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歷年知名人士對科學家楊振寧的評價

2020-12-16 懷疑探索者

陳佳洱:

北京大學原校長陳佳洱院士說,在他最需要的時候,楊振寧曾「伸出手來」,請他到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做訪問學者。那年石溪分校的名額已滿,楊先生為他爭取了額外名額。他說:「楊先生一看到有什麼科學前沿的事情,就想到中國該怎麼做。楊先生一方面熱愛祖國,一方面提攜我們年輕人。這都是我們的榜樣,夠我們學習一輩子。

陳佳洱院士

王大中:

清華大學前校長王大中高度讚譽了楊振寧對清華的貢獻:「清華物理系有今天的成就,楊教授功不可沒。

王大中院士

陳吉寧:

清華大學前校長陳吉寧指出:「在楊振寧推動下成立的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不僅在學術前沿研究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也對清華大學的辦學理念和管理體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為學校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發揮了重要作用。

陳吉寧院士

顧秉林:

清華大學前校長顧秉林院士對楊振寧作出了高度評價,「楊先生是我國科學工作者的一面旗幟」。顧秉林透露,他任校長時「楊振寧推薦了著名計算機專家姚期智來清華任教,為後來清華引進大量高端人才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他還把在清華的工資都捐了出來,用於引進人才和培養學生。

顧秉林院士

丁肇中:

諾貝爾物理學家獎得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物理系教授丁肇中:「中國人在國際科學壇上有建立不朽之功績者,乃自楊振寧始。」丁肇中在楊振寧70歲生日宴會上曾這樣說:提到20世紀的物理學的裡程碑,我們首先想到三件事,一是相對論(愛因斯坦),二是量子力學(狄拉克),三是規範場(楊振寧)。丁肇中還說:楊振寧教授對物理學有非凡的清晰識見和透徹理解。他總是能對我的實驗的價值和意義提供清晰的畫面。雖然他不是實驗物理學家,但他深刻地了解實驗的極限和可能性。他知道什麼是可能做的而什麼是不可能的。他也能很好地察知各種實驗結果的相對價值。

丁肇中教授

James Ulley:

論及楊振寧對中國的貢獻,原美國國務院亞太事務助理國務卿James Ulley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說:「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楊振寧博士當年到中國大陸,對中國的現代化有促進作用,而美國目前的政策也是支持及願意協助中國進行現代化的,楊振寧可說是首開其端。

何真:

原廣東海洋大學校長、廣東省科協黨組書記、副主席何真:「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教授經常參加國內的學術交流,國內已有不少地方通過楊振寧教授引進了不少『少壯派』高端人才,這其中包括楊振寧教授的弟子。

何真

周培源:

中國著名科學家周培源院士說:「楊振寧是美籍華裔科學家訪問中國的第一人,也是架設起中美之間科學家友誼和交流橋梁的第一人。光是這方面的貢獻,楊振寧的成就就是無人能及的。

周培源院士

周光召、莫偉:

1980年10月,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錢三強收到時在美國訪學的周光召院士的來信,周光召在信中談及了華裔科學家莫偉對海外華人科學家的看法:「莫偉找我談了三次,談了一些情況和意見……他說有些美籍華人隨便向中國領導提意見,有些人不了解中國情況,有些人有私心,……莫講據他看:只有李政道和楊振寧沒有私心,熱情希望把中國事情搞好。

胡天帝:

2011年4月20日,胡天帝在清華大學會見楊振寧,得知他年近九旬還在帶研究生並給本科生講課,天帝連聲稱道,並請他注意保重身體。

張文裕:

中國宇宙線研究和高能實驗物理的開創人張文裕在1984年總結中國高能物理發展35年時說:「我國高能物理發展到今天所取得的成績是同楊振寧、李政道等許多外籍華裔科學家的關懷和支持分不開的,他們的貢獻起了重大的作用。

張文裕院士

龍以明:

中國科學院院士、南開大學陳省身數學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龍以明說,南開大學理論物理研究室為我國科學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這與楊振寧先生的指導和幫助是分不開的,他親自募款支持並指導應注意的研究發展方向,親自參加該室舉辦的多次國際會議,並資助該室博士生畢業後到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工作一年。今天,楊先生仍十分關心理論物理研究室的發展,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龍以明院士

鄭念:

