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傷啟程,喪親者如何從創傷中出走?

2020-12-22 中國婦女報

構建支持系統 與創傷對話

■ 張萌

一場災難,許多人驟然間永失所親所愛。他們震驚無助、難以接受,明明前幾天還在一起說說笑笑,轉眼就再也見不到了;明明有的只是去隔離,卻再也回不來了。人世間最大的哀傷,莫過於此。

疫情下的哀傷是創傷性的

他們所遭受的是創傷性喪失,創傷性喪失是指遭受突然的、意料之外的喪失。喪親者不僅痛失所愛,而且因為喪失而受到創傷。

本次疫情的喪親者不但遭遇了創傷性喪失,而且在親人臨終階段無法陪伴,甚至可能連最後一眼都沒有看到,無法進行簡單的告別,更無法舉辦喪葬儀式。

在疫情高峰期,喪親者連痛哭悲傷的機會都沒有。他們還得繼續與病毒作戰,他們還得應對持續的壓力。

等到災難過去,那些被強行壓制下去的感受,就如同潮水般洶湧而至。痛定思痛,痛何以堪。有些人會感到震驚和難以置信,有些人會悲慟不已,有些人會麻木和自我封閉,有些人會突然間覺得生活沒有了任何意義。

和親人分離時的片段在腦海中時時閃現,他們會不由自主地想:逝者在臨終前的想法或感受是什麼?逝者在那一刻是不是很痛苦?如果我早點做某事,是不是就能挽救他……去世親人的音容猶在,活著的人痛苦煎熬。有些人可能吃不下、睡不著,半夜時時醒來,心悸心慌,有些人可能會出現頭痛胸悶等各種症狀。

讓Ta感到支持的力量

儘管這次疫情是你我共同經歷的,但是喪親者承受的要更多。不要輕易地說「我理解你的感受」之類的話,坦率地承認「我也不知道該對你說些什麼,但是我願意陪著你。你如果有任何想要說的,可以跟我聊一聊,不想說的話也沒有關係。」

哀傷是對喪失的正常反應。因為依戀那個人,所以會因為被依戀者的去世而哀傷。你能做的就是陪伴喪親者,接納他們所有的感受,在Ta痛苦的時候,和Ta在一起。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哀傷感受和哀傷程度,所以最好仔細地傾聽哀傷者的內心,用你的心去感受喪親者的各種感覺。

可以握著對方的手,或給Ta一個擁抱。當握住Ta的手時,呼吸會平緩下來,會讓人感到安全。多傾聽,多陪伴,有時候一個真誠的擁抱比任何言語都更能讓他們感受到支持的力量。

提供一些實際的幫助。對於剛剛失去所愛的人來說,悲痛會削弱他們的判斷力,這個時候如果有人能夠幫忙處理一些具體事務,如接聽電話、收拾家務、提醒飲食、照料孩子、準備一些生活必需品等,則會起到非常大的支持作用。

正確表達關心與共情

實際上,我們對疫情下喪親者的感受是很難體會的。就像站在玻璃房外的人,可以看到裡面的人;但是處在裡面的人,體會到的是一種全然的隔離與孤獨。

接納對方哀傷的表達。每個人都有其自身的「哀傷時間線」,並且哀傷本身會受到不同文化、環境、個人經歷的影響,可包含多重情緒。在表達你的關心與共情時,用「雖然我不能完全了解你的感受,但是我好像感覺得到你覺得……(對方的感受),因為……(對方的過往經歷、想法、行為),是這樣的嗎?」 這樣的語句會更合適。

在朋友向你傾訴的過程中,他們也許會責怪他人或責怪自己,表露出一些憤怒的情緒,此時你要做的是陪在他們身邊傾聽情緒的表達,不要嘗試說服或暗示他的想法是消極的、錯誤的,這會削弱他們傾訴的意願,拒絕再與你交流。

袒露悲傷,和家人相互支持

很多時候,當一個家庭中有人去世時,其他的人出於善意也出於無助(不知道該怎麼做),往往選擇獨自承擔悲痛,彼此給予微笑。事實上袒露悲傷,分擔傷痛給彼此帶來的力量,遠遠大於微笑。

