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成帝:要善於接受批評|資治通鑑

2020-12-16 稽聖文化

漢成帝:要善於接受批評 | 資治通鑑

公元前一七年,漢成帝時期,黃河決口,淹沒三十一縣,官民房屋受損四萬餘所。同年,廣漢郡,即今四川省梓潼縣,發生農民起義,人數高達一萬人。起義隊伍衝擊官府,州縣官府無力鎮壓,請求中央支援。後來,調集了三萬多人的隊伍,耗時一個多月,才將起義平反。

這是一個動蕩的、多災的年份。而作為天子的漢成帝,此時又在幹什麼呢?想著如何才能夠讓一個絕色女子趙飛燕,成為自己的皇后。

一、入獄

公元前一六年,漢成帝力排眾議,將趙飛燕的父親趙臨,封為成陽侯。此時的趙飛燕還不是皇后,只是一個受到寵愛的女子,漢成帝為什麼要這麼做呢?

原因還得從趙飛燕的身世說起。趙飛燕這個名字,就很有典故。史書上說她善於歌舞,身輕如燕,所以稱之為飛燕。趙飛燕年少時候被父母遺棄,只能到宮內當宮女。因為歌舞出色,被漢成帝看重。漢成帝著了迷,於是便想著要廢掉當時的趙皇后,立趙飛燕為後。

但是,這件事情遭到了很多反對,特別是皇太后都看不下去了。太后認為,趙飛燕出身太差了,就是一個平淡無奇的宮女,憑什麼能夠當皇后呢?要知道,皇后,是母儀天下的。

漢成帝非常機智,找準時機把趙飛燕的父親封侯,這下子就堵住了大家的口了。父親是成陽侯,那麼趙飛燕的出身,就是響噹噹的。漢成帝在這方面,腦子轉得還是非常快的。

漢成帝的一系列操作,讓當時的諫大夫劉輔看不下去了。諫大夫,就是專門對皇宮的事情做出評價的。劉輔,也是皇室宗親。看到漢成帝一步一步在作死的邊緣試探,劉輔忍無可忍,直接上了一封奏摺給漢成帝,奏摺中把他和趙飛燕兩個人都罵了一頓。

劉輔認為,皇帝你整天就知道縱情聲色,毫無節制,把精力都放在趙飛燕這樣卑賤的女子身上,怪不得沒有後代。這放在現代,相當於罵人生孩子沒屁眼。接著,劉輔又把趙飛燕罵了一頓,說她這樣卑微的女子,對國家毫無建樹,怎麼能夠母儀天下?

不僅把他們倆給罵了,還把那些阿諛奉承的官員都給罵了一遍,說他們只知道拍馬屁,從不會制止皇帝的錯誤行為,不敢說真話。

劉輔認為,皇帝你真是木頭腦袋,到處天災人禍你不處理,只會躲在皇宮裡面享受,對上天不知畏懼,對百姓不知慚愧,簡直就是「腐木不可以為柱;人婢不可以為主」。

劉輔的話,說得非常重,根本沒把漢成帝當成是高高在上的天子。劉輔為什麼會這麼生氣呢?我們知道,劉輔是皇室後人,對於漢成帝即位後的一系列做法都看在眼裡。他深知,如果再讓他這麼折騰下去,整個漢朝不得廢了?那麼到時候他這個宗親,不也得跟著遭殃?

所以,他才會冒死上書,就是希望一劍封喉,徹底敲醒漢成帝,希望把這棵朽木給雕一雕。但是,劉輔沒有想到,他在雕朽木的時候,朽木直接砸下來,還差點把他給砸死。

漢成帝看到奏摺之後,內心又羞愧,又暴怒,直接讓人把劉輔抓起來,關在掖庭秘獄。掖庭,是一個專門居住嬪妃婦人的地方。而秘獄,則是秘密監獄。漢成帝不想這件醜聞被他人知道,因此果斷出手,找一個隱蔽的地方把這個大嘴巴關起來。當然,在漢成帝看來,劉輔最好是死在秘獄裡面,那麼這件醜聞就不會有人知道了。

