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自西漢以來,人們對於《易經》的象,都理解錯了

2020-12-09 心慧文化

我們通過前一篇文章《象,是易經的核心,要理解象的含義就不能離開繫辭》,已經明白了孔子所說的象,就是周文王用六十四個具有象徵意義的卦象和卦名,來象徵人類社會生活中的六十四類事務,又用具有象徵意義的六十四卦辭和三百八十四爻辭,來作為人們在社會生活中的指導方針,這就是整部《易經》的內容。

傳世本《繫辭上》第八章: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像其物宜,是故謂之象。《繫辭上》第十二章:是故夫象,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像其物宜,是故謂之象。

帛書《繫辭》:聖人具以見天地之業,而不疑諸其形容,以馬其物義,是故謂之馬;是故夫馬,聖人具以見天下之,而不疑諸其形容,以馬其物義,是故謂之馬。

我們在上一篇文章中,已經通過相關考證,指出了以上《繫辭》的內容,都是指周文王看到了天地萬物的實際情況,並不只是比擬了事物的形態外貌,而是對事物擬定了具有象徵意義的象,就是把每一類具體的社會事務,都擬定了一個具有象徵意義的卦象和卦名來表示,這就是所謂的象。

《繫辭下》第二章的十二蓋取,就是周文王把十二類具體的社會事務,擬定了十二個具有象徵意義的卦象和卦名來表示。

周文王根據單根的繩子只有捆拉的功能,多根的繩子結成了網,就附帶有了捕獵的功能,捕獵的功能是依附於繩子的結網而產生的,於是周文王就擬定了離的卦象和卦名,來象徵依附、附帶這一類事務。這就是「作結繩而為網罟,以佃以漁,蓋取諸離。」

周文王根據神農氏製造了木製農具,促進了農業生產,從而增加了糧食產量,於是周文王就擬定了風雷益的卦象和卦名,來象徵增加、增益這一類事務。這就是「包犧氏沒,神農氏作,斫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蓋取諸益。」

周文王根據人們對於死者的安葬,在很早以前是很簡陋的,後來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人們用棺槨來安葬死者,雖然對於死者來說,反正已經是死人了,不管如何安葬都是一樣的,活著的人給死人用棺槨厚葬,就是一種過分的行為,但對於活著的人來說,用了棺槨就是對死者的尊重,是人類文明程度的提高,於是周文王就擬定了澤風大過的卦象和卦名,來象徵過分這一類事務。這就是「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樹,喪期無數。後世聖人易之以棺槨,蓋取諸大過。」

周文王根據當時的人們利用牛車馬車來搞運輸,人們有了牛車馬車,就可以隨著實際需要,把物資運送到所需要的地方去,於是周文王就擬定了澤雷隨的卦象和卦名,來象徵隨著、隨從、跟隨這一類事務。這就是「服牛乘馬,引重致遠,以利天下,蓋取諸隨。」

這才是真正的十二蓋取的含義,這才是真正用一個原則、一個道理、一個規律、一個方法、一個套路來理解十二蓋取這個千古之謎。

這就是我們對《易經繫辭》十二蓋取中的四個蓋取的理解,我們對於任何一個蓋取,都是用同樣的原理來理解的。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周文王所擬定的六十四個卦象,是根據八卦兩兩相重而演衍為八八六十四卦的;周文王所擬定的六十四個卦名,是對人類社會生活中的所有事務的高度歸納和總結,是經過了高度的綜合和抽象的六十四類事務,而不是具體的六十四件事情。

《易經》的六十四個卦名,都跟依附、增益、過分、隨從這四個卦名一樣,是經過了高度綜合抽象之後的名稱,至於如何來正確理解每一個卦名的含義,我們已經在以前的文章中,不止一次的講過了,只要把《序卦》和《雜卦》配合起來理解,就能明白每一個卦名的含義了,如果再配合每一卦的彖辭和象辭,就可以很連貫通順地理解每一卦的意思了。所以,讀《易經》,也就這麼簡單。