中國科普研究所政策室主任鄭念:對楊先生我一直都是仰視的,不管別人怎麼看,在我看來,楊先生對中國教育、對中國科技發展、對中國科學文化的發展都是貢獻至偉的。尤其是在撥亂反正之初,楊先生在促進中國高層領導調整航向,走上科教興國和重視知識價值的軌道,致力於促進中國教育改革,推動中國學者走向國際等方面都做出了積極努力,貢獻了自己的力量。無論如何,楊先生既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

李大光:

軍事理論專家、國防大學教授李大光:對楊振寧,我的評價是:一個偉大的科學家自有其偉大之處,一般的凡夫俗子如何能夠理解這種偉大。

李大光教授

施鬱:

中國量子學會副會長、復旦大學物理學系教授施鬱:楊振寧對中國最大的貢獻,也許是幫助改變了中國人自己覺得不如人的心理以及別人覺得中國人不如其他人的印象。

施鬱教授

王晉康:

「在我眼中的的楊振寧先生卻是非常的平易近人,值得每一個人尊敬。」著名科幻作家王晉康說,「這樣一個偉大的科學家,重獲中國國籍難道不應該是被所有人讚揚和支持的嗎?意外的確是網上有不少人嘲諷甚至謾罵楊先生。 我想說的是網上的這些聲音再喧囂,也絲毫無損於偉人的光輝,不必說它。讓我感慨的倒是:我們這個民族怎麼啦?為什麼會有這麼多戾氣滿胸的人?難道真如某人所說,這是吃狼奶長大的一代?但願他們不會成為中華民族的主流!」

王晉康

葛墨林:

中科院院士、南開大學陳省身數學研究所副所長、理論物理研究室主任葛墨林說:「我一直是在陳省身先生的親切關懷和楊振寧先生的直接指導下做事情,從他們二位身上我們學到的不僅僅是數學和物理,更包括做人。楊先生雖已年近九旬,但有很多重要的事情我們仍向他報告,得到了他的指點和支持。」

葛墨林表示,楊振寧主張學術上的平等,每次到南開參加理論物理講習班,他都跟學生們一起排隊領自助餐,邊吃邊談。多年以前,國際會議用餐補助中外有別,國人補助5元,外賓補助40元,吃飯時往往隔著一道屏風。楊先生堅持,在南開開會,無論中外,補助相同。

葛墨林還說:「楊振寧先生幫助理論物理研究室與國際很多著名研究機構建立了聯繫,他是一位十分忠厚的長者,什麼事都可以和他辯論。楊振寧利用自己在物理學界的地位,宣傳中國和樹立中國形象。鼓勵留學生多回國。這個在國外聽過楊先生講演的都知道,楊先生幾乎每次講演必談中國,談鄧先生。協助清華建立高研中心,並且留校任教授,指導研究,教授學生。

「楊先生經常兩頭不落好。他不像有些人,拐個彎讓你揣摩體會。這是學術大師直率的性格。」葛墨林說,楊振寧做事不願向人解釋,「楊先生率性而為,想說什麼就說什麼,他就是這麼個人——我怎麼做是我的事,至於你怎麼想是你的事。」葛墨林說:「外界跟楊先生沒有接觸的人,總是用世俗的眼光去看他,猜測他。而楊先生依然故我」——「由於他的這種性格,也讓一些有世俗眼光的人加深對他的誤解。

20世紀80年代,楊振寧在香港出版了一本文集,收錄了他在「文化大革命」期間的一些談話,有些地方對「文革」某一方面的事物持贊成態度,而他事後也發現了當時的不足。預先看到文稿的葛墨林勸他刪掉這些內容,不要引起誤會。楊振寧卻執意全部發表。他說,自己就是要全都拿出去,讓人家可以了解楊振寧真正的心路歷程。

關於和李政道的關係,葛墨林說,「無論存在怎樣的分歧,他們在中國的問題上意見是一致的,都是具有高度愛國情懷的。

葛墨林院士

朱邦芬:

清華大學物理系主任朱邦芬院士:

