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們隨便問一個路人:你知道哪些物理學家?
大部分的人基本上都會最先想到牛頓和愛因斯坦。如果我們仔細回憶就會發現,初高中甚至包括大學的物理學課程當中,很少有聽說中國人的身影的?
那麼問題就來了,中國未來還有可能出現像牛頓、愛因斯坦這樣偉大的物理學大神嗎?
史上偉大的物理學家
如果要給物理學史上的物理學家們排個座,那牛頓、麥克斯韋、愛因斯坦毋庸置疑可以排到第一梯隊。原因很簡單,因為他們三個人開創了三個紀元。牛頓在前人的基礎上,提出了牛頓力學和萬有引力定律,統一了天上和地上的物理學,奠定了近代科學的範式,開啟了經典物理學的紀元。
麥克斯韋提出了麥克斯韋方程,統一了電與磁,預言了電磁波的存在以及光是電磁波,他的成就開啟了電氣時代和資訊時代的紀元。
至於愛因斯坦,他的狹義相對論統一了時間和空間,質能等價理論統一了質量和能量,廣義相對論更是一部深化了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開啟了現代科學的新紀元。
更關鍵的是,這三位大佬都是憑藉自己一人之力完成了這些成就。現代物理學中的另外一個支柱是量子力學。量子力學的建立實際上是憑藉三代物理學家的努力,第一代是普朗克、愛因斯坦為首的科學家,第二代是波爾、波恩、索末菲為首的科學家,第三代是海森堡、薛丁格、狄拉克、泡利,德布羅意等科學家,前前後後知名的科學家差不多有50多位。
而最靠近我們這個時代的理論物理學高峰是:粒子物理學標準模型。這個理論是建構在量子力學和狹義相對論之上,建構這個理論的科學家就更多了,其中知名的華人科學家就好幾位,比如:楊振寧、李政道、吳健雄、丁肇中等人。
物理學的發展
所以,我們很容易發現,僅僅憑藉一個人之力,要完成一個開創新紀元式的物理學理論是十分困難的。不僅如此,能夠做出這種成就的人都是距離我們這個時代很遠的。就拿距離我們最近的愛因斯坦來說,他做出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都是100多年前的事情了,就更不要說150年前的麥克斯韋和300多年前的牛頓了。
那為什麼越靠近我們這個時代就越難出現類似於牛頓、愛因斯坦這樣的科學家呢?
這就要說到物理學的特點,近代物理學在發展之初就奠定了它的範式。要麼是理論物理學家先給出一個理論猜想,然後實驗物理學家通過實驗來驗證;要麼就是實驗物理學家發現以前的理論和新發現的現象不匹配,然後理論物理學家基於新的現象提出理論。這就使得理論的誕生非常依賴觀測和實驗。比如:現代的高能物理就非常依賴對撞機。
牛頓的力學理論已經可以很好地解釋宏觀低速的世界。後來,隨著觀測和實驗技術的發展,科學家發現了很多牛頓力學很難解釋的尺度。於是,量子力學彌補了微觀世界的不足,相對論解決了宏觀高速和引力巨大的不足。
這幾個理論之外,還有新理論的預言嗎?
實際上,還真的有!比如:超弦理論。但是由於我們觀測技術和實驗技術的限制,我們無法驗證這個理論。因此,超弦理論只能被當成科學家說,而無法比肩牛頓力學、相對論和量子力學。所以再好的理論,沒有實驗來支持都是白扯。
因此,是觀測技術和實驗技術限制了理論物理學的發展,而不是人類的智商不夠用了。
中國未來會出現偉大的理論物理學家嗎?
客觀地說,中國未來想要出現類似牛頓、愛因斯坦這樣的科學家是真的很難。
正如上文說到的,如今的理論物理學發展是要依靠強大的觀測技術和實驗技術。這就使得一個科研項目少則幾十人,多則成百上千人參與。科學的發展已經使得不會有人可以憑藉一個人之力來完成一個基礎理論的可能性了。如今的前沿科研項目,動不動就需要幾十億,上百億來建造觀測儀器。
因此,未來誕生的偉大理論應該是一個團隊的共同成果,而絕非是某一個人的單獨成就。
雖然如此,實際上我們國家已經有一位成就十分接近牛頓、愛因斯坦的科學家了,他就是楊振寧。如果非要給楊振寧再排個名次,他應該是僅次於牛頓、麥克斯韋、愛因斯坦之後的第二梯隊的科學家,而且在第二梯隊可以排名十分靠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