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通過前一篇文章《象,是易經的核心,要理解象的含義就不能離開繫辭》,已經明白了孔子所說的象,就是周文王用六十四個具有象徵意義的卦象和卦名,來象徵人類社會生活中的六十四類事務,又用具有象徵意義的六十四卦辭和三百八十四爻辭,來作為人們在社會生活中的指導方針,這就是整部《易經》的內容。
傳世本《繫辭上》第八章: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像其物宜,是故謂之象。《繫辭上》第十二章:是故夫象,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像其物宜,是故謂之象。
帛書《繫辭》:聖人具以見天地之業,而不疑諸其形容,以馬其物義,是故謂之馬;是故夫馬,聖人具以見天下之,而不疑諸其形容,以馬其物義,是故謂之馬。
我們在上一篇文章中,已經通過相關考證,指出了以上《繫辭》的內容,都是指周文王看到了天地萬物的實際情況,並不只是比擬了事物的形態外貌,而是對事物擬定了具有象徵意義的象,就是把每一類具體的社會事務,都擬定了一個具有象徵意義的卦象和卦名來表示,這就是所謂的象。
《繫辭下》第二章的十二蓋取,就是周文王把十二類具體的社會事務,擬定了十二個具有象徵意義的卦象和卦名來表示。
周文王根據單根的繩子只有捆拉的功能,多根的繩子結成了網,就附帶有了捕獵的功能,捕獵的功能是依附於繩子的結網而產生的,於是周文王就擬定了離的卦象和卦名,來象徵依附、附帶這一類事務。這就是「作結繩而為網罟,以佃以漁,蓋取諸離。」
周文王根據神農氏製造了木製農具,促進了農業生產,從而增加了糧食產量,於是周文王就擬定了風雷益的卦象和卦名,來象徵增加、增益這一類事務。這就是「包犧氏沒,神農氏作,斫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蓋取諸益。」
周文王根據人們對於死者的安葬,在很早以前是很簡陋的,後來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人們用棺槨來安葬死者,雖然對於死者來說,反正已經是死人了,不管如何安葬都是一樣的,活著的人給死人用棺槨厚葬,就是一種過分的行為,但對於活著的人來說,用了棺槨就是對死者的尊重,是人類文明程度的提高,於是周文王就擬定了澤風大過的卦象和卦名,來象徵過分這一類事務。這就是「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樹,喪期無數。後世聖人易之以棺槨,蓋取諸大過。」
周文王根據當時的人們利用牛車馬車來搞運輸,人們有了牛車馬車,就可以隨著實際需要,把物資運送到所需要的地方去,於是周文王就擬定了澤雷隨的卦象和卦名,來象徵隨著、隨從、跟隨這一類事務。這就是「服牛乘馬,引重致遠,以利天下,蓋取諸隨。」
這才是真正的十二蓋取的含義,這才是真正用一個原則、一個道理、一個規律、一個方法、一個套路來理解十二蓋取這個千古之謎。
這就是我們對《易經繫辭》十二蓋取中的四個蓋取的理解,我們對於任何一個蓋取,都是用同樣的原理來理解的。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周文王所擬定的六十四個卦象,是根據八卦兩兩相重而演衍為八八六十四卦的;周文王所擬定的六十四個卦名,是對人類社會生活中的所有事務的高度歸納和總結,是經過了高度的綜合和抽象的六十四類事務,而不是具體的六十四件事情。
《易經》的六十四個卦名,都跟依附、增益、過分、隨從這四個卦名一樣,是經過了高度綜合抽象之後的名稱,至於如何來正確理解每一個卦名的含義,我們已經在以前的文章中,不止一次的講過了,只要把《序卦》和《雜卦》配合起來理解,就能明白每一個卦名的含義了,如果再配合每一卦的彖辭和象辭,就可以很連貫通順地理解每一卦的意思了。所以,讀《易經》,也就這麼簡單。
我們再看看著名人士南懷瑾先生及其學生徐芹庭先生合著的《白話易經》,他們是如何來解釋十二蓋取的,而且他們的解釋還被古詩文等權威的網站收錄為權威的說法。