楊振寧幫助清華大學物理系改變了面貌。作為一個見證人,我可以負責地說,楊先生之所以回到清華完全是出於家國情懷,是為了中國科技事業的發展。

楊振寧回國後,在短時間內將冷原子、凝聚態、統計物理三個研究領域短時間內提高到世界先進水平。他親手創辦了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在物理學和其他相關研究領域中做出了非常好的研究工作。他擔任清華物理系的國際評估委員會成員和顧問,幫助清華物理系從根本上改變了面貌。2016 年9 月19 日,薛其坤獲得首屆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我以為這與楊先生在清華物理系首次國際評估時強調要發展實驗凝聚態物理,以及他所創建的高等研究院為薛其坤和張首晟兩人提供了合作平臺分不開。楊先生是「邵逸夫獎」評審委員會首任主席、香港求是科技基金會顧問,他的辛勤工作和慧眼,使得這兩個獎項聲譽卓著,評出了一大批優秀科學家和成果。例如,早在1996年,求是基金會就授予屠呦呦等10 位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研究工作的主要科研人員「求是傑出科技成就集體獎」,而當時沒有任何機構授予屠呦呦等人獎項。他還就一些重大的科學工程以及科技政策,發表了真知灼見。最近楊先生關於反對中國現在開始建造超級大對撞機的見解,旗幟鮮明,不管對此持有什麼立場,毫無疑問,都可以看到楊先生熱愛中國、心繫人民的赤子之心。以他的學術成就和聲譽,以他的博學和見識,楊振寧先生在科學界所起的引領作用非常顯著。

楊先生回到清華後,在冷原子物理和統計物理領域發表了13 篇SCI 研究論文,親自做了很多重要的研究工作。本世紀前10 年,他已是耄耋之年,但全部研究工作都還自己獨力而為,最多有時有一個合作者。他有多篇文章發表在《中國物理快報》上,我常收到他發來的電子郵件,發件時間經常是晚上10點多、11點以後。

楊先生為清華培養出了多名傑出的青年物理學家,其中好幾位已蜚聲國際。為了推動教師上課,他還曾為清華物理系、數學系的200多位新生講了一學期的大學物理課。楊先生寫了很多科學史方面的研究論文,特別是對一些他親身接觸過的物理學大師和數學大師的研究及評述,獨具匠心、極其精彩並珍貴。楊先生回清華後一共發表了近30篇SCI 論文,作者單位都署有清華大學,此外還出版了幾本專著。楊先生還做了許多其他事,包括就文化、教育、藝術等問題作了很多精彩的公共演講,他還就學術誠信問題發出了聲音。

朱邦芬院士又在一篇文章裡評價說,「受『楊翁戀』和各種媒體的影響,外界對他的誤解比較多」,「楊先生早年身處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年代,對『救亡圖存』有很多刻骨銘心的體會。他經歷了舊中國、新中國和改革開放以來這三個時代,對中國有發自內心的熱愛。

2017年,在慶賀南開大學理論物理研究室成立30周年的會議上,朱邦芬稱讚楊振寧先生是一個率真的人,有著對中國的熱愛以及他揮之不去的中美之間的情誼;在科學方面是「保守的革命者」,珍惜人文歷史科學等方面的傳統,但不守舊,善於繼承基礎上創新。他講述了楊振寧先生回到了清華大學,對物理對中國對世界所作的重大貢獻。他說,楊振寧先生是科學上的領導者、物理學家,教育家,是科技史物理學史的研究者,在文化和誠信等方面作出了很多貢獻。

朱邦芬院士

李昕:

三聯書店總編輯李昕:楊先生被一些網民批評,很重要的原因在於他的言論總是為中國辯護,為當前的社會現實辯護,為中國的改革發展辯護。這些人可能並不了解,楊先生的愛國,是愛到骨子裡的,而且是一貫的,永遠不變的。我在與楊先生的接觸中,無論談論什麼話題,他都從不迴避,願意正面「接招」,而且敢於直言。這可能和他作為科學家的思維方式有關,他不喜歡繞圈子。當然談論中國的社會現實,不免會涉及陰暗的方面,楊先生並不否認問題的存在,但是他對未來總是抱有信心,話語間自覺不自覺地為中國的進步和發展辯護。楊先生習慣性地為中國的進步而辯護,已經成為他性格的一個部分。這與他從小接受父親的愛國主義思想影響有關,也與他作為華人在美國長期受到歧視的境遇有關。或許,他也有局限性、片面性;或許,在複雜的時代背景下,他的某個觀點不免帶有幾分「天真」;或許,他的判斷也不一定都是準確的。你可以不同意他的觀點,你可以不接受他的任何影響,但是,你不應該懷疑他的真誠。