二、拯救

劉輔被捕的消息,並沒有如漢成帝所願沒有人知道,而是全朝廷都知道了。大臣們議論紛紛,一時間鶴唳風聲。四位大臣左將軍辛慶忌、右將軍廉褒、光祿勳師丹、太中大夫谷永聯合上書給漢成帝,要求漢成帝說明劉輔為什麼入獄。

這封上書的內容,也是相當精彩,從側面抨擊了漢成帝,又聲援了劉輔,救了劉輔一命。

首先,大家認為,劉輔之所以能夠把提拔為諫大夫,說明他是有能力的,說話是有道理的。但是,突然之間被逮捕,而且也沒有任何的說明,皇帝你是不是做得有點過分了?這是非常有針對性的話。大家認為,劉輔是你皇帝親自面試的,現在又什麼理由都不說就把人家給抓了,這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臉,亂來嗎?

接著,又為劉輔做了開脫,認為劉輔是從鄉下來的,不知道朝廷的規矩,所以才會觸犯龍顏。大家認為,如果是劉輔犯了小錯誤,那麼皇帝你打碎牙齒往肚子裡面吞就好了。如果是犯了大錯誤,那麼就得給大家一個說法了,同時交給廷尉處理,這樣才能夠服眾。

道理說清楚了之後,大家又開始恐嚇皇帝了。奏摺上寫著,現在到處都是異常天象,天災人禍,就說明皇帝你的工作沒有做到位,老天不滿意了。這時候應該廣開門路,而不是隨意處罰大臣。要是大家看到你隨隨便便就提拔一個官員,又隨隨便便就懲罰官員,那誰還敢來做官?

這一次上書,連哄帶罵,又把漢成帝給噴了一頓。漢成帝沒有辦法,迫於壓力,將劉輔轉移到正式的監獄,免除死罪,充當苦力三年。

這兩封奏摺的語氣,都是非常重的。從這兩封奏摺,也可以看出官僚階層的態度。一方面,是大家對於漢成帝根本就沒有放在眼裡。一方面,也希望漢成帝能夠醒悟過來,做點好事,給漢朝續續命。否則,這棟大廈一旦倒了,誰都別想有好果子吃。

而作為皇帝的身邊人,外戚階層則是啞口不言。在他們看來,天下大亂,他們才能夠汲取更大的利益。皇帝整天享受才是最符合他們目標的。

三、批評

那麼,漢成帝為什麼被人這麼看不起呢?官僚階層的上書當中,有一句話就說明了。「竊見劉輔前以縣令求見,擢為諫大夫,此其言必有卓詭切至當聖心者,故得拔至於此;旬月之間,收下秘獄。」

這句話的意思是,劉輔必定是有能力的,才能夠被提拔為諫大夫,但是突然之間,就被抓起來,一句解釋的話也沒有。

這就好比,今天才面試了一個人,說他能力很好。但是沒過幾天,就把人家給開除了。這說明,面試的人能力不行,看錯人了。而看錯人,就勢必會導致朝令夕改。就好像《大話西遊》裡面一句很出名的臺詞:「以前陪我看月亮的時候,叫人家小甜甜。現在新人勝舊人,叫人家牛夫人。」

我們再看趙飛燕的父親趙臨。趙臨是做了什麼工作,或者是展現了什麼能力嗎?沒有。單單因為趙飛燕,就封了侯。

《管子》中講到,要想管理好天下,就要做到「見其可也,喜之有徵。見其不可也,惡之有刑。賞罰信於其所見,雖其所不見,其敢為之乎?」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賞罰要有信。一個沒有功勞的人卻身處高位,享受高官厚爵,這讓那些兢兢業業的人怎麼想?

這也難怪,整個官僚階層會聯合起來上書給漢成帝。這說明他們覺得不公平,自己辛辛苦苦一輩子,還不如別人生個漂亮的,會討好皇帝的女子。在《人民的名義》中,就講到一些幹部,會討好領導,會給領導送錢,因此就升官發財。這讓那些奮鬥在一線的幹部,心裡能公平嗎?