我們再看看著名人士南懷瑾先生及其學生徐芹庭先生合著的《白話易經》,他們是如何來解釋十二蓋取的,而且他們的解釋還被古詩文等權威的網站收錄為權威的說法。

他們把「蓋取諸離」解釋為:編繩結網,做為捕捉魚、鳥的工具,以獵獸捕魚,是取象於離卦的。離中虛,像孔眼,又離為目,有網罟的象徵。

他們把「蓋取諸益」解釋為:神農氏製作農具,使天下增加糧食,「是取象於益卦」,而且還這樣講解:先則沒有農業,現在進步到農業社會,增加了生產,所以取益卦的現象。益卦上巽為木,下震為動,二至四互坤為土,木動於土中,是發明耒耜耕種的現象,故農業的興起,取益卦的現象。

他們把「蓋取諸大過」解釋為:後世聖人制定喪禮,用棺槨以殯葬,「是取象於大過卦」,而且還對大過這樣注釋:大過,大有超過的意思,下卦巽為木,二爻至五爻互乾,乾為衣,為遠為野。

他們把「蓋取諸隨」解釋為:用牛車馬車來搞運輸,「是取象於隨卦」,他們還對隨這樣注釋:隨,隨從的意思,三變乾為馬,四變二三四互坤為牛。

以上內容,全部來自南懷瑾徐芹庭合著的《白話易經》,有興趣的讀者網友們,可以自行去查找核對。

通過以上的比較,相信每一位熟悉《易經》的讀者網友,都能夠判斷出誰的解釋更加合理通順了。

我們經常說起南懷瑾先生的《白話易經》,也一向來都說南懷瑾先生並不真正懂得《易經》,這並不是我們故意要詆毀貶低南師,對於南師自身的道德人品及佛學修養,我們是無比敬佩的!我們也願意相信南師是已經開悟的人!

按照佛學理論,開悟了並不等於就懂得了一切,南師自己也說過,得了根本智也還需要學習差別智,南師自己也好像說過,我比你們都要聰明,我要學英語的話,比你們都學得快。這說明南師承認自己已經得了根本智,也承認英語也還是要學了之後才會的。

有些人,因為並不真正了解佛學,誤以為開悟了就什麼都懂了,而且還有個人崇拜傾向,崇拜了南師就認為南師什麼都對,還不允許別人說南師半句不好。

如果我們真正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就不會因為南師對部分經典的解說存在錯誤,還有諸如遺產糾紛等問題,而全盤否定南師,甚至還像已故的臺灣名嘴李敖一樣,罵人家「他就是個騙子」;當然也不會因為南師有很多的非凡之處,就認為南師什麼都正確,容不得別人說南師一句不好,就像我們的前幾篇文章,說南師不懂得《易經》,就有讀者網友留言道「南師沒錯,是你自己不懂。」

我們經常指出南懷瑾先生的《白話易經》和《易經系傳別講》中的諸多不足,並不是為了討論南懷瑾,更不是為了引起爭議。如果允許我們擺一下老資格來說句話,我們會說:正因為南懷瑾在儒道兩家的學術上還有差錯,死後也還有遺產糾紛,或者說幸虧南懷瑾在這些地方還有差錯,我們才非常敬佩南懷瑾,因為善知識的「示過」,豈是常人所能理解!

至於當今的學術界,不管是山東大學劉大鈞,清華大學廖名春、李學勤,北京大學的朱伯昆,社科院的胡孚琛,還是傳佩榮、曾仕強、張其成、馬恆君、鄧球柏等等,沒有一個人能夠跟我們一樣用一個原理來解釋十二蓋取的!

