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為正劇揚名
《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劇照。
編劇龍平平
導演吳子牛
@華西都市報:85後成都白領唐偉軍,和當下大部分年輕人一樣,睡前和醒後的三件事基本都是「微博、微信、朋友圈」。近日,電視劇《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則成為他各路朋友刷屏的一個詞組,加上在高中當老師的父親,發來盼其「感謝鄧小平,感恩時代」的簡訊,唐偉軍懷著一份好奇,試圖嘗試圍觀熱點,卻沒料也成為準點追逐該劇的一員。
「霸氣震撼」、「尺度之大前所未有」、「突破禁區」……不論是讚美還是質疑,官方公布的《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收視率顯示,平均收視率已達2%左右,平均收視份額接近6,多次拿下同時段雙網收視冠軍。目前全國每天有接近6000萬觀眾穩定收看這部劇。9月2日,華西都市報記者獲悉,除央視熱播外,四川、東方、深圳等衛視也將相繼跟播此劇。
觀眾反響
感恩情懷拉開記憶閘門
一家三代圍觀「小平」
在經歷了「手撕鬼子」眾多抗日神劇的「汙染」後,很少有年輕觀眾願意為一部正劇而放棄閒暇時光。當大家對正劇題材,多少有些喪失信心之時,《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的熱播讓我看到了正劇新的希望。
「先是我奶奶在看,後來爸爸加入了,再後來又多了我。」在這個9月剛升級為高三學生的梁佳告訴華西都市報記者,自己並非特例,班上的很多同學也在追看該劇。「以前覺得歷史書上的內容很枯燥,聽老人們講述往事也不是很明白。現在對照著想像,多少增加了理解。」在同名書《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的成都籤售會上,排隊等候籤名的90後女孩賀瑤說,自己一家人也很喜歡這部劇,每天都在看,「自己買了三本書,一本送給爺爺和爸爸,一本送給朋友,另一本留給自己。」
偉人溫情惹人淚流
1976年10月的一個夜晚,北京,緊急出動的8341部隊驅車駛出中南海,與此同時,在京城一個寂靜的小院裡,蟄居的鄧小平正給癱瘓在床的兒子擦洗身子;當得知粉碎「四人幫」的消息後,「軟禁」狀態的鄧小平激動地說:「我可以再幹二十年」;當他握著被四人幫迫害的老專家那有傷痕的手時,淚光閃爍;當改革遇到阻撓時,他擲地有聲地說:「中國不搞改革開放,只有死路一條」……
「我老公曾被打過右派,女兒也上山堆了兩年木頭,太多往事,至今仍讓人不甚唏噓。」家住科華南路的張婆婆,今年已85歲高齡。每每看到劇中熟悉的場景,她的眼角總會跟隨劇情溼潤起來。「我當過知青,感謝鄧小平恢復高考,不然我還是老農民。能夠學習感恩時代,感恩他人,你才會有幸福感。」50多歲的王興國說,領袖也是人,也有家庭和孩子,愛小家才能愛大家,「我考慮將『感恩』二字入選家訓。」
幕後故事
每個歷史場景力求真實還原
導演和製片來自四川
據記者了解,《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的導演吳子牛來自四川樂山,製片人高成生則是成都人。劇中「副線」故事裡,戲份頗重的女演員高瓏珂,也是一個成都姑娘。「鄧小平的扮演者馬少驊老師是貴州人,雖然貴州話和四川話很接近,但還是有細微差別。為了將鄧小平的鄉音演繹得更像,馬少驊還經常向我們『討教』。」導演吳子牛透露,為一句臺詞,劇組還不惜專門從外地邀請四川演員前來「救場」。
爭議臺詞按家屬意見修改
《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選取了鄧小平從1976年粉碎「四人幫」到1984年國慶閱兵這8年間的工作生活畫面,呈現了小平同志面臨中華民族重大歷史轉折關頭的深層思考,展示了鄧小平領導黨和人民打開歷史新局面的領袖形象。總編劇龍平平透露,2009年有關部門就決定請中央文獻研究室牽頭創作以鄧小平為題材的電視劇,劇本創作歷時4年。編劇之一張強稱劇本修改過無數次,光劇情大綱就改了十幾稿,最終完成了近60萬字的電視文學劇本。
此前,作家葉永烈發文說,鄧小平知道「四人幫」被抓捕後說的第一句是「看來我可以安度晚年了」,但劇裡是「我還可以再幹20年」。對於這樣的改動,網上也引發了不少熱議。「劇本原話是『我可以安度晚年了』,這句後來改了,有它的依據。這部劇從創作到現在,自始至終得到了小平家屬的支持和指導。這句臺詞的改動就是家屬的意見。」龍平平解釋根據當時的危險境況,家屬認為不可能說「安度晚年」,這時候應該是「終於可以再出來工作了」的心態。
