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發現!迷你黑洞,還是巨型中子星?

2020-12-15 解仁江

周一 · 知古通今 | 周二 · 牧夫專欄

周三 · 太空探索 |周四 · 觀測指南

周五 · 深空探測 |周六 · 茶餘星話 | 周日 · 視頻天象

原作者:Brian Koberlein

翻譯:張宇辰

校對: 王婧彧 王茸 張硯斌 楊伯順

審閱:牧夫校對組

後臺:庫特莉亞夫卡 李子琦

黑洞是引力坍縮的極限。如果把足夠大的質量壓縮到足夠小的體積,那麼它自身的重量就會把質量擠壓到湮沒這個地步。剩下的只是一個扭曲的空間,它可以捕獲任何離它太近的東西,甚至連光都無法逃脫。

理論上來說,不存在所謂的「需要的最小質量」。如果你能把一大塊物質擠壓得足夠小,它最終會達到坍縮點。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簡單。當你擠壓物質時,物質會往回推。物質的推動和重力的拉動之間形成平衡,使行星和較小的恆星處於流體靜力平衡狀態。像我們的太陽這樣的恆星太小了,不能變成黑洞,它最終會變成白矮星。

兩顆中子星碰撞的藝術概念圖

Credit:Robin Dienel/The Carnegie Institution for Science

然而,流體靜力平衡也有它的極限。總有那麼一個臨界點,物質再也抵抗不住重力,這個極限值大約比2倍太陽質量還要大一點。恆星核心物質的核聚變可以在一段時間內阻止較大的恆星坍縮,但當聚變停止時,一場物質和引力之間的流體靜力戰就打響了。任何小於1.4倍太陽質量的恆星都會坍縮成白矮星,任何大一些的恆星都會坍縮成中子星,其上界是中子星的託爾曼-奧本海默-沃爾科夫(TOV)極限。如果超過這個值,恆星就會坍縮成黑洞。

最精確的TOV極限計算表明,中子星的最大質量約為2.16倍太陽質量。目前已知的質量最大的中子星有2.14倍太陽質量。2017年,LIGO觀測到了兩顆中子星的合併,天文學家據此確定的極限約為2.2倍太陽質量。另一方面,被觀測到的最小黑洞的質量約為太陽質量的3.7倍,儘管有人估計它的質量接近5倍。在這兩者之間存在著天文學家所說的質量間隙。在這個間隙的某個地方就是中子星和黑洞之間的臨界邊緣。

在2019年與黑洞合併的東西到底是什麼? 中子星還是黑洞?

Credit:LIGO/Caltech/MIT/R. Hurt (IPAC)

現在,LIGO發現了一個恰好處於這個邊緣值的天體。2019年8月,他們觀察到了一個23倍太陽質量的黑洞與一個2.6倍太陽質量的天體合併時產生的引力波。這樣的質量,它要麼是被發現的最小的黑洞,要麼是最大的中子星。如果它是一顆中子星,那麼我們關於中子星的傳統模型肯定存在某些錯誤。它可能是一種叫做「夸克星」的更奇特的天體。(夸克星是由奇夸克物質組成,是一種假設的星體。)不幸的是,雖然我們很好地估測了這個天體的質量,但是卻沒有辦法知道它的性質。理論上,黑洞與中子星或夸克星的合併除了產生引力波外,還會產生X射線爆發。但是這次合併太遙遠了,很難探測到光信號,我們也並沒有收到相應的光信號。

不過,我們現在知道有些物體非常接近黑洞極限。隨著更多的觀測,我們很快就會了解這個極限到底是多少。

參考文獻:

https://www.universetoday.com/146683/astronomers-just-detected-either-the-least-massive-black-hole-or-a-strange-and-massive-neutron-star/

Cho, Adrian. 「A weight limit emerges for neutron stars.」 Science (2018): 724-725.

Abbott, R., et al. 「GW190814: Gravitational Waves from the Coalescence of a 23 Solar Mass Black Hole with a 2.6 Solar Mass Compact Object.」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 896.2 (2020): L44.

