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薦你|文【全文2446字,圖片11張】
什麼才是真正的「國士無雙」?答案在于謙這6首詩裡!
杭州西湖旁的一座祠堂裡,草木蔥鬱,綠樹成蔭。相比其他的祠堂,這座祠堂顯得格外的冷清,遊客並不多。天色已晚,祠堂也快關門了。一位遊客虔誠地跪拜在一座墓前,久久不願起身,墓碑上書:「大明少保兼兵部尚書贈太傅諡忠肅於公墓」,原來這座祠堂是為紀念于謙而設。
詩如其人,人如其詩
俗話說:詩如其人,人如其詩。但是古往今來,真正和自己詩歌吻合的詩人並不多,甚至很多「人設崩塌,陰溝裡翻船」。比如寫「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李紳,最後當了官卻是窮奢極欲;寫「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的元稹其實是個「情聖」,還辜負了好多女子;寫「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的汪精衛,最後卻成了賣國賊。
可以說,其實很多的詩人都是「口是心非」,沒有幾個人能真正做到詩歌裡的自己。而于謙,則是用他的一生,詮釋了現實中的自己就是詩歌裡那個完美的自己。
此于謙,並非說相聲的那個于謙,而是明朝的民族英雄于謙。有些人或許並不了解于謙,但是于謙的詩你一定聽過,他並不是一位詩人,但卻喜歡用詩歌表達自己。他所存詩歌並不多,但每一首都可以稱之為經典,其中最出名的是《石灰吟》: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詩人以石灰自喻,通過對石灰鍛造過程的描寫,讚頌了石灰的不避萬難、犧牲自我,以保持清白的這種品格,同時這也是詩人的人生追求。這首詩可以說是于謙一生的真實寫照,于謙的一生,就真的如同這首《石灰吟》所說那樣:為大明粉身碎骨,唯留一生清白於世間。
入仕前,他用一首詩表明為官的初衷
1398年,于謙出生在浙江錢塘,少年時的他,就樹立了遠大的人生目標,那就是做一個像文天祥那樣的人,為此,他學習非常刻苦。
23歲那年,于謙考中進士,踏上仕途前,他寫了一首詩《詠煤炭》:
鑿開混沌烏金, 藏蓄陽和意最深。爝火燃回春浩浩, 洪爐照破夜沉沉。鼎彝元賴生成力, 鐵石猶存死後心。但願蒼生俱飽暖, 不辭辛苦出山林。
于謙此詩託物言志,煤炭雖然開採起來困難,但卻擁有極大的能量,它燃燒起來就像春風回暖,能照亮漆黑的夜空,國家就需要像煤炭這樣的棟梁,儘管燃燒後變成了鐵石,但它的一片忠心永存。
最後一句,將煤炭擬人化,以煤炭的口吻說出,自己不辭辛苦走出山林,只是希望普天之下的蒼生都能吃飽穿暖。這一句的境界,比杜甫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天下大批寒士盡開顏」要高出不少。
作者通過此詩道出了自己為官的初衷,為國為民,表達了對百姓疾苦的關心,和犧牲自己報效祖國的高尚情懷。
深夜凍得睡不著,寫了一首詩關心別人
于謙個人能力突出,很快得到明宣宗的賞識,被封為兵部右侍郎,巡撫山西、河南。于謙到任後,騎著一匹瘦馬,走遍所有轄區,聽取民間意見,為民請命。他為官清廉,深得百姓愛戴。
過年了,于謙作為南方人,第一次在山西過這樣的寒冬,除夕夜,于謙凍得睡不著覺,他想到天涯的遊子應該也和他相同的處境,於是寫了一首《除夜太原寒甚》:
寄語天涯客,清寒底用愁。春風來不遠,只在屋東頭。
大意為:流落在天涯的他鄉之客啊,我有話對你們說,不用為這一點點寒冷發愁,春風很快就要來了,就在屋子的東頭。
自己凍得睡不著,還在關心那些漂泊的遊子,鼓勵他們。時刻以蒼生為重,他實在是令人心生敬佩。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過完年,于謙又開始騎著那匹瘦馬,到處走訪民間。
公元1441年,農民收成不錯,為了控制糧食上漲,他上書皇上,提出了預備儲糧、提前上報、定額分配、特殊免除等策略,得到皇上的批准。糧價控制住了,于謙在走訪的路上作了一首詩:
《平陽道中》楊柳陰濃水鳥啼,豆花初放麥苗齊。相逢盡道今年好,四月平陽米價低。
收成好,百姓都能吃的起糧食,于謙心情大好,開心得像個孩子。範仲淹說:「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于謙做到了。
真正的兩袖清風,是所有為官者的楷模
但他在任期間,嚴懲了一些作奸犯科的權貴,得罪了不少人。
太監王振當權期間,大臣爭相賄賂獻媚。于謙進京述事時,卻是瘦馬一匹,便服一套,兩袖清風。同僚們勸他:「就算不帶金銀珠寶,你好歹帶些土特產吧?」對此,于謙作了一首詩表明自己不願同流合汙的態度:
《入京》絹帕蘑菇及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
他說,這些土特產,本來是用之於民的,反倒被官員們搜颳走了,給人民帶來了災難。我就這樣兩袖清風朝見天子,免得被百姓閒言碎語。
于謙做到了真正的兩袖清風,他是所有為官者的楷模!
于謙因此得罪了王振,被彈劾入獄,下了死牢。山西、河南的百姓們得知後聯名上書,他才得以免死。
關鍵時刻,以一人之力匡扶社稷
公元1449年,瓦剌大軍大舉侵明,明英宗在土木堡被俘,群龍無首,大明岌岌可危。朝廷有人提議遷都南京,關鍵時刻,于謙站了出來,他力排眾議,作了一首詩:
《嶽忠武王祠》匹馬南來渡浙河,汴城宮闕遠嵯峨。中興諸將誰降敵,負國奸臣主議和。黃葉古祠寒雨積,青山荒冢白雲多。如何一別朱仙鎮,不見將軍奏凱歌?
于謙這首詩,以宋朝南遷後,再也無力收復故土為例,痛斥那些主和的奸臣,表達了自己不願做奸臣賊子,誓死保衛北京城的決心。
最後,于謙幾乎憑藉一己之力,扶大廈之將傾,挽救搖搖欲墜的大明王朝於危亡之中。
公元1457年,明英宗復闢,一代棟梁、民族英雄于謙被奸臣誣陷,含冤身亡。
他死的那天,「陰霾四合,天下冤之。」
于謙是被冤枉的,天下人皆知,但卻沒一個人能救得了他,真是令人痛心。
結語
可以說,這6首詩雖寫於不同時期,但卻寫盡了于謙的一生: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于謙配得上真正的「國士無雙」!
《明朝那些事兒》的作者當年明月評價說:
他的偉大不需要任何人去肯定,也不需要任何證明,因為他的一生就如同他的那首詩一樣,坦坦蕩蕩,堪與日月同輝……而于謙不但才能過人,品德上也幾乎無可挑剔,所謂德才兼備者,千古又有幾人!
還好500多年後,還有人記得于謙的豐功偉績,還有人認同于謙的道德操守,還有人願意祭祀這頂天立地的男人!感謝那位在于謙墓前跪拜的年輕人!如果有機會,我也想去祭拜一下這位千古賢臣!
本文系【豫薦你】原創,圖片來自網絡。
我是【豫薦你】,傳播正能量,為你解讀古今中外、熱點事件背後的故事,帶你看透人間冷暖!點擊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