漢成帝沒有威望,也是來源與此。

《六韜》中講過,「故殺一人而三軍震者,殺之;賞一人而萬人說者,賞之。」漢成帝封了趙臨為侯,非但沒有讓三軍震之,也沒有讓萬人悅之,反而搞得大家非常不滿意,賞罰無信,無道,自然就沒有了威望。

從批評的角度來看,漢成帝的做法也是非常不好的。下屬看到領導做錯事了,本著勸諫領導的本意,向領導做出了批評,沒想到領導大發雷霆。這讓其他的下屬,以後還怎麼敢講真話?

而沒有人敢講真話,勢必會導致整個組織都充斥著蠅營狗苟,阿諛奉承的風氣。領導聽不到真話,就做不出正確的決策,權力就會被濫用。而百姓無法得到有效的管理,又會造成動蕩,那麼整個組織就如同危樓一樣,搖搖欲墜。

漢成帝看到劉輔的上書之後,第一時間沒有想到改正,而是想著要掩蓋,甚至是殺人滅口。如果不是官僚階層的集體上書,劉輔根本就無法活下來。

毛主席認為,要接受他人的批評,也要進行自我批評。因此,在多次整頓中,要求幹部開民主生活會,進行自我批評,找出自己的不足之處。同時,還要接受下屬、百姓的監督、批評。

無產階級為什麼能夠推翻資產階級?馬克思認為,無產階級最善於自我革命,自我批評。他們敢於面對現實,面對自我的不足,甚至還會嘲笑自己的初次企圖的不徹底性、弱點和不適當的地方。

而接受了整個社會的監督之後,自然也能夠快速地、清晰地看到自身存在的問題,並加以改正。而資產階級則是沉醉在自我的成績當中無法自拔,甚至於迷失了自我的方向,成為了不成長、腐朽的階級。

