我們要是去和這位教書先生對話,他就會教你一些超乎嘗試的知識,比如說星痕的存在和使用。
  • 羅大佑與杜琪峯:雲宮音,龍頭棍
    如果說,《鹿港小鎮》、《亞細亞的孤兒》和《未來的主人翁》代表著臺灣的昨天、今天與明天;那麼,羅大佑與杜琪峯的合作便是見證著也參與著自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香港電影的發展。羅大佑的音樂生涯向來與電影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早在發布首張個人專輯之前,他創作的歌曲就已經以電影主題曲和插曲的形式與觀眾見面。
  • 被央視點名的林夕並不無辜,無辜的是他4000首作品!或將全部下架
    近日,作詞人林夕被央視點名批評,對於他這次被央視點名,併網友們表示出同情,反而全都拍手稱快,畢竟在國家大義面前,一切都是浮雲,他這次被批評也只是咎由自取而已,只是可惜他的那些經典作品,或許我們以後再也聽不到了。
  • 林夕遭央視點名批評,網友:有才無德
    這顯然是一句警示之言,也給了他機會,只要他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肯改過自新,那麼多曾經喜愛過他的觀眾還是願意原諒他的。現在將選擇權交給了林夕,執迷不悟還是「執迷不悔」,看他自己的了。林夕這個人雖然一直在明星的幕後工作,但是大家對他還是很熟悉了,即便沒有看到過他的真人,但是幾乎沒有人沒有聽過他的作品。從張國榮到天后王菲,從歌神張學友到醫生陳奕迅,從愛恨情仇到人生百態,林夕的歌詞就會寫盡了人世間複雜難辨的感情,他在華語樂壇的存在獨樹一幟,不是歌手勝似歌手。
  • 羅大佑的十大經典歌曲
    許多年後,當我們再次哼著《光陰的故事》《童年》《戀曲1990》等那些看似淺顯的歌曲,再次品味他要講述的故事,方能讀懂故事裡的乾坤。整理出的羅大佑十大經典歌曲不能代表所有人的喜好,僅代表個人觀點。1、《光陰的故事》1981年,作曲:羅大佑,作詞:羅大佑《光陰的故事》是一首經典老歌,被評為「100首必聽經典老歌之一」。最早收錄在專輯《童年》中。羅大佑用他深情的嗓音唱紅了《光陰的故事》歌詞,《光陰的故事》成為了經典校園民謠。這首歌很容易也很自然讓你勾起對往事的懷念。
  • 容易誤解林夕的歌詞?抓住這4個特點,正確理解他的本意
    林夕喜歡將要表達的含義,揉進生活中常見的「意象」中熟悉林夕的人應該知道,他的歌詞最大的特點是他喜歡將要表達的含義,藏進生活中常見的「意象」中。在這裡,林夕用「冰激淋」指代愛情。「冰激淋」本來是甜美的,但它終有融化的時候。愛情不也是如此嗎?冰激淋融化,本來是個很正常的現象,但在主人公的眼中卻成了「冰激淋流淚」,可見主人公現在還接受不了愛情離去的事實。
  • 四方村的教書先生,竟然是東凰大帝?
    有人說,四方村的教書先生,竟然是東凰大帝?這簡直叫人情何以堪?似乎有些道理。不過依我看,這個可能性是很小的。畢竟,神州之主不應該如此淡然出場。這也不符合事物發展的邏輯,葉伏天沒那麼快就見到他。東凰大帝曾在這裡修行過,這自然不假,但不代表他就住在這裡。不過有一點是肯定的。對葉伏天的關注應該是一定的。當年至聖道宮一戰,夏皇就拿著一個鏡子看,宛如現代的視頻監控。難道東凰大帝就沒有這些東東?顯然的不可能的。即便沒有,但當葉伏天進入四方村的時候他肯定感應到了葉伏天的存在。不然也不會有後面的解除四方村禁令的事了。
  • 句句如刀:夕爺+羅大佑《你準備要活兩次》,道出了茫茫塵世裡眾生的...
    《你準備要活兩次》是近年來林夕和羅大佑兩位大神合作的歌曲,這首歌收錄在蕭煌奇2016年發行的專輯《神秘世界》裡。記得去年第一次聽是在4月中旬的一個早上,當時在地鐵上不由得被這首歌所震撼。它不像現在市面上的快餐歌曲一樣,或千篇一律,或毫無品質。
  • 林夕動人歌詞背後的故事,為你寫出驚豔歌壇的詞終究贏不到你的人
    林夕這個填詞人沒有人不知道,多次給香港藝人填詞獲得十大中文金曲和最佳詞作獎。他寫出來的個成為香港樂壇的經典。下面就由小編帶大家看看林夕歌詞背後的故事。林夕的詞,句句傾城。「黃是你的姓紅是你愛的,就當做知識」這句歌詞來自何韻詩的《忘》。
  • 謝允成四十八寨史上最受歡迎教書先生,一隻蟋蟀搞定全班頑童
    他得償所願,當了個教書先生,整日裡帶著孩子們讀著拗口的四書五經,生活過得有滋有味。根據之前周翡對待夫子和周以棠的態度,便可看出教書先生在四十八寨的地位其實很微妙。四十八寨尚武,周翡和李瑾容都擅長刀法,對舞文弄墨嗤之以鼻。《有翡》第一集,周翡就因為拆了夫子的臺階被責罰,究其原因,是因為夫子教授了《女則》,令周翡很熟不痛快。
  • 華語音樂教父---羅大佑
    1984年2月,他的《之乎者也》問世,從此徹底改變了聆聽中文流行歌曲的方式,他自己的音樂歷程也是華語音樂的縮影,是他把西方搖滾樂的精神和中國傳統文人的批判精神比較系統地帶入到流行音樂中,他自己也經過從「黑潮時期」的抗議歌手到轉向香港成為大眾歌手的轉變,他就是華語音樂教父---羅大佑!
  • 被點名的林夕並不無辜,可惜他的作品!4000餘首或將全部下架!
    原因無它,只因這些歌曲的詞作人林夕近期發表了一些相當過分的言論。對此,恐怕國內大部分人一時還難以接受,為何一個一直以來都被認為是愛國才子的林夕,居然會公開發表如此不當的言論。早在2015年香港某高校的一次演講中,林夕就曾公開表示,寫出《北京歡迎你》這首愛國歌曲實非本願,並稱之為自己人生的汙點。一時間讓眾多人士大跌眼鏡。除此以外,林夕甚至還曾數次在採訪中表示,如果有一天自己的音樂被國內下架,那是一種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