聶華桐:

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原院長、中科院外籍院士聶華桐:

楊先生是牢記根本的一個人,對中國有非常深厚的感情。多年來和他相處,我深深感到他對中國的關心,關心中國人的生活是不是在改善,關心中國的科學技術是不是在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關心培養中國的人才,關心中國的前途。對於在美國的中國人,他也在可能的範圍內,盡力扶助。不僅我們這批知識分子,就是在華僑社會的人,也都得到了他的幫助。這種血濃於水的感情,對於中國的那種骨肉之情,在我和他相處的16年裡,是深深的感受到了的。

1971年,中美關係稍有鬆動,他馬上就決定回中國來看一看。回到美國以後,他對中國的情形作了很多報告。由於他的名望和地位,他的作風和為人,他的演講和報導在美國社會起了很大的作用。在當時中美關係還沒有解凍的情況下,他這樣做,是擔了相當大的風險的,但他認為正面報導中國在各方面的許多發展是他的義務。由於他在學術上的地位,他經常到歐洲、南美洲、東南亞、日本等地去講學或訪問,大家往往都要求他作關於中國的情況的報告,他的報告在這些地方,尤其是對當地的華僑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許多美國人、尤其是科學家對中國持友好的態度,願意同中國親近,楊先生的功勞是非常之大的。

楊先生還花了不少時間,盡力為在美國的華人做些事情。譬如,在美國有一些華裔認為美國的華人不夠團結,於是組織了一個全美華人協會。楊先生做了這個協會的主席,對他個人做學問來說這是一個犧牲。這個協會建立以後做了大量的工作,在宣傳中美人民之間的友誼,促進中美建立邦交等方面發揮了作用。譬如,在中美建交之前,全美華人協會在報紙上發表聲明,極力主張中美正式建立邦交。

此外,以楊先生為主席的全美華人協會還盡力去促進美國華人的團結。他花了不少時間,費了不少力,設法來把華僑社會團結起來,一方面能為華僑自己爭取福利,另一方面也能為中美之間的交流作出更多的貢獻。

楊先生是非常實在的一個人,他做的工作都是扎紮實實的,講求實際效果,實實在在,這是他的一個性格。但通常一個非常實在的人往往容易缺乏想像力;同樣地,一個想像力非常豐富的人又不容易很實在,往往容易變得想入非非,想些不切實際的事情。可是楊先生一方面很實在,另一方面又有十分豐富的想像力,這是他很重要的一個特點。楊先生另外一個很突出的品質,就是誠實。一般來講,誠實往往是指人與人之間相處的那種誠實,在這個意義上講楊先生當然是誠實的。他對人坦誠,不會虛假的一套。可是我覺得更重要的是他對自己誠實。

聶華桐院士

楊建鄴:

華中科技大學物理學院教授楊建鄴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說:「長久以來,人們對於楊振寧的言論、行為存有各種議論,我想解讀這一切的鑰匙是楊振寧的物理學研究風格。他的好友兼同事弗裡曼·戴森評價他是一位『保守的革命者』。其實,無論在科學研究上,還是對待社會、文化上,楊先生都是這樣。只有了解這一點,才能了解楊先生許多有關科學或者無關科學講話的真意,而不至於隨意褒貶楊先生的講話。」

楊建鄴教授

江才健:

臺灣作家江才健:楊振寧1957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對於中國人來說,是一件有標誌意義的事。中國一向自視為天朝大國,但是1840年鴉片戰爭被西方的「堅船利炮」打敗,自此一蹶不振,信心大失。楊振寧的獲獎,如他自己所說,是「幫助改變中國人自覺不如人的心理」,不但影響許多年輕學子投身物理,他後來的思言行止,也對中國人的學術文化帶來深遠影響。

江才健在《楊振寧中國情懷的代價》中說:

楊振寧並不是2003年底才回到中國,其實他早在冷戰熾烈的1971年,就率先回到中國。

在美國多年,楊振寧雖在學術界,但是他研究的物理學之中的核物理,與原子彈武器有密切關係,所以在二十六年當中,他特別有意的避免這方面研究,也絕不去美國製造核武器的洛斯阿拉摩斯實驗室,連IBM公司的顧問都辭掉,以免影響去中國的可能。

