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熟人社交市場,可見字節跳動野心勃勃,以一款孵化於抖音的視頻社交產品「多閃」為前鋒,一路高歌,踏著步子邁入了強社交領域的戰場。
此前,字節跳動要發布社交產品的消息已經預熱多月,直到微信公開課前夕,今日頭條CEO陳林還在知乎提出關於「社交終局」的問題。張小龍四個小時演講結束後,他在頭條圈中表示,對重做朋友圈有另一種想法。
這場聲勢浩大的公關在1月15日給出答案——「多閃」。在發布會現場,抖音總裁張楠和陳林都在為多閃站臺。
有意思的是,多閃的「年輕化」被反覆強調,不僅用戶定位是富有活力、希望彰顯個性的年輕群體,連整個團隊都是90後,甚至是97、98年的年輕人,其負責人徐璐苒也是一位93年生的女孩。
關於「多閃」徐璐苒團隊提到,「多閃」滿足的是抖音中部分具有進一步社交需求的用戶。
看一下多閃的產品定位:
主打:無壓有溫度的親密社交;目的:提供抖音沒有解決的社交需求,沉澱抖音社交關係鏈;用戶群:年輕用戶;關係類型:最親密的關係。從這裡,可以捕捉到幾個核心的定位詞:「年輕人」、「親密關係」、「視頻社交」、「抖音登錄」。
多閃目前唯一的登錄方式就是抖音帳號的導流,可以說,多閃是抖音私信功能的延伸,起到沉澱其社交關係鏈的作用,「暫時」體量較小,並非面向全量用戶,而只是針對年輕群體。
有評價稱多閃不具有產品創意:Snapchat、Stories的骨架+Apple Watch的心跳,事實也的確如此,但作為一款短視頻社交產品,它依然是一個實驗領域的勇敢嘗試。
對其重點功能進行梳理:
視頻以好友關係聚合——減少重複內容
72小時之後,視頻內容僅自己可見——降低社交壓力,短時間放飛自己
無公開社交場景,所有視頻下的評論自動轉化為私信,開啟聊天——親密社交(?)
紅包視頻,紅包可選是否配著視頻發送——親密社交(?)
兩大功能:消息和世界——消息負責即時通訊,世界負責抖音feed流
支持群聊、支持智能鬥圖、多種動效貼紙和濾鏡——豐富玩法
可以看到,多閃的功能圍繞著「一對一」、「親密」、「短視頻」、「降低社交壓力」展開,其中的幾個功能卻令人疑惑。
不論是「評論直通私信」還是「發紅包還得拍視頻」都能讓人直犯尷尬癌,大幅增加了用戶的社交壓力,升高互動門欄——「隨便評論下就要直接私聊,那我寧願不評論」恐怕是大多數人的心聲。「親密關係」就一定對應「強社交需求」嗎?我覺得這點值得商榷。
多閃要做沒有壓力的親密社交,觸動了熟人關係的核心圈層,和熟人社交的命脈——微信,的確形成了直接競爭關係。
然而,多閃對標的卻並不是微信的「朋友圈功能」,而是針對微信未覆蓋、未良好觸達的視頻社交場景進行補充,畢竟微信覆蓋全量,也沒法那麼體貼的照拂年輕人。
下面我們聊聊多快閃記憶體在的四個「悖論」。
悖論1:「抖音導流」與「親密社交」相悖社交產品的底層邏輯可以分為兩種:
依靠自然屬性聚集而成的社區,人群被愛好、技能、顏值、趣味、性別等共同特質、共同屬性所吸引後聚集。如抖音、微博、嗶哩嗶哩、花椒等。社區注重的是圈子和內容,形成圈子,高質量內容的產出,是培養社區氛圍、驅動互動關係的關鍵。基於社會屬性聚集的社交,依靠個體的社會關係建立。如熟人社交微信、泛熟人社交QQ、職場社交領英、陌生人社交陌陌。社交注重的是易用性和活躍度,其中活躍度來自於精準的用戶定位。上述兩種屬性的社交,在實際場景中往往是不夠融合的。
多閃強調要做「最親密」的社交,卻依附抖音需求孵化,甚至第一波用戶也是來自抖音導流。抖音本身屬於依靠自然屬性聚集的社區產品,其社交關係是基於內容的弱連接,和親密社交八竿子打不到一起去,很難想像要如何去沉澱親密社交關係鏈。
實際上,多閃未來更有可能威脅到的,是同屬弱社交關係的陌生人社交,如陌陌。
(PS:置於多閃可導入的、莫名而來的關係鏈,很奇妙)
悖論2:「短視頻「與「社交」屬性相悖短視頻到底能不能做社交,一直以來素有爭論,熟人視頻社交或許本身就是一個偽命題。
社交強調情感連結,視頻屬性卻在彰顯個性,能否很好的融合是一個問題。
再說關係親密的人之間,想要情感傳達更清晰,情感促進需求被滿足的更好,為什麼不選擇打視頻電話交流?——「短視頻社交,需要有清晰的、吸引用戶使用的閃光點」。多閃只是沿用了抖音(又或許是Snapchat)的邏輯,對於短視頻在社交時有什麼核心優勢,以及如何將這些優勢功能化,都還是模糊的。
悖論3:「視頻社交」和「無壓力」相悖多閃的發布會上,細數微信很多痛點,「發朋友圈帶來的社交壓力」是其中一項(這點偏頗了,「朋友圈包袱」在微信的下沉用戶市場、老年人、學生黨基本不存在)。
中國的社會環境和千年的文化傳承決定了——中國人本身比較中庸、含蓄。年輕人雖然喜歡秀,但這部分愛秀的用戶能佔年輕人的多少?