失去親人的家庭,需要一個人有勇氣打破家庭慣有的模式,袒露悲傷。這個袒露會成為家庭中新的動力,開啟家人之間呈現脆弱、分享情感、表達愛、相互支持的新模式。這個袒露,任何時候開始都不晚。因此,喪親者向家人袒露悲傷,可能會給整個家庭帶來療愈的機會。

走過哀傷之後,就有可能接納與重建。接受了親人的去世,允許並體驗著哀傷的各種情緒:害怕、憤怒、內疚、遺憾、悲傷、絕望、無助……接觸並了解了情緒背後的信息,和家人分享悲傷、相互支持,會有效降低喪親者的遺憾、內疚、自責,激發他們開始建設沒有逝者的新生活。

(資料來源:《應對新冠肺炎心理自助手冊》《面對失去親人的來訪者》等)

我們都不喜歡遭遇悲傷,但通過研究發現,悲傷本身並非是一種一無是處的情緒。它更像開啟了一種緩衝機制,能夠讓你在其中彌合真正的心理損失,從而回到正常的生活軌跡中來。當你感覺自己的世界因親人的離去一片昏暗時,其實人性之光已經在烏雲頂端孕育開來。

面臨失去時,是悲傷託起了你

■ 葉繼英 譯

當我們確信自己失去了親人又無能為力時,悲傷的情緒就隨之出現了,當然我們有時會將喪親的原因歸咎於某些人或事,這樣我們就同時感受到悲傷和憤怒的情緒,但最純粹形式的悲傷,本質上是無奈地放棄。

喪親過程中,人們努力調整適應親人去世後的生活,而悲傷機能恰恰是幫助我們接納現實必不可少的工具。每當悲傷泛起,就會感受到四處湧來曾經與親人一起生活場景,而且,你知道那種感覺永遠也不會再次經歷。因為這種意識帶來的痛苦,迫使你不得不接受從此以後沒有親人參與的生活。悲傷到來時我們不得不進入一種「暫停」的狀態,從中我們接受現實並做出調整,如此看來,悲傷和憤怒情緒產生了幾乎截然不同的生物反應:憤怒讓我們隨時準備戰鬥,悲傷卻抑制了生物系統而讓我們退縮,並放慢了腳步,而且似乎讓整個世界也隨著我們慢了下來。

喪親者有時甚至感覺喪親後的悲傷生活就像電影慢鏡頭一般,周圍世界不會過多去關注,只將注意力投向內在世界。悲傷使我們將注意力轉向內在,便可以全面自我評估,並展開更深層次的反思。悲傷的深處是生命的力量,透過對悲傷的體驗,喪親者可以接觸到生命本身的力量,也在悲傷的過程中一點一點放手,悲傷幫助喪親者一點一點放手逝去的親人。

直面創傷 找到適合自己的療愈方式

■ 包應普

我們成長的每一步,都有潛意識需求。新冠肺炎來勢洶洶、始料未及,誰又能輕鬆面對失去朋友和至親的災難呢?與創傷和解,最終遇見真實的自己。

為此,我們可以嘗試這樣去做:

1.摒除逃避一切相關的人、事、地、物等極端的做法。逃避很可能造成代際間創傷的傳遞,因為創傷的受害者會為了自己或他人,以某種形式再次創傷。

2.不要急於求成,先恢復正常生活,慢慢修復。日本心理學家高良武久認為,既然對往事不能忘懷,就不要強行忘懷,而應帶著這種思維積極地去做日常生活中需要做的工作,然後慢慢消磨創傷。

3.不要封閉自己,多交朋友多傾訴。霍桑效應告訴我們,人在一生中會產生數不清的意願和情緒,但最終能實現、能滿足的卻為數不多。而對那些未能滿足的情緒,要學會釋放,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傾訴。

4.無需給自己戴上「勇敢」或「堅強」的面具。用你的方式表達哀傷,無論憤怒、震驚、悲傷、害怕,抑或毫無感覺,都是正常的。要給自己足夠的時間來適應新的狀況。

5.試著「走出去」。可以是一次長途旅行,也可以是把自己置身於大自然的一次體驗,從美好的事物中汲取前進的動力。

6.培養興趣愛好,找一個合理的宣洩方式。比如運動、看書、繪畫、插花,或是欣賞優秀的影視作品和音樂。

心理學巨人榮格主張: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陰暗面,我們要不斷地正視自己的陰影,因為只有認識、了解和接受自己的陰影,才能找到新的力量,才能自在、真實地生活。

