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內閣公布資產,菅義偉排名第九
上個月,10月30日,日本新任首相菅義偉及其閣僚共計21人,公布了9月內閣成立時的保有資產,包括家人在內的總資產平均為1億651萬日元。這是自2012年12月第二屆安倍內閣成立以來日本內閣資產首次超過1億日元。
菅義偉的總資產為6277萬日元,排在第9位,資產最多的是副首相兼財務相麻生太郎,達到6億4845萬日元。有5人超過1億日元。
總資產平均值比此前安倍第4次改組內閣成立時的8271萬日元多了2380萬日元。如果僅限於剔除家人後的個人資產,平均值則為7517萬日元。
包括家人在內,有15人持有股票。此次僅報告股票名稱和持股數量,不計入資產額。
菅義偉在橫濱市神奈川區的土地和建築1850萬日元,有價證券4427萬日元,還擁有千葉縣一家高爾夫場的會員,報告稱其妻子真理子名下沒有資產。
超90%日企表示不願遷出產業鏈後,日本補貼加碼
為了吸引本土企業將供應鏈遷回國,美國近些年來高調振興本國的製造業,但是卻似乎沒有什麼成效。最近,日本也加入這一行列之中,而且還在繼續加碼。
今年4月份,日本經濟產業省推出了高額的抗疫經濟救助計劃,其中包括了一項「改革供應鏈」的計劃,即撥款2435億日元(約合157億元人民幣),用於資助日本製造商將生產線撤回日本或東南亞地區,實現生產基地多樣化,避免過於依賴中國。
而據《日經中文網》10月16日的報導,由於擔心新冠疫情或影響國際供應鏈,日本正式決定,將追加860億日元(約合55億元人民幣)的補貼,以扶持口罩及醫藥品等企業將生產線撤回日本。
據悉,這一行動的資金來自日本經濟產業省「針對供應鏈對策的國內投資促進事業費補助金」項目,申請該項目的產品和材料需滿足以下2個條件中任意一個:一是生產基地集中在特定國家;二是產品或材料對國民健康至關重要。
日企撤離中國?其實有兩種供應鏈型態
新冠疫情後,日本企業會撤離中國嗎?有報導說,日本政府準備了大額預算,幫助日本企業撤離中國回日本,或去第三國。這是大家都關心的一個問題,但回答這個問題必須謹慎,否則容易誤導讀者。
新冠大流行帶來的影響可能會動搖全球的經濟支柱。本文將聚焦疫情對日本企業的全球供應鏈的影響,嘗試對今後的情況做一番預測。
首先要介紹的是,作為因疫情而陷入混亂的在華日本企業而制定的扶持政策,日本政府在今年3月份的補充預算中計入了2453億日元(約156億元)的補助金,用以幫助這些企業從中國撤回日本或者遷往第三國。這筆預算屬於「專門用於供應鏈重組的政策性資金」,在中日兩國都備受關注。第一期的補助金申請時間截至6月底,只有87家企業申請,但在截至7月底的第二期申請中,申請企業達到1670家,申請總額單純計算達到18000億日元(約1145億元)。日本政府雖然難以滿足全部申請,但也計劃增加預算額。最先開始搬遷的是生產口罩和汽車零部件企業等,不過目前已經擴大到多個行業。
其次受到關注的是,《日本經濟新聞》與 「日本經濟研究中心」 針對會員企業3000多名管理層人士於7月14~16日實施的 「關於中國業務的問卷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回答支持上述補助金政策的人達到59.3%(「不好說」 佔20.5%,「不支持」 佔11.3%,「不清楚」 佔8.9%)。關於美國的對華政策,回答支持的人佔48.1%(「不支持」 佔36.9%,「不清楚」 佔15.0%),可以看出,日本企業對在中國開展業務已經出現警戒感。
引發警戒的原因除了開篇介紹的日本鼓勵撤回企業的新政策外,應該還與日本政府的更迭,使得中日關係前景難以預測有關。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在華日本企業的產業供應鏈正出現兩種形態。
第一種是傳統的全球型供應鏈,產品通過跨越中國、日本和第三國的渠道在中國生產,面向全球出口。但近年來,「地產地消」 型的第二種供應鏈脫穎而出,即在中國採購中間商品和零部件進行生產,並面向中國國內的市場銷售。
前者由於中國國內的生產成本升高,已經開始探索向第三國轉移(即 「中國+1」 戰略),受中美之間的摩擦升級和此次的疫情影響,這種趨勢進一步加速,日本政府的補助金政策被認為進一步推動了這種趨勢。而後者並未感受到轉移的必要性,正努力使企業在中國國內的體制更加合理化。
「日本貿易振興機構」 每年實施的海外日本企業實態調查也發現了這種兩極分化的情況。該調查像往年一年於2019年秋季實施,反映了針對中美貿易摩擦的應對措施,但沒有反映出針對新冠疫情的應對措施。即便如此,依然可以看出供應鏈的兩極分化的趨勢。
該調查向考慮重組供應鏈的日本企業詢問了具體的內容。在華日本企業中,①考慮轉移生產基地的企業為159家;②考慮改變採購地的企業為170家;③考慮改變銷售地的企業為83家。搬遷目的地主要是越南(①為39家,②為38家,③為9家)和泰國(①為23家,②為14家,③為7家)等東協國家,打算回歸日本的只有①11家、②10家和③3家。可以說,這些數據能為預測供應鏈的重組方向提供參考。
以上按照供應鏈的類型分析了日本企業針對中美貿易摩擦和新冠疫情採取的措施,不過企業一線的應對並沒有這麼簡單。除了本文提到的 「地產地消」 和 「(採購地及銷售地的)分散化」 外,大多數企業還在努力 「調整銷售戰略」。在這些企業的努力下,日企乃至全球的供應鏈今後都會繼續變化,調整供應鏈的企業也會不斷增加。
日企有應對中美脫鉤50年的智慧?
美國總統大選於11月3日進行投開票,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現任總統唐納·川普(74歲)與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前副總統喬·拜登(77歲)展開了激烈的角逐。需要花費時間計票的3個關鍵州的郵寄投票將左右大選結果。在美國媒體認為勝負尚不確定的情況下,川普在4日凌晨的演講中單方面宣布「獲勝」,這樣的情況史無前例。
「不管誰是贏家,美中科技摩擦都將長期化"
美國現任總統川普、前副總統拜登這兩位候選人在稅收、環境和能源政策上存在明顯差異,但對於日本來說,影響巨大的仍然是中美關係。
美國大選後兩國的脫鉤(decoupling)也將長期持續。考慮到持續了44年的美蘇冷戰,日本的企業也需要在今後40~50年裡,採取為中美業務設置防火牆,或構建雙重供應鏈等措施加以應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