他們把「蓋取諸離」解釋為:編繩結網,做為捕捉魚、鳥的工具,以獵獸捕魚,是取象於離卦的。離中虛,像孔眼,又離為目,有網罟的象徵。
他們把「蓋取諸益」解釋為:神農氏製作農具,使天下增加糧食,「是取象於益卦」,而且還這樣講解:先則沒有農業,現在進步到農業社會,增加了生產,所以取益卦的現象。益卦上巽為木,下震為動,二至四互坤為土,木動於土中,是發明耒耜耕種的現象,故農業的興起,取益卦的現象。
他們把「蓋取諸大過」解釋為:後世聖人制定喪禮,用棺槨以殯葬,「是取象於大過卦」,而且還對大過這樣注釋:大過,大有超過的意思,下卦巽為木,二爻至五爻互乾,乾為衣,為遠為野。
他們把「蓋取諸隨」解釋為:用牛車馬車來搞運輸,「是取象於隨卦」,他們還對隨這樣注釋:隨,隨從的意思,三變乾為馬,四變二三四互坤為牛。
以上內容,全部來自南懷瑾徐芹庭合著的《白話易經》,有興趣的讀者網友們,可以自行去查找核對。
通過以上的比較,相信每一位熟悉《易經》的讀者網友,都能夠判斷出誰的解釋更加合理通順了。
我們經常說起南懷瑾先生的《白話易經》,也一向來都說南懷瑾先生並不真正懂得《易經》,這並不是我們故意要詆毀貶低南師,對於南師自身的道德人品及佛學修養,我們是無比敬佩的!我們也願意相信南師是已經開悟的人!
按照佛學理論,開悟了並不等於就懂得了一切,南師自己也說過,得了根本智也還需要學習差別智,南師自己也好像說過,我比你們都要聰明,我要學英語的話,比你們都學得快。這說明南師承認自己已經得了根本智,也承認英語也還是要學了之後才會的。
有些人,因為並不真正了解佛學,誤以為開悟了就什麼都懂了,而且還有個人崇拜傾向,崇拜了南師就認為南師什麼都對,還不允許別人說南師半句不好。
如果我們真正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就不會因為南師對部分經典的解說存在錯誤,還有諸如遺產糾紛等問題,而全盤否定南師,甚至還像已故的臺灣名嘴李敖一樣,罵人家「他就是個騙子」;當然也不會因為南師有很多的非凡之處,就認為南師什麼都正確,容不得別人說南師一句不好,就像我們的前幾篇文章,說南師不懂得《易經》,就有讀者網友留言道「南師沒錯,是你自己不懂。」
我們經常指出南懷瑾先生的《白話易經》和《易經系傳別講》中的諸多不足,並不是為了討論南懷瑾,更不是為了引起爭議。如果允許我們擺一下老資格來說句話,我們會說:正因為南懷瑾在儒道兩家的學術上還有差錯,死後也還有遺產糾紛,或者說幸虧南懷瑾在這些地方還有差錯,我們才非常敬佩南懷瑾,因為善知識的「示過」,豈是常人所能理解!
至於當今的學術界,不管是山東大學劉大鈞,清華大學廖名春、李學勤,北京大學的朱伯昆,社科院的胡孚琛,還是傳佩榮、曾仕強、張其成、馬恆君、鄧球柏等等,沒有一個人能夠跟我們一樣用一個原理來解釋十二蓋取的!
更為可惜的是,已故吉林大學的金景芳教授,也還是現在清華大學教授廖名春的老師,因為無法理解十二蓋取這個千古之謎,就主觀認定十二蓋取是後人所添加,與整篇《繫辭》的內容不符,乾脆把十二蓋取刪之而後快。
反正在今天2020年11月22日之前,我們從來沒有在那一本書上或者那一篇文章上,看到過有誰能夠用類似於我們的理解方法,來解釋十二蓋取的!
通過對以上十二蓋取中四個蓋取的解釋,相信閱讀過我們這些文章的各位讀者網友,已經看得出我們對《易經》的理解,跟古往今來的文人學者們的理解,有什麼不同了吧!
那麼,又是什麼原因,造成了二千多年來,這麼多的文人學者,對於這麼簡單的十二蓋取,都難以理解呢?以至於對《易經》的象的理解,都始終無法自圓其說呢?
對於這種種問題,我們將在下一篇文章中,再來仔細分析。
象,是《易經》的核心,要理解象的含義就不能離開《繫辭》
利用《易經》來指導生活工作,就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
《繫辭》第二章內容,包含了《易經》的創作原理和讀解方法
《易經繫辭》:剛柔相推而生變化,孔子:要從三方面來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