最近楊振寧放棄美國國籍,也有究竟他動機的怪論,一些傳聞說他回國是為了享受部長級待遇,也有說他一年得了多少收入。其實如果要追究利益,楊振寧為北京清華大學設立的一個基金,已捐到一千兩百萬美元,其中包括楊振寧將美國房子賣掉捐出的一百二十萬美金,這都是有帳可查的。

1970年代末,中國改革開放伊始,物理學界有建造大加速器迎頭趕上歐美之議,楊振寧雖不是做實驗物理,但是他的理論工作中部分確是與加速器實驗相關,楊振寧沒有因為那也算是他的科學領域,而自然的倡議支持,反倒幾乎是獨自一人的公開反對此議,不但讓他的一些物理同儕不快,甚至也沒有附和後來拍板定案的鄧先生的看法。楊振寧不願支持大陸造大加速器的道理,除了認為此一研究在物理科學的完滿理論追求上,並非關鍵因素,更主要是中國當時改革起步,百廢待舉,蓋大加速器非當務之急,當時他與許多物理學家辯論此事的紀錄,還有一個「楊振寧舌戰群儒」的名稱。後來北京蓋了高能加速器,但是楊振寧的意見對於其規模與發展方向也產生了一定作用。

1990年代,楊振寧開始在北京清華大學建立一個高等研究院,還親自出面向外募款,那時因為太太杜致禮重病,一直到2003年太太去世後才搬回北京清華長住。楊振寧除了四十年前的反對造大加速器,幾十年來楊振寧一貫的反對中國搞大學術計劃,甚至也不鼓勵追求諾貝爾獎,認為民生經濟更加重要,去年他為了響應丘成桐的文章,首次公開發表他近年一貫反對中國建造超大加速器的看法,除了科學價值上的評斷,也因為他深知中國整體來說,還有大量低收入的貧困人口,而且在美國多年的觀察,他也深知美國那一套制度與體系的問題,他這些看法由他的文章或言談宣之於眾,常引起許多在學術圈自視高人一等知識中人的不滿。

現在特別是在中國大陸,社會上明顯有一股對楊振寧的不滿氛圍,主要原因是他2004年與差距54歲翁帆的結婚。面對社會對於他們婚姻與關係的挑戰,楊振寧與翁帆一向是言行坦然,但是因於某種奇怪的社會意識,譬如對於權勢的既惡又好的矛盾心態,對於真誠人性的算計懷疑,加上網絡時代許多莫虛有的虛構傳言,一再的妖魔化楊振寧的社會印象。

江才健

論及楊振寧在科學界的地位,江才健在文章中說:

朗道在1968年去世,他除了在理論物理方面有許多重要的工作,還留下一個所謂的「朗道尺度」(Landau Scale),是衡量科學家的標準。根據這個「朗道尺度」,譬如牛頓、馬克斯威和愛因斯坦是第零級的跨世紀偉大物理學家,第一級的世紀大物理學家就是如費米和楊振寧等的物理學家,再下來的第二級則是包括諾貝爾獎得主在內的物理學家。楊振寧位列如此大科學家的道理,主要是因為他「楊-密爾斯規範理論」的成就,1994年楊振寧因「楊-密爾斯規範理論」獲得美國地位崇隆的鮑爾獎,給獎頌辭即說「楊-密爾斯規範理論的重要,可以與馬克斯威以及愛因斯坦的工作相提並論」,而楊振寧在國際物理學界受到普遍推崇的道理,也來自他半個世紀物理工作所展現的深邃且精簡的美妙風格。

