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蕾自誕生以來,在幾百年的發展過程中逐漸成形壯大,成為了擁有6大學派的藝術門類。
這6大學派分別是:義大利學派、法國學派、俄羅斯學派、丹麥學派、英國學派和美國學派。不同學派有著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教育思想、風格特點和訓練體系。
01義大利學派
芭蕾發源於義大利民間,文藝復興時期傳入宮庭,因為總是在宴會上表演,又稱宴會芭蕾,早期更傾向於表現貴族的生活時尚。
風格特點:
舞姿優雅和諧,動作力度強,簡潔、乾淨、準確,強調技術花樣。
名師代表:
恩裡科·切凱蒂,義大利著名芭蕾大師。他強調芭蕾舞訓練的科學性、系統性,在嚴格規範的基礎上,制定了一套細緻完整的教學大綱,當時即廣為流傳,人稱「切凱蒂體系」。
名團代表:
義大利斯卡拉歌劇院芭蕾舞團,創立於1778年,至今已有兩百餘年的歷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芭蕾舞團之一,更是義大利最著名的芭蕾舞團。
02法國學派
法國是宮廷古典芭蕾和浪漫主義芭蕾的起源和中心。國王路易十四在1661年創建了世界上第一所芭蕾舞學校,制定了世界上第一套芭蕾奠基性的、規範教材並沿用至今。
風格特點:
舞姿華麗高貴、動作細膩雅致、手形美麗柔和、技術高超瀟灑,擅長表演,講究舞蹈藝術感。
名師代表:
努裡耶夫、羅蘭.佩蒂
名團代表:
法國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團。原為法國皇家音樂研究院,建於1671年,同時演出宮廷芭蕾,此後逐漸建立起專門的芭蕾舞團。從18世紀至19世紀上半葉,一直是世界芭蕾藝術的中心,也是浪漫主義芭蕾的發祥地。
03俄羅斯學派
19世紀下半葉歐洲浪漫主義芭蕾走向衰落,芭蕾在俄國逐漸發展繁榮。從40年代起,外國舞蹈家們頻繁訪俄,並逐漸形成了俄羅斯學派。
俄羅斯學派又分為基洛夫學派和莫大學派。
風格特點:
基洛夫學派強調線條比例和上肢的延展性,基本功紮實,對線條比例的要求苛刻。莫大學派注重速度爆發力,情感表達熱情奔放。二者舞姿都是動作大氣,擅長各種大的跳躍。
名師代表:
阿格裡平那·瓦崗諾娃,她退役後在帝國芭蕾舞學校任教,她在教學過程中提取了義大利學派、法國學派元素,整合而成「瓦崗諾娃訓練法」。
名團代表:
馬林斯基劇院芭蕾舞團、莫斯科大劇院芭蕾舞團
04丹麥學派
丹麥芭蕾自1559年問世以來,在法國宮廷芭蕾的影響下,於費德列三世時期達到了頂峰。其風格的形成與丹麥獨特的文化氛圍、歐陸地域風情、浪漫的安徒生童話等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
風格特點:
丹麥芭蕾創作中將古典芭蕾、浪漫芭蕾和丹麥民間舞蹈相結合,注重動作的輕盈、演員腳底下的功夫極為細緻而靈敏、精彩紛呈,密集而又大氣的打擊動作,充滿了挑戰。
名師代表:
奧古斯特·布農維爾,丹麥皇家芭蕾舞團最具豐碑式的人物。他不但給舞團帶來了完整的教學體系,而且讓丹麥皇家芭蕾舞團在世界團體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他所創作的《仙女》、《拿波裡》流傳至今。
名團代表:
丹麥皇家芭蕾舞團
05英國學派
芭蕾正式進入英國是20世紀二三十年代。英國具有的豐富的文化資源,特別是莎士比亞的喜劇以及別具特色的英國神話故事,為芭蕾在英國的發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並且培養了一批才華橫溢、富有創造性的編導。
風格特點:
英國芭蕾舞姿精緻、細密、動作流暢、規範,腳部動作靈活,手臂動作柔和,舞姿的線條和舞蹈技術。
名師代表:
弗雷德裡克·阿什頓,他的舞蹈作品突破了古典芭蕾程式的框框,線條清晰,層次分明,讓劇情、人物性格、舞蹈和音樂和諧統一,使芭蕾日臻完美。阿什頓的另一個特點是根據不同演員的個性編排舞劇,讓演員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
名團代表:
英國皇家芭蕾舞團,始創於1931年,演員人數眾多,保留劇目風格多樣。
06美國學派
1820年之後,美國的舞臺上出現了足尖舞,美國的芭蕾起步較晚,是芭蕾的後起之秀。自20世紀30年代起,美國芭蕾舞進入了黃金時代。
風格特點:
富於創新、形式多樣、動作敏捷、靈活、富有生氣,以速度和穩定著稱。
名師代表:
喬治·巴蘭欽,開創了現代芭蕾舞形式,將俄羅斯芭蕾本土化,一生編排了包括《堂吉訶德》等芭蕾舞全劇在內的200多部芭蕾舞。
名團代表:
紐約城市芭蕾舞團、美國芭蕾舞劇院芭蕾舞團
(圖片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