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已知宇宙中最強大事件之一的兩顆中子星合併中,科學家們正在越來越好地對複雜的物理性質進行建模。中子星直徑約為12英裡(約20km),但密度極其高,一茶匙的中子星物質,相當於1125座金門大橋或2735座帝國大廈的重量。2017年8月17日,科學家們觀察到引力波的特徵以及相關爆炸爆發,即所謂的基洛諾娃,這可以用兩顆中子星的合併碰撞來最好地解釋。2019年4月25日,又一次可能的中子星合併事件,是完全基於引力波的測量。
雖然這些事件可以幫助比較和驗證研究人員開發的物理模型,以了解在這些中子星合併中起作用的是什麼,但研究人員仍然必須從零開始,才能在這些模型中構建正確的物理模型。在《皇家天文學會月刊》上發表的一項研究中,由西北大學科學家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模擬了合併後物質盤的形成。
一次巨大的拋射物質爆炸,以及圍繞剩餘物體(要麼是更大的中子星,要麼是黑洞)啟動高能射流的過程。研究小組包括能源部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伯克利實驗室)、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艾伯塔大學和新漢普郡大學的科學家。為了使模型比之前的努力更逼真,研究小組建立了三個獨立的模擬,測試圍繞合併的強大磁場的不同幾何形狀。
研究的合著者、阿爾伯塔大學研究員羅德裡戈·費爾南德斯說:我們從一套物理原理出發,進行以前沒有人在這個水平上做過的計算。然後問,是否相當接近觀察結果,或者是否遺漏了什麼重要的東西?(下面這張動態圖一定要仔細看,多看會時間,你就能看到最精彩的部分)
進行的三維模擬,包括在伯克利實驗室的國家能源研究科學計算中心(NERSC)的計算時間,涉及600多萬個小時的CPU(計算機處理單元)時間。這些模擬考慮了廣義相對論磁流體動力學(GRMHD)效應,其中包括與磁場和類流體物質相關的屬性,以及以接近光速傳播的物質和能量屬性。研究人員指出,這些模擬在模擬黑洞和中子星的合併過程中也可能被證明是有用的。
為了模擬基洛諾娃爆發,這是一種創造元素的事件,這也是向太空播撒重元素的重要事件。研究小組對其總拋射質量、平均速度和成分進行了估計,有了這三個量,就可以估計光曲線是否會有合適的光度、顏色和演化時間。這些基洛諾娃爆發有兩個普遍的組成部分:一個在幾天的過程中演變,其特徵是它在峰值時發出標誌性的藍頻光;
另一個持續數周,有一個相關近紅外光的色峰,最新模擬旨在模擬基洛諾娃的這些藍色和紅色成分。這些模擬也有助於解釋合併後向外散發的強大能量噴流發射,包括由於強大交變磁場影響而產生的噴流的「條紋」特徵。可以觀察到這些噴流是伽馬射線爆發,就像2017年的事件一樣。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物理學和天文學副教授、伯克利實驗室核科學部科學家丹尼爾·卡森(Daniel Kasen)說:
磁場提供了一種利用旋轉黑洞的能量,並用它發射以接近光速移動氣體射流的方法。這種射流可以產生伽馬射線爆發,以及延長的射電和X射線發射,所有這些都出現在2017年的事件中。雖然模擬還沒有準確地反映觀測結果,模擬顯示藍色基洛諾娃的質量低於紅色合併產生的超大質量中子星。以及與合併事件相關的豐富中微子,不受影響地穿過大多數類型物質的幽靈粒子,更好模型,才能改進模型。
這個模型確實受益於圍繞黑洞旋轉的物質盤(吸積盤)模型,以及中微子冷卻特性模型,與合併事件相關的中子和質子體積,以及與基洛諾娃相關物質創造過程的模型。模擬窺探了最極端的環境,比如在新生黑洞外晃動的這個漩渦,並觀察和了解重元素是如何形成的。模擬表明,2017年8月觀察到的中子星合併,很可能沒有在緊隨其後形成黑洞,而且最強的磁場是甜甜圈狀。此外,這些模擬與一些長期存在的流體行為模型基本一致。
博科園|研究/來自: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
參考期刊《皇家天文學會月刊》
DOI: 10.1093/mnras/stz2552
博科園|科學、科技、科研、科普
交流、探討、學習、科學圈
請下載我們手機軟體:博科園
功能導航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