【觸類旁通】

外戚專政:驕奢淫逸的生活作風不可取 | 資治通鑑

【歡迎關注】

歷史使人明智,經典使人通達。

領略歷史魅力,感悟先賢智慧。

歡迎搜索:稽聖

進行關注並訂閱所有文章,歡迎轉發、在看、收藏。

相關焦點

  • 她被稱為「妖妃」,漢成帝召見她卻被拒絕,後來結局怎麼樣?
    其中,趙飛燕趙合德是兩姐妹,同是漢成帝劉驁的寵妃。趙飛燕趙合德都長了一副傾國傾城的美貌,趙飛燕還因為身段輕盈能做掌上舞而獲劉驁的恩寵,妹妹趙合德也不落後於姐姐,甚至在後期比姐姐趙飛燕還要受寵。只不過這姐妹倆結局都是自殺身亡,而且在歷史上對姐妹倆的評價很不好。今天先主要來說一說趙飛燕的一生吧,她是劉驁的第二任皇后。
  • 千古帝術《資治通鑑》,書中三句話,說透帝王的「治國之術」!
    《資治通鑑》這樣厚重的書,往往在你打開的時候,你就已經超越了許多人,因為能想到看這種書並且付諸了實踐,這本身就已經很了不起了,而如果你能讀完,並且能理解其中的奧義,那麼你可能就是這個世界最聰明的那1%中的人了!
  • 帝王功過一生的縮影——《漢成帝延陵考古調查勘探報告》推介
    漢成帝延陵考古調查勘探報告漢成帝劉驁是西漢第九位皇帝生於漢宣帝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漢元帝竟寧元年(公元前33年)即位陝西省考古研究院、鹹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歷時16個月緊張、辛苦的田野工作之後,基本探明了延陵的規模、範圍,掌握了其形制、布局和內涵,形成《漢成帝延陵考古調查勘探報告》,向學界公布對漢成帝延陵的調查與勘探成果,從考古勘探與文獻記載兩方面豐富我們對漢成帝劉驁的認識。
  • 歷時19年,編寫出一套大型編年體通史,司馬光和《資治通鑑》
    司馬光可以和司馬遷比肩是因為他編寫了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鑑》,編年體是以時間順序為軸線的記錄方法,通史是連貫記錄各個時期的史實。《資治通鑑》的編寫工作僅籌備素材就長達十年,紮實的積累工作讓這部史書成為僅次於《史記》的重要史學著作。公元1066年,司馬光正式開始編寫《資治通鑑》,在編寫過程中他注重文字精煉,條例清晰,便於快速瀏覽查閱。
  • 漢成帝劉驁,一生無子嗣,趙氏姐妹在這件事上都做過什麼?
    漢成帝與親信張放朝堂上是君臣,下了朝是一起長大的玩伴,經常微服出宮。有一次,漢成帝去陽阿公主府玩樂,為趙飛燕美麗的容貌所吸引,之後公主隨即把趙飛燕引薦到了許皇后的寢宮裡,趙飛燕向人生的巔峰邁出了關鍵的一大步。
  • 《資治通鑑》耐人尋味的記載:田忌是如何知道齊威王出馬順序的?
    因為他是強權,可以決定田忌賽馬的出場順序,所以我覺得田忌賽馬的故事乍一聽會讓人讚嘆孫臏高超的謀略,但細細一看,利用博弈論的知識來深度分析一下,其實不難發現其中的bug,但故事既然能流傳千古也必有其道理,拋開其他不足不談,故事能夠啟發人們要善於多運用博弈論的方法來思考。
  • 讀《資治通鑑》,感悟三種處世大境界
    可以說,司馬光奉獻給後人的《資治通鑑》是史書,更是古人處世修身智慧的寶藏。 1 淡泊寧靜 以儉養德 《資治通鑑》曰「取之有度,用之有節,則常足」,《誡子書》有言「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周易》言「君子以儉德闢難」,《左傳》道「民生在勤,勤則不匱」。
  • 你不了解的資治通鑑 資治通鑑記載尉遲恭的故事 能讓我們學到什麼
    如果你一定要離開,就把這些錢拿上,我們共事一場,也算是我的一份心意吧。」尉遲恭一個粗人,哪玩得過李世民啊!感動得梆梆磕頭,淚流滿面!沒幾天,李世民出營打獵,不巧,被王世充部下驍將單雄信看到。單雄信帶人直奔李世民,將李世民團團圍住。
  • 司馬光作《資治通鑑》,為何要以周威烈王二十三年開篇?
    《資治通鑑》是由北宋司馬光主編的一部多卷本編年體史書,共294卷,歷時19年完成。主要以時間為綱,事件為目,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寫起,到五代後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徵淮南停筆,涵蓋16朝1362年的歷史。在這部書裡,編者總結出許多經驗教訓,供統治者借鑑,宋神宗認為此書「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所以定名為《資治通鑑》。
  • 新書上架|《柏楊曰:資治通鑑啟示錄》以作家身份著史 寫就「人間...
    《柏楊曰:資治通鑑啟示錄》則是柏楊親自從《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鑑》中精選出862則「柏楊曰」點評,耗費五年時間編撰而成。 《柏楊曰》每則,柏楊都是先提煉《資治通鑑》中典型史實,再附史評,一事一議,小細節、大事件均一目了然,讀起來簡明易懂、生動流暢。他從歷史著手,去了解封建時代中國人苦難的根源;他以古為鑑,表達的是他作為一個現代人的領悟與感受。