————— END —————

版面編排:琇 茹

責任編輯:楊伯順

牧夫新媒體編輯部

專欄打賞

科普不易,各位老爺賞點飯錢吧~

『天文溼刻』 牧夫出品

望遠鏡九宮格

來源:網絡

謝謝閱讀

相關焦點

  • 中子星合併,是形成中子星還是坍塌成黑洞,我們能識別出來嗎?
    在接下來的幾周和幾個月裡,電磁光譜上的後續觀測顯示,兩顆中子星合併,在產生並噴射出大量重元素後,最終導致新黑洞形成。最後,通過探測中子星的合併,我們了解了黃金、汞、鎢等元素的宇宙起源。兩年後,2019年4月25日,引力波探測器看到了他們的第二顆中子星與中子星合併,但根本沒有看到電磁信號。令人振奮的是,原因可能是有兩種截然不同的雙中子星合併。
  • 首次發現中子星引力波
    屢立奇功的LIGO在此之前,人類已經四次探測到引力波,但信號都是來自雙黑洞合併,而這次換成了中子星,同時也是人類第一次使用引力波天文臺、電磁波望遠鏡同時觀測到同一個天體物理事件,標誌著天文學進入一個新時代。
  • 科學家們研究了兩顆中子星撞擊形成黑洞的臨界參數,原子核實驗正在...
    一個科學家團隊調查了中子星是如何合併並形成黑洞的。計算機模擬表明,中子星的高密度物質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中子星是由緻密物質組成的。1.5個太陽質量的質量被壓縮到只有幾公裡的大小,這與原子核內部密度有很大的關係。如果兩顆中子星合併,物質在碰撞過程中會受到額外的重力,這會使得它們形成一個黑洞。
  • 核心塌縮,黑洞和中子星的誕生地:大質量恆星的超新星爆炸!
    在新發表在《皇家天文學會月刊》上的一項新研究中,來自ARC引力波發現卓越中心(OzGrav)的Jade Powell博士和Bernhard Mueller博士,使用來自澳大利亞各地的超級計算機(包括斯溫本理工大學的OzSTAR超級計算機)模擬了三顆核心塌縮的超新星。
  • 奇異引力波事件:黑洞撕碎一顆中子星?如證實將是諾獎級發現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張承民對科技日報記者說:「此前,科學家們曾觀測到黑洞—黑洞併合以及中子星—中子星併合產生的引力波,但從未發現過黑洞—中子星的併合,新發現有望進一步揭示中子星的秘密。如獲證實,將是一個諾獎級的發現。」
  • 中子星引力極端,氫彈都炸不出一個泡,怎麼遇到黑洞就蔫了?
    有人提了個奇怪的問題:中子星上坐在氫彈上都炸不起,怎麼遇到黑洞就分解了?這個問題有點意思,我們一起來說說。先說說中子星坐在氫彈上都炸不起是個啥意思。實際上,中子星磁場達到地球磁場的數十萬億倍,中心溫度達到萬億度,能量輻射是太陽的100萬倍。正是由於強大的磁場和輻射源源不斷地發出,中子星才被人類所發現。
  • 黑洞就是宇宙?研究發現黑洞演化和宇宙誕生相似,或顛覆認知
    黑洞,是人類天文觀測歷史中的一項重大發現。要知道黑洞可以吞噬一切,通過常規手段根本無法發現黑洞的存在,但是還好黑洞因為有巨大的引力,其周圍會形成吸積盤。而科學家們可以通過吸積盤來發現黑洞的存在,隨著人類對黑洞的研究越來越深入,他們發現黑洞的某些特徵和宇宙誕生時的情況非常類似。
  • 每秒轉動401次的中子星,距離地球11000光年,它在瘋狂吞噬恆星
    據環球網6月4日的消息,美國天文學會在本周的會議上發表了一篇關於中子星爆發的報告。該報告稱一支由國際工作者組成的天文團隊觀測到了中子星的爆發過程,該中子星編號為「SAX J1808.4-3658」。據了解這是天文學家首次觀看到中子星爆發的全過程,對之後的天文研究具有重大的意義。
  • 黑洞是宇宙中密度最大的天體嗎?科學家:黑洞的密度可能很小!
    導讀:黑洞是一種神奇的天體,它無時無刻不在吞噬各種物質,但卻沒有人知道這些物質去了哪裡!它強大的引力甚至連光都無法掙脫,所以我們無法直接觀測到黑洞的存在,只能通過黑洞與周圍物質的作用來推測它的存在!除此之外,科學家還發現了一個神奇之處:黑洞的密度可能很小!我們知道,一個物體質量與體積的比值被稱為密度,可以說密度是對特定體積內的質量的度量。
  • 中子星產生的奇異物質,科學家稱它將是無敵的!