疫情終會過去,生活仍將繼續。我們每一個人,都將自己拯救自己。

相關焦點

  • 家長如何幫助孩子面對哀傷?
    在疫情中親友家人的突發性死亡可能會徹底顛覆孩子心中那個純淨的世界,天空將會變得漆黑,星光也變成淚光。一、喪親後孩子會有什麼哀傷反應?很多成年人看到孩子哭了一會,又出門去玩了,甚至還會笑,便認為孩子不懂得哀傷。不!心理學研究早已揭示,有愛就會有哀傷。尤其是孩子和父母有著一種天然本能的依戀關係。
  • 心理學家給出4個方法,幫你轉化哀傷
    雖說我們都明白「人終有一死」這個道理,可是,當親友真的從自己生命中消失時,大多數人很難輕易接受這個殘酷的事實! 但無論如何,你都要知道,我們要學習「在失去親友的日子裡活下去」,還要學習超越生死的智慧。 這是非常不容易的,但這也是重整生命的寶貴機會,值得我們珍惜!
  • 「在一起」,給新冠疫情中失去親友的他們關愛
    新民晚報訊 (記者 宋寧華)「在一起」新冠疫期哀傷服務公益聯合行動,共同關注疫情中失去親友的群體。明天是第五個「中華慈善日」,今天下午,「大愛抗疫,『益』心建城」2020年浦東新區第五屆中華慈善日主題活動暨第十二屆浦東公益活動月開幕式舉行。
  • 螢火中之光照耀下的哀傷——《螢火蟲之墓》
    螢火中之光照耀下的哀傷——《螢火蟲之墓》戰爭的本質是什麼?簡單來說,它可以是人類徵服欲的外在表現,也可以是這個紛擾世界中看不見的內在羈絆。無論是哪種形式的戰爭,它們都無不折射出人性底層最為隱秘的那個角落。
  • 藍色防線中的創傷與戰勝創傷
    電影從來就是創傷表達,所有的文藝作品幾乎都逃離不了蠶食創傷的情感主題,那是人類在想像中修復創傷,或者再現創傷的表達。強迫性重複並不一定在行為中呈現,更多是心理主旋律重複。每個人的藝術表達不一樣,對待創傷的方式也不一樣。就像《大象席地而坐》中導演翻臉都絕不同意製片人提議的倖存者偏差效應片尾。
  • 七七四十九天,抹乾眼淚,走出哀傷
    又到清明節,雨紛紛,欲斷魂…… 一個人無論多幸運,即使一生平安無意外,也會遭遇親友去世的哀傷。 這次,史無前例的「疫情」,奪去了千千萬萬條生命,就有千千萬萬個家庭,承受著千千萬萬種哀傷。 國內抗疫迎來曙光,國外卻一片兵荒馬亂。逝者已矣,生者保重!
  • 一線記者如何預防「創傷應激障礙症」?
    沒錯,他們是離現場最近的人,然而,你可知道,他們也是極易遭受「心理創傷」的一群人?創傷新聞,是新聞媒體對戰爭、自然災害、車禍、爆炸等創傷性事件的報導。在這些災難性報導中,創傷往往存在於兩個層面:受災民眾作為報導的對象,遭受壓力與創傷;而在一線報導災難的新聞工作者,也有可能成為災難創傷的受害者。
  • 如何在逆境中反彈,在創傷後成長丨《殺不死我的必將使我強大》
    我當時真的恍惚了,忘記了車上的同事是如何攔下那位肇事司機的車,也忘記了當時同事們是如何把我送到醫院,真的記不清時候同事們是如何在我耳邊如何嘰嘰喳喳的告訴我應該報警,應該追究肇事司機的刑事責任的!雖然那一次的事故,讓我久久陷於對馬路的懼怕中,但這次的心靈創傷卻能讓我提高對路況的警覺性,後來再也沒有出現類似的事故。
  • 美國小鎮的失落回憶——海邊的曼徹斯特,豈止於「喪」
