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詩人于謙以一首《石灰吟》自喻「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身若等閒。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詠自己光明磊落的襟懷和崇高的人格。透過現象看本質,我們可以深悟石灰成長的坎坷經歷,新時代新時期新社會,我們年輕幹部的成長何嘗又不是這樣,可以從《石灰吟》中細細品味它高尚的品質和風格。
「千錘萬鑿出深山」,意喻要有不甘做頑石的進取心。石灰石的開採不易,首先要扒掉山皮,用炸藥炸開巖層,開鑿出大塊巖石,經過反覆的破碎,形成待加工的初料。年輕幹部走上工作崗位經歷了層層篩選,筆試、面試、體檢、政審,「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黃沙始到金」,經過嚴格的選拔最終脫穎而出,但剛參加工作的年輕幹部還是一塊待加工的初料,在工作中不斷淬鍊才能成為有用之才,如果覺得進入體制內就高枕無憂,不思進取,那就只能成為一塊無用的頑石。年輕幹部要有鍛鍊自己、提高自己的自覺性,積極投身到工作中去,在學中做,在做中學,不斷積累經驗,夯實成長的基礎,堅定理想信念,把眼光放長遠,以昂揚的鬥志銳意進取,做對人民、對社會有用的「好材料」。
「烈火焚燒若等閒」,意喻要有經得起磨難的意志力。石灰石要在煅燒窯中以800~1000℃的高溫煅燒4個多小時,才能生成生石灰,火候不夠或者時間太短都會導致前功盡棄。孟子曰:「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年輕幹部要經得起磨難,要把「苦」當成一種機遇,把「難」當成一種修煉,敢於到「吃勁」崗位吃大苦、流大汗,多啃「硬骨頭」,多接「燙手山芋」,甚至多一些「熱鍋上螞蟻」般的體驗,成長就不會缺鈣,成才就會有堅實基礎。
「粉身碎骨渾不怕」,意喻要有無私奉獻的獻身精神。生石灰遇水碎裂,逐漸粉化,期間會放出熱量,在消耗殆盡後最終變成熟石灰,沒有生石灰粉身碎骨的獻身精神,就換不來人民需要的建築材料。「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這一千古傳誦的名句,是奉獻的最好詮釋。雷鋒同志也說過:「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為人民服務是無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去。」無私奉獻是人生意義的所在,年輕幹部應該率先擁有「人生有限,奉獻無涯」的思想境界,把奉獻當作人生的幸福,把實幹作為推進工作的最好辦法,時刻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在為人民服務中體現人生價值,以實際行動詮釋新時代年輕幹部的高尚品格。
「要留清白在人間」,意喻要有清正廉潔的高尚情操。石灰刷牆後,屋裡潔白無瑕,它還具有較強的抗氧化性,歷經多年不變色。明朝《水東日記》之中有件軼事,說將軍山雲被派往廣西任總兵,其聽說當地送禮受賄盛行,便問老吏鄭牢:「我亦可貪否?」鄭牢答:「大人初到,如一潔新白袍,有一沾汙,如白袍點墨,終不可湔也。」年輕幹部初涉職場,也如一件嶄新白袍,需時時慎始、處處慎始、事事慎始,堅守第一步,把好第一關,堅持「慎始如初」才能讓那「白袍」始終如新,才能做到「清正廉潔做表率」。
(作者段建華 系金洞管理區黨委委員、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