圖文社交的根本,是通過文字溝通,減緩面對面帶來的社交焦慮,進行高效的溝通。多閃主打「無壓力」,卻要採用視頻的形式,將面對面的社交壓力重新帶回社交過程中,更別提拍攝視頻本身帶來的壓力了,反而升高了用戶交流的門欄。
悖論4:「親密關係」與「用戶增長」相悖「多閃」定位「親密社交」,親密關係兩個手就數的出來,對用戶發展也是一個很大的限制。
增長往往決定了產品的生命周期和規模。每個用戶的親密關係有限,如何實現用戶增長?用戶增長後,脫離了親密關係,現有的視頻社交模式還能否行得通?這些都值得深思。
產品戰略多閃種種產品邏輯上的悖論,不由引發思考,為何它是這樣一個矛盾的結合體?
頭條的產品戰略一向隱蔽,又或許,由5人組成的「90後」團隊所打造出來的「多閃」,只是頭條社交野心下打頭陣的「小兵」罷了。
簡單分析多閃的產品戰略:
對抖音存量用戶的爭奪:引入抖音的高黏度用戶作為種子用戶,將其核心用戶群從其他社交軟體中抽離出來,這才是多閃的核心使命。第一次開放帳號體系:帳號體系是平臺構建護城河重要的一步,app可以通過外接大型平臺的帳號迅速導流(微信、QQ、微博),同時,用戶更加離不開平臺,平臺接受反哺。此時開放帳號體系,是為日後頭條系帳號體系的全面開放鋪路。完善頭條的商業化變現體系:在好友互動中引入「紅包」、「錢包」等功能,並通過綁定銀行卡進行變現,2018年頭條加速了對金融領域的布局,APP上線「放心借」、「保險」等板塊,用戶銀行卡和頭條系深度綁定,也有利於其完善商業版圖,減輕對廣告變現的依賴。商業化變現體系的完善,為頭條在電商、遊戲領域的拓張留有了更多想像空間。最後的梳理:「頭騰」與社交,多閃的未來雖然頭條短視頻系產品對騰訊用戶使用時長的確存在影響,但不得不說,頭條離顛覆騰訊的強社交關係尚遠,起碼在以智能屏幕作為交互設備的時代,不太可能。
微信的實質是IM工具,它不僅僅是熟人社交,也不負責讓你社交,它負責把線上線下的、已知未知的所有社交關係和社交場景進行匯總,朋友圈只是場景的集合之一,需要用的時候用就可以了,至於用多久(用戶時長),不在它的考慮範圍內。
雖然微信不會被撼動,但並不是所有社交場景都被微信覆蓋了,「多閃」基於短視頻社交的場景的切入就變得尤為關鍵。頭條擅長精準的機器推薦,其本質是和關係鏈社交場景是有一定衝突的,但很適合用於對社交需求的地毯式掃描,去發掘並未覆蓋到的社交場景——多閃因此孵化。
所以說,現階段「多閃」對標的並不是「微信朋友圈」,而是為了填補短視頻社交的需求而生。
多閃若打算以短視頻為切入口,以「不那麼社交」的方式,去尋找「社交」的可能,培養用戶短視頻社交的習慣,做好用戶沉澱將非常關鍵。(但全面開花概率很小,社交注重的是高效,不論是不是「熟人」、「最親密」的人,圖文依然會是主流)
至於多閃未來的模式,或許會保留「小而美」的體量,專注親密關係社交,把握住短視頻社交試驗田,以跑通短視頻社交的邏輯,為頭條系後續的社交產品鋪路。
又或許,能像Snapchat在FaceBook下找到自己的市場,基於社交場景的切入口,在微信下取得市場,依靠種子用戶的關係鏈去吸引足量用戶後,逐步轉型——「去視頻化」,發展全量用戶的社交也未必不可能。
當然,若不能滿足用戶的真實社交需求,也只能像「子彈簡訊」一樣的曇花一現了。
本文由 @ bliss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收藏已收藏 | {{ postmeta.bookmark }} 點讚已贊 | {{ postmeta.postlik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