    這是一部很「喪」的片子,但在喪的同時又蘊含著對未來生活的希望。電影中的故事實際上分為明線和暗線。在電影開頭所展現的明線,首先看到男主角是一個修理工,但他不願與外界交流,對與自己搭訕的人完全置之不理。他住在地下室,更體現出與外界的隔絕。冷漠、貧窮,是他給小雪留下的初印象。但後來聽聞他兄長的噩耗之後,他輾轉回到他久別的故鄉——海邊的曼徹斯特為他哥哥料理後事。
  • 哈裡梅根出走因心理創傷?美國總統慰問英女王:不該發生在她身上
    英國王室的「哈梅出走」繼續雄霸世界各國的討論頂峰,話說哈裡王子與梅根前天發布公告「退出王室,財政獨立」,之後引發全球社交媒體震撼,效果被稱為「不亞於按下了核彈按鈕」。
  • 《魔獸世界》哀傷剋星怎麼獲得 哀傷剋星獲得方法介紹
    導 讀 魔獸世界9.0哀傷剋星怎麼獲得,魔獸世界9.0版本帶來了很多新的物品,比如物品中有一個很不錯的雙手劍武器叫做哀傷剋星
  • Dido全新專輯《寂寞出走》正式引進內地
    主打單曲《No Freedom》, 散發出最熟悉的Dido式風格,讓人輕易融化在在她溫暖的聲線中;《Let Us Move On》邀來西岸饒舌教父Dr.Dre秘密武器Kendrick Lamar合作;而Dido本人最喜歡的歌,則是《Blackbird》,她表示「這是專輯中我最喜歡的單曲,同時也敘述了我近年來的心路歷程,製作專輯的過程是人生中最快樂的經驗,展開全新的家庭生活和製作新專輯都讓我感到無比驕傲
  • 霜之哀傷是送給老爸的最好禮物?
    當年的那一批魔獸玩家大概都已經成家立業了,如果你在父親節收到兒子一把霜之哀傷作為禮物的話,請不要意外,畢竟在你的兒子看來,這只不過是你最喜歡遊戲中的一把最為酷炫的裝備而已。在「最令父親開心的父親節禮物清單」中,霜之哀傷從未缺席,收到這份禮物的父親都哭了,並且順手把兒子打了一頓。
  • 原文翻譯|你可以哀傷,也可以悲悼,你的失去是真實的
    雖然這聽起來比較容易,但這些人仍然可能感到悲傷,因為選擇離開這些本身也會讓他們感到哀傷,這是一種矛盾的心理。他們可能覺得沒有權利去悲傷和失去自我感,因為這是他們自己做的決定。2. 失去安全感:身體、情感和心理健康的缺失感。
  • 日本喪文化的審美和文化影響
    這個日本喪文化的流行分不開。「喪文化」,就是指年輕人在生活中,沒有目標,沒有希望,對任何事情都提不起欲望,只想呆在舒適的圈子裡沉淪,可以說是無欲無求。在網絡上或者生活中帶有頹廢、絕望、悲觀等情緒和色彩的語言、文字或圖畫,是它的表現形式。
  • 啟程達總經理全逸:歐美集運如何做到貨物安全無憂?
    原標題:啟程達總經理全逸:歐美集運如何做到貨物安全無憂?10月24日,由易境通聯手貨代參謀長、啟程達、異方科技舉辦的「集運行業營銷解決方案交流會」,在深圳成功舉行並圓滿落下帷幕。現場跨境物流精英人士薈聚,共探跨境未來發展趨勢。
  • 創傷救治未來可期:《中國創傷年度報告》啟動編寫,百度創傷地圖上線
    開幕式由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副院長、國家創傷醫學中心副主任王天兵教授主持。焦雅輝監察專員在開幕致辭中對國家創傷醫學中心成立一年以來所取得的進展表示肯定與衷心的祝賀!她指出,國家創傷醫學中心的定位不僅是在技術層面要解決影響創傷醫學救治的關鍵技術和核心技術,在技術攻關方面,我們要和國際接軌,甚至要領跑、要引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