編輯:懷疑探索者

相關焦點

  • 楊振寧是目前頂級的科學家,那他到底有什麼偉大成就?
    在盤點中國著名科學家的時候,楊振寧是肯定不會被拉下的,他之前還被選進了「影響世界千年的物理學家」的名單裡,這份名單裡的另外幾個人都不是等閒之輩,例如愛因斯坦和牛頓,這也代表著世界對楊振寧的一種認可。
  • 「邵逸夫獎」今年頒獎禮或延期至2021年舉行
    導讀:「邵逸夫獎」為國際性獎項,得獎者應仍從事於有關的學術領域,在學術或科學的研究或應用上有傑出貢獻,或在近期獲得突破性的成果,或在其他領域有卓越之成就。評選的原則主要考慮候選人之專業貢獻能推動社會進步,提高人類生活質素,豐富人類精神文明。
  • 科學家是怎樣看待中國中華傳統文化的?楊振寧痛批《易經》
    現代社會,探究易學之人多至難以細數,只是易學與科學之碰撞卻仍屬奇趣,因而科學家對待中國傳統文化的態度也值得玩味。關於易經根據維基百科的介紹,《易經》為闡述天地時世間之萬象變化的經典之作,是一部充滿辯證思維的哲學作品。
  • 楊振寧:我沒從與愛因斯坦交談中獲得智慧,看了他的排名就明白了
    我們國家偉大的科學家很多,如楊振寧、錢學森、錢三強、錢偉長、袁隆平、丁肇中、鄧稼先等,他們都在各自領域舉得偉大成就,做出偉大貢獻。但要論在國際上有影響力,代表我國「天才」的應該是楊振寧。愛因斯坦的偉大不必多說,這是一個被所有人仰望的人物,而楊振寧雖然地位不及愛因斯坦卻也是物理學界的泰鬥,年僅35歲就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是一個裡程碑式的偉大科學家。
  • 楊振寧是全世界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看看他到底有哪些成就?
    現代社會的衣食住行都方便快捷,但回想起百年之前,人們根本想不到如今人們能過上這樣的日子,而這就要感謝那些為人類進步作出貢獻的科學家了。中華民族歷來是一個富有智慧的民族,我們對世界的影響不光體現在文化方面,科技方面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點,可以說是我國的印刷術和火藥促進了工業時代的到來,雖然在近代我國有過短暫的落後,但現在已經迎頭趕上,重新回到了世界前列。
  • 楊振寧是全球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那他到底有哪些成就?
    雖然當初選擇回國的人非常多,但也有一部分人因為種種原因而選擇留在了國外,其中就有楊振寧。我們都知道,楊振寧是目前全世界最偉大的頂級科學家之一,那他到底有哪些偉大的成就呢?楊振寧還未前往美國留學時,在國內就有了不小的知名度,他畢業於國立西南聯合大學,隨後又拿到了清華大學的碩士學位。等到他在美國拿到博士學位以後,就留在了美國。
  • 被評為「影響世界千年的物理學家」,楊振寧的偉大,你根本不了解
    雖然在國際社會上和學術界享有極高的聲譽,但是這些年來中國社會對於楊振寧的評價一直有所爭議,人們過多的關注了他的私人生活,過多的惡意揣測了他的國籍變化的動機,卻始終沒法客觀地,正確的認識到他的科學成就,以及他的赤誠之心。
  • 楊振寧遺產成鬧劇?妻子翁帆真可憐,或成為最惹人心疼科學家妻子
    文/行走天涯 楊振寧遺產成鬧劇?妻子翁帆真可憐,或成為最惹人心疼科學家妻子 楊振寧是我國最偉大的華人科學家之一,他在年輕的時候就已經榮獲了諾貝爾物理學獎。等到晚年的時候,沒有在美國度過,而是回到了祖國。
  • 楊振寧最該感謝一位女性,她是誰?美國造原子彈時唯一的女科學家
    1990年,太陽系一顆新發現、編號為2752的小行星,正式被南京紫金山天文臺命名為「吳健雄星」,它成為了在有生之年獲此殊榮的科學家之一。她有多厲害?當時胡適評價道:如再琢磨,吳健雄必可成為中國文壇的明星。但是,就是這麼一位備受期待的文學希望之星,在上了大學後,她放棄了少年時代非常喜歡的文學,而是選擇了物理系!是什麼改變了吳健雄女士?
  • 楊振寧90歲生日,清華送一禮物,楊老:不喜歡,不符合我工作特點
    縱觀近幾十年聞名遐邇的科學家,楊振寧完全可以佔據一席之地。作為科學家中最特別的一個,楊振寧受到的爭議也是最多。他對於科學界的貢獻毋庸置疑,他的品質和德行同樣遭人非議。據相關資料記載,2012年6月,楊振寧在清華大學慶祝90歲生日,並且獲得了校方贈送的刻有其重大貢獻的黑水晶一尊。
