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晚,湖南衛視王牌音樂綜藝節目《歌手·當打之年》收官,華晨宇毫無懸念的奪冠。
華晨宇在2018年曾以補位歌手的身份首次登上《歌手》舞臺。彼時他放出豪言壯語:想要打破紀錄,成為《歌手》第一個拿歌王的90後。
當時人們不以為意,如今舞臺上的鮮花、彩條、激動人心的發言,以及社交網絡上粉絲們的歡呼聲一起見證了他摘得「歌王」桂冠的殊榮。
華晨宇獲得歌王,在意料之中,超高的人氣和獨特的舞台風格在節目的常規賽中四次獲得第一。也正因此,關於他的颱風、歌曲情感以及歌唱實力等等,又備受爭議。
在《歌手》第二期演唱完《鬥牛》之後再次奪得第一,網友們表示「難聽」。在之後送別淘汰的袁婭維時,華晨宇可能受到外界的影響,表示有點質疑自己。
其實,在這個渠道多發,音樂審美分眾的時代,要再選出一個「歌王」愈發困難。
關於華晨宇的爭議,不過是折射出華語樂壇和《歌手》的割裂與爭議。特別是在當下被「粉絲經濟」裹挾的娛樂圈,這個時代其實已經沒有了大眾意義上的「歌王」。
但卻不能否認,華晨宇在國內新生代華語歌手中的領軍的地位。選秀出道就有著"創作鬼才"的稱號,他是首位在鳥巢連開兩場演唱會的內地歌手。
單曲《好想愛這個世界》獲得全網數字單曲銷量第一,超2100萬張。在國內無打歌曝光的環境下,微博超話排名也能常年保持前十。
今年節目更名為《歌手·當打之年》,所謂當打之年,如果理解成「正當年,很能打」。華晨宇無論是專輯銷量還是人氣流量,確實都很符合「能打」這個概念。
回顧華晨宇的出道之路,也算順風順水。
2013年6月,華晨宇憑藉原創的《無字歌》被評委尚雯婕賞識,全票晉級《快樂男聲》長沙唱區10強,因為孤僻的性格和獨特的音樂風格,被稱為「火星弟弟」,而他的粉絲也被稱為「火星人」。
最後,高票問鼎《快樂男聲》全國總冠軍。
自出道以來,他一直伴隨著爭議與讚譽。
華晨宇擅長偏搖滾說唱類的歌曲,比如《我管你》《異類》等,雖然音色一直被人詬病,低音部分也被說辨識度不夠。但他真假音轉換自如,高音部分的轉音更是成為他的標誌。
此外,他的改編創作能力在同期歌手當中也算亮眼,各種迥異曲風都敢於嘗試。曾在節目中改編《我的滑板鞋》圈粉無數,被稱為「綜藝裡的S級翻唱」。
而華晨宇最大的魅力,則是舞臺表現力和演唱意識。他的現場演唱往往運用豐富的肢體語言,加之獨特的演唱風格極具感染力,粉絲稱為「邪教現場」。
樂評人耳帝說,華晨宇既不是詞曲創作屬性,也不是唱片歌手屬性,是舞臺表演屬性。這個「屬性」定義爭議很大,但至少證明,華晨宇的舞臺表演力是被認可的。
也正如他的粉絲芝士椰椰烏龍表示,華晨宇的歌曲追求節奏快慢變化,多元化的表演形式,聽慣慢情歌的人一下子適應不了那麼「吵」的歌,不懂他在唱什麼。
的確,華晨宇的歌曲富有內在戲劇張力,我認為正如他的作品《七重人格》所表達的內容,他集結了童真、殘忍、理性、控制欲、浪漫、悲觀、癲狂多重特點。
相較大眾慣性思維從「有沒有專業獎項背書、有沒有傳唱度的歌曲」的角度來評判一位歌手的地位。他的出現,絕對為華語流行樂壇注入新鮮血液。
你可以認為,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但是他就是這個時代年輕人的縮影。
我們把時間軸撥到2013年,第一季《我是歌手》開播,在國內主流視頻網站上《我是歌手》的點播超過常年屠榜的《快樂大本營》《非誠勿擾》,成為當時綜藝節目中的一匹黑馬。
特別在第一季第十三期「歌王之戰」中,CSM71城市網的收視率達到驚人的8.9%,收視份額高達17.8%。自此,《我是歌手》一炮而紅,它也成了湖南衛視的一塊金字招牌。
通過這檔節目,許多老牌唱將在這個舞臺上重返巔峰。沉寂多年的實力唱將林志炫、黃綺珊再次翻紅。也讓新人得以證明自己,比如,一夜成名的鄧紫棋。
這檔節目成為華語歌壇的標杆,也是歌手嚮往、重塑形象的好平臺。
到2020年,這檔王牌節目已經走了8年,這一路走來,有高收視和高話題,也面臨著審美疲勞和瓶頸。
這種疲態在2018年的《歌手》體現得最為明顯。節目請來了Jessie J,汪峰、騰格爾等實力派歌手,卻被各大媒體和網友稱為「最弱陣容」,「洪濤離職」、「歌手是否還有下一季」的討論也傳的沸沸揚揚。
再加之,市場上偶像養成類音綜節目的崛起,對觀眾分流也起到不小的衝擊。
不可否認,《歌手》在國內音樂綜藝節目中的地位。在老牌歌手的情懷熱度,與年輕觀眾的「為愛發電」中,今年節目組提出「當打之年」的概念,意圖很明顯是擁抱年輕人。
好在今年《歌手》還算爭氣,一開局CSM59城收視率逼近2%,位列當晚同時段第一。接下來一路表現也不錯,一直到第十輪常規賽結束,59城平均收視率接近破2。
一度被認為難以為繼的《歌手》,竟然逆襲了。
節目組戰略調整的背後,折射的是國內流行音樂的變遷。
打開如今音樂在線平臺,幾乎都被流量歌曲,網紅神曲和當紅影視歌曲霸佔。流量至上,追求流水線式爆款,歌手原創力不足,成為當下內地流行音樂的現狀。
在批判當下華語音樂現狀時,大家很喜歡引用鄭鈞評價現在音樂排行榜的話:「現在所有的排行榜公信力都崩了,好壞的標準已經沒了,十首有九首聽不下去。」
《歌手》從當年的「大眾爆款」的榮光中走來,如今順應時勢變成了滿足不同圈層喜好的舞臺。這裡面混雜了審美隔閡、賽果質疑,以及粉絲、路人的交戰,這是當下紛繁複雜的華語流行樂壇的一個縮影。
一個時代如此,一檔節目又怎能倖免呢。
可以肯定的是,與過往「歌王」之戰中歌手的較勁,今年的「歌王」之戰網民之間的較量更甚,這是創作者與大眾的割裂,流量與審美的割裂。
而如今的「歌王」亦不再是當年的「大眾屬性」。這裡面包含時代發展中對於音樂載體的開發,大眾不再局限於單一渠道獲取音樂,網際網路的多媒體讓大眾很難集中注意力在單一歌手和單一歌曲上。
更重要的是,文化圈層化嚴重,大眾文化壁壘越來越難以打破。這或許是一把雙刃劍,在分化流行音樂屬性的同時,也在建立新的秩序。
這個新的秩序,可能是從華晨宇奪得「歌王」開始。
《歌手》大眾爆款的時代已經過去了,而流量和圈層時代爆款正在來臨,他作為新生代歌手中最具實力與爭議的存在在此刻接棒。
「當打之年」,原意為競技狀態巔峰期的年齡段,這可能是「華晨宇們」的當打之年。但這是一個沒有大眾「歌王」的時代。