更為可惜的是,已故吉林大學的金景芳教授,也還是現在清華大學教授廖名春的老師,因為無法理解十二蓋取這個千古之謎,就主觀認定十二蓋取是後人所添加,與整篇《繫辭》的內容不符,乾脆把十二蓋取刪之而後快。

反正在今天2020年11月22日之前,我們從來沒有在那一本書上或者那一篇文章上,看到過有誰能夠用類似於我們的理解方法,來解釋十二蓋取的!

通過對以上十二蓋取中四個蓋取的解釋,相信閱讀過我們這些文章的各位讀者網友,已經看得出我們對《易經》的理解,跟古往今來的文人學者們的理解,有什麼不同了吧!

那麼,又是什麼原因,造成了二千多年來,這麼多的文人學者,對於這麼簡單的十二蓋取,都難以理解呢?以至於對《易經》的象的理解,都始終無法自圓其說呢?

對於這種種問題,我們將在下一篇文章中,再來仔細分析。

象,是《易經》的核心,要理解象的含義就不能離開《繫辭》

利用《易經》來指導生活工作,就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

《繫辭》第二章內容,包含了《易經》的創作原理和讀解方法

《易經繫辭》:剛柔相推而生變化,孔子:要從三方面來理解

相關焦點

  • 《易經》的核心就是象,必須依靠《繫辭》才能理解象的含義
    象,是《易經》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也可以說是整部《易經》的核心,《易經》自秦漢以後之所以分成兩派六宗,或者加上丹道、堪輿、星相、醫藥共為十宗,乃至後世又有理、象、數之說,可全是《易經》的象所惹出來的事。古往今來,有很多的文人學者對於《易經》的象,提出過各種各樣的觀點,綜其內容真可謂浩如煙海。
  • 為什麼學者們對《易經》的理解總有些牽強,就在於思維模式
    我們在前天2020年11月22日所寫的《為什麼說,自西漢以來,人們對於易經的象,都理解錯了》一文中,我們已經根據《繫辭》的論述,明確論證了孔子所說的象,就是周文王把社會生活中的萬事萬物,歸納總結為六十四類事務之後,又對六十四類事務,擬定了具有象徵意義的六十四個卦象和卦名;再對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都擬定了具有象徵意義的卦爻辭,來作為人們行為的指導方針,這就是整部的
  • 《易經》究竟預言了什麼?為何到第60象再也推不下去了?
    由此可見,《易經》的固有印象,已經在人們心中根深蒂固了。中華歷史發展到現在,還有一個物品從始至始都不缺,那就是「神棍。」這動不動自抬身價,順手畫上那麼一畫便是財富。但《易經》一書卻變成預言界的「另類」,推論興替更迭之事、預知未來,沒有一點兒並不是它的「強項。」對於《易經》我前面也有過推解,總有人說我是牽強附會這類。
  • 歷史《易經》重要傳承人
    易經是我國五千年文明文化綱領,是我國文明傳承的根基,也是世界公認的人類文明智慧結晶,那麼易經從產生到傳承到今天都是那些先賢哲人引導的呢?其次便是周文王,我們今天看到的《周易》主體便是周文王所創,看過封神演義的都知道,他在被囚禁時根據伏羲的八卦進行推理演繹,創造出了文王八卦和六十四卦。還有一位最重要的人物便是春秋時期的孔子,在文王周易後添加了易傳,是我們今天認識易經的重要思想導讀。背後人們稱作十翼。
  • 結合帛書,來正確認識《易經》《易傳》《繫辭》之間的關係
    曾經有網友留言說《易經》不是《周易》,當然這樣的說法也對,那對於《周易》或《易經》這本書,到底哪種叫法比較合適呢?如果按照日常口語的叫法,《周易》即是《易經》,《易經》即是《周易》,就像我們通常說的《老子》即是《道德經》,《道德經》即是《老子》。
  • 《易經》就是周文王寫的人生指導手冊,可指導人們逢兇化吉