  • 97歲最偉大科學家楊振寧,同意嫩妻改嫁,遺囑分配曝光,令人心酸
    ——楊振寧在頒發諾貝爾獎賀宴上的講話28歲的時候,翁帆在清華校園內邂逅了楊振寧,那時候楊振寧的身邊還有自己的原配夫人。因為翁帆的活潑可愛,伉儷情深的楊振寧夫婦對她都很是喜愛。楊振寧有多牛?楊振寧回國定居,社會有一種說法:「他老了,做不動研究了,所以只好回中國養老。」這種「養老」之說也是扯淡。「當我們罵楊振寧回國養老的時候,楊振寧參與建設了60多個頂級物理實驗室。
  • 楊振寧:我曾與愛因斯坦交談1.5小時,卻沒獲得任何「智慧」
    這場對話持續了1.5小時,那是楊振寧最激動也最遺憾的一天,坐在愛因斯坦對面,楊振寧感覺自己在做夢,這可是愛因斯坦!世界上最偉大的科學家!對於年輕的楊振寧來說,光是聽見愛因斯坦的聲音就讓他激動得快要昏過去。
  • 「どうして」「なんで」「なぜ」的區別是什麼?
    「どうして」「なんで」「なぜ」在中文裡都翻譯成「為什麼」,但是它們三個之間有什麼區別呢?
  • 日本業界人士新設獎項「漫畫秋100」獲獎作品名單揭曉
    日本業界人士新設獎項「漫畫秋100」獲獎作品名單揭曉 動漫 178動漫頻道 ▪ 2012-10-16 16:44:26
  • 我們都「誤會」楊振寧了,有人說:和他同一時代,是我們的幸運
    關於楊振寧,一直一個很大的非議。楊振寧被過譽了。「有的人說他比霍金厲害,如果他真那麼牛,為什麼我不知道他?」先來看上面這張照片,是當今國際物理會議後的集體合影,與會者都是當今著名物理學家們,比如「夸克之父」蓋爾曼。而站在中間C位的,正是楊振寧。可見楊振寧在當今物理界的地位。在說楊振寧之前,再來說一個名詞—宇稱守恆。
  • 楊振寧:新一代的科學偉人,科學界的傳奇,獲得6位諾貝爾獎
    科學家將一生都奉獻給了自己的研究,有些科學家奮鬥一生或許都沒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人類從來就沒有停止過對世界萬物的探究和對宇宙奧秘的探索。 有太多的秘密等待著我們去破解,我們只有不斷地發展科技,才能追趕上這些奧秘的腳步。
  • 「中國有沒有我們,還是有影響的」,這位科學巨匠對楊振寧這樣說
    在西南聯大,黃昆和後來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楊振寧睡在一個宿舍。若干年後楊振寧回憶說,自己的研究方法就是與黃昆同住一室時爭論出來的。黃昆歷年來所獲的榮譽當然不止這些,比如1984年,他獲得英國「理論物理弗雷曼獎」;1995年,獲中國「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成就獎」;1996年獲「陳嘉庚數理科學獎」,諸如此類。此外,黃昆不但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一些國外機構也爭先恐後授予他種種頭銜。其中瑞典皇家科學院在1980認定黃昆為外籍院士;1984年,中美洲大學授予黃昆「卓越的外國學者」稱號。
  • 專業人士如何看待「動森」中的博物館設計?
    為了更好地了解遊戲中的博物館與現實博物館之間的差異,Polygon 編輯帶領三位專業人士走進了傅達滿懷驕傲的心血之地。「其實,這與菲爾德博物館的做法十分類似,」Ahmed 在對比遊戲的化石展覽策略與菲爾德博物館的侏羅紀 - 白堊紀主題「進化星球(Evolving Planet)」展會時表示,「出於照顧遊客體驗的原因,所有東西都被混在了一起。大多數人只是想徑直地走進恐龍展區。
  • 「惡魔阿薩謝爾在召喚你」四月開播,全資料公開
    「惡魔阿薩謝爾在召喚你」四月開播,全資料公開 動漫 178動漫頻道 ▪ 2011-02-23 14:26:00
  • 在相差54年的美國婚姻中,楊振寧是做錯是真的嗎?
    天才與眾不同,他們有很強的能力,在世界上中國著名的科學家是非常罕見的,楊振寧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他也是中國獲得了第一個人獎,之後他還被外國著名雜誌評為最偉大的物理學家。楊振寧誰在世界上獲得了很多聲譽,應該受到各方的讚揚,但他一直受到中國人民的批評,甚至讓他走出中國,原因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