    |什麼是中子星?當恆星核心的核聚變停止時,由於沒有力量來抵抗恆星的引力,它開始發生重力坍縮,內部的粒子會在強大的壓力下緊緊壓縮在一起,最終電子被壓進質子裡,質子融合在一起形成中子。原子內部全部都是緊挨著的中子,為了阻止進步的坍縮,中子間的斥力開始和它們自身的引力做博弈。如果引力戰勝了斥力那恆星就會變成黑洞,反之,它就會成為一顆中子星。
  • 一茶匙,就相當於2735座帝國大廈的重量,中子星憑什麼這麼重?
    在已知宇宙中最強大事件之一的兩顆中子星合併中,科學家們正在越來越好地對複雜的物理性質進行建模。中子星直徑約為12英裡(約20km),但密度極其高,一茶匙的中子星物質,相當於1125座金門大橋或2735座帝國大廈的重量。
  • 不是黑洞!中國宣布發現的70倍太陽質量黑洞,或將被推翻?
    你還記得2019年11月下旬,中國天文學家宣布發現70倍太陽質量黑洞的重磅發現嗎?當大質量恆星以戲劇性的崩塌結束生命時,恆星黑洞就形成了。根據恆星演化理論,恆星黑洞的質量,通常是太陽的十倍左右。
  • 磁星的磁場是中子星的100倍,它是如何形成的?現在終於有了解釋
    左:在幾毫秒的快速旋轉期間發現了強磁場發電機,偶極子分量達到1015G。右:對於較慢的旋轉,磁場強度降低了十倍。磁星是具有宇宙中最強磁場,但它們的起源仍有爭議。磁星是緻密的天體,其質量為一到兩個太陽質量,半徑約為12公裡。其中,磁星的特徵是x射線和伽瑪射線的爆發。這些強輻射爆發的能量可能與超強磁場有關。因此,由於增強的磁製動作用,磁星應該比其他中子星旋轉得更快,對它們旋轉周期演化的測量證實了這一假設。因此,我們推斷磁星具有1015高斯(G)量級的偶極磁場,比一般的中子星強1000倍!
  • 科學家發現巨型怪物黑洞,每天吃掉一顆太陽!
    發表於《皇家天文學會月報》的一項研究報告稱,科學家首次發現宇宙深處的一個巨型怪物級黑洞,其質量是太陽的340億倍(是銀河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人馬座A*的8000倍),每天吞噬的物質相當於一顆太陽,也是迄今已知最明亮的類星體。
  • 天文學家在探測到39次新宇宙碰撞事件後探究黑洞起源
    據外媒CNET報導,由黑洞和中子星之間的大規模碰撞引起的引力波事件的數量已經增加了四倍。在一組新論文中, 來自LIGO和Virgo合作項目的研究人員編目了39個「新 」事件,這是自2015年LIGO和Virgo引力波探測器開啟以來已經檢測到的11個事件的基礎上增加的。
  • 新發現!暗物質或源於原始黑洞:後者誕生於大爆炸後的「嬰兒宇宙...
    新發現!其中一個項目就是研究可能在恆星和星系誕生之前的宇宙早期就已經形成的黑洞。這些原始黑洞(PBHs)可以解釋全部或部分暗物質,負責一些觀測到的引力波信號,並為我們星系和其他星系的中心發現的超大質量黑洞播下種子。
  • 為什麼太陽沒有資格成為質量最小的黑洞?
    天文學家剛剛發現了一個神秘的天體,但是這個天體的真面目仍然有待商榷。現在科學家給出了兩個可能:質量最小的黑洞,或者是一顆大質量中子星!我們知道黑洞是引力坍縮的極限,如果把足夠大的質量壓縮到足夠小的體積裡,那麼它自身的重量就會把質量擠到一個極限。
  • 為什麼說人類進入黑洞會被從三維肢解為一維?
    ),但更常見的情況是核心坍塌成中子星。中子星宇宙中排行老二,是不包含奇點的情況下密度最大的物質。顧名思義,它由大量中子緊緊相挨,已經不具備原子的結構。整個中子星基本上可以看作是一個只包含中子的巨大原子核,如果中子星質量和太陽相同,那它的半徑只有幾公裡。
  • 黑洞的體積並非黑洞的實體,黑洞的實體是奇點,奇點有多小?
    每一個星系的中心都存在著一個星系級的黑洞,它依靠自身強大的引力來使周圍的物質高速運轉,而這些物質又帶動外圍的天體運行起來,以此類推,一個星系便開始了有序的運行。宇宙中黑洞的體積有大有小,但是這裡所說的體積實際上並不是黑洞的實體,而指的是黑洞視界的體積。
  • 銀河系現巨型黑洞,距離地球最近的黑洞,會把地球吞噬嗎?
    黑洞的引力很大,使得視界內的逃逸速度大於光速,是時空曲率大到光都無法從其事件視界逃脫的天體。 迄今有關黑洞的形成一直基於一個未經證實的黑洞理論,這個理論認為,當一顆大質量的恆星」死亡「時爆發成超新星,超新星的爆炸雲團形成黑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