    我們通過前面的《讀易經必須先讀繫辭,繫辭第一章就有三個重點》等多篇文章,已經清楚地明白了周文王創作《易經》的本意,就是用文化思想來指導人們的行為,並不是想把《易經》寫成卜筮之書。因為在殷商之前,當人們遇到重大決策的時候,由於那個時候的人類知識水平非常有限,人們還不足於憑著所掌握的知識來決定對策,往往還需要通過卜筮來決定,我們從殷墟中發現的大量卜骨,以及古籍中對卜筮的大量記載,都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 《易經》雜談:為什麼說「知易者不佔,善易者不卜。」
    所以,易經永遠都不能成為普世性的東西,也永遠不能被大多數人所掌握。既然是最底層的代碼,就很容易理解孔子為什麼說,知易者不佔,善易者不卜這句話了。我們再以電腦程式打比方,你下載一個APP去使用,就相當於利用易學去佔卜,去算命,你是這個軟體的用戶。而你編制了這個軟體,你還需要去應用這個APP嗎?完全不需要,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認知方式。
  • 易經:象數解讀蒙卦的意義
    主卦陷險不安,客卦又行之不去,君子不知所往,故昏蒙之象。《象》曰:山中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同理,前半句說卦,後半句對應人事。坎為體,為陽,又陽剛居中,足以見其行之果決。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魄力,象徵的是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的精神。坎遇艮止,以養育其德,不可操之過急,欲速則不達。蒙卦上艮下坎,皆為陽卦。
  • 《易經》:為什麼婚姻求穩,非但不能恆久,還會招致婚變?
    我們常說一個詞,叫持經達變,意思是告訴我們,處理事情的時候要有所變有所不變,不能變的就是「經」。「經」指的是人們經常使用的一些準則、規則。也就是《易經》中所說的不易的部分。當年,孔子看到《易經》的時候,為什麼會肅然起敬?為什麼會著《傳》呢?就是因為孔子發現《易經》把宇宙、自然、人生的道理統統條例出來了,而且分成了64種不同的情況。所以,為了讓人們能夠更加深入地理解《易經》這部經典,孔子就為《易經》寫了十篇《傳》。
  • 為什麼圓周360°?一天12時辰?深讀易經,才理解古人智慧不簡單
    圓周為什麼是360度?又為什麼一天12時辰,西方則是24小時制?深讀易經,以及古天文學才理解,古人的智慧實在不簡單記得讀小學的時候,上數學幾何課,學習尺子、圓規、量角儀,老師讓記住一個圓周的角度是360度。但是問老師,為什麼是360°,而不是100°呢?對一個當代的小學生而言,100度似乎比360度要好記得多,而且似乎更容易計算。
  • 說《易經》乾卦,元亨利貞。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易經》乾卦,元亨利貞。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易經說的是大智慧,什麼是大智慧,就是放之於四海都有大用的智慧。參學以天地自然萬物的運行規律,來幫助思考感悟人生,因為人也是天地自然中的成員。卦是從下往上數的,因為在這個地球上,無論是植物還是人,都從下而上的生長。一卦六爻,乾卦六爻都是陽爻。所謂陽爻就是一個橫槓,陰爻就是中間有缺口的橫槓。乾卦上下都為八卦中的乾卦,為剛強之意。乾卦有四德,也就是元亨利貞,孔夫子把元稱為善之長,一般的理解為開始,大,天大地也大,叫元。
  • 楊振寧痛批《易經》
    《易經》則正是對於這種相互依賴同在關係作了系統性的闡述與規律總結。看起來神秘玄幻,實際上均來源於自然與社會文明,其中融合了哲學、科學、文學、社會學等多領域知識。這也是《易經》為什麼能擁有如此高而穩的文化地位之緣故。
  • 二進位和《易經》還有關係?為什麼說《易經》是超科學?
