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鄰國日本的網絡上,據說正在為「媽媽有沒有偷懶」的話題吵翻天。
關注了下事情的起因,是一個全職媽媽做了頓冷凍水餃給家人吃,被丈夫吐槽這種行為是偷懶。
(媽媽隨後把這件事發布到了網絡上,被電視臺看到,引起了很多討論)
這事兒後來被一家電視臺拿去做街頭採訪,也因此問出來好多路人的真實感受。
一個同樣是媽媽全職帶娃的家庭,丈夫特別自然地對鏡頭說:「別說是冷凍水餃了,給家人吃炸雞這種'垃圾食品',也是偷懶嘛!」
(說這話的時候,妻子就在身邊)
妻子在一邊尷尬地笑,一邊輕聲斥責說「前天晚上我才做過炸雞」!
給娃吃炸雞、做冷凍食品的媽媽是偷懶,這個評價讓我腦子裡刷過一堆問號:
誰規定的???
說起來,就在帶年糕去西北畢業旅行前,我和奶奶特地在一個周末的下午,給發糕做了很多「冷凍食品」呢!
加起來足足能讓發糕吃上 3 周。
(總共做了三種輔食泥:1.蝦+雞肉+花菜+南瓜;2.牛肉+土豆+胡蘿蔔+洋蔥;3.豬肉+胡蘿蔔+玉米)
不止發糕被這些食物「安排得明明白白」,去西北旅行的年糕,在路上也沒少跟著我們吃泡麵、快餐。
(西行路上,年糕和小夥伴一起玩桌遊,吃盒飯)
為什麼?因為方便啊!我們走的這條路線,要找到一家能吃飯的餐館都不容易。
(在黃河邊的帳篷酒店,我們一家子煮了一鍋泡麵)
你可能以為,這是「特殊情況」。
但事實是,冷凍水餃和包子、凍過的輔食、甚至快食,沒少出現在我們家的餐桌上。
(左上角的速凍水餃是我的早餐之一)
這是偷懶嗎?
我不覺得。相反,它們是解放。
年糕大一些了,我和糕爸平時又很忙,我們甚至經常接他來單位一起吃快餐,盒飯比薩KFC都沒少吃。
這種時候,我更注重的是我們可以忙裡偷閒跟孩子共進晚餐,是一家人在一起的氛圍,而不是較真這一餐必須要吃多少肉、多少蔬菜。
發糕呢?
做冷凍輔食本來就很方便,也根本沒問題啊!
我們基本上會找個周末,一次性做比較多,趁熱分裝好放在冷凍室裡。等要吃的時候,再一塊塊拿出來徹底加熱。
對我來說,這樣做一次花個 1 個多小時,就可以吃個 3 周左右的打算,簡直不要太划得來!
上面吃的小餛飩,也是冷凍格裡的常客,一次做好多凍在冰箱裡,兩糕兄弟都能吃。
但這在別人眼中卻成了偷懶,這叫人怎麼認同?
我知道這樣說,肯定會有人 diss :
這是在鼓勵不健康,新鮮食材難道不才是更好的選擇嗎?
大錯特錯。
已經有很多研究證明,在極低的溫度下,食物的各種營養,並不會有明顯流失。
速凍食物中的維生素、礦物質、膳食纖維等成分,與新鮮食物中的差不多。而且,冷凍還能抑制微生物的生長,食物更不容易腐壞。
新鮮食物固然很好,有時間和意願去做這些的媽媽,當然值得肯定。但這種行為,不該變成標準。
一胎生年糕,我也有過這樣的執拗。
要給他吃最新鮮的、營養要精確到點才可以。一天的肉沒吃足量,我還會焦慮。
恰恰那時,「養娃好累」的情緒達到高峰。壓力潛移默化地到來:我做得還不夠、給孩子的不是最好的……
後來我開始寫作,必須把一部分時間分割給工作,我不得不想辦法節省時間。再加上我也在寫育兒文章的時候學習了冷凍食物的相關知識,就再也不糾結,放下心結開始做冷凍輔食。
哇,簡直太省事太爽了有木有!自己心情好了不說,每天省下來的時間,多陪孩子玩一會兒不香嗎!
(發發吃輔食之後,也繼承了吃冷凍輔食泥的優良傳統)
而且我心裡非常清楚,就算是吃速凍食品,我也沒有隨便放任。
在購買時,身體已經做了正確的選擇:看好配料表,買成分儘量簡單、健康的食物。
沒時間天天上菜場買新鮮的,就一次性多買點蝦凍著,等要吃了拿出來煮,因為營養成分幾乎沒有流失。
而且我們對孩子營養的規劃,應該以「周」為單位來衡量吃到多少肉、多少菜、多少種食物,偶爾的快餐速食根本不會影響整體的營養結構。
現在發糕都 10 個多月了,我照顧他的時間沒那麼多,但是周末做的那些冷凍的輔食,每次奶奶只需要拿出來加點蔬菜煮一煮,發糕吃得開心,奶奶輕鬆,我的情緒也很放鬆。
我們家還買了很多牛肉丸子,家裡沒菜的時候,冷凍的肉丸、魚丸抓幾顆,再加一把蔬菜,就是營養豐富的一頓。
(這是某次單位的外賣,不過右下角的牛肉丸,我在家也囤了很多)
(有一次開房車出門還帶上了魚丸)
這些明明是解放雙手和情緒的好事,為什麼有人把它作為罪呢?
都這個年代了,真沒必要在廚房裡消耗媽媽。
冷凍食品會被發明,不就是因為我們有需求嗎?
退一百步來說,這些東西要買、要管理庫存、要分配菜單,也很耗費精力好不好!
冰箱就那麼大,空間就那麼多,每一個動作的背後,都意味著精力的付出。
怕只怕這種付出,在別人、甚至就是最親密的人眼中,不值一提。
更怕我們因此給自己「定罪」,覺得自己太糟糕。
這本就不應該——畢竟這一屆三觀超正的網友都說了,會那樣指責妻子的丈夫,才是真的過分!
上網翻翻相關的文章,腦洞大開的網友都在刷屏「什麼才是真正的速食」。
是一碗米飯隨便加點小配菜:
是還沒解凍的麵條搭配罐頭金槍魚:
和它們比起來,媽媽們煮水餃、炸炸雞,可太勤勞啦——就說炸雞吧,還要裹麵粉、下油鍋,這個動作明明就超級難好嗎。
這都 2020 了,說句不好聽的,還要規定媽媽做多少家務、把家務做得多麼細緻才叫好媽媽,是不是太土了?
真正對孩子產生影響的,是媽媽們更鬆弛的情緒,和一個輕鬆的育兒環境。
媽媽們不該被套上這種枷鎖,相反,應該從這種繁重的家務活裡解放出來。
這無關家裡是不是有老人阿姨幫忙,而是養育孩子時的心態。
說完這些,我還想說,對媽媽而言,老公和家人的態度,比別的都重要。
一個被丈夫指責「偷懶」的媽媽,不會有好的情緒。
而育兒最好的環境,就是整個家庭都有共同的心態和目標。
你可以參與進來,做你覺得更好的選擇;但當你沒有插手的時候,請不要指責。
像我就拿著這件事去問糕爸,他覺得這是不是偷懶?
糕爸(特別有求生欲地)說:有人做飯就已經很好了,吃現成的絕對沒資格瞎BB。男人說一句「老婆你辛苦了,這樣挺好的」,才是應該的。
那些只會指責老婆做不好的男人,才是真的不聰明。
除了加重家庭矛盾、還不動手解決問題,只是指責的話,又在這個家庭裡扮演什麼角色呢?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