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戲不但是幼兒的權利,還是他們學習的主要途徑。教師是幼兒遊戲的觀察者和指導者,有效指導幼兒開展自主遊戲可以提高遊戲質量,使幼兒的社會性、創造性、表達力、表現力等都得到充分的發展。
準備、籌備、填充
巧妙設置遊戲區。威海市環翠區羊亭鎮中心幼兒園的戶外場地分散且狹長,U型結構的樓體將戶外區域分成了東、西、南、北、中5塊狹長的活動場地。這種特殊的分散格局對教師創設遊戲區提出了挑戰。鑑於此,幼兒園確立了「因地制宜、變『憂』為『優』」的思路,對戶外場地資源進行了深度開發。例如:繪製各種交通標誌線,創設「交通城」遊戲區;著重打造臺階、角落與邊緣地帶,利用臺階上方的場地創建了具有農村特色的遊戲區「農家樂」,利用東北角的兩棵景觀樹和窗外的一小塊正方形空地建成「表演區」,等等。最終,現有的戶外場地變成了11個戶外遊戲區。
以幼兒為本的環境創設。該園創設了具有創意性、情境性、挑戰性和開放性的環境。教師們選用廢舊地墊、亞克力板、木板等材料,塗上幼兒喜歡的明亮色彩,製作成結實的區域牌。區域規則採用充滿童趣、通俗易懂的卡通人物以及符號標識,放在幼兒能看見的地方。其中,野戰區製作了醫院標誌,安置了一張床,並投放了擔架、醫療器械,讓幼兒在富有情境性的「戰地醫院」中搶救「傷員」。
按照層次投放遊戲材料。教師從材料投放入手,誘發多種遊戲的生成。一是投放更多同一類型、不同形式的材料。例如,在美工區,不僅投放水粉筆、大毛筆、粉筆,而且投放小黑板、畫板、白布以及可移動塗鴉牆,等等。材料的豐富充分滿足了幼兒遊戲的需求。二是投放更多能誘發幼兒角色遊戲的材料。在建構區,投放了小汽車、毛絨玩具、安全帽,幼兒扮演建築師,為小動物建家;在野戰區,投放了玩具手槍、醫療設施、鍋碗瓢盆等。三是投放更多的低結構材料以及自然材料。在沙池區,投放杯子、奶粉桶、木板等低結構材料,在水池邊投放水管,供幼兒取水,滿足幼兒進行區域聯動以及建構的需求。依託農村資源,在手工坊中投放石頭、樹枝、瓦片、木塊等材料,用低結構材料激發幼兒的創造性。
遊戲保障措施
安全保障。安全是快樂遊戲的基礎。為保障戶外混齡自主遊戲的安全開展,教師在牆面和滑梯上張貼安全提示;為防止幼兒在奔跑中被撞傷,在牆角等尖銳的地方包裹防撞貼。
時間保障。通過調研,幼兒園將一日作息時間合理優化,將碎片式時間整合為塊狀戶外活動時間,以增加幼兒的戶外活動時長,有效提升他們的活動效率。
健康保障。在自主遊戲中,幼兒容易出汗。遊戲開始前,教師組織幼兒互相戴好吸汗巾,防止汗液浸透衣服。水是必不可少的。教師組織幼兒將水壺裝滿水,並以班級為單位放在大廳裡,以方便幼兒飲水。
遊戲「四部曲」
班級遊戲。以室內活動為基礎。部分幼兒已經有了區域遊戲基礎,也就有了一定的社會交往意識,能夠理解區域活動中的普遍規則。以了解區域為前提。通過介紹區域相關內容,讓幼兒「知其所以然」,增加社會經驗。以體驗活動為鋪墊。通過開展各種體驗活動,讓幼兒了解戶外遊戲區和室內區域遊戲的區別。
級部遊戲。同年齡段的幼兒身體發展和社會經驗相差無幾。在幼兒熟悉每個遊戲區的基礎上,幼兒園開放同級部幼兒的自主遊戲。幼兒和同年齡、不同班級的幼兒一起遊戲,提高了交際能力,增強了合作意識。
以大帶小混齡自主遊戲。小班幼兒的獨立意識稍弱,獨自行動時無安全感,或者自由過度,無安全意識。因此,幼兒園開展了以大帶小式混齡自主遊戲。在前期溝通的基礎上,大班幼兒懂得如何保護自己和小班幼兒的安全,並且徵求小班幼兒的意見,與弟弟、妹妹一起遊戲。這種遊戲增強了大班幼兒的責任感,培養了小班幼兒的自主意識和獨立意識。
全園混齡自主遊戲。有了前面的鋪墊後,全園混齡自主遊戲順利開展了。在不同的遊戲區內,不同年齡的幼兒自主選擇區域、材料和夥伴。他們在愉快、和諧的氛圍中探索、發現、交往、學習,獲得能力和個性的全面發展。幾年來的實踐證明,戶外混齡自主遊戲能夠讓幼兒在遊戲的世界裡茁壯成長,在自由的環境中蓬勃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