    導語:二進位和《易經》還有關係?為什麼說《易經》是超科學?在1990年北京,中國中央研究院院士馮友蘭先生在病床上,奄奄一息地說出這樣一句話:中國將來一定會大放光彩,要注意《周易》。64個生物遺傳碼在數量上和《易經》的64卦之間似乎有著很微妙的關係等等。2006年,國際上著名的中醫腫瘤專家謝文緯出版了一本《兩部天書的對話:易經與DNA》,在這本書中,他介紹了他對於易經和DNA之間關係的理解,六十四卦相生、相剋、相和對應了DNA裡面64個遺傳密碼之間相促、相抑、相反的關係。
  • (自然)取象法:解讀《易經》的奧秘(第一卦)乾卦
    古老的易經為中華文化的群經之始,伏羲時代遠古文字還沒有產生之前,先民們以八卦為符號,伏羲氏用以預報天氣,標註地理形象,提醒人們出行安全。組織人類集體狩獵,捕魚及生產勞動。生活交流。佔卜預測,趨吉避兇,減少危險所用。既如此,說明古代易經等於是文盲都能讀懂的信息交流符號系統,但是到現在高度文明狀態下,確認為是天書。
  • 《繫辭》第二章內容,包含了《易經》的創作原理和讀解方法
    我們絕對可以這樣說,自西周至春秋、戰國、秦漢、唐宋、明清,並一直到現在,還沒有另外一本書,能夠比《易經》對中國文化的影響更大,《易經》對中國文化的作用,絕對可以說是無出其右的,各類注釋《易經》的書籍,自秦漢至清末,就不少於幾百種,可見《易經》對於中國文化的影響之大。
  • 易經智慧:從「火天大有」卦,看《易經》的遊戲規則
    孔子說,《易經》是玩出來的。這句話絕非空穴來風。《周易·繫辭》說:「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佔,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繫辭》傳說為孔子所作的《十翼》之一,是《易經》的使用說明書。這句話表明,「君子」學習《易經》,需要動靜結合,既要觀察「象」,又要理解其「辭意」(數理),還要切身實踐,玩其佔變。
  • 易經:到底該如何理解?只需要看看這一卦的解讀過程,就全明白了
    《易經》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經典,自漢武帝開始,就被稱為五經之首,乃至被後世稱為群經之首,古往今來的文人學者,無不重視對《易經》的學習和研究。根據一脈相承的古老文化,學習《易經》的正統方法,是對照孔子所作的《易傳》,先從《序卦》和《雜卦》開始,然後就可以順著思路,依次理解卦辭、彖辭、象辭,以及每一卦的爻辭、象辭。對於《易經大過卦》的理解,也是用這個方法和思路,依次對各項內容進行順藤摸瓜的解讀。一,《序卦》:物畜然後可養,故受之以頤。頤者,養也。不養則不可動,故受之以大過。
  • 為何到第60象再也推不下去了?
    希望各位讀者也都可以保持中立,兼聽則明。當然也有人問到,《推背圖》既然是「中華預言第一奇書」,那為什麼到60象就終止了?難道未來到第60象所說的時間就結束了?今天逸世君就來對這個問題做一個解答,如有不妥,歡迎評論區交流探討。
  • 《易經》提醒你:你經常說的話,就是你的人生預言,要注意
    閱讀世界上成千上萬的書籍,最好有讀一本《易經》。我不得不說,《易經》是「文化之底,群經之首,大道之源」,也是「答案之書」。《易經》是中國人的根源和文化淵源,所以有人說理解易經就是理解中國人的根源。《易經》包含64個卦。
  • 取類比象是古代人們一種認識事物的方式
    震卦代表是工作、 職業, 震代表的是左為偏, 震的互卦是門, 為偏門, 震佐坎為有車或者是會開車, 震艮為偏門, 反饋是開賭的, 在注釋易經的時候已經說了震為左, 震為左,兌為右, 坤伏明, 為依附陽, 震為左是在後天八卦圖裡面來的, 坎為頭(源頭)與乾為頭(核心, 首領)是不一樣的, 這裡面, 震為左為什麼能和偏卦上鉤呢, 這裡面涉及古人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