  • 《資治通鑑》300萬字,濃縮3句精華,讓孩子學會:慎獨、正氣
    《資治通鑑》中收錄了這樣一個例子,說的是東漢安帝年間,荊州刺史楊震發現一個叫王密的人才華出眾,便向朝廷舉薦。朝廷接受了楊震的舉薦,委任王密為昌邑令。楊震拒絕接受,說:「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麼說沒有人知道呢?」說得王密羞愧難當,急忙起身謝罪,收起金子走了。這則故事告誡後人在無人監督時也要堅守內心的底線,做到不放縱、不越矩。
  • 菅義偉參加多人聚餐遭批,日本內閣官房長官:要虛心接受批評
    日本放送協會(NHK)12月17日消息,鑑於日本在野黨批評首相菅義偉等人舉行5人以上的聚餐,日本內閣官房長官加藤勝信表示,需要在綜合考慮目的及貫徹防疫對策的基礎上做出判斷。對於有意見指出此事有可能招致國民誤解,加藤表示必須虛心接受。
  • 柏楊人性史觀的精華作《柏楊曰:資治通鑑啟示錄》,一生不能錯過的...
    結束9年零26天牢獄生涯的柏楊擔心「再沒有現代語文本問世,這價值連城的《資治通鑑》將遭到塵封的厄運」,於是萌生了為廣大讀者譯寫《資治通鑑》的念頭。 白話版《資治通鑑》的問世,成就了柏楊「人文大師」的美名,歷史學家唐德剛盛讚:「《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鑑》是柏楊在文化轉型史上的牌位!」 在此基礎上,柏楊先生又用5年時間提煉了《資治通鑑》中862則典型史事,配上「柏楊曰」史評,編著成書《柏楊曰:資治通鑑啟示錄》。
  • 資治通鑑:組織內,越是孤臣、獨臣,領導越要重用
    《資治通鑑》的作者是宋代的司馬光,在歷史上他是唯一一個能夠與孔子孟子並肩而立的儒家學者,《資治通鑑》這部書的內容以歷朝歷代政治、軍事的史實為主,通過一個個故事藉以展示歷代君臣治亂、成敗、安危之跡,希望後來者能夠從中得到歷史的借鑑。
  • 華晨宇回應樂理爭議,人生在接受批評中反省,於反省裡升「fa」
    用正確態度面對批評的人,最終不會輸掉自尊,用誠心誠意接受批評的人,一定能贏得人們的心。華晨宇回應樂理爭議的博文,獲得了上百萬的轉發,網友一致的給予了好評。「升fa升fa升fa」,這是華晨宇在微博中要強調的重要事情。
  • 為什麼《資治通鑑》的起點是周威烈王二十三年?
    《資治通鑑》這本書,所記歷史有限,它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後周顯德六年(959年),全書按朝代分為十六紀,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它的起點是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呢?一般來說,這史書的記載,都是從一個朝代的開始所記載吧,最起碼也得是某位帝王的元年開始記述,為什麼《資治通鑑》選擇了一個周威烈王二十三年,這個既不是開國君主,又不是朝代元年的時間點呢?這是因為,《資治通鑑》本身並非是一部史官撰寫的史書,而是政治家撰寫的史書,其核心並不是通史,而是「資治」。
  • 司馬光是歷史有名正人君子,他寫的《資治通鑑》絕對可信嗎?
    看這句話就知道你不知道《資治通鑑》為何要編寫,編寫的目的是什麼!《資治通鑑》並不是一本傳統意義上的史書,而是一部以總結前人政治經驗為主,主要目的是「敘國家之盛衰,著生民之休戚」,以此來匡正君王治國!第二才是我們通常意義上所說的歷史事件!因此《資治通鑑》之中對於很多事的記載都是只記載了有利於君王執政的部分,捨棄了無用的歷史發展過程。因此如果單純的想了解歷史,《資治通鑑》絕對不能算是一本好的歷史書籍!
  • 《資治通鑑》中的智慧,讀史使人明智,史書中的獨特魅力
    歷史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記憶,我們要學會梳理和分析歷史,從中吸取經驗和教訓,避免以前人犯過的錯誤在自己身上重蹈覆轍。有一句話就叫「讀書使人明智」,並不是說只要多讀幾本史書就會變得聰明,沒有那麼簡單。讀史書的關鍵就在於領悟,要能領悟其中的道理,使其變成自己的智慧。在自己遇到相同的困難時,能夠應對的方法。要知道我們將要經歷的各種困難,都曾經在不同的時期,以不同的形式發生過。
  • 夜讀|《資治通鑑》所寫並非真實歷史?
    唐代乃至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詩人,李白和杜甫,在宋代史學巨著《資治通鑑》中有多少筆墨呢?答案或許出乎意料,李白隻字未提,杜甫只被引用一句: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這一現象其實和《資治通鑑》的寫作目的有直接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