年輕劇務常搞錯座次站位
電視劇《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對歷史的尊重還表現在對歷史真實場景的還原。整個劇組為此分成A、B、C三組同時拍攝,參與工作人員達340餘名。攝製組馬不停蹄地輾轉北京、秦皇島、安徽、雲南、陝西、延安、深圳、天津等多地取景,包括一張紙、一支筆都力求還原真實細節。
據《南方人物周刊》報導,「每天開拍前,得先給中央文獻研究室打電話,匯報各個領袖的座次安排,而領袖的職務隨年變換,年輕的劇務常常搞錯。劉少奇追悼會那場,葉劍英主持,鄧小平致悼詞,但當時最高領導人是華國鋒,站位搞錯了,鏡頭只能剪掉;中央軍委的會議,拍了一半才發現沒有軍職的李先念坐在那裡」。
短評 正劇不缺觀眾缺好作品
革命歷史題材影視劇近些年幾近泛濫,大部分粗製濫造,以「手撕鬼子」為甚。當大家對正劇題材,多少有些喪失信心之時,《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的熱播,再次向我們證明,正劇從來都不缺觀眾,缺的是好作品。
不可否認,與以往一些紅色歷史劇不同,此劇大膽觸及以往很少觸及的題材,或者說是突破了一些「禁區」,是受到觀眾熱議的原因之一。但當你看到,偉人也有愛妻子愛孩子的溫情一面;也有內心萬馬奔騰表面卻顫抖著平靜;也曾為明天艱難地抉擇;也和你一樣愛好體育和小說時,內心便不由被其打動。
「明日的文明,始於今日的奉獻。」一位老者感嘆,當他看到被迫害掃廁所的夏教授,拿出自己的心血之作讓老田轉交給鄧小平,老田笑他掃廁所也不老實時,老夏說了句「位卑,未敢忘憂國」,這點讓其尤為感動,「不止這一幕,還有很多平常畫面。不愛人哪會愛國,讓仰望變成平視,反而顯得偉人們更為真實。」(記者 陳穎)
主創有話
「脫敏」
成《鄧小平》最大看點
編劇龍平平:
不迴避敏感人物事件
今年58歲的編劇龍平平透露,該劇至少有50位真實的政治人物出場,不迴避敏感人物和事件,做到「大事不虛,小事不拘」,「這麼多天以來看到大家評論這個劇,說得最多的評論就是『脫敏』,意思是一些敏感的人物和事件在劇中有一些反映。我們理所當然不應該迴避,做一些客觀的表現,表現得怎麼樣就讓觀眾來評說。其實敏感不敏感,就看立場和方法。」
導演吳子牛:
我們的社會在進步
不同於以往同類型的作品,《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首次將視角放在一個相對特殊的年代,一些相對敏感的歷史人物和事件也首次在劇中出現。對此,導演吳子牛表示:「在我自己的電影中,1986年拍的片子涉及到『文革』的部分,當時被剪掉了。」《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這部劇比較尖銳、厚重、深刻,但是順利播出了,「所以總的感受是,我們國家進步非常大,我們的社會也在進步。」
演員馬少驊:
怕夠不上角色靈魂
馬少驊曾經6次飾演孫中山。馬少驊說:「演歷史人物我不怕,關鍵是演什麼樣的歷史人物,演鄧小平我怕,這是真的。我害怕自己『夠不上』,即使外表跟他一模一樣,內心若是空的我也不行。我怕自己修煉不好,思想、境界、品格都『夠不上』他。直到現在,我想說,我現在還沒演過癮,這部戲的成功與鄧小平的魅力有關。」
演員薩日娜:
有人叫我卓琳大姐特開心
「我挺忐忑的,但是有一點我覺得特別可愛,劇播出後,我有次去超市買東西,我聽後面有人叫我『卓琳大姐』,我其實特開心。」薩日娜在劇中扮演鄧小平夫人卓琳,她笑言自己和「鄧小平」十分有緣分,十年前曾飾演鄧小平女兒鄧榕。
網友熱評「小平」
McDull_兜兜:最近看中央一套熱播劇《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這也讓老一輩的人看了感嘆不已。晚飯時老爸拿出書櫃裡他珍藏的關於那個年代的書給我,讓我一定要認真看完,裡面有太多我們這一輩永遠體會不到的無奈。
不沉默的大多數:回想起父輩讀大學的情形,連衣著神態眼鏡式樣都一模一樣。上世紀八十年代,一家三口圍在一張書桌學習。孩子剛學認字,爸爸讀薩特,媽媽補高中課程,這是特殊時期的奇觀,但歷史就是這樣一步一步走過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